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90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丽英  谢勇  王莹莹  郑冰冰 《中国热带医学》2006,6(9):1641-1641,1649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变化情况。方法 排除年龄、体重及病程等因素影响后,通过压力传感式血液流变学分析仪检测90例糖尿病患者与86例健康人的血液流变学6项指标,分析其异常特点。结果 糖尿病病人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血纤维蛋白原、全血还原粘度5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改变有统计学意义;红细胞压积无明显差异。结论 糖尿病患者多伴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改善血液流变状态从而改善微循环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血液流变学各项检测指标变化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对12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7项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除血沉、血球压积外,其他各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检测观察糖尿病患者的血流变将有助于对糖尿病患者微循环障碍的早期代谢控制,合理用药,因此改善血流变失调对防治和缓解脑梗塞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寒冷性荨麻疹患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微循环测定仪血液粘度计,血栓形成等仪器观察血管袢数管径,管袢的形态,血液流变学等近20项指标。结果;甲襞微循环16项指标明显增高,血液流变学,血比粘度等四项指标也明显增高,与正常人相比差异非常显.P<0.01。结论:寒冷性荨麻疹与微循环障碍及血液流变的高凝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杨登峰  马华  李耀军 《吉林医学》2013,34(17):3321-3322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结果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检测210例糖尿病患者与100例健康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脂结果,分析异常特点。结果:糖尿病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及三酰甘油、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等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压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多伴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改善血液流变状态,改善微循环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性与甲襞微循环的改变。方法血液流变学采用FL,系列血流变仪,甲襞微循环采用WX-9型多部位微循环仪,检测45例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及微循环指标,与40例正常对照。结果高血压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粘附率、红细胞电冰时间均增高。甲襞微循环形态、流态、周围状态都有改变。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有明显高粘倾向,表明患者红细胞聚集性增高,容易导致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6.
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异常改变的相关危险因素调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极高,而血液流变这微循环的异常改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基础之一,因此控制血液流变学微循环的异常改变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一条重要途径。方法;从1996年6月于1998年6月我们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了3000余例人各血液流变学微循环异常改变的相关因素调研工作。结果:吸烟、过度食肉、过度食盐、摄入蔬菜不足及肥胖等可致血液流变学微循环的异常改变,且男性较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患者临床上常有不同程度血瘀证表现,经过血液流变学、微循环等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这是临床应用活血化瘀药治疗的主要依据。本文对具有血瘀证表现的糖尿病人进行临床红细胞变形指数测定,具有明显的改变,提示糖尿病人确有血瘀证存在,而经活血化瘀治疗后具有...  相似文献   

8.
银屑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屑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观察周雅,赵广琼,袁伟,胡玉华(遵义医学院皮肤病学教研室遵义563003)血液流变学是生物流变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血液流变因素的改变会影响微循环灌注,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银屑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治疗方法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银杏提取物(金纳多)对2型糖尿病患者(T2MD)血液流变学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影响。方法:应用金纳多15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治疗30例2型糖尿病人,治疗前后测定其血液流变学及SOD活性。结果:金纳多治疗后低切率全血比粘度降低(P<0.01),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小板粘附率均下降(P<0.05),体外血栓长度下降(P<0.05),湿重、干重均下降(P<0.05)。SOD活性增加(P<0.05)。结论:金纳多可降低血液粘度,改善SOD活性,防治糖尿病微循环障碍,减少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变化情况.方法 排除年龄、体重及病程等因素影响后,通过锥板式血液流变学分析仪检测78例糖尿病患者与80例健康人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分析其异常特点.结果 糖尿病患者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血纤维蛋白原、全血还原粘度等几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糖尿病患者在血糖、血脂增高的同时,多伴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改善血液流变状态从而改善微循环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应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1.
