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极低出生体重儿是指胎龄〈32周,出生1h内体重≤1500克的早产儿。由于早产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吸吮、吞咽功能差,给喂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为保证新生儿营养和热量的供给,常采用管饲喂养法:包括经口腔插入胃管喂养,简称口饲喂养;经鼻腔插入胃管喂养,简称鼻饲喂养法。我科自2002年1月~2004年1月共收治极低出生体重儿106例,依据喂养方式随机分为A、B两组,观察两种喂养方式对其呼吸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早期微量喂养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耐受性及体重增长情况。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出生体重1500g的58例早产儿进行随机分组,在常规静脉营养基础上治疗组(30例)于生后24~72h内予以间断鼻饲,对照组(28例)于生后1周内给予鼻饲。对照喂养中胃肠不耐受发生率及比较生后2周体重达到或超过出生体重(BW)的例数。结果治疗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6.7%(5/30);对照组46.4%(13/28);2周时体重≥BW,治疗组90.00%(27/30);对照组53.5%(15/28),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早期微量喂养在极低出生体重儿耐受良好,体重增长明显。  相似文献   

3.
1997年1月~1998年3月我们对18例早产儿早期应用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预防感染,收到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观察对象将我科收治的36例有羊膜炎、胎膜早破、气管插管史或极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男22例,女14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8例。IVIG组胎龄33.4士1.9周,出生体重1948士464召;对照组胎龄33.2上1.8周。出生体重1983士470g。并以同期收治的50例足月新生儿为对照。1.2方法所有早产儿及足月儿生后回~3天内测血$IgG水平,IVIG组早产儿均在3天内($1gG后)应用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冻干低PH静…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最适合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VLBW)的鼻饲喂养方式。方法:将52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持续鼻饲输注喂养,观察组采用间歇持续鼻饲输注喂养,所有VLBW均同时进行部分外周静脉营养,逐渐过渡到完全肠道内营养。结果:两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喂养不耐受,达到完全肠道内喂养时间,黄疸持续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采用间歇持续鼻饲输入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达到完全胃肠喂养时间短,有利于VLBw的生长发育和胃肠功能完善,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视黄醇结合蛋白、前白蛋白在新生儿营养评价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葛青玮 《检验医学》2007,22(2):198-199
目的通过血清中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等生化指标的检测,探讨其在新生儿营养评价中的意义,从中找出能比较直接反映新生儿营养状况的判断依据和疗效评价的敏感指标。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08例新生儿血清中RBP、PA的含量;采用溴甲酚绿法检测血清中Alb的含量;检测18例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儿静脉营养1周后血清中RBP、PA、Alb等指标,并与静脉营养前进行比较。结果正常出生体重儿组、低出生体重儿组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组、早产儿组RBP、PA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极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血清中RBP水平尤其低。18例低出生体重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在静脉营养5~7d后的血清RBP、PA水平与营养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检测血清中RBP、PA水平,可评价新生儿的营养状况,对及早发现新生儿营养不良,提高其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全静脉营养治疗早产儿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发展。早产儿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其中股龄较小的极早产儿(胎龄<32周的早产儿)死亡率并无改善。但近年来,由于静脉营养的广泛应用,极早产儿的存活率已明显提高。我科自1995年IO月~1997年10月,在原有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全静脉营养共抢救成活三盘例极早产儿,出院后随访6个月,全部发育正常,坎特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例中,男9例,女2例;入院时年龄最小lh,最大2天,平均8,4h;胎龄最小27周,最大32周,平均295周;出生体重最/]‘810g,最大12O0g,平均991.8g;住院最短14天,最长32…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42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87年1月~1997年1月,经病理确诊的肺透明膜病42例,为了提高对本症的认识,兹将临床及病理作一分析。1临床资料1.1性别与发病时间:本组42例,男31例,女11例,男:女=2.8:1。发病时间<6小时26例(61.9%),6~12小时11例(26.2%),生后12小时以后发病5例(11.9%)。1.2孕期与体重;早产儿28例(66.7%),其中胎龄≤34周18例。足月儿11例(26.2%),过期产儿3例7.1%)。出生体重<1500g22例(52.4%),1500~2500g17例(40.5%),>2500g3例(7.l%),体重最低为800g,最高为3700g。1.3分娩情况:分娩时有窒…  相似文献   

8.
