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一单级跨声压气机采用了三种弯、掠动叶后设计工况下的非定常流场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 ,分析了动叶弯、掠对下游静叶表面静压非定常脉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弯、掠动叶都减轻了静叶前缘顶部和根部的静压脉动,使静叶前缘所受到的静压扰动沿径向分布更为均匀,尤其是弯掠动叶的作用最为明显;除去叶片前缘区域,三种弯、掠动叶对下游静叶的顶部压力面和吸力面的扰动都有所减弱,仍然以弯掠动叶的作用最为显著,而在静叶的中部和根部前缘区域之外的表面,动叶的弯、掠对压力扰动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在轴流压气机中实现非定常耦合流动状态时,是否会引发下游转子产生结构振动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已有的三维非定常CFD计算频谱分析结果的基础上,使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模态分析,通过调整上游静叶数的手段,研究实现耦合流动后产生的动力响应问题,并对调整前后压气机的气动特性进行比较。结果证明,通过适当的调整上游静子叶片数,可以在最大化发掘非定常耦合流动的潜力的同时避开转子的共振频率。  相似文献   

3.
采用了交替迭代算法,对某压气机转子叶片进行了气动弹性数值模拟。自行开发了基于有限元的结构求解器用于结构动力学求解,引用他人开发的非定常流体求解器用于气动力的求解。结构求解器提供叶片的表面位移给流体求解器以改变流场,流体求解器提供气动载荷给结构求解器来计算叶片的变形,界面处理系统在这两个求解器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算例表明,这种交替迭代算法在气动弹性数值模拟中是可行的,可以得到叶片的瞬态响应,从而判断叶片是否发生颤振。  相似文献   

4.
采用定常和非定常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某跨音离心压气机级内的复杂流动,分析了叶轮与径向扩压器之间的非定常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扩压器的势干扰使叶轮出口静压发生周期性地变化,引起叶轮后部负荷、叶尖泄漏和损失等也产生周期性地变化,影响范围达30%流向弦长。叶轮出口流场的周向不均匀性及非定常性使扩压器进口参数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导致扩压器负荷、总压恢复系数分布呈现出较强的非定常性,影响范围贯穿整个扩压器通道。  相似文献   

5.
对一单级跨声压气机设计工况下采用了三种弯、掠动叶后的非定常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 ,分析了动叶弯、掠对动叶尾迹的非定常脉动强度以及向下游输运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原型动叶相比,三种弯、掠动叶都减弱了动叶出口的泄漏涡和尾迹顶部脉动核心的脉动强度,使其在向下游输运过程中耗散较快;三种弯、掠动叶尾迹的中间段的脉动强度都有所加强,并且在输运过程中有向根部迁移的趋势,从而会使静叶的中部和根部受到较强的扰动。  相似文献   

