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院医院感染的横断面情况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采用床旁和病历相结合调查方式,填写个案调查表,对全院所有住院患者进行了调查日当天的医院感染情况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调查597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8例,现患率为3.02%。医院感染部位构成中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占44.4%,其次为手术切口感染,占38.8%。抗菌药物使用率65%,单一用药82%,二联用药18%。病原菌送检率51%。结论通过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干预,有利于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加强医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检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的成效,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方法:抽取2013.4-2014.4期间 400例临床药师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0例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中,呼吸科181例,占45.25%。诊断肺部感染最多,有121例,占30.25%。抗菌药物使用:一种有330例,占82.5%,两种有49例,占12.25%,三种有22例,占5.75%。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为94%。结论:临床药师参加的400例会诊,临床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3.
2005年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东海县人民医院2005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以期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统计2005年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院内感染报告、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对全院使用排位前20种药物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调查出院病历20580例,使用抗菌药物13544例,占65.81%;前20位药物中抗菌药物14种,占金额数、品种数分别为72.36%、70.00%;全年48份ADR报告中抗菌药物ADR24例,占50.00%。主要不合理应用的原因为:选药不当,用量、用法、联合用药不当,滥用严重,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结论: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采取措施,提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我院肺部感染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价合理用药情况。方法随机抽查我院肺部感染病例205例,统计分析其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205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共涉及到6类28种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总次数565次,3050d。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为肺部感染常用的抗菌药物,分别占47.15%,39.16%。单用一种抗菌药共105例,占51.22%;联用两种的抗菌药有100例,占48.78%。用药频率前5位抗菌药物的用药天数总计1950d,占63.93%,平均天数分布情况4~9d,应用次数426次,占75.40%。DUI值分布0.97~1.07。205例肺部感染者中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共56例,占27.32%。其中不合理用药主要因单剂过大和超大剂量共18例,占32.14%;每日给药次数过少共13例,占23.21%;选药过高或不当共9例,占16.07%。结论我院肺部感染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较为合理,但对于不合理用药处,还需多予以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率及院内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医院6765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选取病例的年份分为3组,入选的所有病例均在住院期间使用过抗菌药物。录入所有入选病例的信息至Office Excel表格中,反复核对。以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作为判断院内感染的标准,调查分析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率及院内感染率的关系。结果6765例患者中,应用抗菌药物5953例(87.99%);发生医院感染176例(2.60%),连续3年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与该年医院感染率呈显著正相关性( P﹤0.05)。合理用药率是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指征,即治疗用药、预防用药和无指征用药,3者的比例占所有用药病例数的百分比,3年合理用药率明显升高,抗菌药物使用率逐渐降低,院内感染率也随之降低。统计3年抗菌药物使用频率,按照频率由高到低前10位分别是: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哌拉西林、青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克肟、头孢硫脒、头孢哌酮、氧氟沙星。其中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给药,其次为口服、雾化吸入,少部分采用局部给药。结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降低临床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可以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该院肺部感染住院患者的抗菌药应用情况,评价合理用药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分析该院60例肺部感染住院患者抗菌药的使用情况。结果所有患者中,14~39岁者4例占6.67%,40~59岁者21例占35.00%,≥60岁者35例占58.33%;抗菌药使用最多的前5种抗菌药物依次是左氧氟沙星及氨苄西林/舒巴坦钠、头孢曲松及氨苄西林、其他头孢菌素类和阿奇霉素、阿米卡星、加替沙星和青霉素钠;联合用药情况:单一使用抗菌药10例占16.67%;2种抗菌药联合使用44例占73.33%;3种抗菌药联合使用6例占10.00%;单一品种使用时间最长为22d,平均(6.5±3.5)d;患者抗菌药联合或交替使用时间3~150d,所有抗菌药物均为静脉注射;DUI值为0.85~1.18,平均(1.00±0.07)。结论该院肺部感染住院患者应用抗菌药治疗方案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某县级三级医院2014—2018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为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有效预防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利用床旁调查和病历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对某县级三级医院2014—2018年每年8月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的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连续5年共调查2492例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6例,感染例次47例,医院感染现患率1.85%,感染例次率1.89%,以重症医学科、脑外科和骨外科高发,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多见,其次是手术部位和泌尿道,分别占34.78%、19.57%、17.39%。抗菌药物平均使用率为33.87%,以一联用药为主,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占89.45%。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病原学送检率为66.58%。结论该医院近5年医院感染的现患率、抗菌药物使用及病原学送检率在控制指标范围内,但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性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我院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冯文媛  冯兵 《中国药业》2010,19(9):52-53
