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下腰痛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这是导致2016年残疾人数最多的原因~([1])。下腰痛发病率为25%~40%,腰椎神经根性疼痛约为4%~25%~([2])。腰椎神经根性疼痛是从下腰部沿着坐骨神经向大腿和小腿的后部放射。坐骨神经痛是伴有腰椎间盘突出或神经根刺激的临床表现。腰神经根疼痛相较于非特异性下腰痛更严重,但不太常见~([3])。在生活方式风险因素中,吸烟和超重增加了下腰痛及根性疼痛的风险。大约1/3的腰背痛患者可能归因于职业工程学风险因素~([4])。心理和心理  相似文献   

2.
张宗福  张超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1):1457-1458
我院门诊运用指压点穴、针刺 ,配合654-2静脉滴注治疗坐骨神经痛48例 ,收到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 :本组48例均为门诊病人 ,男36例 ,女12例 ,年龄24~54岁 ,右侧坐骨神经痛35例 ,左侧13例 ,所有病例均具有坐骨神经痛的典型症状和体征 ,经血沉、腰椎摄片、CT等检查 ,排除了腰椎间盘脱出、肿瘤等继发性坐骨神经痛。1 2诊断标准 :(1)疼痛从腰骶部沿坐骨神经分布区一直放射至足部 ,弯腰或咳嗽时疼痛加剧 ;(2)坐骨神经分布区 ,相当于L4~5 外缘 ,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之间 ,以月国窝部、腓肠肌等处有压痛 ;(3)直腿抬高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减压术后发生剧烈坐骨神经疼痛的影响因素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骨科2009年2月至2013年8月接受腰椎管减压术或同时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突发无致压因素仍发生剧烈坐骨神经痛患者17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处理对策的可行性。结果本组17例病例经镇静、脱水、神经营养及抗炎治疗后,16例患者疼痛发生后12—24h消失,1例患者阵发疼痛延续至治疗后第35天后消失。随访6个月未见坐骨神经痛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神经根周围环境改变、节段性神经根周围无菌性炎症以及神经根的超敏症状为影响腰椎管术后突发无致压因素剧烈坐骨神经痛的因素,经镇静、脱水、神经营养及抗炎治疗后可缓解。  相似文献   

4.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为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引起腰腿疼痛的常见疾病之一。一经患病,不仅影响劳动能力,还会在精神方面带来很大的痛苦。该病是由于腰部椎体间之椎间盘的组成部分纤维环发生破裂,盘内的髓核从裂口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起腰痛或坐骨神经痛的一种常见疾病。腰椎4~5和腰椎5~骶椎1之间的纤维环破裂最为多见,腰椎3~4之间发生破裂者较为少见。患者多数为男性,大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处于改革开放时,由于政策的开放使大部分的人走向富裕的道路,然而在这富裕的同时,有一部分的人却为了自己的健康带来了许多不利。据国际流行病学统计,全世界25-45岁的劳动者中,有25%患腰椎间盘突出症,整日疼痛难忍,腰不能直,牵扯腿痛颈。腰椎问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为颈、肩、腰、腿疼痛,坐骨神经病(85%坐骨神经痛是由腰椎问盘突出引起的一种症状,疼痛多呈放射状,由臀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至跟部或足背,间歇性跛行,病人随行走距离增多而引腰背疼痛、四肢疼痛麻木。  相似文献   

6.
坐骨神经痛是指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发生的疼痛,即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的疼痛。起病多为急性或亚急性,可以是单独一个病,即坐骨神经炎,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继发于其他疾病的一个综合征。  相似文献   

7.
李爽 《青岛医药卫生》2009,41(4):291-291
坐骨神经痛属中医“痹症”范畴,是指多种病因所致的沿坐骨神经通路的病损,以腰、臀、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西医认为坐骨神经痛是指在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发生疼痛,为常见的周围神经疾病,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多与风湿、受寒有关,起病呈急性或亚急性发作,沿坐骨神经通路上有放射痛和明显的压痛点。笔者采用腹股沟反应点针灸治疗原发性坐骨神经痛38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术后并发症逐渐减少。然而术后硬膜外纤维化与疤痕组织的形成,引起硬膜和神经根周围的粘连、硬膜囊受压、神经根滑动受限,以致酿成再发性根性坐骨神经痛或下腰部疼痛致手术失败,仍为临床上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自1996年4月至2003年4月我们采用自体游离小珠状脂肪移植防治腰椎  相似文献   

