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DTPA-CaNa3 (促排灵-235)、DTPA-ZnNa3(新促排灵)和喹胺酸为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的促排药物。三药对小鼠致畸作用试验中观察到,DTPA-ZnNa3在人常用剂量100倍和200倍(人常用剂量以1 g/50kg计算)时耒生现对胎鼠的影响,而DTpA-CaNa3、喹胺酸在20倍剂量时对胎鼠已见一些影响,引起活胎率下降、胚胎吸收数增加。所以核素中毒后进行促排治疗时对怀孕妇女应慎用DTPA-CaNa3和喹胺酸,以采用低毒*每DTPA-ZnNa3治疗较为安全稳妥。  相似文献   

2.
喹胺酸(Quinamic acid, QAA, 811)是一种异哇啉类络合剂, 对钍有较好的促排效果。本文主要研究大鼠静脉注入(iv)238Pu和241Am各26kBq/kg后1小时, 经皮下注入(so)不同剂量.(1~30μmol/kg)QAA, 或静脉注入核素后立即灌胃(po)QAA(30μmol/kg)对238Pu、241Am的促排疗效, 并与LICAM(C)相比较。实验观察到QAA对降低骨肝中238Pu、241Am的蓄积量有较好的作用, QAA对238Pu的促排效果高于对241Am.在剂量(1~30μgmol/kg)对肝、肾中238Pu和骨、肾中241Am蓄积量的降低, QAA优于LICAM(C);灌胃QAA(30μttmol/kg)伍用NaHCO3(5mmol/kg的)疗效, 对骨、肝中238Pu蓄积量的降低, QAA和LICAM(C)二间无差异(P>0.05), 但对238Pu在肾中蓄积量和对241Am在骨, 肾中蓄积量的降低, QAA明显优于LICAM(C)。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螯合剂BPCBG对急性铀中毒大鼠促排作用的量-效和时,效关系以及对铀致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Sprague-Dawley( 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铀中毒组、不同剂量BPCBG组和DTPA-CaNa3组.给药组大鼠于腹腔注射醋酸铀酰(100μg/只)后,立即分别肌肉注射60、120和600μmol/kg BPCBG及120和600μmol/kg DTPA-CaNa3,或于注射醋酸铀酰前0.5和2h、铀中毒后0、0.5、1及2h肌肉注射120 μmol/kg BPCBG,铀中毒组于注射醋酸铀酰后立即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仅注射生理盐水.采用ICP-MS方法检测24 h尿铀排出量和肾、骨中铀蓄积量.大鼠注射醋酸铀酰(500 μg/只)后立即注射600 μmol/kg BPCBG和1200 μmol/kg DTPA-CaNa3,48 h后检测血清肌酐(SCR)与尿素氮(BUN)含量,取一侧肾脏做肾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 铀中毒后立即注射不同剂量BPCBG(60、120和600 μmoL/kg)使24h尿铀排出量比铀中毒组增加(t =2.22、4.43、5,80,P<0.05),肾和骨铀蓄积量下降(t.3.33、5.59、4.53,P<0.01和t=2.15、8.70、9.10,P<0.05),随给药剂量增加促排效果明显提高.提前0.5h或延迟0.5和1h给予BPCBG,仍有较好的排铀效果(与铀中毒组比较,尿铀排出量:提前0.5 h t=4.34,延迟0.5 ht=3.35,P<0.05;肾铀蓄积量:t=5.75、7.74、5.87,P<005:骨铀蓄积量:t=6.43、5.22、2.60,P<0.05),但随铀中毒和给药间隔时间的延长而下降.BPCBG立即给药能明显减轻铀中毒致肾脏的病理损伤,使SCR及BUN含量降低至正常对照组水平,对铀致肾功能损伤具有保护作用.DTPA-CaNa3虽然能明显降低大鼠肾铀蓄积量(与铀中毒组相比,120和600-μmol/kg,t =2.28、3.35,P<0.05),但未能显著增加尿铀排出量,骨铀蓄积量还有增加趋势,并且对铀致大鼠肾损伤无保护作用.结论 BPCBG对急性铀中毒大鼠有良好的促排效果与肾脏保护作用,有可能成为一种新型铀促排螯合剂.  相似文献   

