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佐”是中医方剂组织的法度之一。“反佐”一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张仲景运用此法于《伤寒杂病论》的方剂中,其反佐配伍的形式和原则,对后世方剂学中反佐配伍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笔者试就《伤寒杂病论》中组方的反佐方法作一粗疏探索,谬误之处,企望指教。一、以寒佐热法在温热药物为主的方剂中,加寒凉药物以反佐。其目的有二; (一)制约温热药的偏胜,防止其副作用。如黄土汤主治虚寒便血,用黄芩反佐附  相似文献   

2.
<正> “反佐”乃方剂学关于药物组成的法度之一。临床应用得当取效甚佳。 1“反佐”的涵义 1.1 配伍反佐:“反佐”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经云:“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此处是指大寒大热之证,与其相违之气格拒不纳,故取其气相同者以佐之,借其气同而易入,使违性者能与其气相争。因此说,配伍反佐就是指组方配伍时,在寒药中佐以热药,热药中佐以寒  相似文献   

3.
论反佐     
“反佐”,是祖国医学中有关方剂的组方法度之一。它最早出现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其后历代医家多有论述,明代李时珍指出:“反佐,即从治也。谓热在下而上有寒邪拒格,则寒药中入热药为佐,下膈之后,热气既散,寒性随发也。寒在下而上有浮火拒格,则热药中人寒药为佐,下膈之后,寒气既消,热性随发也”。明代张景岳亦在其所著《景乐全书》中对反佐进行了专题阐述。近代诸多医家也在他们的论著中屡屡提及反佐,本文试对其进行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4.
一般的中医书籍常把反治列入治疗原则,而反佐归在反治中论述。明朝李时珍也把反佐当作反治,并在《本草纲目》中说:“从者反治,反佐,即从治也”。一些中医辞典也认为:“反佐法是反治法之一”。在此,笔者对这一说法提出商榷,抛砖引玉,以期提高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克服中医理论岐义性。反治属治疗原则,即在病情严重或特殊情况下证象与本质表现不一致时所采用的治疗法规,此为反治。反佐应属组方结构,制方法度,即组方结构中对主药有制约  相似文献   

5.
方剂组成原则的探讨李飞,柴瑞霁(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部210029山西运城地区卫校)主题词方剂/标准方剂是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以后,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并酌定剂量,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配伍组合而成。《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主病之谓君.佐君...  相似文献   

6.
中医遣药组方必需遵守“君、臣、佐、使”的原则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主病之为君 ,佐君之为臣 ,应臣之为使。”“君一臣二 ,制之小也。君二臣三佐五 ,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使 ,制之大也。”由此可知 ,古人用药达 1 3味就属大处方。而现代中医师遣药组方仍遵循其规律 ,但是在临证过程中 ,所组成的方剂药味越来越多 ,据中药房统计 ,最多药味达 30味左右 ,最少也有 1 2味 ;药量越来越大 ,一般为常用量的 2倍 ,形成大处方 ,使得方剂配伍结构不严 ,既浪费了药材 ,又给病人带来了经济上的负担 ,也给中药房增加了工作量 ,但临床上却未必…  相似文献   

7.
方剂组成结构的相关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君、臣、佐、使”自《内经》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方剂的组方原则。从方剂的临床应用看方剂的组方原则应是“依法制方,以法统方”,“君、臣、佐、使”仅是临床组方过程中一种组成结构形式。这种组成结构与临床方剂的其他组成结构互补为用。以使方剂在临床上能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8.
反治反佐辨     
反治,是中医治疗原则之一。反治法是顺从疾病证候的假象进行治疗的方法。《内经》提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所以,反治法也叫从治法。它虽是与正治法相对而言,然本质仍属正治,严格地说,只不过是正治的一个变法。常用的反治法有“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如热深厥深之用白虎,下利谵语之用承气等。反佐,与反治截然有别。反治在辨证基础上,确定了对疾病的治疗原则;而反佐,则是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所遣药组方,煎用服用的方法。运用反佐,主要是使方药或产生新的作用,或监制主药的偏性,或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其目的是充分利用药物配伍、煎服方法上的  相似文献   