目的了解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75例Ⅰ类和Ⅱ类切口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对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5例患者全部使用了抗菌药物,术前和术后的用药率分别为89.33%和100.00%;术后单用1种抗菌药物和二联用药、三联用药的分别占42.67%,50.67%,6.67%;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平均使用抗菌药物3.1d,Ⅱ类切口手术患者平均使用抗菌药物7.2d,两类切口手术术后使用抗菌药物超过3d者占44.00%。结论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应加强管理,规范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对3种Ⅰ类切口手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乳腺包块切除术、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方法:抽取该院2010年9—10月、2013年9—10月全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乳腺包块切除术、腹股沟疝修补术出院患者病历共410份,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和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年9—10月200例患者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者占96.50%;术前0.5~2 h使用抗菌药物者占3.63%;术后≤24 h使用抗菌药物者占1.55%,术后>24 h使用抗菌药物者占98.45%;单一用药者占83.94%,联合用药者占16.06%。2013年9—10月210例患者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者占17.10%;术前0.5~2 h使用抗菌药物者占91.67%;术后≤24 h使用抗菌药物者占80.56%,术后>24 h使用抗菌药物者占19.44%;单一用药者占100.00%,无联合用药情况。结论:通过3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该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医院各科室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现状以及相关的易感因素,为制定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确定2014年7月30日为调查日,对唐山市中医医院全部住院病例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各科室医院感染现患率,感染部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影响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等。结果当日应调查住院患者603例,实际调查603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5%(15/603)。医院感染的科室分布以 ICU 最高(25.0%)。医院感染部位分布:感染部位构成以下呼吸道居于首位,为8例次占50.0%,其次为泌尿道感染4例次占25.0%,上呼吸道2例次占12.5%,胃肠道和其他各1例次各占6.3%。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16例次医院感染病例中共检出病原菌5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大肠埃希菌1株、草绿色链球菌1株。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全院日抗生素平均使用率为26.7%、应用抗生素者标本送检率22.9%。结论现患率调查能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高危人群,可及时了解医院感染的分布状况及其特点;能够为指导有效地开展目标性监测、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集的236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236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共75种。其中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所占比例最高(22种,43.22%),其次是中药制剂(19种,25.85%);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202例,85.59%);主要的ADR类型是皮肤和附件损害(120例,50.85%)。结论需进一步加强本院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我院上报的206例ADR报告,从患者一般情况、ADR涉及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6例ADR中,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居多,占48.06%;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多见,占44.17%,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5.05%,其中注射剂占90.32%;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最多,占62.62%;涉及器官及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占46.12%。结论:应加强中老年患者的用药监护,降低静脉给药比率,提高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水平,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6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12年新疆伊犁州奎屯医院上报的ADR报告63例,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类别以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上报的63例ADR中,抗茵药物ADR为35例,占55.56%,中药注射剂ADR为13例,占20.63%;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例数最多,为60例,占95.24%;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为43例,占68.25%;联合用药致ADR有22例,其中以抗菌药物与中药注射剂联用引发的ADR最多,为7例,占联合用药ADR数的31.81%。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管和上报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患者退药的具体原因,有针对性地实行应对措施,以减少退药现象。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医院2013年7月25日至8月10日收治的495例住院患者退药单的退药情况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日平均退药率为2.20%,退药原因为出院(43.64%),调整用药(17.98%),医生原因(10.91%),手术原因(9.90%);退药较多的科室为普外科、妇产科、骨科、中医科,分别占10.30%,8.89%,8.08%,8.08%;退药种类中营养及补液类药物最多(28.31%),其次为抗感染药物(20.48%)。结论退药现象由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医生、患者等多方面因素造成,只有医患共同努力,医院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才能减少退药情况的发生,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2年收集到的90例有效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0例ADR报告中,66例1965岁患者发生ADR,占73.33%;静脉注射给药引发的ADR 43例,占47.78%;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中药制剂41例,占49.38%,其次为抗感染药物19例,占21.11%;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32例,占36%);新的ADR 32例,主要为中药制剂引发;严重ADR9例,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6例。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中药制剂的应用及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7年12月-2008年12月我院使用中药制剂住院患者的科室、病种、用药种类及引发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65535例次患者使用中药制剂,涉及35个科室、1400种疾病、267种中药制剂、20种剂型,其中抗肿瘤、益气扶正、清热宣肺类中药制剂为主要使用品种。此期间我院共收集中药不良反应92例,涉及29种中药制剂,以七叶皂苷钠注射液发生率最高为29例,占31.52%;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结论:我院住院患者中药制剂的使用较为合理,但应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监测。  相似文献   

17.