孟娥 《护理研究》2003,17(20):1208-1209
静脉营养也叫胃肠道外营养 ,是为高危新生儿 ,尤其是长期不能经口喂养的患病新生儿、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营养的重要方法 ,可帮助其度过危险期 ,减少病死率 ,提高生存质量。我科自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1月 ,对高危新生儿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全合一”营养液进行静脉营养 ,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临床观察及其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 164例 ,均为我科收治的高危新生儿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82例。治疗组中男 48例 ,女 3 4例。平均胎龄3 2 .15周± 1.85周 ,<3 0周 5例 ,3 2周~ 3 6周 68例 ,>3 6…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喂养联合口服培菲康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几7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在常规静脉营养基础上于生后24h内开始微量喂养并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培菲康,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营养,患儿生后禁食,3d后开始经口或经导管喂养。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4例,发生率为11.1%;对照组喂养不耐受13例,发生率为36.1%,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在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足量喂养时间、生后第3天血总胆红素水平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喂养联合口服培菲康能显著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适合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临床策略,获得新生儿听力损失发病的基本资料。方法对2002年7月至2004年5月间在我院出生的早产儿185例及分娩足月新生儿2400例,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技术(OPOAE)进行听力测试,在分娩后3-5d测试1次,未通过者在出生42d再测试1次,再未通过者在出生90d进行复测,如3次均未通过进行ABR检查,2次异常确诊为听力障碍。结果早产儿组出生3~5d异常率为46.69%,足月新生儿组为7.02%,P〈0.01;出生42d早产儿组异常率为6.25%,足月新生儿组为1.99%,P〈0.001;出生90d早产儿组异常率为3.68%,足月新生儿组为1.027%,P〈0.001。男女发病情况(32/1287、30/1113),P〉0.05。结论通过筛查,新生儿听力损失可及早发现,并进行及早干预,有效促进婴幼儿的语言发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产儿听力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3年5月~2005年9月在本院儿科和母婴同室住院的137例早产儿(其中无合并症早产儿67例、有合并症早产儿70例)和对照组足月新生儿2152例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进行听力检测,早产儿组初检时间为出生后3—5d,复检时间为出生后42d和90d;对照组初检时间为出生后3~5d.发现听力异常者在出生后42d和90d进行复检。如3次检测均未通过者,进行脑干诱发电位(ABR)检测。结果 早产儿组听力障碍4例,异常率为2.92%,足月儿组听力障碍2例,异常率为0.09%,早产组与足月儿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合并症早产儿组异常率为5.71%,无合并症早产儿组异常率为0,有合并症组与见合并症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尤其是有合并症的早产儿是发生听力障碍的高危群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适宜喂养方式。【方】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儿科住院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86例,胎龄29~34周,体重10001499g。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传统间歇喂养组):每2h快速胃内注奶1次,5min注入完毕。起始奶量2mL/kg,每d递增1mL/kg。B组(间歇持续喂养组):起始奶量2mL/kg以推注式电子输液泵泵入,泵入时间1h,每2h1次,每d递增奶量1mL/kg。C组(间歇持续喂养+非营养性吸吮组):在B组基础上辅以非营养性吸吮,每次3~5min。所有患儿根据体重计算每日所需能量,胃肠道喂养后不足部分给予外周静脉营养。观察3组奶量、喂养耐受情况、血糖值、黄疸持续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喂养不耐受共发生24例:其中A组14例,B组7例,C组3例;A组发生较多且重。血糖值:A组血糖波动较大,B、C两组相对稳定。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完全胃肠营养时间、黄疸持续时间、住院时间组间比较:C组明显短于A组(P〈0.01),B组短于A组(P〈0.05),C组短于B组(P〈0.05)。【结论】早期喂养、间隙持续微量喂养与非营养性吸吮均有利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胃肠功能完善、血糖稳定和体重增长,联合应用效果更好。基层医院可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肠内联合肠外营养及全肠内营养治疗早产儿的临床疗效。【A-法】选择2009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本院治疗的56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应用奶内联合肠外喂养;另选择同期因家庭经济困难的36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应用全肠内营养。