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脑卒中是全球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1],常伴有后遗症——足下垂。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血管萎缩、主动肌与拮抗肌间肌力不平衡、原始反射的抑制被解除等原因引起踝足不能抬起[2]。小腿前侧与小腿外侧的肌群麻痹及小腿后侧肌群痉挛的共同  相似文献   

2.
袁勇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3):1585-1585,1591
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常见痉挛影响到下肢远端肌群(如踝跖屈肌)时会造成痉挛性足下垂,影响踝关节的功能:在由坐到站的初期以及行走的站立相末期会阻碍踝背屈,从而降低行走速度,形成步态异常,增加摔倒的风险[1].  相似文献   

3.
正脑卒中偏瘫在行走过程中会因偏瘫侧下肢没有廓清能力而使身体失去平衡。有研究认为,核心肌群训练能够提高人体在非稳态时的控制力[1],能在行走周期中的摆动相(非稳态中)通过控制人体核心肌群让患者更好的廓清患足,提高行走质量。而患侧下肢踝背屈不足也是造成下肢廓清能力下降的一个诱因,生物反馈疗法能让患者更直观的获得踝背屈的运动和感觉传入并不断强化踝背屈。本文观察核心肌群训练联合踝背屈的生物反馈疗法对偏瘫患者步  相似文献   

4.
1 临床资料患儿 ,男 ,3岁。在当地农村个体诊所臀肌注射青霉素后出现右足跛行 ,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检查臀部针孔位置正确 ,患儿小腿曾有摔伤病史 ,当事医生认为患儿跛行与臀肌注射无关 ,是其摔伤所致。右足下垂 ,不能背屈 ,不能伸趾 ,呈“跨阈步态”,小腿外侧面、足部痛感觉障碍 ,临床诊断为腓总神经损伤。肌电图检查 :右趾短伸肌、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运动单位消失 ,出现多量纤颤电位、正锐波 ,小腿后部及足底肌群 EMG检查 ( - ) ;腓总神经 -踝段运动传导阻滞 ,臀 -段神经检查非常痛苦 ,患儿不能耐受 ,加查股二头肌短头 (由坐骨神经…  相似文献   

5.
邓京城  杨斌  马强  王昕  王宁青  潘少川 《北京医学》2011,33(11):952-954
痉挛性脑瘫所致下肢畸形并不少见,大腿内收肌群、股后肌群和小腿后群肌张力增高,正常肌力难以发挥,不同肌群之间拮抗和协作失衡,产生运动功能障碍,继发各种骨、软组织畸形,常表现为髋内收、剪刀步、屈髋、屈膝、马蹄内翻足、足趾屈曲或背伸、尖足等畸形。药物、理疗效果常不满意,往往需手术矫形,并为进一步康复创造条件[1]。我院自2005-2009年采用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术、  相似文献   

6.
<正>脑卒中是中老年多发病,病死、残率高,致残率可达70%左右[1],行走能力缺失、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足下垂作为脑卒中恢复期后遗症之一,往往是影响患者步态恢复工程中最常见的问题。足下垂发病机理多为踝部屈伸等小腿前侧主要肌群如胫前肌等肌肉肌力下降,以及小腿  相似文献   

7.
中风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病死率、致残率极高的病种。中风患者长期卧床后气血运行不畅,脉络阻滞,筋脉失养,容易引起足下垂,特别是影响下肢远端肌群(如踝跖屈肌)造成足下垂,严重影响患者今后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本文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思想,通过踝关节位置摆放及被动运动、Rood技术、中药温热疗法、中医康复治疗等护理措施,实施早期床上护理,帮助患者预防足下垂的发生,提高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小腿前方肌肉缺失或麻痹,可引起足下垂或马蹄足,以致行走困难。治疗时除必要的矫形术外,还需重建踝关节背伸肌功能,才能治疗足下垂并防止矫形失败。正常的胫骨后肌作前转位可治疗足下垂,但有些患者整个小腿除了腓肠肌及比目鱼肌有功能外,其他肌肉全部麻痹或丧失功能。几年来我们开展了显微外科工作,对肌肉的显微解剖作了细致了解。先后开展了单蒂及双蒂腓肠皮瓣转位与游  相似文献   

