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了解苏州市相城区2005—2016年新报告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中的晚发现比例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相城区每年新报告HIV/AIDS病例的社会人口学信息、感染途径以及样本来源等资料,计算相城区HIV/AIDS病例晚发现比例,并分析晚发现影响因素。结果 2005—2016年,共报告HIV/AIDS病例210例,33例(15.71%)属于晚发现病例。各年份晚发现比例变化趋势不明显(χ~2趋势=0.95,P=0.32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50岁年龄组的HIV/AIDS病例晚发现风险是≤24岁年龄组的21.11(2.32~191.78)倍。与样本来源于羁押人员体检的HIV/AIDS病例相比,样本来源于医疗机构、检测咨询和阳性配偶或性伴检测的HIV/AIDS病例晚发现风险(OR值)分别是7.72(1.63~36.50)、7.90(1.54~40.69)和14.55(2.53~83.61)。结论苏州市相城区新报告HIV/AIDS病例晚发现比例较低,年龄和样本来源是影响晚发现的主要因素,应加强中老年人群的HIV筛检力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绵阳市2017—2021年艾滋病抗体检测结果,为制定检测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χ2检验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对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中绵阳市2017—2021年艾滋病抗体检测覆盖率、有效检出率、不同样本来源检测情况和晚发现比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7—2021年绵阳市HIV抗体检测平均筛查覆盖率为36.18%,不同年份筛查覆盖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有效检出率为0.06%,不同年份有效检出率呈下降趋势(χ2趋势=509.764,P<0.001);不同样本来源和新报告病例不同样本来源构成比中,一般就诊者占比最高;有效检出率居前3位的分别为:重点人群、检测咨询和监管场所;2017—2021年绵阳市HIV/AIDS病例的晚发现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χ2趋势=26.407,P<0.001)。结论 绵阳市HIV抗体检测覆盖率逐年上升,有效检出率逐年下降;重点人群检出率最高;晚发现比例逐年下降。HIV抗体检测促进了病例发现,今后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17—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新报告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IV/AIDS)晚发现的情况,为制定进一步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选取2017—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新报告的HIV/AIDS病例进行分析;计算晚发现比例;采用χ2趋势检验分析各年度晚发现比例的变化趋势;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17—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新报告HIV/AIDS病例共计4 464例,其中晚发现病例1 248例,晚发现比例为27.96%。各年度晚发现比例呈现上升趋势(χ2 = 7.655,P<0.05)。蒙古族各年度晚发现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806,P = 0.179)。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年龄、文化程度和样本来源是晚发现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晚发现比例升高,其中与0~19岁组相比,50~59岁组及60岁以上病例OR值(95%CI)分别为8.859(5.078~15.456)和8.117(4.480~14.707);与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相比,高中或中专以及初中的晚发现风险较高,其OR值(95%CI)分别为1.290(1.068~1.566)和1.270(1.055~1.533);与医疗机构相比,检测咨询和其他来源的OR值(95%CI)分别为0.570(0.469~0.681)和0.430(0.342~0.538)。结论 2017—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新报告HIV/AIDS病例晚发现比例逐年升高,蒙古族各年度晚发现比例变化不明显。年龄、文化程度和样本来源是造成晚发现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以推动病例的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2014-2018年贵州省新报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简称HIV/AIDS病例)晚发现比例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通过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选择2014-2018年贵州省新报告的全部HIV/AIDS病例进行分析,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病例晚发现的影响因素。  结果  2014-2018年贵州省新报告HIV/AIDS病例共33 611例,新报告病例的晚发现比例分别为35.46%、34.49%、38.35%、39.74%和38.80%;来源于医疗机构的晚发现病例构成比逐年上升(χ2=64.603,P < 0.001);分析不同样本来源病例的晚发现比例,发现医疗机构检测新报告病例的晚发现比例高于通过检测咨询、阳性者配偶或性伴检测报告的病例(χ2=276.033,P < 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婚姻状况、传播途径、职业、民族及样本来源是影响新报告病例发现晚的主要因素(均有P < 0.05)。  结论  2014-2018年贵州省新报告HIV/AIDS病例晚发现比例呈缓慢上升趋势。一方面应继续加强全人群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提高人群的HIV主动检测意识,另一方面,应继续在全省推进扩大检测,提高病例的早发现能力。  相似文献   

5.
