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菌毒炎并治对脓毒症大鼠模型影响的肝基因芯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探讨菌毒炎并治对脓毒症大鼠基因的改变,以期从基因水平上探讨其药物作用机制.方法 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菌毒炎组,每组30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复制脓毒症模型.菌毒炎组于制模后腹腔注射泰能0.18 g/kg、血必净注射液10 ml/kg、中药复方凉膈散煎剂15 ml/kg(药物浓度6 kg/L)灌胃,每日2次;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腹腔给予生理盐水10 ml/kg.观察大鼠存活时间及48 h和72 h的存活率;应用BiostarR-40 s芯片检测模型组/正常对照组,菌毒炎组/模型组鼠肝基因,并以Cy3和Cy5二者荧光信号相对强度比值≥2.0或≤0.5筛选差异显著基因,通过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查询基因功能并加以分类.结果 菌毒炎组大鼠48 h和72 h存活率明显高于模型组(83.3%比30.0%,76.7%比17.7%,P均<0.01),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共筛选出305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159个、已知基因109个,下调基因146个、已知基因89个;菌毒炎组/模型组共筛选出500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292个、已知基因175个,下调基因208个、已知基因148个.模型组/正常对照组上调而菌毒炎组/模型组下调的已知基因共有48个,模型组/正常对照组下调而菌毒炎组/模型组上调的已知基因共有63个.结论 菌毒炎并治可显著降低脓毒症大鼠48 h和72 h死亡率;通过调控免疫反应、炎症、信号转导、转录调节、细胞周期、细胞凋亡、新陈代谢、蛋白翻译/加工/修饰/降解、细胞分化/增殖/生长等相关基因,能促使脓毒症大鼠多系统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
乌司他丁预处理对脓毒症大鼠肾组织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乌司他丁(UTI)预处理对脓毒症大鼠肾组织基因表达的调控.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5只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脓毒症组、UTI组,每组15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复制脓毒症大鼠模型;对照组行开腹、关腹,但不予CLP.UTI组于制模前1 h肌肉注射UTI 100 kU/kg,脓毒症组及对照组给予平衡液5 ml/kg.采用含有22 523个大鼠基因cDNA克隆的表达谱基因芯片进行检测,以Cy3和Cy5两种荧光信号强度结果 比值均>2.0或<0.5的基因为表达差异基因,用计算机软件筛选并分析脓毒症组/对照组、UTI组/脓毒症组大鼠肾组织的基因表达变化,并初步分析差异表达基因与脓毒症及UTI预处理之间的关系.结果 脓毒症组/对照组共筛选出327个表达差异基因,占基因芯片总点数的1.45%;其中表达上调者181个,已知功能基因78个;表达下调者146个,已知功能基因51个.UTI组/脓毒症组共筛选出127个表达差异基因,占基因芯片总点数的0.56%;其中表达上调者41个,已知功能基因14个;表达下调者86 个,已知功能基因37个.脓毒症组/对照组下调的同时在UTI组/脓毒症组中上调的基因22个,其中已知功能基因11个;脓毒症组/对照组上调的同时在UTI组/脓毒症组中下调的基因51个,其中已知功能基因24个.结论 UTI预处理可减轻脓毒症大鼠肾组织的损害,具有一定的肾脏保护效应,其机制涉及UTI对免疫反应、细胞物质能量代谢、炎症反应、信号转导、防御应答、氧化还原反应、DNA复制、转录调节等方面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观察乌司他丁(UTI)预处理对脓毒症大鼠心脏组织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 45只雄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脓毒症组和UTI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复制脓毒症大鼠模型;对照组仅开腹、关腹,不行CLP.UTI组制模前1 h肌肉注射(肌注)UTI100 kU/kg;脓毒症组及对照组肌注平衡液5 ml/kg.采用RatRef-12大鼠表达谱基因芯片进行检测,以Cy3和Cy5两种荧光信号强度结果比值>2.0或<0.5的基因为差异表达基因,用计算机软件筛选并分析比较脓毒症组和UTI组与对照组大鼠心脏组织基因表达的变化,并初步分析脓毒症组和UTI组表达基因之间的差异.结果 在22 523条基因中,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差异表达基因418条,占基因芯片总点数的1.856%,其中表达上调200条,已知功能基因84条,只在脓毒症组表达上调而UTI组表达正常者43条;表达下调218条,已知功能基因74条,只在脓毒症组表达下调而UTI组表达正常者37条.与对照组比较,UTI组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202条,占基因芯片总点数的0.897%,其中表达上调111条,已知功能基因57条,只在UTI组表达上调而脓毒症组表达正常者17条;表达下调91条,已知功能基因48条,只在UTI组表达下调而脓毒症组表达正常者18条.与对照组比较,UTI组和脓毒症组大鼠心脏组织基因表达同时上调41条,下调37条.结论 UTI预处理可减轻脓毒症晚期大鼠心脏的损害,具有一定的心脏保护效应;其基因机制可能涉及UTI对应激反应、细胞信号转导、物质能量代谢、免疫反应等方面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  相似文献   

4.