9.
坐骨神经痛是临床中常见病症,病因主要是坐骨神经局部及周围结构的病变对坐骨神经的刺激压迫与损害,以腰间盘突出症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的疼痛,即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的疼痛。临床上治疗本症的方法很多,传统的以推拿理疗为主,但效果不佳或反复发作。笔者从2013年10月至今采用净化空气加局麻药进行腰大肌肌沟阻滞治疗急慢性坐骨神经痛92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自2000年以来对21例腰椎间盘突出致坐骨神经痛患者,结合其他保守疗法应用硬膜外封闭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经腰椎CT或M R I诊断证实,无重度椎间盘突出和鞍区症状,经牵引、按摩疗效不佳,下肢疼痛不减,乃用硬膜外封闭。共21例,男13例,女8  相似文献   

11.
经常看到有关医药说明书或广告,将坐骨神经痛作为一种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等相提并论。这不但不严谨,还会对患者产生误导,因而有必要为它“正名”。其实。坐骨神经痛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疼痛的一组综合征候群。即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的疼痛。  相似文献   

12.
骨质增生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常见于中老年人。骨质增生与创伤、长时间工作劳累和慢性劳损有关。颈椎骨质增生压迫血管神经引起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肩背部疼痛、上肢麻木等;腰椎骨质增生,腰背部疼痛可放射到下肢,引起坐骨神经痛,活动受限。受寒冷、潮湿、气候变化、劳累等因素影响,症状加重。2000年4月至2006年12月,我们给583例颈腰椎骨质增生患者服用自配中药酒(舒通酒)进行治疗,收到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李振水 《河北医药》1994,16(1):53-53
理疗加神经阻滞疗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050081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石家庄医院李振水充血、水肿、痉挛、肥厚的梨状肌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引起臀部和坐骨神经痛称梨状肌综合症。其表现应与坐骨神经痛相区别。梨状肌综合症患者臀部疼痛伴有坐骨神经痛,腿痛多表现在小腿外...  相似文献   

14.
魏秀奇  秦书瑞 《河北医药》1989,11(3):169-170
自1985年我们采用自制的复方归秦液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坐骨神经痛100例,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观察对象本组100例均诊断为原发性坐骨神经痛,诊断标准为:1.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自臀部或髋部沿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向远端放射,在持续性钝痛的基础上有发作性加剧的烧灼样痛,或针刺样痛,患肢屈伸运动及咳嗽、喷嚏均可使疼痛加重;2.沿坐骨神经(在臀点、腘窝点、腓骨点、外踝等处)可能有压痛点,腰部脊柱两侧无明显压痛;3.拉塞克式征  相似文献   

15.
坐骨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可由很多原因引起,男性多见,尤以青壮年为多。重者疼痛难忍,生活不能自理,轻者不能坚持工作,多方治疗未能痊愈。近年来我们应用普鲁卡因加生理盐水骶管封闭治疗24例(男20例女4例)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或坐骨神经炎和继发性或症状性坐骨神经痛患者,疗效显著。快者一次治疗当即疼痛消失,慢者3~5次治疗。24例患者中有病程长达4年者,亦有短仅数天者。病程越短疗效越显著。这一方法简便易行,痛苦少,易接受,效速,经济。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硬膜外阻滞在腰腿痛治疗中疗效确切。在临床实践中作者发现阻滞坐骨神经分支亦可解除或/和缓解坐骨神经根性疼痛,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坐骨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形成多是由于腰间盘突出、梨状肌综合征、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椎体滑脱、妊娠后期膨大的子宫压迫、子宫和附件炎以及臀部肌肉注射部位不当,把刺激性药物注射至坐骨神经干而引起神经的化学性损伤;部分患者可因脊椎椎管内肿瘤、骶骼关节、髋关节的外伤、结核、炎性反应、肿瘤等引起;另有少数患者找不到明确的原因,往往在受凉后或在潮湿的环境中久居而发病。临床上分为根性和干性疼痛,在询问病史和查体时应注意鉴别。我们这里主要讨论的是由于腰间盘突出症或劳损使椎间盘退化,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压迫坐骨神经,出现相应部位疼痛或麻木等症状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8.
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上因某种病因而致神经损伤,产生的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分布的疼痛综合征。这种疼痛往往从腰、臀部经大腿后、小腿外侧向足部放射。本卫生队2005-2008年共收治708例坐骨神经痛患者。现就其治疗方法及时陛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小针刀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吕琴文颈肩腰腿痛常见的有颈椎病,肩周炎,腰椎、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坐骨神经痛,跟骨骨刺以及外伤骨折后期的一系例疼痛和功能障碍,由于经久难愈,俗称“痼疾”。是45周岁以下的人群中,丧失劳动力甚至致残的首要因素,在45—60岁以上的...  相似文献   

20.
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的疼痛,即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的疼痛。在现研究中,疼痛模型的建立是对其研究的重要手段且多用大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