刘静静  戚广浩  李乐  温祁  李震 《实用预防医学》2022,29(12):1424-1427
目的 分析北京市通州区2013-2020年HIV感染者/AIDS病例晚发现情况,为制定通州区艾滋病病例早发现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在“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中,筛选出2013-2020年新报告的现住址为通州区的HIV/AIDS病例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晚发现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3-2020年通州区共报告HIV/AIDS病例1 799例,晚发现病例219例,晚发现比例为12.17%。不同特征的HIV/AIDS病例晚发现比例不同,且2013-2020年病例晚发现比例呈下降趋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5-<50岁年龄组病例(OR=1.967,95%CI:1.241-3.117)、≥50岁(OR=2.496,95%CI:1.334-4.673)、异性性途径传播(OR=1.554,95%CI:1.061-2.276)、干部职员(OR=1.863,95%CI:1.161-2.991)、样本来源于医疗机构就诊者(OR=1.495,95%CI:1.054-2.122)为晚发现的危险因素。结论 通州区应继续加大对重点人群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扩大检测覆盖面,积极推动医疗机构主动提供艾滋病咨询检测服务,提高艾滋病病例的早期发现能力,降低晚发现比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新发现经性传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IV/AIDS)中晚发现病例特征以及晚发现的影响因素。 方法 利用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数据,选择2012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湖北省新发现经性传播的HIV/AIDS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晚发现病例的特征,比较晚发现比例变化趋势,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影响病例晚发现的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2012-2016年湖北省共报告新发现经性传播HIV/AIDS 11 832例,晚发现病例的比例为39.92%(4 723例),其中同性传播及异性传播病例的晚发现比例分别为27.09%和4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1.609,P<0.001)。4 508(已排除经推算的215例晚发现病例)例晚发现病例中,男性为主(79.41%);年龄组主要集中在35~64岁(63.38%);汉族为主(96.69%);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66.88%);传播途径以异性传播为主(71.78%);样本来源以医疗机构为主(71.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越大、经异性途径传播、样本来源于医疗机构是新发现经性传播HIV/AIDS病例晚发现的主要因素。新发现经性传播HIV/AIDS病例晚发现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 结论 现阶段湖北省新发现经性传播HIV/AIDS中晚发现现象依然突出,应针对不同传播途径高危人群的特点,采取针对性发现策略,强化医疗机构主动提供检测咨询(PITC)和自愿咨询检测服务作用以及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男男性行为人群检测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003—2020年兰溪市晚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简称HIV/AIDS)病例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从而制定科学的防控策略。方法:从艾滋病防治信息系统中,收集兰溪市2003—2020年新报告的HIV/AIDS病例基本信息、样本来源以及感染途径等资料,计算兰溪市HIV/AIDS病例晚发现率,采用logisitic回归模型分析晚发现的影响因素。结果:2003—2020年兰溪市新报告HIV/AIDS病例249例,晚发现127例,晚发现率为51.00%,不同年份晚发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8)。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50岁年龄组晚发现风险较高,大约是≤24岁年龄组的3.786 (1.423~10.076)倍;医务人员主动提供HIV检测咨询和自愿检测咨询(PITC/VCT)组晚发现风险较低,大约是其他检测组的0.451(0.254~0.802)倍。结论:兰溪市新报告HIV/AIDS病例晚发现率较高,年龄、样本来源是影响HIV/AIDS病例晚发现的主要原因,应继续加强≥50岁老年人群的HIV检测力度,同时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积极推进PITC和VCT。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吉林省≥50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的晚发现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为改善生命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AIDS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现住址为吉林省的≥50岁HIV/AIDS患者首次CD4+T细胞(简称“CD4细胞”)值推测晚发现者,并分析病例晚发现的影响因素。结果1996—2021年吉林省新报告≥50岁HIV/AIDS病例首次检测CD4细胞计数平均值是230.55±191.97,低值组占比最大(50.8%),晚发现率为59.3%(1 397/2 325),晚发现病例主要来源于性传播(同性46.8%,异性48.2%)。