4.
S168对放射性锶的促排效果和药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络合剂S168(乙酰胺基丙叉二膦酸)对放射性锶有较好的促排效果。肌注S168可使大鼠体内的85Sr由尿排出50%以上, 为相同剂量的BADE和BAI冷尿锣排出量的1.5倍。增加S168剂量, 尿85Sr排出可高达70%, 但延缓给药时间效果降低。S168的促排效果与剥量呈线性关系, Y尿带=4.13+0.078X。S168合用中。(鸡内金)能提高疗效, 呈现两药相加作用。本文还详细介绍了S168在小鼠、大鼠和狗身上进行药理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槲皮素(QN)对6 Gy X射线照射后大鼠免疫功能及肝脏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第1组连续7 d 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0.5 ml/150 g体重)作为对照组,第2组(QN组)连续7 d 用槲皮素(40 mg/kg体重)腹腔注射,第3组用单次6 Gy X射线照射,第4组(6 Gy+QN组)连续7 d 腹腔注射槲皮素(40 mg/kg体重),在最后一次注射后1 h,给予单次6 Gy X射线照射。照射后24 h,将大鼠麻醉后断头处死,取其脾脏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淋巴细胞转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8及CD+4/CD8T淋巴细胞的变化,取肝脏检测氧化应激反应并观察一般状态变化。 结果经QN预先处理组的大鼠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高于6 Gy照射组,CD4、CD+8及CD4/CD+8 T淋巴细胞百分率亦显著高于单纯照射组(F值分别为8.455、22.644和18.911, P<0.01),尤其以增加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为显著。同时发现QN预先处理的照射组大鼠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照射组(F=10.059, P<0.01),抗氧化酶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抗氧化物质GSH含量显著高于照射组(F值分别为23.688、186.046和19.788, P<0.01)。6 Gy照射组大鼠肝脏肝小叶中心静脉扩张,肝血窦明显充血,并有炎性细胞浸润,而经QN处理后的照射组大鼠肝脏,肝小叶中心静脉轻度扩张,肝血窦充血较6 Gy照射组明显减轻。结论槲皮素对X射线照射后大鼠免疫功能具有明显增强作用,并显著改善了照射大鼠肝脏的氧化应激损伤,对6 Gy照射大鼠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木文研充了大鼠经胃肠道摄入85Sr后应用硫酸钡、海藻酸钠.磷酸铝和氢氧化铝等对85Sr的阻吸收效果,观察到除硫酸钡无效外,其余三药均有效.本文还比较了不同品种海藻酸钠及海藻酸钠、磷酸铝和氢氧化铝的不同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结果认为氢氧化铝凝胶优于其它几种药物.阻吸收药(氢氧化铝凝胶和海藻酸钠)合用促排药物S186未见排出量进一步提高.在应用氢氧化铝凝胶后,不同时间(立即、延缓1和24小时)合用S186,未见大鼠85Sr排出量和体内蓄积量的改变.因此。建议氢氧化铝聚胶可作为放射性锶阻吸收的"应急药物",应予推广.  相似文献   

7.
应用200只天鼠研究了241Am内污染时四种络合剂(Ca-DTPA, Zn-DTPA,嗤胺酸钠盐和H-73-IO)钓促排效果.实验目的是为241Am内污染治疗确定首先促排药物及制定最佳促排方案.实验结果表明:在四种结合剂中Ca-DTPA和Zn-DTPA促排效果为最佳,能使骨241Am含量降低到对照组的10%,肝241Am含量降低到对照组的5%左右.喹胺酸钠盐在降低骨、肝241Am含量方面也有效(统计上与DTPA无显著差别),但能导致肾脏241Am蓄积,甚至略高于对照组.H-73-10虽有-些效果,但远不及DTPA.  相似文献   

8.
深圳特区土壤和建筑材料中的放射性水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200只天鼠研究了241Am内污染时四种络合剂(Ca-DTPA, Zn-DTPA,嗤胺酸钠盐和H-73-IO)钓促排效果.实验目的是为241Am内污染治疗确定首先促排药物及制定最佳促排方案.实验结果表明:在四种结合剂中Ca-DTPA和Zn-DTPA促排效果为最佳,能使骨241Am含量降低到对照组的10%,肝241Am含量降低到对照组的5%左右.喹胺酸钠盐在降低骨、肝241Am含量方面也有效(统计上与DTPA无显著差别),但能导致肾脏241Am蓄积,甚至略高于对照组.H-73-10虽有-些效果,但远不及DTPA.  相似文献   

9.
Wistar大鼠, 每天接受0.05、0.10Gy X射线全身照射, 累积剂量分别达到1.5、3.0Gy时, 给予应激刺激(后肢单腿骨折断法)后, 用放免分折等方法测定血浆β-内啡肽(β-EP)、皮质酮、催乳素(PRL), 促甲状腺素(TsH)、三碘甲状甄氨酸(T3)、甲状腺素(T4), 垂体和肾上腺的cAMP, 下丘脑β-EP,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索(GnRH)、壳一脑啡肽(L-EnK)的变化。结果表明:照射后大鼠、垂体cAMP和血浆皮质酮水干应激性升高反应消失,PRL含量在3.0Gy剂量组应激性升高也消失,β-EP此种反应有降低趋势,其余各参数在照后动物的应激反应中未见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0.
FDP对微波辐射后大鼠海马COX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1, 6-二磷酸果糖(FDP)对微波辐射后大鼠海马线粒体呼吸链相关基因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COX)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辐射组(5只),辐射组(10只)和辐射+药物组(10只)。采用30mW/cm2微波辐射,辐射+药物组于辐射前3d 腹腔注射350mg/kg FDP,连续给药3或10d,1次/d。于辐射后6h和7d活杀取海马,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图像分析检测大鼠海马组织COX亚基Ⅰ、Ⅱ和Ⅳ mRNA表达,通过Western blot和图像分析检测大鼠海马组织COX Ⅰ蛋白表达变化。结果辐射后6h和7d大鼠海马COX Ⅰ、Ⅱ和Ⅳ mRNA表达均较假辐射组降低,药物组大鼠海马COX Ⅰ、Ⅱ和Ⅳ mRNA与相应辐射组相比均见表达增加,以给药后3d(辐射后6h)组增加最为显著(tCOX Ⅰ=3.2205,tCOX Ⅱ=3.5762,tCOX Ⅳ=3.0408,P<0.05)。辐射后6h和7d大鼠海马COX Ⅰ蛋白表达均较假辐射组减少,给药后3d(辐射后6h)与辐射后6h相比COX Ⅰ蛋白表达升高(t=2.9614,P<0.05),给药后10d(辐射后7d)与辐射后7d相比改变不显著。结论FDP对微波辐射后大鼠海马线粒体呼吸链相关基因COX表达降低有一定的促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