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0 毫秒
1.
目的分析大面积烧伤并发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出血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9例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出血溃疡进行临床分析。结果2例消化道大出血死亡,1例术后再出血感染加重死亡,1例合并败血症死亡,其他全部痊愈,治愈率为86.2%。结论大面积烧伤后早期防治休克,控制感染,保护胃粘膜,平稳渡过休克期是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大面积烧伤并发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出血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9例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出血溃疡进行临床分析。结果2例消化道大出血死亡,1例术后再出血感染加重死亡,1例合并败血症死亡,其他全部痊愈,治愈率为86.2%。结论大面积烧伤后早期防治休克,控制感染,保护胃粘膜,平稳渡过休克期是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留置胃管在应激性消化道出血诊疗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方法:将106例重型颅脑损伤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按传统给予手术、脱水、消炎、镇静、对症等治疗及护理,实验组53例除给予传统治疗护理外并给予留置胃管予胃肠道营养及胃肠道局部预防和及时有效治疗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动态观察.结果:对照组患者应激性消化道出血及因应激性消化道出血致死亡病例明显高于实验组患者(P均<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留置胃管能早发现消化道应激性出血,并及早治疗,有效控制出血.  相似文献   

4.
脑出血病人进食时间与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出血病人进食时间与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对156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5组,分别于发病后24 h、3 d、7 d、10 d、14 d开始自胃管内进食,观察其消化道出血的情况。结果发病后24 h内开始进食者31例中2例发生消化道出血,发病后3 d、7 d、10 d开始进食的患者93例中有42例发生消化道出血,发病14 d后开始进食几乎无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结论发病24 h以内开始进食或发病14 d以后开始进食可明显降低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宋晓丽  李秀敏 《中国保健》2009,(20):853-854
目的:探讨应激性胃肠黏膜病变导致的消化道出血发病机制,以便采取预防措施。方法:128例患者(颅脑创伤66例,急性脑卒中62例),分为预防组65例,对照组63例。预防组采用静脉滴注奥关拉唑和西米替丁预防消化道出血,疗程为2w。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结果:预防组消化道出血11例,对照组消化道出血38例,两组有显著性差异(χ2=25.94,P〈0.01),预防组消化道出血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奥关拉唑、西米替丁联合应用,对应激性胃肠黏膜病变导致的消化道出血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应激性胃粘膜病变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391例急性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因素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391例急性脑血管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15.9%。上消化道出血随年龄增长而多发,≥70岁者,占51.6%,出血性脑血管病组明显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组(P<0.01),丘脑出血、脑出血破入脑室高于其他部位出血(P<0.05,P<0.01),大面积脑梗死、多发性脑梗死高于其他脑梗死(P<0.01,P<0.05),重型脑血管病高于轻、中型(P<0.01),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组病死率高(P<0.01)。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应激性胃粘膜病变,消化道出血是病情凶险的标志,病死率高,其发生与脑血管病类型、病变部位、病情危重程度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有机磷中毒肾脏损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应用临床农药中毒资料进行研究。[结果]2279例有机磷中毒患者中,有27例并发肾脏损伤,占1.2%[结论]对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人,为了早期预防肾脏损伤的发生,入院后的前5日内必须每天作尿常规检查1次;每2日作肾功能检查1次。治疗以改善肾脏的微循环为主,早期应用激素对肾脏功能的恢复极有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对策。方法将70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全方位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跟踪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过程并记录。结果观察组35例患者护理有效率为88.6%,对照组护理有效率为71.4%。结论临床上采用全方位护理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研究重症脑血管并发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干预分析.方法:以抽签模式将于本院治疗的重症脑血管并发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随机抽选出56例,将其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观察组选择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92.56%>64.08%);观察组死亡率较对照组低(3.56<21.36),且P<0.05.结论:针对重症脑血管并发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加以优质护理干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且其死亡率低,提高其生存质量,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冠脉介入术后患者长期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相关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病因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冠心病药物支架置入术后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1825例,观察所有患者的临床指标,确定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病因及临床后果.结果 28例患者发生严重消化道出血,累积发生率为1.53%,上消化道出血占64.3%,消化性溃疡占39.3%.与对照组相比,严重出血组年龄偏大(P<0.05),多见于应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P<0.01)、既往有长期口服阿司匹林(P<0.01)、消化道出血史(P<0.01)、消化性溃疡史者(P<0.01).Kaplan-Meier分析:冠脉介入术后患者消化道出血与严重心血管事件相关并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冠脉介入术后随访消化道出血患者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1.
