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贲门失弛缓症的早期诊断方法以及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 使用食管测压测定食管下括约肌压力 (LESP) ,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压 (LESRP)及松弛率 (LESRR)等早期诊断贲门失弛缓症 ,并设计参考对照组 ,采取H +B(Heller和Belsey)的改良手术方式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结果 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压力 (LESP) ,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压 (LESRP)及松弛率 (LESRR)明显降低 ,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食管测压可有效早期诊断贲门失弛缓症 ,H +B的改良手术方式有效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并防止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贲门失弛缓症又称贲门痉挛、巨食管,是由于食管贲门部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食管功能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端括约肌(LES)高压和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食物反流以及因食物反流误吸入气管所致咳嗽、肺部感染等症状。贲门失弛缓症在我国缺乏流行病学资料,在欧美等西方国家该病的发生率每年约为1/10万,男女发病率相似,约为1:1.15。本病多见于20~50岁的青壮年,但其他年龄段也可发病,病程多较长。贲门失驰缓症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可能与食管贲门部肌肉神经丛病变引起神经肌肉功能失调有关.表现为食管体缺乏正常的蠕动波,下食管贲门部括约肌(LSE)不能松弛呈痉挛状,从而使食管排空受阻及食物滞留,青壮年患病较多.  相似文献   

4.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可能与食管贲门部肌肉神经丛病变引起神经肌肉功能失调有关。表现为食管体缺乏正常的蠕动波,下食管贲门部括约肌(LSE)不能松弛呈痉挛状,从而使食管排空受阻及食物滞留,青壮年患病较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切开(POEM)术治疗食管-贲门失弛缓症的护理方法,总结护理经验,为临床行微创手术后患者护理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25例贲门弛缓症患者在全麻下行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手术前做好有效的心理护理工作,加强围术期护理,手术前充分准备,手术中密切配合、严密监护,手术后重视一般护理、专科护理以及并发症的护理:病人出院前做好健康教育,出院后定期随访。结果本纽25例病人术后第三天均顺利进行流质饮食,吞咽困难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术后6—8d康复出院。随访3到12个月,食管-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症状缓解效果明显,病人满意度100%。结论系统全面的高质量护理,不仅能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探讨内镜下注射肉毒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19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采用内镜下肉毒素注射治疗。结果 19例患者好转14例,显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4.7℅。结论内镜下注射肉毒素治疗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又称贲门痉挛、食管失蠕动或巨食管等,是指食管无任何器质性狭窄病变,而只因食管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种疾病。1674年由Willis最先提出,1915年被Hurst命名为失弛缓症。食管贲门失弛缓症在基层医院钡餐检查中并不多见,现将我院自2002年~2009年间经钡餐检查和诊断以及手术治疗证实的5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下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后的食管运动功能的情况。方法23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术前经X线、内镜及食管测压检查确诊,行内镜下气囊扩张后观察临床表现,1个月后复查X线、内镜及食管测压。结果随访1~18个月,平均随访(13.0±1.5)个月,22例疗效满意,1例在扩张后3个月复发,再次扩张症状缓解。结论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方法简易、安全,且疗效确切,在内镜直视下进行,气囊放置部位适当,扩张后食管运动功能明显改善,但仍需要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横开口法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T-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自2011年1月~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例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予横开口法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T-POEM)的方法治疗,并对患者手术前后食管的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及治疗前后的Eckardt评分进行分析与探究。结果手术后,食管下端括约肌的静息压(13.84±6.46)mm Hg明显低于手术前食管下端括约肌的静息压(27.91±14.67)mm Hg;手术后食管下端括约肌4 s完全松弛压(12.91±3.82)mm Hg明显低于手术前食管下端括约肌4 s完全松弛压(23.79±19.91)mm Hg;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治疗前的Eckardt评分(7.71±0.89)分明显高于治疗后患者的Eckardt评分(0.81±0.58)分,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采用横开口法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T-POEM)进行治疗,疗效更优,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是一种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其特点是食管正常蠕动消失,食管体明显扩张,食管胃连接部功能性梗阻,是仅次于食管癌而需要外科治疗的食管疾病。我院1997年1月-2008年6月收治21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现将诊断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陈广建 《智慧健康》2022,(28):145-148