张俊  ;张汝学 《中国医药》2014,(9):1372-1375
目的:评价多种措施干预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医院感染的防控效果。方法对实施多种措施(集中消毒、中心供应、感染防控实时监控和定期通报等)干预前(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后(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8月31日)兰州军医总医院住院患者中发生MRSA医院感染患者各117例的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与科室分布、标本来源及干预效果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干预前医院感染例次率为2.0%(983/50054),其中MRSA感染率为0.2%(119/50054),占医院感染例次的12.1%。干预后医院感染例次率为1.4%(1592/111060),其中MRSA感染例次率为0.1%(117/111060),占医院感染例次的7.4%。干预前,MRSA医院感染较高的科室是急诊科、神经内科、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神经外科、呼吸科,分别占28.6%(34/119)、21.8%(26/119)、14.3%(17/119)、10.0%(12/119)、5.0%(6/119);干预后神经内科8.5%(10/117)和综合ICU7.7%(9/117)取得较为显著的控制效果。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首,占87.7%(207/236),其次是手术伤口、泌尿道、血液感染,分别占5.9%(14/236)、2.1%(5/236)、2.1%(5/236)。结论以集中消毒、中心供应为主的多种措施干预对MRSA医院感染具有较好的防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感染情况,为制定护理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神经内科2006年11月至2009年10月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情况。结果神经内科3年平均医院感染率为7.67%,医院感染例次率为9.04%,其中缺血缺氧性脑病、脑出血、脑梗死患者感染率最高,分别为21.88%、14.80%、10.206%;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59.63%),其次为泌尿道(18.15%)、胃肠道(11.85%)及皮肤感染(4.81%);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主要是年龄、住院时间、侵袭性操作、基础疾病;细菌分布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结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较多,应加强管理,采取综合预防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张璞  郭燕萍  王斌  钟明康 《中国药房》2011,(46):4349-4353
目的:完善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干预的机制。方法:结合上海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简称《实施细则》),将我院病房2006年9月1日-2007年2月28日(《实施细则》出台前半年,第一阶段)、2007年3月1日-8月31日(《实施细则》出台后半年,第二阶段)、2007年9月1日-2008年2月29日(实施合理用药机制半年后,第三阶段)各500份病历及2010年(实施合理用药机制1年后,第四阶段)的400份病历(每季度各100份),根据患者手术与否分为手术组与非手术组,评价其用药合理性。结果:《实施细则》出台后,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患者第二阶段抗菌药物平均费用由第一阶段的2101.79元/1708.64元下降至1408.47元/976.19元,手术组平均用药时间由8.45d减少至5.26d。第三阶段,通过实施干预措施,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患者用药品种数由1.77种/1.89种下降至1.55种/1.77种。第四阶段,手术组患者用药品种数由1.55种下降至1.30种,用药金额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患者由1689.04元/1214.52元下降至1155.96元/897.23元。结论:干预机制的建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抗菌药物的用量,减少了不合理用药事件的发生,节约了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研我院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处方,探讨解决不合理用药的途径和促进合理用药的方法。方法:依据合理用药国际指标,利用自行编制的处方评价系统对我院2008年全年不同年龄患者的处方进行评价。结果:我院以18~45岁年龄段的患者为主。小于6岁、6~18岁和18~45岁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比例为41.24%、47.65%及42.23%;18~45岁患者注射剂使用率为21.07%;大于60岁患者的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为2.85种、平均每张处方金额为331.00元,都分别明显高于全年的平均值32.50%、17.78%、2.51种及244.02元;45~60岁患者的基本药物使用率最高,为58.05%;小于6岁的患者中成药使用率最高,为55.32%;通用名使用率为100%。结论:采用国际指标评价用药合理性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加强小于45岁和大于60岁患者用药教育及管理,有利于降低抗菌药物及注射剂的使用和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及金额;需加大各年龄段患者基本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