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目的:分析针灸与康复训练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某院收治的64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纳入本次实验,入选病例均来自2016年1月~2017年8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32例)与对照组(32例),对照组实行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8%)相比于对照组(75.0%)更高,SF-MA评分与BI指数相比于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给予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可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并提升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舒筋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舒筋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对照(21)试验方法.9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按常规治疗,治疗组60例,服用舒筋汤,观察肌张力评价、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均能改善肌张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舒筋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所收治的8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服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对照组40例,服用巴氯芬片治疗,两组治疗周期为6周,观测两组使用药物后疗效,以及治疗前后Fugl-Meyer和结果 Barthel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药物治疗后Fugl-Meyer和结果 Barthe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 <0.05),并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肌张力,有助于肢体功能恢复,并且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可广泛推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卒中痉挛性瘫痪采取针刺协调肌张力平衡治疗的效果。方法 58例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采取针刺协调肌张力平衡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疗法。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5.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痉挛性瘫痪采取针刺协调肌张力平衡治疗,效果明显,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温针灸、督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以此为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来自长沙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及脑病科住院部、针灸科门诊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Ⅰ、治疗组Ⅱ、对照组。三组均予以基础治疗,治疗组Ⅰ予温针灸结合Bobath技术治疗,治疗组Ⅱ予督灸结合Bobath技术治疗,对照组予Bobath技术治疗,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MBI)指数、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改良Ashworth评分(MAS)的变化,比较三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三组MAS均下降,MBI、FMA均上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治疗组Ⅰ的MAS、MBI指数、FMA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组Ⅱ、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治疗组Ⅱ的MAS、FMA、MBI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总体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Ⅰ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Ⅱ为80.00%,对照组有效率为76.67%,治疗组Ⅰ临床疗效高于治疗组Ⅱ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Ⅱ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温针灸能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的肌张力,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可推广临床应用。督灸结合Bobath疗法与单纯使用Bobath疗法临床疗效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针刺拮抗肌群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抽取73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针刺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行针刺主动肌群治疗、针刺拮抗肌群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痉挛状况优于对照组(t=5.27,P0.05)。观察组治疗后运动功能(t=9.26)、生活质量(t=7.48)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群用于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康复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温针灸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92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运动疗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醒神调气通络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性瘫痪临床效果。方法 将2021年11月至2023年1月泰安市中医医院康复科收治的72例脑卒中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醒神调气通络针刺法)与对照组(传统阳明经穴针刺法),每组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脑卒中患者MAS分级、C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MAS分级优于对照组,观察组CS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脑卒中患者的FMA、MBI评分较治疗前均得到明显提高,且观察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醒神调气通络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下肢肌张力、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临床效果优于传统针刺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温针结合益损液涂擦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偏瘫后肩痛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结合益损液涂擦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肩关节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均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温针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0.
严程  吴野环  张瑜  陈程  王卉  张一 《江苏医药》2016,(4):466-468
目的观察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于脑损伤偏瘫痉挛期患者下肢肌张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脑损伤偏瘫痉挛期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下肢功能训练等。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和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评定法(MAS)来评定两组患者下肢肌张力和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下肢肌张力和运动功能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肌张力和运动功能均得到改善(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通过对脑损伤偏瘫痉挛期患者实施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以有效的缓解痉挛,降低肌张力,改善并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贝力斯治疗脑脊髓病变后肢体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12 0例脑脊髓病变后肢体痉挛性瘫痪的患者服用贝力斯 4周。结果 贝力斯治疗痉挛性瘫痪的总有效率为 79.2 % ,治疗前后肌张力的变化、患者主观症状 (失眠除外 )的改善具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贝力斯能够有效地治疗脑脊髓病变后肢体痉挛性瘫痪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析现代康复训练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在临床治疗上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共80例,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仅采用系统的康复训练,而观察组的患者则在接受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再配合以针灸治疗。治疗时间为6个月,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的差异采用简化的Fugl-Meyer评测法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肢体运动功能均比治疗前得到改善,并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程度,观察组的患者改善效果要明显比对照组的改善程度强,其差异也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现代康复训练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在临床上疗效显著,应当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并研究选择采用针灸治疗方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进行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以便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本研究所有选择的患者均为我院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所有患者入院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研究选择患者的例数为64例,采用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32例。本研究对照组患者配合常规的康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于本研究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进行评价,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更高,两组之间存在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评价本研究两组患者治疗以后患者的相关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比对照组更好,两组之间存在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对于痉挛性瘫痪患者在进行治疗的时候,为患者选择采用针灸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相关情况,促进患者的功能障碍得到恢复,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在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应用温针灸的治疗效果。方法 本次试验研究的对象共有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108例,病例选取时间为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根据其入院顺序的单双号将患者分为人数相等的两组,单号设为对比组,共有患者54例,治疗方法为康复训练,双号设为研究组,共有患者54例,治疗方法为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对比组患者相比明显较高(P <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上肢肌张力、上肢活动能力,下肢肌张力、下肢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与对比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 <0.05),而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肢肌张力、上肢活动能力,下肢肌张力、下肢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 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在实施治疗过程中,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温针灸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上下肢肌张力和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为患者的更好治疗、恢复均提供了基础,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50例中风后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包括23例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观察组包括27例接受常规护理联合中医针灸和敷贴的患者,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便秘症状。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的便秘情况均有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便秘积分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中医针灸和敷贴能够改善中风后便秘患者的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对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讨论实施针灸配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的效果,为日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将160例患者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针对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西药治疗;针对观察组患者,实施针灸配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临床统计,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0.0%,比较差异显著,临床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对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采用针灸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后,能够帮助患者减少瘫痪的现象,逐步恢复生理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的积极作用突出。建议在日后的临床治疗中,将该方法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肌电检测下刺激特定腧穴对提高瘫痪肌力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因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肢体瘫痪患者伴有下肢股后肌群瘫痪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50例,两组均予药物基础治疗,包块抗凝、改善循环、稳定血压、改善供血、稳定血脂等,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手法治疗,研究组在康复治疗基础上予普通针刺、电针、红外线治疗,通过肌电图检测及肌力评分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瘫痪肌力的改善情况及生活质量提高情况,评价临床疗效,指导临床治疗。结果研究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对瘫痪肌力改善明显。在治疗总有效率、肌电图评分、肌力改善方面,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肌力恢复有明显疗效,能明显改善肢体功能,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112例肩周炎患者分到观察组(n=56例)和对照组(n=56例),观察组患者予以头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温针灸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法)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分肩关节疼痛情况,同时采用Melle评分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及对照组的VAS评分、Melle评分比较,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VAS评分、Melle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头针联合温针灸治疗肩周炎患者,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灸辅以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所收治的12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性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以针灸治疗,连续治疗6个月。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辅以康复训练对中风后偏瘫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远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针灸及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痉挛改善情况、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评分情况。结果实验组四肢痉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沪〈0.05);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和Fu甜一Meyer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O.05);实验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O.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能有效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肌张力,增强四肢运动功能,降低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