6.
进行了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抑制低速压气机叶栅角区流动分离的数值仿真研究,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小攻角情况下,叶片吸力面角区流动分离导致显著的尾迹总压损失。来流速度为50m/s(雷诺数为223000)时,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可以有效的抑制角区流动分离,降低总压损失。激励电压、频率分别为10kV和22kHz时,50%叶高处的尾迹压力分布基本不变,60%、70%叶高处的最大总压损失分别减小了13.83%和10.74%。增加激励电极组数或激励电压,可以增强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阴道超声检查,测量宫颈长度、宫颈指数以及在孕妇宫底进行压力实验观察宫颈结构变化,分析其于早产的关系,进而探讨对早产的预测价值.方法测量宫颈长度、宫颈指数以及在压力实验下观察宫颈结构变化.结果①足月分娩组孕妇宫颈长度(34.00±5.00)mm,早产组孕妇宫颈长度(24.00±6.00)mm,二者存在显著差异.以正常孕妇宫颈长度x-2s即24.00mm作为早产预测的一项指标是有价值的.②宫颈内口漏斗形成者,早产率63%,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且早产的概率随宫颈指数增大而加大.③压力实验使宫颈结构改变者中,早产率58%,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结论利用阴超检查,可以对胎儿的早产进行有价值的预测.依据宫颈长度、宫颈指数以及压力实验的结果等几个方面指标综合观察分析,比仅靠单一指标进行判断,会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8.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是否及时供应,灭菌质量是否达标,是保障医疗安全和全院医疗、护理、科研、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是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广泛使用的灭菌方法之一.它具有灭菌周期快、穿透力强、对物品损害小、安全可靠、经济方便及灭菌彻底快速等优点.但灭菌过程受诸多因素影响,可能导致灭菌失败.而灭菌效果监测是评价其设备运行是否正常、灭菌方法是否合理、灭菌效果是否达到标准的惟一手段[1].所以,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监测手段和设备、科学规范的监测方法来监测灭菌效果,以保证灭菌器的灭菌质量.笔者于2011年6-12月对我院运行的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全程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监测及灭菌后湿包等的动态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以判定人工裂缝起裂点位于径向井远端天然裂缝处还是近井筒地带为目的,以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定理为出发点,考虑液体的黏性和可压缩性,建立幂律流体前置液压力波传递数学模型。利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压力波速值,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实验检验。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对比发现,两者平均计算误差为4.70%,压力波传递数学模型准确性较高。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水平井压力分布与波速的函数关系式。通过研究幂律流体前置液在水平井中压力传递规律,可揭示水平井尤其是径向水井中压力分布规律,为精细描述前置液压力分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B-D测试是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其监测结果可有效的反映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真空系统的有效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日使用前或维修后应进行一次B-D测试,B-D测试合格后方可进行正常的灭菌工作.为提高B-D测试的成功率,保证灭菌质量,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现对我院连续3年1080次的B-D测试监测结果进行回顾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提出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以Moore-Greitzer模型为基础,发展了一个预测轴流压缩系统动态失速特性及进气非均匀性影响的二维不可压缩理论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计算分析了进气总压畸变的幅值和旋转频率对下游压气机稳定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进气总压畸变的幅值和旋转频率对压缩系统的动态失速特性和稳定性都有强烈的影响,旋转频率对旋转失速边界和喘振边界的影响类似。但是,对应系统稳定裕度损失最大值的“危险”响应频率强烈地依赖于其旋转失速的传播频率。发展的理论模型既简单、便于计算分析,又能较好地反映出目前已认识到的物理现象,计算结果与现有实验数据的比较表明该模型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2.
对单级跨音压气机Stage35进行了单通道全三维定常数值模拟,开展了网格密度对计算结果影响的研究,从而确定了一套最佳网格配置,该套网格配置预测的总性能和基元性能与试验结果符合得最好。以此为基础对Stage 35的内部流场进行分析,发现其流动失稳很可能是由动叶近叶顶靠近压力面侧的低能堵塞团引发的。随着流量的减小,间隙泄漏涡的强度和旋拧度随着叶片载荷的增加而增加,激波与泄漏涡相互干扰使得近失速条件下间隙泄漏涡破碎,涡破碎可能是动叶近叶顶低能流体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运用Numeca 对某内外涵组合压气机进行数值模拟,为了减小内涵静子表面流动分离,提高其气动性能,在对其设计改型过程中,先后采用了直叶片、根部后掠和根部后掠尖部前掠三种叶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弯掠叶型能减弱根尖部低能流体的堆积,抑制端壁角区的气流分离,使根尖部流动得到改善,从而提高其整体性能。此外,还考察了稠度对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的稠度选择, 可以改善叶栅的流场结构,降低叶栅二次流损失。  相似文献   

14.
为了设计低流动损失超声风扇叶型,研制出基于数值最优化超声叶型设计软件。以叶型主要几何参数为叶型设计参数,针对轴向进气第一级风扇转子采用给定轮缘功、损失最小为目标函数。设计的优化叶型后面大部分呈平直因此气流转角小、减速增压完全通过激波实现。沿弦向叶片厚度逐渐增加使叶栅通道呈收缩,总体上使流过叶栅超声气流得到减速增压。优化叶型所构成叶栅流场具有多道激波、流动损失低。设计结果表明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并可为超声风扇叶型设计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非轴对称端壁造型技术是新出现的一种叶轮机械设计手段,其应用和效果成为近年来涡轮部件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其在压气机中的研究还鲜为开展。本文以西北工业大学亚音轴流压气机试验级为对象,对端壁造型技术在压气机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鉴于压气机的逆压工作环境,本文的端壁设计结合了周向(非轴对称)和流向两个方向的造型,文中具体介绍了造型方法。对端壁造型后压气机级的数值模拟显示:端壁造型技术可以有效减小、消除静子端壁区分离,进而提高级的效率和压比。本文的研究结论对该技术在压气机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Aim: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for analyzing 24-h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24-h ABPM) is insufficient to deal with the large amount of data collecte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novel cyclic fluctuation model for 24-h ABPM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hypertension.

Methods:

The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4 independent antihypertensive drug clinical trial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hypertension. The measurements of 24-h ABPM at the end of the placebo run-in period in study 1 were used to develop the cyclic fluctuation model. After evaluated, the structural model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measurements in the other 3 studies. Models were fitted using NONMEM software.

Results:

The cyclic fluctuation model, which consisted of 2 cosine functions with fixed-effect parameters for rhythm-adjusted 24-h mean blood pressure, amplitude and phase shift, successfully described the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s of study 1. Model robustness was validated by the bootstrap method. The measurements in the other 3 studies were well described by the same structural model. Moreover, the parameters from all the 4 studies were very similar. Visual predictive checks demonstrated that the cyclic fluctuation model could predict the blood pressure fluctuations in the 4 studies.

Conclusion:

The cyclic fluctuation model for 24-h ABPM deepens our understanding of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which will be beneficial for drug development and individual therapy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