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Fascin蛋白在肝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6例肝门胆管癌组织及14例正常胆管上皮组织中Fascin蛋白的表达。
结果:Fascin蛋白在14例正常胆管上皮组织中均不表达(0%,0/14),而在肝门胆管癌组织中Fascin蛋白呈高表达(589%,33/56),且Fascin蛋白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临床Bismuth-Corlette分型无关(P>0.05),而与肿瘤分化程度、门静脉侵润、淋巴结转移等因素相关(P<0.05)。
结论:在肝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Fascin蛋白表达属于一迟发事件,并与肿瘤侵润和转移相关,Fascin蛋白的高表达预示着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内外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9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肝内外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肝内外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者的发生率为5.45%;术前诊断率为83.3%。54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切除率38.9%;病理诊断为腺癌; 45例患者(占总数的83.3%)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行根治性手术病例平均存活21个月,行姑息性引流手术病例平均存活8.5个月,仅行探查术病例存活平均3.5个月。
结论:胆管癌伴有肝内外胆管结石的疗效较差,有可能时应力争行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ROX-1及Ki-67在胆管癌中表达及意义。 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伴淋巴结转移29例,无淋巴结转移17例)癌组织与23例胆管良性病变患者胆管组织中PROX-1及Ki-67的表达,分析PROX-1及Ki-67的表达与胆管癌淋巴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结果:PROX-1与Ki-67两者的阳性表达率在良性病变胆管组织、无淋巴结转移胆管癌组织、伴淋巴结转移胆管组织中依次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者的阳性表达率均与胆管癌的分化程度有关(均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P>0.05);胆管癌组织中PROX-1与Ki-67表达正相关(r=0.831,P<0.05)。 结论:PROX-1与Ki-67的高表达与胆管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且两者表达量之间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28GANK在肝门胆管癌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与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 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28GANK在肝门胆管癌组织(62例)及正常胆管组织(16例)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术后生存的关系。 结果:p28GANK在胆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4.2%(46/62),而在正常胆管组织中为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28GANK在癌组织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肝门静脉侵润、淋巴结转移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28GANK阳性表达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P=0.001)。 结论:p28GANK在肝门胆管癌中表达增高,其高表达患者恶性进展程度密切相关,并提示术后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组织中EGF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近20年手术切除的肝组织标本共90例,其中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组织33例为观察(A)组,肝内胆管结石组织32例为结石对照(B)组,正常肝内胆管组织25例为正常对照(C)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胆管细胞中EGFR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率的关系。
结果:EGFR在A,B组及C组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7.6%(19/33),31.3%(10/32),0%(0/25);A,B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A,C组间及B,C组间的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均为P<0.01)。A组EGFR的表达与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而与病理组织学分级、肿瘤局部浸润有关(P<0.01,0.05);肿瘤患者EGFR呈阳性者,其累积生存率比阴性者低(P<0.01)。
结论:EGFR过表达在肝内胆管结石致肝内胆管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高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以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报告1例原发性肝血管肉瘤,并结合文献复习。
结果:患者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无特异性,术前未能明确诊断,行手术切除治疗,病理检查示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被覆的肿瘤血管样腔隙构成,特征为形成相吻合的血管通路;免疫组化表达血管内皮细胞标记,诊断为原发性肝血管肉瘤。术后化疗3次,随访7个月死于全身衰竭。
结论:肝血管肉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术前诊断非常困难,典型CT征象有助于本病的诊断,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手术联合化疗有助于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乙醛脱氢酶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乙醛脱氢酶1(Aldehyde Dehydrogenase 1,ALDH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8例结肠癌组织和15例癌旁组织中ALDH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ALDH1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对结肠癌预后的影响。