张智明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1):2170-2171
[目的]探讨剖腹探查术中内镜诊断消化道大出血的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1例消化道大出血须急诊剖腹探查的患者进行术中内镜检查的临床资料,评价其价值。[结果]21例患者通过术中内镜检查明确了原因及出血部位。阳性检出率是100%。其中诊断为消化性溃疡8例,占38.1%。十二指肠降部单发腺瘤2例,占9.5%;十二指肠淋巴瘤3例,占14.3%;贲门撕裂症3例,占14.3%;回肠淋巴瘤4例,占19.1%;胃空肠吻合口出血1例,4.8%。术前选择性血管造影术15例,仅有3例提示了出血可能所在的部位,选择性血管造影术的检出率为20%。明显低于术中应用内镜的检出率(P﹤0.05)。检查用时平均16min,术中内镜检查患者全部明确出血部位及原因,然后对症手术治疗,在手术后没有患者出再出血。[结论]急性消化道大出血不明原因时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内镜能够明确出血部位而采取相应措施,能准确定位与定性,可提高剖腹探查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林玉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5):3110-3111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因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通过对确诊为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48例患者病因进行分析。[结果]消化性溃疡病发生率52.1%(25/48),肝硬化发生率18.8%(9/48),急性病胃黏膜出血发生率12.5%(6/48),胃癌发生率8.3%(4/48),肝癌发生率4.2%(2/48),胆道出血发生率2.1%(1/48),原因不明2.1%(1/48)。[结论]对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应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临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马慧发  顾俊平  焦秋明 《职业与健康》2010,26(12):1425-1426
目的总结探讨外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以及相关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2008年12月间天津市天和医院普外科356例经手术诊断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术中情况及术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2例(6.2%)患者术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单因素分析发现导致术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有:性别(男)、既往溃疡病史、术前高胆红素水平、碱性磷酸酶(ALP)升高、血小板(PLT)减少、根治性手术方式、手术时间长和术中失血量多。多因素分析发现高危因素为既往溃疡病史、手术方式及术前胆红素水平。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应激性消化道黏膜病变。良好的术前准备、术中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术后针对高危因素患者加强抗感染和抑制胃酸等措施可以减少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肖修玲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9):4066-4067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25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出血诱因进行分析,其中因精神刺激导致出血的患者12例(48.0%),因进食油炸食物致出血的患者15例(60.0%),因急性感染继发出血的患者11例(44.0%),因疲劳过度致出血的患者7例(28.0%),因药物引起出血的患者5例(20.0%)。25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和临床监护,23例患者出血症状好转,好转率为92.0%,2例患者由于出血量过多导致失血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8.0%。[结论]早期及时确诊和治疗是控制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症状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15.
金属钛夹在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金属钛夹治疗上消化道活动性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海军安庆医院68例上消化道活动性出血病例,其中溃疡活动性出血45例、胃Dieulafoy病变5例、息肉电切术后12例、贲门黏膜撕裂6例。分别接受1~5枚金属钛夹治疗,术中术后观察出血情况。结果68例首次止血率100%,8例48h再出血,经胃镜检查均为金属钛夹脱落,其中6例经再次金属钛夹止血成功,2例为巨大溃疡出血再次金属钛夹止血未获成功,转外科手术治疗。总有效率97.06%,本组无穿孔并发症。结论采用胃镜下金属钛夹治疗上消化道活动性出血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王洁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3):750-751
[目的]探讨胃镜下喷洒生物蛋白胶联合静脉注射奥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性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2003年2月~2009年11月在某院住院治疗的77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性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39例和对照组38例。研究组喷洒生物蛋白胶联合静脉注射奥美拉唑,对照组仅静脉注射奥美拉唑,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9%,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结论]胃镜下喷洒生物蛋白胶联合静脉注射奥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性出血疗效显著,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合理的肠内营养(EN)对重度脑损伤合并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30例重度脑损伤合并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病人作为临床治疗组,使用Flocare营养管、加温器、营养泵、肠内喂养输注袋,输注百普素,浓度和速度逐渐调整.调查既往应用传统方法治疗的50例病人作为对比.结果:临床治疗组所有病人未再发生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7~10天肠内营养达全量,未出现呕吐、腹泻、腹胀等消化道症状,维持了血浆清蛋白水平,贫血得到改善,内环境稳定.应用传统方法治疗的病人上消化道反复出血,肠内营养不能正常进行,平均40天左右恢复肠内营养,营养状况较差、贫血明显,部分病人肝功能受损.结论:合理的肠内营养可有效防治脑损伤病人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  相似文献   

18.
粱国辉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7):3591-3592
[目的]探讨创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和海绵窦瘘并发鼻出血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了2003年8月~2006年8月间在某院住院保守治疗无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为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和海绵窦瘘并发鼻出血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中,行血管栓塞治疗后痊愈6例,2例死亡;20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均使用可脱性球囊栓塞一次性治疗成功,痊愈率100%;治愈出院患者在3个月~3年的随访期间均无再出血和相关并发症。[结论]DSA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和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并发鼻出血临床效果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闫琳 《职业与健康》2004,20(9):106-106
目的探讨外伤性白内障应用自拟化瘀明目汤以其提高疗效.方法对外伤性白内障32例不同程度的晶体混浊应用化瘀明目汤进行临床观察.结果痊愈24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占94%;平均服药65剂.结论外伤性白内障应用自拟化瘀明目汤通过临床验证,中医活血化瘀,滋补肝肾、疏风散热、明目退翳类药物,对外伤所致白内障不同程度的浑浊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波治疗宫颈病变并配合壳聚糖宫颈抗菌膜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法将18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采用微波治疗后配合壳聚糖宫颈抗菌膜治疗,而对照组仅进行微波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阴道排液量及出血量、治疗后阴道出血时间、治疗后不同时段创面愈合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中痊愈64例,显效20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达98.94%;而对照组患者中痊愈52例,显效23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达93.62%;经统计分析发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0,P﹤0.05)。两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1~6d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阴道排液和出血,对比发现观察组中阴道排液量≥5ml及阴道出血量﹥60ml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12、12.15,P均﹤0.05)。观察组患者中出血时间超过14d的患者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另外,观察组的血净时间(6.12±2.10)d较对照组(11.28±2.54)d明显缩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7,t=4.79,P均﹤0.05)。观察组的4周内愈合患者所占比例(61.70%)明显高于对照组(6.38%),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06,P﹤0.05);观察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3.94±0.31)周明显短于对照组(6.63±0.56)周,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1,P﹤0.05)。[结论]宫颈微波治疗后用壳聚糖宫颈抗菌膜创面上药治疗,能够缩短微波治疗治疗后阴道流血、流液时间,具有止血、促进创面愈合,且使用方法简单,无毒副作用,经济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