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颖  王雁  杨坤  王璐  赵金荣  耿维莉 《天津医药》2018,46(9):978-982
目的 比较去上皮瓣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与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治疗中低度近视患者术后的效果。方法 选择拟行近视矫正手术的低中度近视患者103例(103眼),LASEK组51例(51眼),FS-LASIK组52例(52眼)。比较2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残余等效球镜度(SE)、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三叶草相差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在术后1、3个月2组UCVA、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LASEK组SE较FS-LASIK组升高(P<0.05),但术后3个月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SEK 组和 FS-LASIK 组术后 1 个月、3 个月总高阶像差、球差均较术前增加(P<0.05);FSLASIK组彗差术后1个月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LASEK组彗差术后1个月、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S-LASIK组术后1个月全眼总高阶像差和彗差均较去上皮瓣LASEK组升高(P<0.05);术后3个月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去上皮瓣LASEK术式矫正近视术后早期可达到与FS-LASIK相近水平,尤其适用于低中度近视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SMILE和飞秒激光制瓣LASIK矫正近视对角膜像差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8月在笔者医院屈光门诊分别实施Smile和飞秒激光制瓣LASIK的患者各200例;接受SMILE手术者为观察组(A组);接受飞秒激光制瓣LASIK为对照组(B组);分别测量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的高阶像差、球差、彗差、三叶草差。结果 (1)术后2组各像差都有所增加,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术后像差增幅:SMILE组各像差增幅均低于FS-LASIK组;①术后1M高阶像差、彗差、球差增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三叶草差增幅在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各像差及增幅随时间逐渐减少。结论 SMILE和FS-LASIK术后均引入新的像差,SMILE术后像差增加较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传统LASIK矫正近视术后6个月时波前像差的变化.方法:将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的近视患者69例(138眼)作为试验组,行传统LASIK的近视患者69例(138眼)作为对照组,按屈光度分为低度、中度和高度3组,各23例(46眼).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的视力和波前像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试验组、对照组术后6个月时视力在1.5~2.0者分别为55眼(39.86%)、22眼(15.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6个月,试验组高阶像差的RMS值(RMSh)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6个月,试验组低度近视Z6和Z12较对照组低,中度近视Z6、Z7和Z12较对照组低,高度近视Z6和Z12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后较传统LASIK有更好的裸眼视力.波前像筹引导的LASIK在矫正高阶像差尤其是三阶和四阶像差方面较传统LASIK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角膜波前像差引导下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CW-G LASI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术后裸眼视力的比较,术后敏感度的变化,评价手术的有效性。方法在该中心做近视眼手术的患者382例,分成两组。一组行CW-G LASIK作为试验组。另一组行LASIK手术作为对照组,随访6个月,比较3个月及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波前像差RMS值及对比敏感度。结果试验组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62.8%优于其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而对照组此比例为47.6%;对照组术后高阶像差RMS值平均增加100%,而试验组平均增加35%,术后6个月对照组对比敏感度接近术前水平,而试验组优于术前。结论CW-G LASIK术后视力、对比敏感度优于常规LASIK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并探讨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眼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就诊并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EK为治疗组,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为对照组,各25例50只眼,对术前、术后1、3、6个月进行视觉质量评价。结果 2组术后屈光度数及裸眼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的高阶像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LASEK和LASIK都会使眼高阶像差不同程度地增加,LASEK的增加幅度小于LASIK。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修正Kappa角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镶磨术(LASIK)治疗近视对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7—12月解放军总医院激光近视治疗中心就诊的符合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308例538眼,按手术方式分为修正Kappa角LASIK手术组(观察组)199例350眼,行未修正Kappa角LASIK手术组(对照组)109例188眼。观察2组视力恢复情况、手术前后像差变化及手术后像差增加值。