结果:ALDH1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6.5%(75/98),癌旁组织中表达率为13.3%(2/15),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LDH1表达与结肠癌的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有关,该3因素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DH1阴性组结肠癌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阳性组患者。
结论:ALDH1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能成为结肠癌诊断的新的生物标志物和判断其生物学行为、预测转移趋势及预后的有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中VEGF,p53,p21WAF/CIP1和C-myc蛋白表达的情况及其与肝癌预后的关系。
方法:用MaxvisionTM免疫组化法,检测61例HCC组织及其中52例癌旁组织VEGF,突变型p53,p21WAF/CIP1和C-myc蛋白的表达,观察相应的临床病理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61例肝癌标本中,VEGF,p53,p21WAF/CIP1和C-myc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7%(37/61),39.3%(24/61),21.3%(13/61)和39.3%(24/61);52例癌旁组织中上述4种蛋白阳性表达率依次为:38.5%(20/52),0%(0/52),5.8%(3/52)和59.6%(31/52)。两种组织中4种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肝癌组织中VEGF,p53蛋白表达与肿瘤门静脉癌栓的发生存在明显相关(P<0.05);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发现VEGF,p53蛋白阳性表达患者肿瘤术后复发时间明显早于阴性表达者;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细胞分化、癌栓形成、VEGF及p53蛋白表达是HCC术后复发的风险因素。
结论:肝癌组织中VEGF和p53蛋白的异常表达与肝癌的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肝癌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l)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4例低分化肝细胞癌, 6例高分化肝细胞癌和30例正常肝组织中LYVE-1的蛋白表达。
结果:肝癌组织LYVE-l表达阳性。低分化肝癌组织中LYVE-l的表达高于高分化肝癌组织二者均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
结论:LYVE-1可作为肝癌组织的淋巴管特异性标志物,为肝癌的预后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Her-2基因拷贝量在新辅助化疗(NAC)前后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化疗药物对预后因子表达的调控。
方法:采用实时PCR方法检测28例乳腺癌初治患者在接受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组织中Her-2基因拷贝量的变化情况。
结果:新辅助化疗前Her-2基因拷贝量明显高于化疗后,但其Her-2基因拷贝量的改变与病例临床分期和化疗周期数目无关。
结论:新辅助化疗能使乳腺癌Her-2基因拷贝量减少,下调Her-2基因的表达,提示新辅助化疗也可能通过下调Her-2基因的表达,而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AnnexinⅠ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印迹方法检测40例胰腺癌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2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AnnexinⅠ蛋白的表达,并分析胰腺癌组织中AnnexinⅠ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尤其是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转移的关系。
结果:胰腺癌AnnexinⅠ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2.5%,癌旁组织为37.5%,正常胰腺组织为20%,三者呈递减趋势,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AnnexinⅠ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免疫检测方法结果一致。
结论:AnnexinⅠ在胰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其表达与肿瘤分级有关,提示AnnexinⅠ可能通过免疫机制参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re-miR-146a基因表达及其rs2910164位点多态性与胆管癌的关系。 方法:分别用基因直接测序与定量PCR方法检测70例胆管癌患者的胆管癌组织(胆管癌组)及 39例胆管非肿瘤性疾病患者的胆管组织(对照组)中pre-miR-146a基因rs291016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pre-miR-146a表达,分析不同基因型与pre-miR-146a表达量、胆管癌临床病理及其预后的关系。 结果:胆管癌组的pre-miR-146a基因型分布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前者表现为GG和GC基因型比例明显高于CC基因型,且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C等位基因(均P<0.05);对照组GG和GC基因型人群的pre-miR-146a表达量较CC基因型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管癌组织pre-miR-146a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胆管组织(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GG和GC基因型可能是胆管癌的危险因素(P=0.052),分层分析显示GG和GC基因型与胆管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生存分析显示GG和GC基因型胆管癌患者的生存率低于CC基因型胆管癌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8)。 结论:pre-miR-146a基因rs2910164位点G等位基因频率升高可能是导致pre-miR-146a基因表达降低以及胆管癌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脓肿和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对2004年7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4例肝胆管结石并肝脓肿和胆管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全组肝胆管结石并肝脓肿和胆管癌的发生率为0.58%(14/2 432),术前确诊5例(5/14,35.7%);另术中快速病检发现7例,术后病检发现2例。肿瘤切除7例(7/14,50.0%)。随访的5例行肿瘤切除者生存期均超过1年,其中1例存活5年3个月;4例非切除性姑息性手术分别存活1,6,7,13个月。
