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铁死亡是指在铁离子的参与下,因铁依赖性活性氧的异常堆积而导致氧化还原平衡失调而引起的一种新型细胞死亡方式。近年来研究发现铁死亡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尤其对于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中医药在肿瘤的防治过程中具有独特优势,如何利用铁死亡理论指导中医药有效防治癌症等肿瘤类疾病是该领域新的研究热点。该文从铁死亡理论的提出、作用机制和信号通路,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基于铁死亡理论的中药活性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发现铁死亡的发生与铁代谢、脂质活性氧代谢等多种信号通路及基因的表达有关,铁死亡在肿瘤的发生发展、治疗、以及肿瘤免疫中都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这将为肿瘤的治疗和抗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策略。同时对中药干预铁死亡发挥生物活性的整理发现,诸如黄芩、葛根、黄芪、银杏、淫羊藿、青蒿、丹参等多味中药,脑泰方、四君子汤、参麦注射液等中药复方,以及黄芩素、双氢青蒿素、葛根素、荜茇酰胺、木犀草素、槲皮素等多种中药有效成分,均能够通过调节铁死亡发挥抗肿瘤等生物活性。可见,中药在通过调控铁死亡防治肿瘤等疾病方面潜力巨大。该文为铁死亡理论的深入研究及指导中医药防治肿瘤类疾病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铁死亡是一种不同于细胞凋亡、细胞坏死、细胞自噬的新型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有密切的联系。铁介导的活性氧积累是铁死亡发生的主要原因,铁死亡的发生机制与细胞内脂质代谢、铁代谢和抗氧化防御系统途径相关,多条信号轴和众多调节因子联合调控铁死亡的发生和中断。研究发现铁死亡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诱导肿瘤细胞铁死亡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转移及多药耐药等,因此铁死亡针对各类肿瘤细胞的作用效果和机制途径成为抗癌研究的热点话题。与此同时,铁死亡诱导剂的研究迅速发展,已有多种铁死亡诱导剂应用于临床癌症化疗阶段,且疗效显著,因此铁死亡类抗癌药物的研究成为肿瘤治疗发展的新路线。中药活性成分如石蒜碱、齐墩果酸、双氢青蒿素、土槿皮乙酸、麦冬皂苷B等,能通过脂质代谢、铁代谢、胱氨酸/谷氨酸转运体系统或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谷胱甘肽等途径诱导肿瘤细胞铁死亡,调控肿瘤疾病的发展进程,展现出巨大的临床治疗潜力。该文从信号通路和调节因子及作用特点等方面介绍铁死亡的代谢调控网络,并结合铁死亡发生机制的理论基础,对中药活性成分诱导肿瘤细胞铁死亡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中药活性成分抗肿瘤应用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3.
由于中药作用的整体性、成分和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化学成分(群)作为中药及其复方制剂发挥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因此,采用多种方法分离分析中药及其复方中的化学成分一直是中药治病防病研究中一个有待解决的关键重要问题。传统方法存在操作繁琐、耗时耗事、浪费溶剂和样品的不可逆吸附等缺陷,并且分离过程中无法给出药理参数的基本信息,因而无法对活性成分进行高效准确定位。近年来从细胞层次研究药物成分与受体的结合为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目前研究二者相互作用的方法之一—细胞膜色谱法(CMC),将现有色谱及质谱技术、细胞生物学与受体药理学结合起来,能够正确反映活性部位、活性成分与细胞膜及膜受体的相互作用,对复杂中药体系中有效部位筛选、活性成分的分离和高通量筛选具有独特优势。该文综述了CMC的原理、特点、中药活性成分筛选领域中的细胞膜模型及其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及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的研究现状,并对其今后研究方法和未来的开发前景进行了探讨,为CMC在中医药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4.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认知功能减退和非认知性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行为能力。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西药均仅为对症治疗,途径单一,疗效有限且不良反应大。近年来,随着对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利用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探索与应用逐渐增多。多项研究表明中药及其有效成分能够通过调控病理蛋白产生和聚集、氧化应激、神经炎症、铁死亡、线粒体功能障碍、神经发生及传递、脑-肠轴等分子机制来发挥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该文归纳总结了近年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中药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具体机制及发现有效中药活性成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铁死亡是一种新的细胞调节性死亡方式,与凋亡、坏死、自噬的死亡不同,表现为铁离子依赖的脂质过氧化物超限蓄积。目前发现,铁死亡与肿瘤增殖、动脉硬化、神经元性退化、糖尿病、抗病毒免疫反应、急性肾损伤和肝及心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有关,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一方面,可寻找相应药物促进铁死亡,来清除癌细胞、病毒感染的细胞等;另一方面,可抑制铁死亡,来保护健康细胞。