结果观察组术后高阶像差均方根值(RMSh)、球差(Z40)、慧差(Z3-4)和对照组术后RMSh、Z40、Z3-1、Z3-1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Z40、Z3-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同近视程度RMSh、Z40术后像差增加值和观察组Z3-1术后像差增加值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度近视三叶草(Z3-1)、Z3-1中度近视Z3-1、Z3-1和高度近视Z3-1术后像差增加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修正Kappa角的LASIK术可以降低近视患者术后水平彗差,提高术后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飞秒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和机械刀辅助的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BK)术后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在宣城市中心医院行角膜屈光手术病人112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FS-LASIK的54例病人(54只眼)和行SBK术的58例病人(58只眼),其中每例病人随机数字表法选择1只眼。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利用眼前节全景仪(Pentacam HR)测量病人角膜前表面的高阶像差(主要包括总的高阶像差、水平彗差、垂直彗差及球差),高阶像差的描述采用Zernike多项式表示。结果 FS-LASIK组和SBK组术前病人在年龄、等效球镜度数(SE)、角膜前表面各高阶像差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S-LASIK组术后3个月的角膜前表面总的高阶像差和球差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水平及垂直彗差较术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58和0.325)。SBK组术后3个月角膜前表面总的高阶像差、球差(P<0.001)及垂直彗差(P=0.001)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水平彗差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8)。FS-LASIK组和SBK组在术后3个月时的总的高阶像差、水平慧差及球差值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87、0.373和0.063),然而两组之间的垂直彗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S-LASIK:(-0.03±0.48) μm,SBK:(-0.21±0.42) μm;P=0.030]。结论 FS-LASIK术组与SBK术组在角膜前表面的总高阶像差、水平慧差和球差之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然而FS-LASIK术后3个月的角膜前表面垂直彗差显著低于SBK组,可能表明在对称性、偏中心、倾斜等方面,飞秒激光制瓣优于机械板层角膜刀制瓣。  相似文献   

8.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以其安全、有效等特点[1],得到大多数近视患者的广泛接受,成为当前角膜屈光手术的主流术式.传统的LASIK术后常出现视觉效果的问题,如视敏度下降、眩光、重影等现象,如果进行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手术,不仅可以有效地矫治屈光不正使患者恢复正常的视力,更能针对性地去除妨碍患者视力恢复和影响视觉效果的各种高阶像差,从而使术后的视力更清晰,视觉质量更完美.本文收集太原康明眼科医院2008年1月至12月52例104只眼行LASIK手术的患者资料,对其术后视觉效果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李晓宏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2):1763-1764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的有效性和预测性。方法:分别应用准分子激光光学角膜成型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和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对近视共1085眼进行治疗和临床疗效对照分析。结果:术前PRK组和LASIK组平均裸视分别(0.11±0.05)、(0.06±0.04),P<0.05,平均值球镜屈光度分别为(-3.63±1.55)D,(-4.87±0.93)D,P<0.05,术后6个月PRK组平均裸眼视力为(1.12±0.23),等值球镜屈光度为(0.49±0.43)D,而LASIK组平均裸眼视力为(1.18±0.17),P>0.05,等值球镜屈光度为(-0.58±0.40)D,P>0.05。结论:PRK和LASIK两种方法治疗近视均具有准确性高、预测性良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当散光主要来源于角膜前表面或眼内时,波前像差优化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对近视散光的治疗效果,评价眼内散光(ocular residual astigmatism,ORA)对波前像差优化 LASIK 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拟行 LASIK 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65例(65眼),根据术前眼内散光与全眼散光的比值将患眼分为2组,比值﹤1为低 ORA 组,比值≥1为高 ORA 组,所有患者均行波前像差优化的 LASIK 手术。术后6个月观察2组视力、屈光度、成功指数及全眼高阶像差的差异。结果术后6个月,低 ORA 组角膜平面的柱镜值为与高 OR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28)。低 ORA 组及高 ORA 组的成功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6)。低 ORA组术后慧差的增加值小于高 ORA 组( P =0.023),2组术后总高阶像差及球差的增加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当散光主要来源于眼内时,波前像差优化 LASIK 对散光的矫正效果较差;对高 ORA 患者,手术的设计可综合考虑角膜及全眼散光,或采用晶体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IK)治疗复性近视散光的疗效.方法 采用LASIK对68例(116眼)复性近视散光进行治疗.根据散光度大小分为两组:Ⅰ组(-2.25~-3.00 D)和Ⅱ组(-3.25~-6.00 D).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和屈光度.结果Ⅰ组术后平均散光度从术前(-2.51±0.68)D下降为(-0.51±0.25)D;Ⅱ组术后的平均散光度从术前(-3.85±0.40)D下降为(-0.52±0.22)D.术后12个月时两组残留散光度无明显差别.两组术后的平均裸眼视力均好于术前矫正视力.