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脏死亡后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角膜供体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泪膜功能的变化。方法对27例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之中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行DCD来源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患者,以自体健眼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6月进行随访,双眼均做系统检查:裂隙灯下角膜、前房深度、虹膜等前节检查并行患者主观感觉问卷、双眼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河高度检查。使用SPSS将结果作统计学t检验分析。结果 (1)当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时,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6个月内术眼泪膜破裂时间低于健眼(P<0.05),但患者无明显眼部干眼等症状;泪河高度值在6个月内比较健眼有统计学意义(P<0.05);(2)当排斥发生时,术眼泪膜破裂时间为0;术眼泪河高度明显高于健眼。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6个月内,术眼的泪膜稳定性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当发生排斥反应时稳定性急剧下降,在术后随访中依据病情使用角膜营养、抗排斥、神经营养药物等提前预防干眼症、角膜排斥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3.
贝伐单抗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贝伐单抗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的抑制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16只(16眼),AgNO3烧灼角膜诱导新生血管生成,并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眼)和对照组(6只眼)。烧灼第2 d,实验组予贝伐单抗(25μg/mL)点眼,对照组予NS点眼,两组给药6次/d,共14 d。实验末,拍摄大鼠角膜照片,计算新生血管覆盖面积占角膜总面积的百分比,同时制备眼球组织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角膜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实验组角膜新生血管覆盖率平均值为(19.7±6.5)%,对照组(72.3±11.3)%(P<0.01);光镜下实验组角膜内皮完整,基质无明显水肿。结论:在雄性SD大鼠模型中,25μg/mL贝伐单抗可有效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贝伐单抗(Bevacizumab)在治疗兔角膜新生血管中的作用及药物浓度与作用的相关性。方法通过碱烧伤建立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将48只健康大耳白兔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为不同浓度贝伐单抗处理组(1.25、3.75、6.25、12.5、25.0 mg/ml),在裂隙灯下动态观察兔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免疫组化定性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o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RT-PCR基因水平下观察VEGF mRNA的表达。结果贝伐单抗对兔角膜新生血管(CNV)有抑制作用,CNV面积6.25、1.25、25.0 mg/ml贝伐单抗组与对照组、1.25、3.75 mg/ml贝伐单抗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此三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和Real-time PCR结果显示,1.25、3.75 mg/ml贝伐单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25 mg/ml及以上浓度贝伐单抗组与对照组、1.25、3.75 mg/ml贝伐单抗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6.25 mg/ml以上浓度贝伐单抗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伐单抗(Bevacizumab)对兔角膜新生血管有抑制作用,且随着药物浓度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达到一定浓度后作用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评价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bevacizumab)对大鼠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化的影响.方法 将22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碱烧伤诱导单眼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后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0眼)给予贝伐单抗原液(25me/ml)0.02 ml结膜下注射,对照组(10眼)给予结膜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组给药时间均为碱烧伤第1天、第3天及第5天,每日1次,共3次.分别采用宏观测量新生血管长度、生长速度及新生血管化面积,显微镜下微血管计数方法研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及抑制情况.结果 实验组新生血管生长速度较对照组慢[(1.05±0.62)mm/d vs(2.87±0.34)mm/d,P<0.05];新生血管化面积实验组较对照组小[(30.5±18.8)% vs (57.5±11)%,P<0.05];微血管计数实验组较对照组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86±1.54 vs 8.51±2.33,P<0.05).结论 贝伐单抗可抑制大鼠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的增殖.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点眼和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两种不同的给药途径,抑制兔角膜碱烧伤后的新生血管,探讨该药的这两种给药方式的疗效.方法 普通白色家兔50只,取2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余48只右眼碱烧伤后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6只:A组为碱烧伤对照组,B组为点眼组,用贝伐单抗(5mg/ml)点眼,3次/d,C组为结膜下注射组,用贝伐单抗(2.5mg/0.1ml)结膜下注射.在不同的时间点(第1、4、7、14d)测量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及免疫组化检测角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 B、C组的CNV相对于A组得到明显抑制,CNV的长度和面积及vEGF蛋白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B组和C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两种用药方法对于抑制角膜新生血管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点眼和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两种不同的给药途径,抑制兔角膜碱烧伤后的新生血管,探讨该药的这两种给药方式的疗效。方法普通白色家兔50只,取2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余48只右眼碱烧伤后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6只:A组为碱烧伤对照组,B组为点眼组,用贝伐单抗(5mg/ml)点眼,3次/d,C组为结膜下注射组,用贝伐单抗(2.5mg/0.1ml)结膜下注射。在不同的时间点(第1、4、7、14d)测量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及免疫组化检测角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 B、C组的CNV相对于A组得到明显抑制,CNV的长度和面积及VEGF蛋白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B组和C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两种用药方法对于抑制角膜新生血管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翼状胬肉是鼻侧球结膜下的纤维组织肥厚增生呈翼状侵入角膜的一种疾病,目前缺乏统一的治疗方法。最近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引导的新生血管形成在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占主导地位。抗VEGF药物具有抑制新生血管、减少渗出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以新生血管再生为特点的眼后段疾病,同时也为翼状胬肉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penetratingkeratoplasty ,PKP)后内皮细胞的动态变化 ,探讨内皮细胞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穿透性角膜移植病例 6 4例 6 6眼 ,于术前对供体角膜行内皮细胞检查 ,术后密切观察并定期在术后 1、3、6、12、18、2 4、36个月角膜病专科门诊随访。除常规检查外 ,重点记录内皮细胞的变化情况 ,对内皮细胞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后植片内皮细胞数量变化为 :术前平均内皮细胞数为 (2 982± 4 4 9)cell/mm2 ,术后 3、6、12、18、2 4、36个月平均内皮细胞数分别为 (2 5 6 3± 373)cells/mm2 、(2 2 4 0± 371)cells/mm2 、(2 0 16± 4 2 7)cells/mm2 、(184 2± 4 86 )cells/mm2 、(1711±5 5 8)cells/mm2 、16 86cells/mm2 。术后 3个月比术前减少了 14 0 5 % ,术后 1年比术前减少了 32 39% ,术后 2年比术后 1年减少了10 2 1% ;2年较术前共减少了 4 2 6 %。术后 3~ 6个月每月平均下降 4 19% ,术后 6~ 12个月每月平均下降 1 6 7% ,术后 12~ 18个月每月平均下降 1 4 3% ,术后 18~ 2 4个月每月平均下降 1 18% ,2 4个月后仍有下降 ,但下降速度更缓。结论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 3年内皮细胞数量一直呈下降趋势 ,以术后半年内下降幅度最大 ,随时 相似文献
11.