从样本来源来看,大部分晚发现患者来自其他就诊者检测,其次是检测咨询。接触史中,男男同性传播病例晚发现的情况较高。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婚姻、样本来源和报告年份是晚发现的影响因素,男性晚发现率较高,已婚有配偶更易被晚发现。随着报告年份的递增晚发现率降低,检测咨询能有效地降低AIDS晚发现率。结论吉林省≥50岁HIV/AIDS整体首次检测CD4细胞计数较低,男性病例的晚发现率较高。近几年吉林省扩大自愿咨询检测,检测咨询有效地降低了AIDS晚发现率,同时应加强中老年群体的性教育,提倡健康的婚姻关系并给予更多的心理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山东省学生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例的流行特征, 为防控艾滋病在学生群体传播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0—2019年山东省报告职业为学生的863例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对流行趋势进行分析。  结果  863例学生HIV/AIDS中, 主要经同性性传播(763例, 88.41%), 样本来源以检测咨询(433例, 50.17%)为主要发现途径。2010—2019年报告的学生病例占总病例数比例有增长趋势(χ趋势2=30.21, P < 0.01)。同性性传播病例有逐年增长趋势(χ趋势2=6.35, P=0.01), 18~22岁病例占比呈逐年增长趋势(χ趋势2=6.10, P=0.01), 大专及以上学历病例占比呈逐年增长趋势(χ趋势2=4.26, P=0.04), 目前报告来源以检测咨询为主, 样本来源年份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趋势2=2.97, P=0.09)。  结论  山东省学生病例报告呈逐年上升趋势, 尤其以同性性传播途径为主, 以高学历为主, 应针对这些特征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绍兴市2015—2017年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的晚发现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促进HIV/AIDS病例检测发现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获取2015—2017年绍兴市新报告HIV/AIDS病例资料,分析HIV/AIDS病例晚发现比例及特征,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IV/AIDS病例晚发现的影响因素。结果绍兴市2015—2017年新报告HIV/AIDS病例776例,其中晚发现病例202例,晚发现比例为26.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岁(OR=1.530,95%CI:1.074~2.181)、医院就诊发现(OR=2.573,95%CI:1.479~4.447)、检测咨询发现(OR=2.329,95%CI:1.584~3.424)和常住人口(OR=1.491,95%CI:1.061~2.096)是HIV/AIDS病例晚发现的影响因素。结论绍兴市2015—2017年新报告HIV/AIDS病例晚发现比例为26.03%,年龄35岁、医院就诊和检测咨询发现及常住人口HIV/AIDS病例晚发现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2006 - 2017年玉溪市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的晚发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的病例报告卡数据库和随访数据库,以及历年CD4+ T 淋巴细胞检测原始记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 - 2017年玉溪市新发现HIV/AIDS病例2 132例,历年检测份数占当年总人口的比例由2006年的3.33%上升至2017年的31.81%(χ2 = 9 840.375,P<0.001),晚发现比例由2006的16.28%上升到2017年的17.99%;截止2018年3月,457例晚发现病例中死亡的占30.8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 = 1.280,95%CI:1.020~1.605),相对于18~30岁年龄组,年龄为31~40(OR = 1.841,95%CI:1.343~2.523),41~50(OR = 3.585,95%CI:2.506~5.129),50岁以上(OR = 2.899,95%CI:1.974~4.255),相对于婚检和孕检,样本来源于医疗机构(OR = 2.887, 95%CI:1.921~4.337)、自愿咨询检测(OR = 1.704,95%CI:1.109~2.618)等是晚发现的危险因素。结论 需要继续扩大HIV抗体筛查面以更早的发现患者,对于晚发现的AIDS病例,应及时提供抗病毒治疗,提高治疗和预防服务质量,避免死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1995-2017年贵州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o deficiency syndrome,HIV/AIDS)的死亡分布情况。  方法  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HIV/AIDS病例报告卡(现住址为贵州省、截止时间至2017年12月31日),对其中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995-2017年共报告现住址为贵州省的HIV/AIDS 43 794例,死亡11 527例,排除失访及查无此人病例,全省HIV/AIDS死亡率为29.8%;HIV/AIDS当年发病当年死亡病例数、年初存活当年死亡病例数占当年发病总病例数的比例在1995-2017年均呈现出由低到高(χ1995-20122=139.5,P < 0.001;χ1995-20122=109.1,P < 0.001)再降低(χ2012-20152=28.2,P < 0.001;χ2012-20142=57.2,P < 0.001),最终逐渐趋于平稳(χ2015-20172=0.056,P=0.812;χ2015-20172=0.720,P=0.396)的变化趋势;分析死亡病例的检测史,辅助T淋巴细胞(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CD4)检测比例(χ趋势2=367.4,P < 0.001)及抗病毒治疗比例(χ趋势2=319.8,P < 0.001)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死因分析发现,死因为艾滋病所占的比例呈现出先上升(χ1995-20102=78.5,P < 0.001)后下降(χ2010-20122=1 667.5,P < 0.001)的趋势;而死因为吸毒过量所占的比例呈现逐年下降(χ趋势2=14.4,P < 0.001)的趋势。  