脓毒症大鼠心脏组织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初步分析脓毒症大鼠心脏组织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30只被随机分为脓毒症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大鼠脓毒症模型,以透射电镜下心脏组织检查鉴定模型.应用含有22 523个大鼠基因cDNA克隆的表达谱基因芯片进行检测,以Cy3和Cy5两种荧光信号强度结果 比值均>2.0或<0.5的基因为脓毒症表达差异基因,用计算机软件筛选并分析脓毒症大鼠心脏组织术后24 h的基因表达变化,并初步分析表达差异基因与脓毒症之间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大鼠心脏组织共筛选出418个出现差异表达的基因,占基因芯片总点数的1.86%,其中表达上调者200个,表达下调者218个.在已知功能基因中表达上调者84个,下调者74个,与应激反应、细胞信号转导、糖皮质激素受体、免疫反应、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细胞物质能量代谢等方面的相关基因功能有关.结论 脓毒症大鼠心脏组织出现一系列基因表达异常,用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可快速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初步分析脓毒症大鼠肝脏组织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和脓毒症组,每组15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大鼠脓毒症模型.应用含有22 523个大鼠基因cDNA克隆的表达谱基因芯片进行检测,以Cy3和Cy5两种荧光信号强度结果比值>2.0或<0.5的基因为脓毒症表达差异基因,用计算机软件筛选并分析脓毒症大鼠肝脏组织术后24h的基因表达变化,并初步分析表达差异基因与脓毒症之间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大鼠肝脏组织共筛选出285个出现差异表达的基因,占基因芯片总点数的1.27%,其中表达上调者150个,表达下调者135个.在已知功能基因中表达上调者74个,下调者63个,与细胞物质能量代谢、信号转导、调控转录、物质转运、炎症反应、免疫反应、氧化反应、细胞生长调节、细胞凋亡等方面的相关基因功能有关.结论 脓毒症大鼠肝脏组织出现一系列基因表达异常,脓毒性肝损伤的防治应从多方面、多层次入手.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预处理对脓毒症大鼠肝组织基因表达的影响,并从基因水平上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4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等分为对照组、脓毒症组和UTI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复制脓毒症模型;UTI组于制模前1 h肌肉注射UTI 100 kU/kg;脓毒症组及对照组肌肉注射平衡液5 mL/kg.采用RatRef-12大鼠表达谱基因芯片进行检测,用计算机软件筛选并分析比较对照组、脓毒症组及UTI组大鼠肝组织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 在22 523条基因中,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大鼠肝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共284条,其中表达上调者149条,已知功能基因74条;表达下调者135条,已知功能基因63条.与对照组比较,UTI组大鼠肝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共100条,其中表达上调者51条,已知功能基因26条;表达下调者49条,已知功能基因22条.脓毒症组和UTI组与对照组比较,同样表达的基因有21条,其中上调10条,下调11条.结论 UTI预处理可部分纠正脓毒症大鼠过度炎症反应及免疫抑制所致肝组织基因表达异常,从基因水平上对肝组织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基因芯片技术来研究脓毒症大鼠脾组织基因表达情况,并分析脓毒症时脾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 3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对照组和脓毒症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复制脓毒症大鼠模型;对照组仅开腹、关腹,不行CLP.两组大鼠术后均肌注平衡液5 ml/kg.采用RatRef-12大鼠表达谱基因芯片进行检测,用计算机软件筛选并分析比较脓毒症组与对照组大鼠脾组织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在22 523个基因中,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大鼠脾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共205个,占基因芯片总点数的0.910%.其中表达上调者98个,已知功能基因48个;表达下调者107个,已知功能基因64个.这些差异基因主要涉及细胞凋亡、炎症反应、能量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异常.结论 脓毒症时,脾功能障碍可能是由于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及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异常共同作用导致的,可能为脓毒症晚期机体免疫抑制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表达谱芯片技术在药物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表达谱芯片技术在研究药物作用机制中的价值。方法 建立荷NuTu-19卵巢癌的大鼠模型及相应对照,用罗勒多糖治疗50天,处死大鼠,以腹水量、腹腔脏器转移程度积分判断各组肿瘤生长及转移情况。提取癌组织总RNA,用RT—PCR逆转录合成cDNA,分别采用Cy3-dUTP、Cy5-dUTP标记对照组和药物组cDNA,与含有2000点的大鼠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杂交芯片扫描结果用ImaGene3.0软件分析,计算Cy3、Cy5两种荧光信号的强度比值。结果 对照组与药物组之间共有168条差异表达基因,表达差异在3倍以上的基因有65条,均为表达下调基因;表达差异在2倍以上的基因有103条,其中表达上调基因43条,下调基因60条。经归类分析,表达差异基因主要为:①肿瘤转移相关基因;②与免疫应答有关的基因;③与细胞能量代谢有关的酶类;④与药物代谢及敏感性有关酶类的基因;⑤与信号转导以及转录过程有关的基因等。结论 罗勒多糖可能通过抑制肿瘤代谢、调节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等多种作用途径抑制肿瘤的转移,表达谱芯片技术可以快速确定药物作用的可能机制,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加快药物的研发速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乌司他丁(UTI)预处理脓毒症大鼠的脑组织基因表达,并分析推论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45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对照组、脓毒症组和UTI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复制脓毒症大鼠模型;对照组仅开腹、关腹,不行CLP.UTI组于制模前1 h肌肉注射(肌注)UTI 100 kU/kg;脓毒症组及对照组肌注平衡液5 ml/kg.