结论 LASIK治疗复性近视散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波前像差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波前像差引导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在中低度近视眼患者术后不同时期的疗效分析。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中低度近视患者126例,随机分为2组,A组为62例接受波前相差引导Lasik手术的患者,B组为64例接受波前像差引导Epi-lasik手术治疗的患者,对2组患者术后2周、1、3、6个月复查裸眼视力、屈光状态、高阶相差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患者术后各时期高阶相差均高于术前,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高阶相差值逐渐减低,但各时期两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术后各时期高阶相差均高于术前,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周高阶相差值明显增高,术后1、3、6个月高阶相差值逐渐减低,各时期两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患者比较术后2周A组裸眼视力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不同时期屈光度(等效球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3、6个月不同时期高阶相差比较,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波前相差引导Epi-lasik较Lasik提高视力慢,但手术引入的高阶相差增幅低,术后能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3.
卢恒松  马群  黄旭 《江西医药》2011,46(8):748-750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和机械板层刀前弹力层下切削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飞秒激光和机械板层刀前弹力层下切削LASIK术近视患者151例(298只眼)的术后效果;其中飞秒激光LASIK近视矫正患者85例(169只眼),机械板层刀前弹力层下切削LASIK近视矫正患者66例(129只眼)。所有近视患者术前近视度数在-3.0D到-10.0D之间,散光在-0.50D到-3.5D之间。分别对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裸眼视力进行比较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飞秒激光组术前平均近视度数为-6.15±1.68D,机械板层刀组术前平均近视度数为-6.10±1.38D(P=0.5)。术后1周裸眼视力(UCVA),飞秒激光组为1.11±0.16,机械板层刀组为1.06±0.19(P〉0.05);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UCVA),飞秒激光组为1.11±0.17,机械板层刀组为1.07±0.19(P〈0.05);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UCVA),飞秒激光组为1.10±0.17,其中裸眼视力〉1.0占92.3%(P〈0.05),机械板层刀组为1.05±0.18,其中裸眼视力〉1.0占88.2%。结论机械板层刀前弹力层下切削LASIK术在矫正中高度近视时1个月内能得到与飞秒激光LASIK术同样的视力效果,1个月后飞秒激光LASIK效果优于机械板层刀前弹力层下切削LASIK。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医药科学》2017,(8):244-246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制瓣与机械板层刀制瓣的LASIK手术对近视患者视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14年8~10月在我院接受LASIK手术的70例近视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机械组(25例)和飞秒组(45例),评价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裸眼视力及工作疲劳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显著改善,而飞秒组患者在手术后的第1天视力恢复到(1.02±0.11)°,显著高于机械组(0.78±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飞秒组患者在术后1周开始视力稳定,而机械组在术后1个月开始视力稳定,提示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手术后达到稳定疗效的时间较机械组更短。在术后1和3个月,飞秒组的工作疲劳评分均显著低于机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不同制瓣方式的LASIK术均能显著提高近视患者的裸眼视力,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术较传统LASIK术后更明显降低工作疲劳,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femto LASIK与角膜塑形术(orthokeratology,ortho-K)后视力、屈光度和对比敏感度的改变,评价两种屈光矫治方法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于我院行femtoLASIK或ortho-K的低中度近视患者共"例(68眼儿测量激光组(40眼)及塑形组(28眼)术前及术后1月、3月及日月的视力、屈光度及明视、暗视、暗视加眩光对比敏感度,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激光组与塑形组术后视力均达O.llogMAR及以上,视力、屈光度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明视下CS术后1月及3月均降低,激光组优于塑形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1),术后日月低空间频率(3c/d,6c/d)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而高空间频率(12c/寸.18c/d)激光组仍优于塑形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1)。暗视下CS术后1月激光组在低空间频率(3c/d)优于塑形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而中高空间频率以及术后3月及日月各空间频率塑形组与激光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暗视加眩光(CS术后1月中空间频率(12c/d)激光组优于塑形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而低、高空间频率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月低空间频率(6c/d)激光组优于塑形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9),而中、高空间频率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日月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及角膜塑形术均可提高低中度近视患者的裸眼视力,但对于视觉质量而言,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变化。