王利  李昆  朱晓艳  白小红 《四川医学》2012,33(7):1182-1183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流变学和血小板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用SA-6000自动血流变测试仪,测定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用贝克曼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指标,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本病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变化,低切高切时全血粘度以及血浆粘度均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液流变性异常,血小板指标改变,微循环障碍,这些变化与本病的病理改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唐先锋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2):1725-1727
目的:探讨COPD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微循环及血流变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2年6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26例COPD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为A组,同期的26例COPD不伴有呼吸衰竭的患者为B组,26名健康体检人员为C组,后将三组人员中甲襞微循环、微循环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A组的管襻形态、血液流态、襻周状态及总积分均高于B组和C组,管襻畸形率及红细胞聚集、白微栓均高于B组及C组,毛细血管流速、血液流速、襻顶血管直径低于B组及C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高于B组及C组,而B组则均差于C组,同时重度呼衰患者则差于轻度患者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OPD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微循环处于较差的状态,而血流变指标则处于较高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在评价2型糖尿病及合并微血管病变的骨骼肌微循环障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对照组30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DM)组30例、2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ith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DM + MC)组28例,超声造影观察各组小腿骨骼肌血流灌注情况,选择性观察其中的小动脉、肌肉组织和小静脉,运用数学模型分析时间一强度曲线,获取造影剂到达时间、造影剂渡越时间等灌注参数。同时所有研究对象均空腹测血糖及全血黏度、C-反应蛋白值等血液流变参数。结果DM+MC组动脉到静脉、肌肉到静脉的造影剂渡越时间显著比DM组及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MC组全血黏度比DM组及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黏度与血糖、C-反应蛋白有高度相关性(P〈0.01)。结论超声造影一定程度上可以评价骨骼肌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可能与血液流变参数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茶色素防治糖尿病(DM)并发症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对85例口服茶色素胶丸的 DM患者头发进行微量元素、血β2-微球蛋白(β2-MG)、血流变学与甲襞微循环检测,观察其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结果服用茶色素胶丸后患者头发铁、锰含量显著增高(P <0.01);发锌、铜含量呈现增加趋势,但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后 DM 患者发镉含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DM 患者治疗后β2-微球蛋白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1);血流变学检查 DM 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全血黏度比、全血还原黏度、血沉方程 K、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0.05);DM 患者服药后甲襞微循环显著改善(P <0.05)。结论茶色素对 DM 患者的“三微”有显著的调节和改善作用,可防止 DM 多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血脂异常与血液流变学、甲襞微循环关系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血脂异常与血液流变学、甲襞微循环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干部体检中无重要脏器疾病的异常脂蛋白血症病例 6 0例 ,对照组 32例 ,分别检查血液流变学、甲襞微循环。结果 :异常脂蛋白血症组血液流变多项主要指标及甲襞微循环形态、流态、周态积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 :血脂异常是血液流变学异常、微循环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细胞代谢促进剂(血活素)对微循环-血流变影响的研究中评价该药物对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作用.方法123例缺血性心脏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常规应用硝酸甘油治疗;治疗组6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血活素注射液10ml加入2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日,共14天.两组在治疗前后均测定甲襞微循环(包括输入输出枝长度、管径、流速、袢顶面积)和血液流变学(包括高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及电泳时间、血小板粘附率)等指标.结果血活素治疗组病例在改善微血管状态和流态、全血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及电泳时间等方面较对照组有更加显著的效果.结论细胞代谢促进剂(血活素)对缺血性心脏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病情的好转和微循环-血流变指标的改善呈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痛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方法:应用MDK-3200KS双通道全自动血液流变测试分析仪检测了41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有关指标。并与45例健康对照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糖尿病组血液漉变学主要指标与时照组相比均有明显改变,全血粘度(高、中、低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积指数、血红蛋白、红细胞电泳时间、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中切还原粘度等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性别间其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存在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是引起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重要因素,定期进行血流变学指标的检测,可作为耱尿病诊断、治疗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2000年6月-2004年10月心内科冠心病心绞痛患者50例,应用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痛心绞痛,比较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微循环的变化。结果: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比较治疗前后有效率为77%,心电图有效率为60%,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微循环定量指标前后对比,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具有降低血液粘滞度、改善改善微循环等作用,是治疗冠心痛、心绞痛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奥美拉唑对糖尿病并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液流变学、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与内皮素(endothelin,ET)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1月-2017年6月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32例糖尿病并消化性溃疡患者分为2组,每组66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4周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比粘度)、血清NO与ET水平。进而分析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奥美拉唑对糖尿病并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及潜在机制。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45%)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血液流变学、血清NO、E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及血浆比粘度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NO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2组血清ET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E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奥美拉唑治疗糖尿病并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可有效改善患者微循环、调节血清NO与ET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20.
对50例不同期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蛇毒抗栓酶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了甲皱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观察,结果表明:蛇毒抗栓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甲皱微循环,主要表现为管袢较前清晰,袢顶渗出、扩张显著减轻、输入动脉与输出静脉之比恢复正常,血流加速,流态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亦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