我国具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其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对铁死亡具有调节作用。现就铁死亡通路进行整理,对已发现的铁死亡诱导剂和抑制剂靶点进行归纳,并以已发现的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对铁死亡的调节作用做一简述,以期为铁死亡相关的中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心血管疾病是一类涉及心脏及血管病变的循环系统疾病,主要包括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病种繁多,迁延难愈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铁死亡是一种有别于细胞自噬、凋亡的具有铁依赖性且伴随脂质过氧化物堆积等特点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铁死亡发生机制复杂,新近研究表明铁稳态代谢对铁死亡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其可能从铁摄入、利用及输出、铁相关蛋白合成等多方面诱导铁死亡发生。此外铁稳态代谢和铁死亡已被证实参与心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因此调节心肌细胞铁稳态、改善铁死亡可能成为未来心血管疾病研究的重要靶点。中医药疗法是我国特有的治疗方式,其独特的辨证体系、治疗方法等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及临床诊疗当中,具有独特优势。研究表明中药复方、中药单体及活性成分可特异性调节心肌细胞铁稳态影响铁死亡,起到保护心肌细胞的效果。该文从铁稳态代谢出发探讨铁稳态代谢调控铁死亡的作用机制,并对铁稳态代谢介导的铁死亡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进行系统综述,同时结合中医药调节铁稳态代谢介导铁死亡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以期从铁稳态调控铁死亡角度为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As)是脂质沉积于血管壁引起的一种慢性血管疾病,以脂质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和炎症为主要特征,为冠心病、心力衰竭和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铁死亡是一种新型调节性细胞死亡方式,其本质为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物累积引起的细胞死亡,在形态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方面与其他类型的细胞死亡不同。铁死亡发病机制复杂,其机制主要与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抗氧化系统活性、铁代谢、铁自噬、脂质过氧化程度等多个途径有关。铁死亡在As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参与As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巨噬细胞炎症、泡沫细胞形成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等多个病理过程,已成为As研究的新靶点。中医药是我国独有且富有价值的医学科学,具有深厚的理论沉淀和实践积累。研究表明中药复方、中药单体及活性成分可调控血管相关细胞铁死亡,对As的防治具有独特优势。该文主要对铁死亡在As各病理环节中的作用及相关中医药干预进行综述,旨在从铁死亡角度为中医药防治As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典型特征为铁超载和脂质过氧化。心血管疾病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心脏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主要包括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铁死亡参与心肌细胞的损伤过程,并在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病程中起着推动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铁稳态的破坏、活性氧的产生、抗氧化体系的紊乱,线粒体膜损伤、内质网应激及抑癌基因p53、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途径等。心肌损伤是众多心病患者的死亡原因之一而中药单体或是复方都在治疗铁死亡导致的心肌细胞损伤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包括黄芩苷通过胞内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PI3K/Akt/eNOS)通路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I/R)大鼠的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龙牙楤木皂苷通过核受体亚家族3C组成员1/p53/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NR3C1/p53/SLC7A11)通路抑制心肌细胞铁死亡、心阳片通过调节磷酸化混合谱系酶3/c-Jun氨基末端激酶/p53(MLK3/JNK/p53)信号通路改善氧化应激等。探索铁死亡的机制和挖掘相关中药在心肌细胞损伤后发挥的保护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铁死亡的机制及其与心肌细胞的关系、通过铁死亡通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中药单体和复方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中药治疗的通路和发挥的效果,以期为中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参  相似文献   

9.
