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对我国传统老年医学的回顾我国历代学者都十分重视长寿问题的研究,远在2400年前,祖国医学就有关于老年保健与老年疾病防治的论述,其名为“摄生”、“养生”、“道生”、“养性”、“健身”、“治未病”、“食疗”、“吐纳”、“导引”等等,以阐述有关延年益寿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我国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就将讨论养生之道的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有才能的人。懂得防患于未然。病已经形成再治疗它,混乱的状况已经形成再去治理它,就好像口渴了再打井,开始争斗再制造兵器。“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理论思想,阐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行之,则可延年益寿、颐养天年;背之,则疾病缠身。苦熬时日。  相似文献   

3.
《养生四要》卷四为《却疾》,即专论防治疾病。万全笃信《黄帝内经》有关“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论述.十分注重预防疾病。他在本卷一开始就说:“吾闻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将病,下工治已病。治未病者十痊八九,治将病者十痊二三,治已病者十不救一。”认为医生如果注重治未病,也就是着重于预防疾病.其效果可高达百分之八九十;  相似文献   

4.
中国道家养生源远流长,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黄帝内经》是中华养生智慧集大成之作,它所倡导的健康理念在今天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早在几千年前,《皇帝内经》就提出了先进的健康理念——“治未病”,告诉人们养生其实很简单:养生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5.
《中国卫生》2008,(3):22-27
“治未病”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前沿的命题,体现了中医学先进和超前的医学思想。“治未病”一词始见于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经过几千年来的不断充实和完善,“治未病”逐步形成了具有深刻内涵的理论体系。倡导人们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其思想价值奠定了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上工治未病”成为历代医学家追求的至高境界。 几年前,吴仪副总理提出了开展“治未病”的工作要求。有关部门进行了大量探索性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干预”项目,正在试行一项简称KY3H的健康保障服务模式,积极探索一个融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于一体的中国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日前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有关领导以及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就“治未病”理论的继承和创新进行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6.
祖国传统医学关于养生有着丰富的见解和实践经验,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有明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所谓“治未病”就是主张预防为主,即把养生放在治病之前。养生不外乎养神和养形,而养神是养生的关键。按中医理论“心主神明”,中医认为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是由心所主宰的,因此养生必先养心。  相似文献   

7.
眼底保卫战     
陶勇 《健康世界》2012,(2):10-15
有一类眼科疾病,直接损害视力,治疗效果也不佳,这就是眼底疾病。《黄帝内经》中曾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病养生策略;《格致余论》中也讲到“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意在告诫人们重视防患于未然,不赞成等到生病后再去治疗。  相似文献   

8.
黄琼  郭庆  黄容 《中国保健营养》2010,19(5):107-108
目的本文通过《内经》养生方法,论述了亚健康防治重在治未病。倡导人们不要受现代生活节律改变而出现各种亚健康症状,强化了养生治未病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9.
苏碧莹 《现代保健》2010,(12):145-146
通过探讨张仲景“顾胃存津”、“四季脾旺不受邪”、“实脾”等顾护脾胃的思想,为I临床用药及养生提供借鉴。运用“顾护脾胃”养生法,建立“治已病”更要“治未病”的养生预防观念,从而达到中医阴阳平衡的最高境界——养生长寿,及《伤寒论》中“保身长命,以养其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完善、独特的理论体系,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指导下的养生理论和技术方法,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健康文化。中医学从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五脏相关等视角认识生命和健康。以天人相应、阴阳、精气神、体质、脏腑、经络腧穴、气血津液、天癸、天年、饮食、道德等不同维度来阐述中医健康观。综合中医对生命和健康的认识,其健康观包括以下十个方面:1.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健康观:以“治未病”为研究对象,阐述其重视未病先防的健康理念。“未病”包含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三层涵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相似文献   

11.
文章提出中医“治未病”分类的“五分新法”,即将中医“治未病”健康干预方法分为传统治法与方剂、经络学说与针推敷贴、体质辨识与养生、现代医学方法与“治未病”方法的结合、“治未病”的康复方法五类,并从管理层、社区层、骨干层三个层面提出了中医“治未病五分新法”应用上的推动策略。  相似文献   

12.
养生又称摄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中医历来注重养生,其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重点探讨了养生问题,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为比喻,说明“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的道理,突出“不治巳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提倡养生要“天人相应”,倡导人体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不同的调养护理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源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率先提出治未病原则,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观的不断发展,洽未病已有了更深层次的现实意义,人口的老龄化和医疗负担的不断加重也给中医学治未病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医学强调的运动、心理、饮食、生活方式、气功等方面的中医未病养生理念对现代人们的养生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未病”理念是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核心思想,对引导人们的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居民全面健康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从中医“治未病”理念引导健康管理的文化观、中医“治未病”理念引领中医健康养生模式、中医“治未病”理念促进居民健康行为三个层面,论述“治未病”理念对居民健康管理方式的影响和价值,为实现“治未病”理念更好地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同疾病作对斗争的经验总结,内容极其丰富。《黄帝内经》中有句名言:“圣人治未病”。“治未病”一直被国际上评为“最先进最超前的预防医学”。唐代名医孙思邈又发展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全国名老中医,  相似文献   

16.
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由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故养性者,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有言:“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国古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指出: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而生之奇法,积养生之术矣;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乃不愈,然后命药.我们的老祖宗明确给我们指明了养生与长寿的方向——预防. 说起养生,大家觉得既陌生又熟悉,陌生是因为不知该如何保养?熟悉是因为我们都很需要它,都想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养生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腱康,不生病.只要做到合理安排,系统调养,就能科学养生.  相似文献   

18.
思乾 《现代养生》2011,(10):28-32
中医养生观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未病先防、未老先养的预防观《黄帝内经》中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人们从生命开  相似文献   

19.
许孟尧 《现代养生》2004,(12):10-10
养生,简而言之,就是保养身体。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特别是中老年必须树立“未老先养,既老防衰”的养生保健思想,切实做好养生健身。中年,是人生的顶峰,也是人生的分水岭。中年时机体发展到鼎盛时期,脏腑充实,阴阳平衡,气血充足。如果不注重以最佳的生活方式进行养生,就会提前进入衰老期,势必影响老年生活。所以,中年期的合理养生较老年期保健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中医"治未病",即采用各种预防的方法,避免疾病的发生。"治未病"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内容广博。当前,随着回归自然热的逐渐兴起,人类追求返璞归真,养生保健,绿色疗法,"治未病"也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祖国传统医学一贯主张"上工治未病"。自《黄帝内经》以来的2000多年,历代医史文献对"治未病"的记载,主要可归纳为两方面:第一,"未病"的涵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