目的 观察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近期与远期疗效分析。方法 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2010年1~11月收治的以贲门失弛缓症为诊断的患者总计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组,其中8例接受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治疗为研究组,另32例接受保守治疗为对照组,治疗后随访1年。比较症状积分,近期、远期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明显下降,且观察组各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近期疗效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治疗组的Eckardt评分及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中,以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治疗,可改善症状,获得较好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内镜下放置覆膜食管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内镜下放置覆膜食管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6例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者,在内镜下放置覆膜食管支架3个月后,将支架取出,然后于1、3、6、9、12、15、18个月后对患者密切随访,根据临床表现,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在放置支架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进食后梗阻感,进食后呕吐、胸闷、胸痛等症状,放置覆膜食管支架后,10例患者症状马上缓解,6例患者出现胸骨后异物感,其中2例患者还感觉胸骨后疼痛,但在1周时间内症状均明显减轻,随访1例出现复发,予以球囊扩张后缓解,其余病例均未复发。结论内镜下放置覆膜食管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在缓解患者症状、减少复发率方面存在优势,可能是一种更具有潜力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临床医学工程》2016,(8):1127-1130
目的系统性评价内镜下注射肉毒杆菌毒素联合内镜扩张器与单纯内镜扩张器法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检索式计算机检索全面收集关于内镜下注射肉毒杆菌毒素联合内镜扩张器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符合纳入研究的试验依据Cochrane协作网进行质量评价、资料数据提取,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8个临床随机试验,包括297例患者。系统评价结果显示内镜下注射肉毒杆菌毒素联合内镜扩张器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在改善食管动力学指标LESRR、降低食管钡剂存留高度具有优势,且具有较好的短期、长期疗效,操作简单方便,并发症少。结论内镜下注射肉毒杆菌毒素联合内镜扩张器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可明显改善食管动力学指标、临床症状,建议在临床实践中依据患者病情选用。由于文献质量较低,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支持,以期作出更为严谨的系统评价,为内镜下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提供更为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贲门失弛缓症其主要病理生理是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食管体部蠕动消失。病人因此出现吞咽困难等一系列症状,对其治疗都感到非常棘手。目前,虽然治疗方法众多,但尚没有一种能达到满意的程度。受二尖瓣扩张器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效果显著的启示,结合贲门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原理。我们把二尖瓣扩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注射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对1999年11月~2001年1月收治的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内镜下在贲门狭窄部位用A型肉毒杆菌毒素做5点注射治疗,每点用量20U,总量100U,1个月后重复注射1次,同时行食管下段超声内镜检查,观察黏膜层及肌层厚度,周围有无异常低回声区.结果经注射治疗后,有7例临床症状缓解,有效率87.5%,随访5个月~1年余,症状均无复发,1例病人出现一过性胸痛,1例病人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结论内镜下注射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方法简便,疗效确切,并发症少,不失为治疗该病的一种好方法,尤其对年老伴有其他疾病不能耐受手术、扩张治疗的患者更适宜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贲门失弛缓症经口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切开术(POEM)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2月在本院接受POEM术治疗的8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PDCA循环管理,比较两组患者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1个预时,观察组患者的依从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7.50%,(χ2=5.165,P=0.023);干预1个预时,观察组患者干预生理机能、情感职能、生理职能、精神职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活力、一般健康状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躯体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贲门失弛缓症POEM术患者采用PDCA循环管理能有效提高患者依从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作者于 1998年以来共收治贲门失弛缓症病人 15例 ,其中 10例用自制气囊扩张治疗 ,随访 6个月以上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贲门失弛缓症 10例 ,男 6例 ,女4例 ,年龄 2 2~ 58岁 ,平均 39 6岁。按贲门失弛缓症诊断标准[1] 诊断 :⑴患者有吞咽困难 ,食物返流 ,可伴有胸痛等 ;⑵钡餐和内镜均显示贲门痉挛 ,食管扩张 ,无炎症和恶性病变引起的狭窄。本组病人扩张治疗前服心痛定等治疗半年以上效果不明显 ,食管钡餐透视现 :食管中下段扩张 3~ 6cm ,于贲门部钡剂受阻变尖呈鸟嘴样或钡剂通过贲门口呈细线样边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评价贲门失弛缓症的内镜直视下气囊扩张术的疗效。方法选择92例贲门失弛缓症并经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治疗的患者,术后6个月、1年、2年定期随访,详细询问病史,并经内镜和钡餐检查对原有的吞咽困难等症状缓解程度进行评估。结果92例患者吞咽困难症状均有显著改善。1次扩张有效率达86.9%,2次有效率可达100%。术中可见贲门黏膜撕裂、渗血,未见致命性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可获得良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具有安全、简便、价廉的特点,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食管贲门失弛缓症临床路径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20.
徐斌 《现代保健》2009,(1):51-52
目的探讨内镜引导下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4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4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成内镜下气囊扩张操作,成功率100%。治疗后逐一随访1个月后,患者吞咽困难、呕吐等症状全部消失。6个月后仅1例稍有吞咽困难,无1例复发。结论内镜引导下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方法简单易行,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