方法对虹膜定位成功后行CustomvueTM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患者154眼,按等效球镜分为低度(0.00~-3.00D,43眼)、中度(-3.25~-6.00D,75眼)、高度(-6.25~-9.00D,36眼)近视三组,采用眼前节全景仪分别测手术前、术后1、3、6个月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在低、中度近视组中,术后各时间段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值与术前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在高度近视组中,术后1、3个月时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均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6个月时这两项指标较术后1个月时下降但仍高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不影响低、中度近视患者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而在-6.25~-9.00D的近视患者中这两项指标可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Q值引导的非球面切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眼的疗效。方法接受Q值引导的非球面切削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53例(106只眼)作为试验组,同期接受标准LASIK手术的60例(120只眼)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术后3个月时,试验组与对照组裸眼视力(UCVA)均达到最佳矫正视力(BCVA),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瞳孔直径为6mm时,试验组术后1个月、3个月球差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值引导的非球面切削术术中引入的球差小于标准LASIK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波前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眼患者的疗效。方法100例近视眼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LASIK手术,实验组患者采用波前引导LASIK手术。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总体高阶像差、彗差、球差、五阶像差;术前不同各相差成分均方根(RMS)患者术后不同时间高阶像差;手术前后屈光度、视力。结果瞳孔直径为6 mm时,术后4、12、24周,两组总体高阶像差均较本组术前升高,但实验组升高幅度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周,实验组彗差较本组术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24周,常规组彗差较本组术前升高,且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24周,两组球差均较本组术前升高,但实验组升高幅度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24周,两组五阶像差均较本组术前升高,但实验组术后12周升高幅度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同一RMS值患者高阶像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24周,两组RMS值0.3~0.5、>0.5患者高阶像差均较本组RMS值<0.3患者升高,但实验组升高幅度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两组经测量后显示屈光度均呈轻微过矫,术后12周后,两组均出现一定的回退,对照组呈轻微欠矫状态,实验组回退幅度比较小,仍呈轻度过矫。术后24周时,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0.5,实验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1.0占比为94%(47/50),与常规组的88%(44/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0,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占比为54%(27/50),高于常规组的28%(14/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9,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高于术前矫正视力占比为38%(19/50),高于常规组的18%(9/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6,P<0.05)。结论波前引导LASIK手术治疗近视眼的疗效优于常规LASIK手术,但仍存在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临床需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部分患者虽然裸眼视力可以达到1.0,但仍然会主诉视物不适感,夜间存在眩光、光晕等症状,因此对准分子激光手术的疗效评价也从单一的视力转变为对视觉质量的综合评价。目前的研究大多表明,LASIK术后明亮环境下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较之于术前均有明显下降[1],然而对于暗环境下患者视觉状况的研究较少。日常有许多实际情况是处在比较暗的环境之  相似文献   

20.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眼的效果.方法 对101例(197眼)近视眼行LASIK手术,按屈光度分为三组,Ⅰ组:<-6.00 D(57眼);Ⅱ组:-6.25~-10.00 D(109眼);Ⅲ组:>-10.25~-15.00 D(31眼).检查术前和术后1年的视力(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厚度和角膜地形图.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1.0者在各组分布的比率分别是94.3%、80.3%、42.0%;残余屈光度≤±0.50 D分别是99.3%、85.7%、59.7%.屈光度在术后3个月稳定,术后并发症少.结论 LASIK是治疗近视艰较理想的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