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院4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420例ADR报告分别从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ADR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0例ADR中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较多,占总例数的31.91%(134例);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多,占83.10%(349例);导致ADR的药品以抗菌药物最多,占总数的38.33%(161例),其中以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多,占总例数的38.81%(163例)。结论临床应重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300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300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9类,其中抗感染药物占首位(23.67%)。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41.67%),其次为免疫系统损害(23.67%)。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14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0月收集的147例ADR报告从年龄分布、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和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7例ADR报告中,药物以抗茵药物居多(占52.38%)。≥60岁的老年患者居高(占46.94%)。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方式(占55.10%)。ADR的主要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占51.02%)。结论: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药品不良反应117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义乌市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探讨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17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7例ADR中,老年患者69例,占58.97%;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共67例,占57.26%;抗菌药引起的ADR,共56例,占47.86%;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为常见。结论ADR监测可减少和避免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5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58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158例ADR报告中,大于60岁的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总例数的35.44%(56例);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总例数的84.81%(134例);最易引起ADR的药品为抗感染药,占总例数的47.47%(75例);引起ADR的抗感染药物中,以头孢菌素类最高,占抗感染药物例数的49.33%(37例);ADR致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且比例最高,占总例数的42.41%(67例)。结论应加强ADR监测报告工作,减少或避免ADR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程梅 《中国基层医药》2014,(20):3084-3086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的( 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淮南新康医院2013年1~12月从病房及门诊收集的并已上报到国家ADR监测中心的3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为对象,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例ADR报告中,年龄>70岁的患者发生ADR比例偏高(6例,占17.65%);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最多(28例,占82.35%);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14例,占41.18%);引起ADR最多的药物为抗菌药物(17例,占50%);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和循环系统(4例,占11.76%),从临床表现看以皮疹、瘙痒、呼吸系统、胃肠系统为主。结论 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加强ADR的监测与上报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011-2013年湖南省江永县人民医院住院患者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分析原因,以提高ADR监测工作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11-2013年住院部收集到的153份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性别、ADR涉及的药品情况、累及器官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给药途径、ADR的类型情况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53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更容易发生ADR(占37.25%);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中,以静脉给药为主(占90.20%);所涉及的药品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占41.83%);发生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39.05%);合用药品种类越多,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结论:临床应加强用药监护,进一步加强ADR的监测和宣传工作,提高医务人员责任意识,减少ADR的重复发生,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龚善初 《中国药房》2012,(42):4002-4004
目的: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和进一步评价药品安全风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的ADR报告142份,分别从ADR报告来源、患者性别及年龄分布、ADR关联性评价、ADR涉及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ADR分级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2份ADR报告中,涉及药品以抗感染药居多(占30.99%);静脉给药方式是导致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71.83%);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2.25%)。结论:临床应充分评估用药安全风险,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9.
我院10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其规律,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安全。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报的100份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占68.0%);抗感染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占51.0%),其次为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药物。结论加强ADR监控意识,并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1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秀丽 《中国药业》2009,18(2):52-53
目的调查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医院120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和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物共61个品种,其中抗微生物药物居多(46.67%),其次是中药制剂(17.50%);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主要ADR类型为皮肤损害及消化系统损害。结论需要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iDa)发生的特点,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医院2008年至2010年收集的38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采用Excel电子表和手工筛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89例报告中,60岁及以上人群所占比例最大,有201例(占51.67%);女性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几率明显较男性高;涉及的药品中,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循环系统用药、抗微生物药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各占22.88%,22.88%,12.85%);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反应最多(28.79%);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5例(1.29%);好转303例,治愈86例,无死亡病例。结论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循环系统用药、抗微生物药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重点,临床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2.
我院10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贤铭  李庆十 《中国药事》2010,24(5):519-520,F000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收集的105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5例ADR涉及的药品有47种,其中抗感染药物所致ADR居首位(占35.24%),其次是中药制剂(占25.71%);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引发ADR为主(占74.29%);ADR临床表现以皮肤粘膜损害最常见(占24.76%)。结论应加强ADR的监测,合理使用药物,避免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3.
我院22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定营 《中国药房》2008,19(8):622-62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2007年6月收集到的226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ADR出现时间、ADR涉及药品种类、抗感染药物类别、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具体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226例ADR涉及的药品有69种,抗感染药物居首位(61·50%),其次是中药制剂(18·14%);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81·42%);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46·90%);严重的ADR有4例;绝大多数ADR出现在用药61min~24h内(87例);对症治疗89例,未进行特殊处理的137例。结论:应加强ADR监测,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某部队医院157例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临床表现,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7月医师、护士、临床药师上报的157例ADR报告加以归类统计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7例ADR涉及的药品以抗菌药物为主,共76例(48.41%),其次为中成药,共25例(15.92%);静脉滴注为最主要的给药途径,共106例(67.52%);所累及的系统以消化系统为主,共65例(31.86%),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共32例(15.69%)。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和报告,规范药物合理使用,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近几年上报国家ADR监测网的226例报告,从临床科室、患者性别与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与分析.结果:我院ADR报告中50岁以上患者较多,有138例(占61.06%),其中女性(182例,占80.53%)多于男性(44例,占19.47%);静脉给药途径更易导致ADR(198例,占87.61%);ADR涉及药品种类以抗感染药物所占比例最高(145例,占64.16%),其中以β-内酰胺类为主(91例,占62.76%);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12例,占39.02%);在关联性评价方面以很可能为主,有188例(占83.19%);严重ADR有2例(占0.88%),一般ADR有224例(占99.12%);经治疗或停药后患者均治愈或好转.结论:我院应加强ADR监测,提高ADR报告填报质量,规范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张长远  丁吉玉 《中国药业》2010,19(19):49-50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和一般规律,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2009年医院上报的402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2例ADR报告共涉及药品11类141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最多,共198例(49.25%),其次为中药制剂54例(13.43%);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362例,占90.05%);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208例(48.83%);ADR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工作,规范并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该院2011年收集的570份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岁的老年患者发生ADR的频率最高[191例(33.51%)],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见[527例(92.46%)],ADR涉及的药品以抗感染药物居首位[298例(52.28%)],ADR累及的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39例(59.47%)]。结论临床应重视并加强ADR监测,促进合理用药,尽量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我院19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和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和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信息,为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6年11月~2007年11月收集并上报的194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94例ADR报告中,21.60岁患者ADR的发生率最高(63.9%),且13例严重ADR就有11例发生在此年龄阶段(84.6%);涉及的药品42种,以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例数占首位(69.1%);报告者主要来源于护士(91.2%);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51.0%)。结论:应重视临床ADR的监测,加强监测上报人员的培训工作,推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地区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上海闸北区392例ADR报告从上报单位分布情况、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新的严重ADR、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392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共19类140种,其中抗感染药物最多,有245例(56.32%),其次是中药制剂,有66例(15.17%);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有342例(78.62%);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最常见临床表现,有231例(41.03%);新的严重的ADR有28例(7.14%)。结论医务人员应加强ADR监测与报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168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评价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填写质量。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6月收集到的168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8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涉及104种药品,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占45.2%),其次是中药制剂(占25.6%);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所占比例最大(占61.9%);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8.6%);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有4例;绝大多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出现在用药61分钟至24小时内(112例);对症治疗52例,未进行特殊处理的60例。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总数偏少,报告表填写质量较差。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抗感染药、中药制剂的应用及静脉用药的给药方式是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应加强其使用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