角膜移植治疗角膜穿孔45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对角膜穿孔的治疗价值。方法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溃疡穿孔、细菌性和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及热或化学伤继发角膜穿孔等45只眼,观察手术后的眼球保留;移植片生;术后视力等指标,结果44只术眼(97.8%)得到保留,手术后1年,单疱病毒性角膜溃疡穿孔的移植片透明为65.5%,细菌性和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的移植片透明为38.5%,热或化学伤角膜穿孔的移植片透明为33.3% 相似文献
12.
局部及全身应用地塞米松治疗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24例32例,术前角膜无血管组的排斥反应治愈率为80.0%,平均治愈时间为9.6d;术前角膜有血管组的排斥反应治愈率为55.6%,平均治愈时间为15.2d;总治愈率为59.4%,平均治愈时间为12.4d。用地塞米松局部结合全身治疗可以缩短治愈时间,提高治愈率,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前后泪膜稳定性和角膜中央知觉的变化.方法 76例152眼高度近视行LASEK,观察术前、术后1周,1、3、6个月时的干眼症状及角膜荧光素染色(FL);测量角膜知觉、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和泪液分泌量(sehirmerI test),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周、1个月干眼发生率及角膜FL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1、3个月角膜知觉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BUT较术前明显缩短(P<0.05或<0.01),但术后6个月均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1周、1个月泪液分泌量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术后3、6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SEK术后可导致角膜知觉减退,泪液分泌量减少,泪膜稳定性下降,但随着角膜的愈合而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前后泪膜稳定性和角膜中央知觉的变化。方法76例152眼高度近视行LASEK,观察术前、术后1周,1、3、6个月时的干眼症状及角膜荧光素染色(FL);测量角膜知觉、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和泪液分泌量(Schirmer Ⅰtest),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幂术后1周、1个月干眼发生率及角膜FL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1、3个月角膜知觉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BUT较术前明显缩短(P〈0.05或〈0.01),但术后6个月均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1周、1个月泪液分泌量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术后3、6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SEK术后可导致角膜知觉减退,泪液分泌量减少,泪膜稳定性下降,但随着角膜的愈合而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分析穿通性角膜移植术后患者的屈光状态。方法对行穿通性角膜移植手术患者20例(20只眼)术后3个月行视力及散瞳验光检查。结果术后裸眼视力≤0.1者11只眼,其矫正视力为0.05~1.0;术后裸眼视力≥0.2者9只眼,其矫正视力为0.6~1.2。12只眼散光度数较大,其中轴位在垂直方向8只眼。结论穿通性角膜移植术可显著提高视力。多数病例有不同程度的大散光,其原因可能是6点和12点位置的缝线较紧,对局部角膜产生牵拉,造成了垂直轴位的散光。 相似文献
17.
观察两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病例不同的拆线时间所引起的裸眼视力的变化。两组受体条件优良的光学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患者分别于7个月(简称A组,19例)和12个月(简称B组,18例)拆除角膜缝线。结果A组有7例(36.8%)拆线后发生裸眼视力下降;而B组有3例(16.7%)拆线后发生裸眼视力下降,前者高于后者。提示在光学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允许拆线的时间范围内,晚拆线更有利于角膜屈光状态的稳定。 相似文献
18.
人工泪液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泪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白内障在超声乳化吸除术前后泪膜的变化和应用人工泪液对泪膜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糖尿病患者90例90只眼,按同期配对原则分为对照组(A组45只眼)和治疗组(B组45只眼).A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B组术后加用人工泪液(1 g/L透明质酸钠)点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主观干眼感觉、角膜荧光素染色试验检查.结果 两组术后与术前比较BUT缩短,Si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明显增高,A组术后3个月、B组术后1个月时BUT接近术前水平.B组较A组术后1 d、1个月BUT明显延长.结论 糖尿病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其泪膜稳定性下降且恢复时间长,术后早期使用人工泪液利于泪膜恢复,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