9.
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辨证分型以湿热蕴结型为主,急性发作期湿热之象最明显和典型,当以清热利湿施治。清热利湿方中除清热利湿药,还配伍了与病性相同的温通药物,提出了“以温通解郁热”的治疗理念,故本文试从药物“反佐”、“引经报使”、“火郁发之”等几个方面来浅析此方配伍意义,并附临床验案一则加以体现,以期为临床辨证、组方用药提供新思路新想法。  相似文献   

10.
“组方原则”是研究方剂组成、配伍的道理。由于疾病症有主次,病有兼夹,或证有转变,为了适应复杂的病情,充分发挥药物的医疗效用,运用复方就必须研究“组方原则”。组方原則古称“君、臣、佐、使”,现称“主、辅、佐、使”,亦有称“主、辅、制、调”者。  相似文献   

11.
浅谈中医对脑溢血的认识青海省中医院王常绮在祖国医学的医籍中,有大量类似脑溢血的描述,如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者暴死,其气反则生,不反则死”。《河...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五泻心汤主治心下痞满,按之自濡等证,但其证治与组方各有所异。本文试将自己对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五方的证治组方规律、临床运用谈几点意见。五泻心汤证治组方规律五泻心汤所治皆以心下痞满,按之自濡为主证。如论中第156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但因其病因病机的不同,各方证治及组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邹氏肾科医术三代专家对《内经》“反佐疗法”的认识,认为反治法、寒热反佐、配伍反佐、服药反佐、外治反佐、炮制反佐皆属于反佐疗法。并结合验案介绍了在实际临证过程中反佐疗法的应用原则和体会。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的理法源于《黄帝内经》,经方的组方思想亦杂糅在《黄帝内经》诸多理论学说之中。为深入解析经方的组方思想,研究分析《黄帝内经》里中医"奇偶"概念的流传与应用及奇偶方制的意义。认为"奇之不去则偶之"一句所示临证组方变化的内涵对经方的组方思路有重要指导作用,实为《伤寒论》经方辨证论治核心思维的先驱。经方组方思路之灵活变通性,受《黄帝内经》"奇之不去则偶之"一句影响,主要体现在治疗方向、方效偏全、药力大小以及反佐法的应用四个方面,并可基于六经辨证在临床中变通使用。  相似文献   

15.
“火郁发之”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经大论》,这个理论对五脏病理、临床治法治则的制定和遣药组方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学者对“火郁发之”内涵的研究非常局限。笔者查阅、整理了与之相关的古籍文献,以期对“火郁发之”的内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当今诸家多以反治法释反佐之内涵,于温热方药中加入少量寒凉药,或治寒证则药以冷服法;寒凉方药中加少量温热药,或治热证则药以热服法。此即是将某些阴阳格局之病一味采取反其道而治之的方法,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反佐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和论"",以反为顺,以顺为通,以通为用"而形成的。继而通过反佐的应用,使药性与病性相趋,因势利导,从而体现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特点,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反佐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佐管见萧俊平(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北京100029)关键词:方剂;反佐;相反相成;佐制;并用反佐的概念,源自《内经》。但《内经》论述简约,所以后世对其涵义的理解和阐释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或困于一隅,或失之过宽。本文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1反佐...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第11条原文为:“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对于本条的解释,中医院校各版教材均尊程郊倩《伤寒论后条辨》之注,认为是为辨寒热真假而设。然细绎仲景原意,实为论发病类型之文,试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中医临床开具处方,是按照"君(主)、臣(辅)、佐、使"的配伍原则组方。何为主辅佐使(或称君臣佐使)?《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明代医家何柏斋指出:"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就  相似文献   

20.
一、反治法的一般认识 反治法,又称从治法,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一般认为,当人身阴阳、寒热、虚实失去平衡,致寒盛患者见“热盛”证侯,热盛患者见“盛寒”证候,虚寒患者见“实热”证候,用反治法旨在调整人身阴阳的偏差。从《素向·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