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行腰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3年2月本院16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测评入院时和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疼痛情况,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并了解椎间融合情况。结果16例患者手术后随访12~52个月,平均24.2个月。所有患者均无神经损伤和脑脊液漏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不同时期的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采用改良MacNab 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3.75%。末次随访时行X线检查,均无内固定失效和椎间不融合发生。结论 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赵国权  廉浩屹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4):2171-2172
目的观察后路单侧入路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cage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7例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行后路单侧入路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cage椎间植骨融合术。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估治疗的评分规则,评估患者术前、术后下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4~12个月,平均8个月;17例患者下肢神经症状均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3.41±1.54)分提高到术后的(25.41±1.72)分,术后改善率为86.02%。结论后路单侧入路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cage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我科对26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单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16例,复发节段扩大椎板切除、椎间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术10例.结果:26例手术患者随访6个月~7年,所有患者腰腿疼痛均获得不同程度缓解,单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组和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组间疗效无显著差异.结论: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通过单纯椎间盘摘除术或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均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复杂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式和疗效。方法回顾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自1998年10月—2004年5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4例,对其中17例复杂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全椎板扩大减压彻底切除椎间盘后应用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对病变节段融合和固定,防止了医源性腰椎不稳定的发生。结果随访1~6年,优12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4.1%。结论对于复杂的腰椎间盘突出,经椎间盘镜微创手术或单纯开窗摘除椎间盘,不能彻底减压,不能彻底解决椎管狭窄或神经根管狭窄问题,达不到预期的手术疗效,传统全椎板减压切除椎间盘,近期疗效尚可,但医源性腰椎不稳定,常使患者病情复发,明显降低远期疗效,有相当一部分病例需要再次手术,对于复杂的腰椎间盘突出采用全椎板减压,彻底切除椎间盘后,应用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对病变节段进行融合和固定,可以防止医源性腰椎不稳定的发生,提高了手术治疗这一类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了单侧椎弓根螺钉及单枚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以及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我院于2009~2011年对5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及单枚融合器进行了内固定手术,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50例患者随访5~25个月,平均(13.5±6.4个)月.5个月后采用X光线以及CT等手段检查显示患者椎间融合,且钛网椎间融合器没有发生移位以及沉降现象,也没有内固定松动以及断裂等现象出现.治疗效果采用日本骨科学会关于腰痛评分等标准进行,患者手术前评分为(4.1±0.7)分,手术后评分为(13.4±0.9)分.结论 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及单枚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可行使用.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常见疾病,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疗效不一。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单枚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固定是我院近年开展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式,取得了良好的近期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椎弓根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对7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患者行髓核摘除、椎弓根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病变节段分别为L3~4、L4~5和L5S1。结果 75例患者随访8~50个月,平均14.5个月。本组4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神经根牵拉症状,2例术后感染,椎体间植骨融合72例,不融合3例。所有病情均获不同程度缓解,无其他远期并发症出现。结论 椎弓根内固定加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除解除椎间盘源性疼痛外,尚能提供椎间的牢固性,促进椎体间植骨融合,恢复椎体永久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蒋建农  郝思春  陈俊  王继峰  朱和平  王勇 《江苏医药》2013,39(2):221-222,124
目的 评价腰椎后方椎弓根螺钉弹性-半刚性固定系统(BioFlex)单侧弹性固定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有侧隐窝狭窄患者,L4-L5间隙7例,L5-S1间隙4例,摘除突出的髓核及侧隐窝扩大后,应用BioFlex进行单侧弹性固定,对其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节段活动范围(ROM)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经18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术前VAS为(7.9±1.2)分,术后为(2.4±0.7)分,末次随访为(2.2±0.8)分,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ROM:整个腰椎和非手术节段活动度明显减低,邻近节段有所增加.结论 下腰椎术后行弹性固定,具有一定的安全、有效性,但仍需进一步的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9.