分别比较两组出院体重、住院天数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出院体重明显增加,各种并发症如低血糖、低蛋白血症、喂养不耐受等发生率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治疗可使早产儿获得更多营养支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早产儿专用配方奶对早产儿体重影响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产儿专用配方奶喂养对早产儿住院期间体重的变化及规律。方法70例早产儿入院后尽早使用早产儿专用配方奶(Ready-to—feed)开奶,从1~4ml/(kg·d)开始喂养,并根据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奶量直至全胃肠道喂养。每天监测体重,观察有无喂养不耐受情况。结果70例早产儿最低体重出现时间为(4.4±2.5)d,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为(10.3±4.1)d,恢复至出生体重后平均生长速率(22.9±7.8)g/d: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17.1±4.8)d。胎龄、出生体重及恢复至出生体重后的增长速率是影响出院时体重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早产儿专用配方奶(液态奶)喂养早产儿,生理成熟度及恢复至出生体重后增长速度是影响出院体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2003年1月~2006年1月,我们对420例患儿采用一次性头皮针行股静脉斜刺采血,经临床实践,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840例,体重0.9~20kg,出生30min~3岁,包括早产儿、新生儿、肥胖儿、需血量超过6ml的婴幼儿、四肢静脉充盈不足或危重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2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在早产儿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8年56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采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2007年58例早产儿为对照组,按一般综合治疗配合鼻饲喂养。于营养支持第7、14、21天比较两组患儿的体重及喂养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体重增长较对照组明显,喂养并发症低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可使早产儿获得更多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临床上,将胎龄〈32w,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称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其皮下脂肪薄,血管细小,使静脉穿刺难度加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反射及协调功能差,喂养常有困难,需要静脉补充营养以维持机体营养需求和随时可能应用抢救药品且要求输注速度慢,而传统的头皮钢针输液,常因输液时间长,输入液体浓度高,而出现穿刺部位肿胀,需要重新穿刺,甚至重复穿刺多次,不仅影响了治疗,而且增加了患儿的痛苦。我科对2004年8月-2006年8月收治的4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了静脉留置针,保证了输液的进行,赢得了抢救时机,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早产儿由于生活能力低下及各种疾病的影响,常出现喂养困难热量不足,造成营养不良及各种并发症甚至死亡。近年来我院开展了静脉营养治疗,大大提高了早产儿的抢救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并给早产儿提供了足够的营养,而静脉营养治疗的护理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7/2008年我院新生儿科共收治早产儿106例,其中男64例,女42例,胎龄26-35周,平均体重1.924 kg。住院期间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均进行了静脉营养治疗。1.2护理方法1.2.1护理对象选择体重低于2 500 g的早产儿;有各种胃肠道疾病的早产儿及其他疾病所致胃肠功能障碍或紊乱者,按不同的体重,日龄供给营养素,开始日龄为2-7 d,持续时间4-14 d。  相似文献   

19.
不耐受与非不耐受新生儿的喂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足月儿及不同出生体质量早产儿不耐受与非不耐受的喂养效果。方法对138例新生儿进行临床观察,分为喂养不耐受组(58倒)和非喂养不耐受组(80例),早产儿奶量开始每次2~4mL/kg,1次/2~3h。以后每日每次增加1~2ml/kg,以不发生呕吐为度。结果足月儿及不同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喂养的热卡达80kcal/(kg·d)、经胃肠摄取热卡达为80kcal/(kg·d)及达全肠道喂养日龄无显著差异。结论出生体质量是影响喂养不耐受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住院期间早产儿肠外营养应用情况,总结早产儿中静脉营养的应用经验.方法 收集2005年1月1日~2010年6月30日住院期间接受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的116例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按PN相关胆汁郁积(parenteral nutrition associate cholestasis,PNAC)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比较肠外营养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分析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 116例中,平均PN持续时间为8.4d(5~21d).发生PN相关胆汁淤积12例.PNAC组PN持续时间长于非PNAC组;胎龄、体重明显小于非PNAC组;开始喂养时间明显迟于非PNAC组.结论 早产儿PNAC的发生与PN持续时间、胎龄、体重、开始喂养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