结论  近年来贵州省HIV/AIDS的死亡率依然较高、下降速度缓慢,继续扩大HIV监测检测覆盖面,积极推广CD4+T淋巴细胞检测及免费抗病毒治疗以降低HIV/AIDS的死亡率仍是今后一段时间贵州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在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医疗卫生机构为HIV/AIDS患者提供转介服务的效果,为建立一个有效的艾滋病转介服务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从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获得HIV/AIDS患者的CD4检测率、抗病毒治疗覆盖率、单阳家庭配偶HIV抗体检测率;通过15个县、区上报的转介报表,收集转介情况,追踪转介人群到位治疗情况;通过对建立艾滋病转介服务体系前后防治艾滋病的各项考核指标和HIV/AIDS患者的有效转介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评估转介服务模式的效果。 结果 建立转介服务体系后,在当年新发现报告病例中,转介率由76.89%提高到99.48% (χ2=462.757, P<0.001);成功转介治疗率由57.02%提高到82.42%(χ2 =244.632,P<0.001);CD4检测率由61.46%提高到98.70%(χ2=813.233, P<0.001);当年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由56.04%提高到83.35%(χ2=290.756,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当年发现报告并已抗病毒治疗病例确证距治疗平均天数由(26.37±12.64)天缩短为(17.11±6.37)天,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0.74, P<0.001)。在累计报告当年存活未治疗的病例中,转介率由26.09%提高到59.48%(χ2=370.243, P<0.001);成功转介治疗率由17.01%提高到52.42%(χ2=137.647, P<0.001);CD4检测率由37.49%提高到51.73%(χ2=67.444,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当年存活可随访的病例中,CD4检测率由77.56%提高到87.21%(χ2=331.498, P<0.001);抗病毒治疗覆盖率由77.08%提高到83.54%(χ2=226.009, P<0.001);HIV/AIDS患者的配偶或固定性伴HIV检测率由76.29%提高到90.49%(χ2=179.660,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广西南宁市HIV/AIDS患者转介服务模式是有效的。今后进一步加强存活未治疗病例的管理和提高医疗机构结果告知服务质量,以确保HIV/AIDS患者的有效管理和治疗,防止HIV的二代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2014—2017年南宁市农村地区MTB/HIV双向筛查和治疗情况,为双重感染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南宁市结核病防治机构门诊对新登记的结核病患者进行HIV抗体初筛,对初筛阳性结果进行确证。艾滋病防治机构对当年存活并可随访的HIV/AIDS患者进行结核病可疑症状筛查后,转介到当地结核病防治机构进行痰涂片和胸部影像学检查。分析2014—2017年南宁市4个县的双向筛查及双重感染患者发现和治疗情况。 结果 2014—2017年南宁市农村地区新登记的结核病患者HIV抗体总检测率为87.16%,不同年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838,P<0.001),且逐年上升的趋势(χ2趋势=32.647,P<0.001);HIV感染率为0.68%,不同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481,P>0.05)。 HIV/AIDS患者中TB检查率(χ2=248.244,P<0.01)和TB检出率(χ2=78.027,P<0.001)均出现波动现象,均为2016年最高(96.95%和3.50%)。MSH县发现的MTB/HIV双重感染病例数最多。MTB/HIV双重感染患者综合治疗率为54.25%,2015—2017年逐年上升(χ2=26.241,P<0.001);抗结核成功治疗率为 39.16%。 结论 2014—2017年南宁市的MTB/HIV双向筛查和防治工作逐步提高, 但个别地区的双重感染疫情较高,仍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结核病与艾滋病综合服务机制,以提高患者诊治的可及性、治疗率及治疗效果,才能有效的控制MTB/HIV双重感染疫情。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2013—2017年红河州部分企业有毒有害作业工人健康监护现状,为红河州有毒有害作业工人健康监护工作提出防控措施。方法依托《职业病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中2013—2017年上报数据,对辖区内接触有毒有害作业的在岗工人监测数据从企业规模、经济类型、行业性质和职业危害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对工人有效的保护措施,降低工人职业病的发生率。结果2013—2017年红河州有毒有害作业工人健康监护实检人数和实检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13—2015疑似职业病检出率呈明显下降趋势,2015—2017年基本持平。小型企业、私有经济、采矿业疑似职业病检出率最高,粉尘是导致发生职业病主要危害因素。结论红河州的职业病防治水平逐渐得以提高,工人的受检率也在逐渐上升,同时,应提高职业病健康医师的检测水平,加大职业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工人的健康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