结论:有多年肝胆管结石病史患者合并肝脓肿时要考虑胆管癌的可能。早期诊断及早行肿瘤根治切除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中Bcl-2,Fas,Fas-L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肝癌组织和10例良性肿瘤组织中Bcl-2,Fas,Fas-L蛋白的表达,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及与肝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结果:40例肝细胞癌中Bcl-2,Fas,Fas-L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45%,75%,70%,10例肝良性病变中Bcl-2,Fas,Fas-L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0%,30%,30%。Bcl-2,Fas,Fas-L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率高于肝良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cl-2蛋白的表达与Fas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390,P<0.05)。
结论:HCC的Bcl-2表达上调可能通过阻断Fas/Fas-L凋亡通路和其直接抗凋亡作用导致HCC细胞得以免疫逃逸。Fas,Fas-L表达的肿瘤细胞具有更强的浸润转移能力,其极有可能作为判断肿瘤转移能力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胆管癌组织中MRP1和GST-π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未经化疗而行手术切除的21例胆管癌组织中MRP1及GST-π的表达,与同期8例胆管炎症的手术标本作对照,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MRP1和GST-π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80.1%和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0%(P<0.05)。上述指标与性别、年龄、病理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MRP1和GST-π在未经化疗的胆管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表达;胆管癌的原发性多药耐药可能与MRP1和GST-π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意外性胆囊癌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胆囊癌者21例临床资料,其中11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10例行开放性胆囊切除术(OC),对比两组累积存活比率和5个预后因素,包括组织分级、病理分期、胆汁溢出发生率、手术类型以及附加的外科治疗。
结果:8例(72.7%)LC术后及7例OC术后(70.0%)出现肿瘤复发,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两组均无腹壁转移。生存率与肿瘤分期和胆汁溢出有关(P=0.006和P=0.003),生存率与上述两种手术方式无关(P=0.74)。
结论:LC不影响意外性胆囊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52例乳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glypican-3基因的表达,计算其阳性率;并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该基因在乳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蛋白表达。
结果:glypican-3 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者中的表达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癌组织分化程度越低,glypican-3 mRNA的表达率越低(P<0.05);但其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大小无关(P>0.05)。glypican-3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亦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者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癌组织分化程度越低,glypican-3蛋白的表达量越低(P<0.05)。
结论:glypican-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低表达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胰腺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报告2例原发性胰腺淋巴瘤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
结果:1例病灶位于胰体部,伴淋巴结肿大;1例位于胰尾部。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术前均未能明确诊断。2例均行手术切除,病理报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术后采取CHOP方案化疗,效果良好。
结论:原发性胰腺淋巴瘤罕见,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化疗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囊癌术前误诊原因,探索有效的预防误诊的措施。
方法:对收治的52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分析术前误诊原因。
结果:术前明确诊断19例(36.5%)。术前误诊33例(63.5%),其中误诊为胆囊结石13例,胆囊息肉样变8例,萎缩性胆囊炎4例,肝门部胆管癌3例,肝占位病变4例,Mirizzi综合征1例。术前误诊的33例术中明确诊断29例(55.8%),另有4例术后常规病理检查才明确诊断(7.7%)。误诊的原因较多,如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并发胆囊其他疾病、过分依赖影像学检查、术中对可疑病灶未做快速冷冻病理检查等。
结论:对存在胆囊癌高危因素的可疑者应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进行有创性检查,甚至手术探查,术中进行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可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有助于改善胆囊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icroRNA-451(miR-45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PCR)的方法在40例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与切缘正常黏膜标本,以及8种结肠癌细胞株中检测miR-45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结果:与结直肠正常黏膜组织比较,miR-451在结直肠癌组织及各种结直肠癌细胞株中均呈明显的低表达(均P<0.05);按结直肠癌患者的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分组比较发现,miR-451的表达差异与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有关,在黏液性腺癌与低分化腺癌中表达水平最低(均P<0.05)。结论:miR-45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低表达,且降低程度与结直肠癌分化程度及组织学类型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