MicroRNA(miRNA)是一种长约22个核苷酸的小分子单链RNA,可以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对人体生长、发育、生理和病理等过程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对miRNA的研究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机制的认知水平,也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干预途径和作用靶点。对miRNA的调节可能是中药发挥疗效的作用机制之一,然而该问题没有得到应有关注和系统研究。近期研究证实,部分中药及中药活性成分对miRNA具有广泛调节作用,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新机制。相关研究对象以中药活性成分为主,少数研究关注了中药复方;研究领域集中在肿瘤范畴,部分研究探索了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这类研究应用miRNA技术对中药及其活性成分治疗作用的机制进行了探索,发现了中药治疗作用的新机制,进一步证实中药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中医药miRNA相关进行研究,对阐明中药作用机制、创新中药新药研发和丰富现代中医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探索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药多靶点逆转肺癌多药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查阅、分析,对中药单体及复方逆转肺癌多药耐药机制的研究情况进行介绍。目前中药单体及复方主要从下调膜转运蛋白、降低肿瘤细胞解毒、修复功能、影响信号转导凋亡调控基因、影响细胞周期、影响肿瘤细胞外基质等方面实现逆转肺癌多药耐药的作用;结果表明中药单体及复方通过多途径、多层次逆转肺癌多药耐药,逆转作用机制广泛,体现了中医药高效、低毒、多靶点的优势。但目前研究大多集中在中药单体成分、体外研究,中药复方及临床研究明显不足,而中医临床辨证用药及疗效的发挥大多是以中药复方为手段实现的。因此,充分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着力中药复方逆转剂的研究更具临床应用价值;中医药必将在逆转肿瘤耐药,防治复发转移、延长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医药临床治疗肺癌耐药提供科研依据。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起病隐匿,因其发病率高、知晓率低、诊断率低、预后差和医疗费用高等特点,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CKD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铁死亡特征,而中药可以通过靶向铁代谢、脂质过氧化及抗氧化系统等抑制铁死亡来延缓CKD的进展,铁死亡干预机制逐渐成为CKD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中医药宝库集数千年传统中医经验与智慧于一身,注重人体功能的整体调节,能够激发人体的抗病和康复能力,对治疗CKD具有一定优势,但目前尚缺乏中医药干预铁死亡治疗CKD及铁死亡与CKD发病机制的总结性综述。该文汇总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简述铁死亡主要的作用机制,对铁死亡与CKD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融合了与CKD铁死亡相关的“虚”“瘀”“痰浊”“毒”等中医理论,总结了中药活性成分、中药复方干预铁死亡治疗CKD的研究现状,以期从铁死亡角度为中医药防治CKD提供新靶点和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雷蕾  万果果  耿小玉  陈建都  潘正 《中草药》2024,55(6):2113-2122
由于生长因子类生物制剂药物在治疗伤口愈合中的局限性,从传统中药中挖掘缓解炎症反应、促血管生成、重塑上皮组织、加速伤口愈合的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对治疗慢性伤口有积极意义。除传统的活血止血类药物如丹参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三七Notoginseng Radix et Rhizoma、姜黄Curcumae Longae Rhizoma、乳香Olibanum等及其活性成分外,清热药如积雪草Centellae Herba、黄连Coptidis Rhizoma,补益药中黄芪Astragali Radix、淫羊藿Epimedii Folium等及其活性成分,复方托里消毒散、生肌化瘀汤等在伤口愈合各阶段都具有积极的调控作用。通过对活血止血类、清热类、补益类药物及其活性成分和复方治疗伤口愈合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了解中药药效物质在治疗慢性伤口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药物产生药理作用(治疗作用或毒副作用)的前提是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中药复方可以通过其多种成分间的相互作用,调节某种活性成分的血药浓度,从而使其发挥更好的治疗作用,或者降低其毒副作用。药物代谢动力学可以用来探讨中药复方是如何通过改变药物体内代谢过程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中药复方成分复杂,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等特点,其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尚不明确。网络药理学已成为当前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新的技术手段,其系统性和整体性思维模式与中医药理论不谋而合。文章对网络药理学常用技术和方法及其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从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的中药复方活性成分研究、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中药复方靶点预测、"病-方-证"的研究、中药复方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以及新药研发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为进一步研究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理以及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中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化龙  李振虎  徐砚通 《中草药》2015,46(10):1542-1555
中药治疗过敏性疾病临床疗效确切,但其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尚在探索中。总结了近年来中药复方、单味中药提取物和中药活性成分在治疗过敏性疾病方面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突出体现了中药抗过敏作用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特征,从而加深对中药抗过敏作用的认识,一方面为中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为研发抗过敏中药产品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6.