9.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8月-2010年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疼痛科治疗的中风足下垂患者17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左侧足下垂8例,右侧足下垂9例;年龄41~67岁,病程3~6个月.全部患者经MRI证实符合中风标准,且意识清晰、生命体征平稳.所有患者按神经科常规治疗的同时在治疗师指导下行正规的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次45 min,每周6次,1个月为1个疗程.训练包括:缓解腓肠肌痉挛训练(站立楔形板,肌肉牵拉技术),胫前肌力量训练(踝关节背屈、外翻训练),改善小腿后侧肌群痉挛及小腿前外侧肌群肌力训练,主动抑制小腿肌肉的痉挛和挛缩(采用神经肌肉促进术中针对本体感受神经的训练),提高患者下肢动态和静态负重平衡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10.
踝管由屈肌支持带、内踝和跟骨内侧面构成。屈肌支持带向深面发生纤维隔,形成四个骨纤维管,有小腿后部的肌腱及血管神经通过。踝管综合征是胫神经或其分支在踝管内受压所引起的症候群。此类患者通过踝管松解术,可使症状得到缓解。本文对60侧踝管内容物进行了观察,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屈肘功能是上肢的重要功能,常可因神经、肌肉、骨关节损伤和病变引起屈肘功能障碍。对前两种病因,重建屈肘功能的方法很多,选择的动力肌腱有胸大肌、背阔肌、前臂屈肌群、肱三头肌、胸锁乳突肌、胸小肌、大圆肌等。从屈肘肌力强度考虑,目前常用背阔肌和胸大肌作为动力肌群,其手术方法和疗效近年来文献报道不少。但此类手术范围较大,创伤较严重,外容破坏也较多。采用前臂屈肘群起点上移重建屈肘功能的方法,国内尚未见临床报告。现将我们于1974年所做的病例及术后五年余的随访结果报道如下。病例介绍王××,女性,20岁,因出生时臀位产致使右臂丛神  相似文献   

12.
按摩治疗腿后肌群痉挛10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腿后肌群解剖学上分为浅层及深层肌。浅层为腓肠肌、比目鱼肌及跖肌 ;深层肌为肌、趾长屈肌、拇长屈肌及胫骨后肌。它们的功能主要是屈踝关节。此外 ,还可屈膝关节及屈足趾等。小腿后肌群如受到长期慢性损伤 ,则可引起小腿后肌群痉挛 ,易疲劳 ,使功能受限 ,活动时疼痛。本组总结 10 2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全部为女性 ,年龄 2 3~ 5 5岁 ,平均 5 1岁 ;病程 3个月~ 10余年 ,全部有穿高跟鞋历史 ,小腿未受过外伤及其它损害。1.2 临床表现与诊断 患者一般小腿酸痛、易疲劳 ,经过白天活动 ,夜晚稍重 ,次晨明显减…  相似文献   

13.
邢动  宋飞  燕磊  方鑫  夏克  王海峰 《安徽医学》2018,39(2):248-248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6岁,因"骑车撞伤左小腿致左足踝背伸活动受限7个月"入院.患者于7个月前骑电动车急刹车时,左小腿后侧被脚踏板撞伤,伤后见左小腿后侧青紫,未到医院就诊,在家休养.次日见左小腿后侧及左足内侧肿胀伴皮下淤血,左足踝背伸活动受限.经休养1月余,左小腿后侧及足内侧肿胀青紫消退,左足踝背伸活动受限无明显改善,遂至当地医院就诊.X线片提示:左胫腓骨及左足未见明显骨折.MRI提示:左外踝骨质内异常信号,考虑骨挫伤;左踝关节少量积液.左下肢肌电图提示:左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均正常,左股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的潜伏期正常.肌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后(具体剂量不详),症状未见改善,遂来我院诊治.入院查体:体温36.2℃,脉搏7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07/71 mmHg.发育正常,神志清楚,跛行步态.双下肢等长,周径相等,皮肤感觉无异常,足趾末端血运良好.双侧膝关节屈伸活动正常.左小腿后侧可触及硬结,压痛(+).左踝关节活动背伸0°,跖屈30°.左踝关节背伸时第1~3足趾屈曲畸形且随背伸幅度增大畸形越明显,以拇趾为最明显,而跖屈时上述畸形消失.详见图1.被动伸直屈曲足趾时伴有小腿后侧肌腹疼痛.跖屈踝关节各足趾背伸活动正常.站立位左足各趾屈曲,背伸不能,以1~3趾较为严重,左足末端血运良好,皮肤感觉正常.入院诊断:左足第1 ~3足趾屈肌腱挛缩.遂行拇长屈肌松解术治疗.患者仰卧位,腰硬联合麻醉起效后,于内踝后上方5 cm处向近端作长约12 cm纵行切口.牵开术口,探察小腿后侧诸肌,见术口近侧端,即原创伤处,拇长屈肌肌腹中下段与胫骨后侧骨膜及周围组织粘连,并伴有挛缩.术中将拇长屈肌与胫骨后侧骨膜及周围粘连组织锐性分离,松解后背伸踝关节见患足1~3趾畸形消失,手指探查原粘连处可触及肌肉及肌腱组织随踝关节屈伸活动而移动,粘连解除,均匀涂抹防粘连液,逐层缝合术口,并留置引流管.24 h后拔管.未予石膏固定.术后回病房疼痛缓解后进行功能锻炼.随访2个月,踝关节背伸时1~3趾无屈曲畸形,患肢功能恢复,详见图2.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33岁,因腓总神经瘫痪于1984年5月10日入院。半年前,患者感左膝关节后外侧胀痛,无放射痛,无小腿感觉异常和肌力改变,无外伤史。经外院拟诊为肌纤维组织炎。入院前2个月曾在当地医院作左腓骨头后外侧强的松龙封闭,次日即出现左足下垂,踝背屈障碍伴左足背麻木。入院检查:左小腿外侧和左足背内侧感觉减退,左足下垂,左胫前肌,伸(足母)伸趾肌肌力均为O度,腓骨长短肌肌力Ⅱ°。肌电图检查提示左腓深神经支配肌呈完全失神经改变,腓浅神经支配肌呈部分失神经改变。术中所见: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作腓总神经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穿动踝防旋防足下垂短腿支具对预防足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临床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年龄35~65岁,患肢肌力≤2级,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常规组,实验组从入院的第1天开始穿动踝防旋防足下垂短腿支具,常规组使用足底放置方枕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2周后足下垂的发生率及下肢功能的康复情况。结果足下垂的典型症状下肢伸肌痉挛发生率实验组为15%,常规组为60%;踝关节足跖屈的发生率实验组为15%,常规组为50%;踝关节不能背屈的发生率实验组为10%,常规组为40%;踝关节背屈功能减弱的发生率实验组为20%,常规组为75%;足内翻的发生率实验组为40%,常规组为65%;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使用动踝防旋防足下垂短腿支具可有效预防足下垂,保护患肢功能,促进患肢康复。  相似文献   