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其远期疗效的报道不多.我们1999年-2003年已实施这类手术192例.其中,85例术后超过8年时间随访复查,疗效满意.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接受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5例,男51例,女34例,年龄18-73岁,中位年龄45.6岁.发病部位:L3-L4突出的2例;L4-L5突出的46例;L5-S1突出的33例;L4-L5、L5-S1同时突出的有4例.20例伴有不同程度腰椎间盘组织和后纵韧带钙化,2例同时行单节双侧手术.每例均有不同程度腰痛,先后或同时出现程度不一的单侧或双下肢放射痛和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功能损害;均有CT和(或)MRI证实与症状、体征相符的相应节段、部位椎间盘突出和根管狭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38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后路椎间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临床资料,评价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后路椎间融合中的临床价值。方法38例病人,26~72岁,平均51.3岁。行腰椎后路病变节段脊柱附件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椎间植骨融合术。平均随访4.7年。随访观察指标有JOA评分、植骨融合、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人满意度调查。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临床恢复率术后半年、术后1年及最终随访时分别为78.9%、92.1%和68.4%。最后1次随访的融合率达97.4%。2例未观察到可靠的融合,并在术后2年出现内固定的断裂而再次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6.3%,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2%。病人满意率达94.7%。结论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后路椎间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X-tube通道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在X-tube通道下经椎间孔入路行腰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及以神经根管狭窄为主的腰椎管狭窄,盘源性腰痛等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13例。结果本组13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平均150 min;术中失血量平均210 ml;住院时间6~14 d(平均8 d);无神经损伤,无中转开放手术。无伤口感染。ODI评分术前平均为48.3%,术后3个月平均为16.5%,术后6个月平均为14.0%,优良率97.5%。融合率100%。结论 X-tube通道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对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以神经根管狭窄为主的腰椎管狭窄及盘源性腰痛等腰椎退行性疾病,短期疗效满意。较传统TLIF手术,具有切开小,创伤小,出血少,固定可靠,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等优点。但是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9月对32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自体骨椎间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术后疗效。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7.8个月。临床疗效:优27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3.8%。术前ODI为(42.2±7.3)%,术后终末随访ODI为(6.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合适的术式,进行良好减压的同时可重建腰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椎弓根钉内固定椎间植骨治疗复发性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复发性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再次翻修手术采用扩大椎管减压、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Et本矫形外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问卷调查及影像学随访观察。结果本组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所有病例脊柱节段均获融合,融合率100%,平均融合时间为8(6—12)个月。术后随访1~5年,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优良率为96.6%。结论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经扩大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治疗后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椎弓根内固定和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用后路减压、复位椎弓根内固定联合应用单枚斜向椎间融合器融合或单侧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器融合治疗有症状的腰椎滑脱症。本组随访21例,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结果滑脱椎体复位理想,8例Ⅰ度滑脱完全复位,13例Ⅱ度中有7例完全复位,6例仍有Ⅰ度滑脱。融合节段全部获得骨性融合。疗效评价:优14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4%。结论联合应用椎弓根内固定和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在治疗腰椎滑脱症起到协同作用,为神经减压后的脊柱提供理想的复位和固定的力量,利于植骨融合,临床疗效满意,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代凤雷  刘艺  李钦亮  储朝明  陈金传  王玺 《江苏医药》2012,38(11):1293-1295
目的探讨微创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变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55例单阶段腰椎退变疾病患者采用微创PLIF联合单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A组,21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PLIF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B组,34例),采用VAS和JOA评分系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全部病例随访3-18个月。与B组比较,A组手术切口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P<0.05);两组术后1周与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比较(P<0.05)。结论微创单侧PLIF术治疗腰椎退变疾患具有切口小、痛苦少、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微粒骨嵌压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5月~2007年1月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58例,采用后路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根据植骨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28例行椎间嵌压植骨,对照组30例采用椎旁横突间植骨。结果观察组优良率92.8%,对照组优良率70.0%。58例术后随访4~19个月,平均12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优良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后路椎体间微粒骨嵌压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较椎旁后外侧横突间植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状,临床对后路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4.3~2015.4期间80例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病床单双数分为推拿组40例、治疗组40例。推拿组患者施行推拿治疗,治疗组后路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改善率为95.8%,固定组为83.3%,固定组较治疗组疗效差,P0.05;治疗前两组腰椎功能差别无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固定组腰椎功能增长快,P0.05。结论: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时,临床施行后路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恢复好、病症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及疗效。方法 2007年9月至2012年4月,对本院44例腰椎滑脱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应用后路全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分别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比较不同手术的时间、出血量术后及随访时疗效。摘除椎间隙44个,融合节段44个。滑脱主要部位为L4、5和(或)L5S1,滑脱度为Ⅰ~Ⅱ度。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复查X线片,无断钉、断棒及松动现象,优良40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0.9%。结论腰椎滑脱并腰椎间盘突出症,宜选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不稳节段,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和(或)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后路单侧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骶段疾患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单侧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骶段疾患的初期手术疗效。方法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采用后路单侧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骶段疾患5例,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29~70岁,平均46岁,病程7~48个月,平均35.7个月。其中极外侧椎间盘突出伴钙化2例,椎间盘突出游离型1例,腰椎管狭窄1例,椎弓根峡部裂伴极外侧椎间盘突出1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为5~16个月,平均11.5个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按日本骨科学会(JOA)平均评分分别为7.2±0.8、13.6±0.5、14.2±0.4;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平均分别为7.6±0.5、2.4±0.6、1.8±0.4。两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术后及末次随访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末次随访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等,椎间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后路单侧钉棒系统固定对治疗腰椎管狭窄单侧症状、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单侧腰骶椎管内占位等,取得明显的初期临床疗效,但本组例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中、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