采用RatRef-12大鼠表达谱基因芯片进行检测,用计算机软件筛选并分析比较脓毒症组和UTI组与对照组大鼠脑组织基因表达的变化,并初步分析脓毒症组和UTI组表达基因之间的差异.结果 在22 523个基因中,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大鼠脑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共55个,占基因芯片总点数的0.244%;其中表达下调者47个,已知功能基因23个;表达上调者8个,已知功能基因6个.与对照组比较,UTI组大鼠脑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共82个,占基因芯片总点数的0.364%;其中表达下调者66个,已知功能基因39个;表达上调者16个,已知功能基因8个.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与UTI组有同向表达的基因19个,其中下调18个,包括Adora2a、Avp、Cart、Gng7、Myh7、Oxt、Pde1b、Pdyn;Prkcd、Prkch、Rgs9、Rxrg、Six3、Slc17a6、Slco1a5、Sostdc1、Tac1、Ttr;上调1个,为S100a8.结论 脓毒症时存在脑功能障碍相关的基因表达紊乱UTI预处理可部分纠正脓毒症大鼠过度炎症反应及免疫抑制所致脑组织基因表达异常,从基因水平上对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同时脓毒症时机体可能存在一定的自我调节作用,一定程度上对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基因水平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肝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模型。选择140只Wistar大鼠,其中60只随机均分为血必净治疗组和模型组,观察术后48 h和72 h的存活率;另8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血必净治疗组。透射电镜观察术后24 h肝脏病理学改变。采用含有4 096条大鼠基因cDNA克隆的表达谱基因芯片,检测并分析脓毒症大鼠经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后24 h肝组织的基因表达变化,并以计算机软件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血必净治疗组大鼠48 h和72 h存活率显著升高,且血必净注射液有延长存活时间的作用(P<0.05或P<0.01)。24 h血必净治疗组肝脏病理学损伤改变明显减轻。在4 096条基因中,有差异表达的基因122条,下调基因主要涉及神经细胞与神经传导、细胞信号转导、各种基本生物化学物质代谢酶类基因、能量代谢相关基因;上调基因主要涉及细胞骨架与运动类蛋白、细胞周期调控、各种基本生物化学物质代谢酶类基因以及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能延长脓毒症大鼠的存活时间,并具有肝脏保护效应,其作用环节可能涉及物质代谢、脂类代谢基因、免疫、细胞信号转导等多方面。  相似文献   

11.
12.
Tiotidine and cimetidine kinetics and dynamics were compared to assess mechanisms of the longer duration of effect of tiotidine in man. Both drugs has similar lag times for absorption. Tiotidine with a meal was more slowly absorbed than when fasting and was also more slowly absorbed than cimetidine with a meal. The elimination rates for both drugs did not differ; they were both approximately 2 to 3 hr. Oral doses of cimetidine achieved areas under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curve approximately three times that of tiotidine but these concentrations were only 1/10 as potent. The cimetidine concentration inducing 50% inhibition of food-stimulated gastric acid secretion was 0.41 +/- 0.04 whereas it was 0.04 +/- 0.003 microgram/ml for tiotidine. The effect of tiotidine lasted longer than that of cimetidine because the doses recommended for use in man resulted in higher concentrations in plasma relative to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than clinical doses of cimetidine.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though quality of life is enhanced and life expectancy is prolonged, aging,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health problems are unavoidable. More and more people, therefore, are concerned about their health and place high demands on medical care. As modern medicine cannot meet all such demands, other medical care systems emerge. Trends in the seeking of medical care show that people are inclined towards natural approaches, so attention is being paid once again to traditional medicine, as well as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Under the patient-oriented concept, medical personnel have to recognize means of health care while thinking of the individualized and socioeconomic impact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therefore is to provide medical personnel with information on the developments and trends in, knowledge and research with regard to traditional medicine as well as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