16.
作者在解剖足底时发现一起于(足母)长屈肌止于趾长屈肌腱的异常肌腱,我们命名其为(足母)长屈肌副腱。现将解剖观察所见报告如下: 成年女尸,(足母)长屈肌副腱于踝管上方起于(足母)长屈肌。位于(足母)长屈肌腱的后方,(与(足母)长屈肌腱不在同一腱鞘内)伴随(足母)长屈肌腱入踝管,出踝管后穿过(足母)展肌深面入足底,在(足母)长屈肌腱与趾长屈肌腱交叉处止于趾长屈肌腱。副腱长62.4mm,起端宽4.1mm,厚1mm,止端宽2.5mm,厚0.8mm,副腱止点处分出一束腱纤维向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加味桃红四物汤配合综合康复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6月—2018年6月住院的60例脊髓损伤患者,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巴氯芬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加味桃红四物汤。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时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关节活动度(ROM)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内收肌群、屈膝肌群、踝背屈肌群的MAS、CSI较前降低,且均优于对照组(P<0.05),屈髋、屈膝、踝背屈ROM明显增加,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桃红四物汤配合综合康复能有效的改善创伤性脊髓损伤后的肌痉挛。  相似文献   

18.
大脑性痉挛性瘫痪,在1852年首先由Little报告[1],很早的文章称为Little氏症。此病的特点是高级神经中枢不能有效地控制省髓神经中枢而引起临床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踝阵挛阳性,病理反射等症候群.下肢常见膝关节痉挛性屈曲和痉挛性马蹄畸形足.大脑性瘫痪的病因很多,各种原因  相似文献   

19.
病例1 患者女性 55岁44a前跳高运动后出现四肢无力,当时检查未见异常,经服药治疗,四肢无力恢复,逐渐出现双小腿变细,并感力弱,不伴麻木与疼痛。1995年4月来诊。查体:颅神经检查正常。双手骨间肌萎缩,双小腿胫前肌及腓肠肌萎缩,无肌束震颤。双上肢近端肌力5级,双手背屈力弱,双下肢远端肌力3级~4级,高弓足,双足轻度下垂,背屈力弱。四肢未见明显深浅感觉障碍。双跟、膝腱反射稍减低,未引出病理征。心肌酶谱正常。肌电图示:左右屈拇短肌纤颤电位,正锐波;胫前肌、股四头肌、拇短展肌时限增宽,波幅增高;胫后…  相似文献   

20.
儿童小腿转位皮瓣在烧伤后期跟行足的应用李炎根,欧阳新南江西新余钢铁公司中心医院(336501)小儿足背部烧伤后期,出现瘢痕挛缩致踝关节严重背屈,使足底不能着地行走。只能靠足跟着地行走称之为跟行足。过去的手术是将瘢痕广泛切除,使踝关节 屈,纠正背屈,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