肝癌是各种慢性肝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在我国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铁死亡是一种调节性细胞死亡(RCD)的现象,其机制与细胞内铁元素的代谢紊乱和过氧化物堆积有关。近年来对铁死亡相关通路的研究发现,铁死亡与肝癌的防治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肝藏血”,而铁死亡发生的过程与血细胞中的铁存在相关性,积极探索中药调控铁死亡的机制,挖掘并提取传统中药的活性成分,对中药的现代化发展颇有裨益。现通过简单阐述铁死亡发生的机制,对中药如何通过各种通路调节干预肝癌细胞的活性和增殖、诱导肝癌细胞铁死亡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防治该疾病开辟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损伤作用于肝脏,导致肝星状细胞异常活化,以细胞外基质蛋白的生成与降解失衡,过度沉积破坏肝脏正常结构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可发展为不可逆性的肝硬化与肝细胞癌,已经成为全球健康面临的巨大挑战。铁死亡是近些年来研究发现的一种铁依赖性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主要涉及铁离子代谢异常、脂质过氧化物堆积及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减弱。有多项研究表明通过诱导肝星状细胞铁死亡或减轻肝脏铁死亡可改善肝纤维化,减轻肝损伤。随着中药在各种慢性肝病中的广泛应用,其安全性好、功效覆盖广、方便易得等特点逐渐显现出来,与西药相比,在治疗慢性病方面独具优势。因此,以中药干预肝星状细胞或肝脏铁死亡作为切入点或将是今后防治肝纤维化的新方向。该文整理了铁死亡发生的多种调控机制,探讨了铁死亡如何影响肝纤维化的进展,总结中药活性成分及复方等通过铁死亡途径对肝纤维化进程进行干预的现状与进展,为未来中药防治肝纤维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病的主要临床应用形式,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具体体现,按照“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选择适宜的药味及剂量配伍而成。因此中药复方发挥疗效的不是单个或几个有效成分,而是多种成分,这些成分可能属于不同的化学类型,也可以是不同的作用机制的物质,它们通过不同途径实现协同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有效成分是以西药药理模型筛选出来的、对疾病有治疗作用的单一成分,这些成分具有该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能为该中药复方治疗目的疾病起到主要治疗作用。无庸置疑,复方中的有效成分是中药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因此进行复方…  相似文献   

19.
肺癌恶性程度高,生物学特性多样。在我国中医药在肺癌的综合治疗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目前研究已发现98种中药活性成分(AI)、143种中药复合方剂(CMF)具有抗肺癌细胞的作用。中草药抗肺癌的机制可归纳为4个方面:抑制肺癌细胞增殖(87种AI,65种CMF),抗肿瘤细胞转移(25种AI,82种CMF),免疫调节(10种AI,19种CMF)以及抗肺癌多药耐药性(12种AI,9种CMF)。这些研究显示,中草药具有多方面治疗肺癌的机制,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分子机制,将为中草药抗肺癌的靶向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药临床应用广泛,但其活性成分众多,理化性质各异,不同成分发挥药效的靶器官、作用途径和机制等也不尽相同。因此设计可以负载中药多种成分,以最大程度发挥协同治疗效果的共递送给药系统,是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研究的难点。从活性成分的“有效性”和“功能性”特点出发,中药多成分的共递送策略分为两类:一是基于中药活性成分的“有效性”,构建脂质体、纳米粒等新型载体对中药多成分进行负载;二是基于部分中药活性成分的“功能性”,参与载体构建,发挥自身药效作用和制剂功能的双重特点,实现共递送。该文综述了上述两类中药多成分的共递送策略相关研究进展,主要探讨了中药活性成分在共递送系统设计中具有的药剂学功能,以期能够找到符合中药多成分特点的共递送策略,为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