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探讨中医儿科多元化辨证护理管理方法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就诊于医院儿科的患儿100例设为对照组,选择2018年内就诊于医院儿科的患儿100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开展中医儿科多元化辨证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患儿家长对护理质量的评分,并比较两组患儿家长的疾病不确定感评分、负性情绪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护理差错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P 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质量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家长(P 0.05)。观察组患儿家长的疾病不确定感评分、SAS评分、SDS评分等,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家长(P 0.05)。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家长(P 0.05)。结论:中医儿科多元化辨证护理管理,可有效提高儿科护理服务质量,减少护理差错事件,使患儿家长对儿科护理服务更加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细节管理在小儿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台州医院儿科住院部2015年间收治的患儿196例记为观察组,另选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台州医院2014年间收治的患儿205例记为对照组,对照组患儿采用儿科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儿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细节管理,比较两组患儿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及家属对总体护理、一级护理、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的满意度均要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儿护理安全管理中实施细节管理,能够显著提升患儿及家属对各项护理的满意度,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抽屉式管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8月~2018年4月在医院进行医治的12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抽屉式管理,比较两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儿科护理管理中采用抽屉式管理,可有效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改善护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康复科开展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儿童康复科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方法,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和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94%、家长满意度9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和70%(P0.05)。结论:在儿童康复科开展人性化护理服务,能够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和家长满意度,减少护患矛盾,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儿科输液应用细节护理的效果。方法:我院输液患儿12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细节护理,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静脉重注率、护理差错及护患纠纷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输液患儿进行细节护理能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增加穿刺成功率,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及护理质量提,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语言性沟通应用于儿科护理工作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2月医院的160例儿科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语言性沟通的对照组和非语言性沟通的观察组,每组各80例,比较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态度及护理服务方法的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态度满意度明显提升(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方法满意度大幅改善(P0.05)。结论:非语言性沟通应用于儿科护理中,能够明显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7月医院儿科接收的患儿152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应用常规的护理质量管理方法,观察组应用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方式,比较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质量的评分与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家属对危重患儿护理、基础护理、静脉置管护理、病区管理、护理隔离管理等方面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家属(P 0.05)。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家属(P 0.05)。结论:在儿科护理质量管理过程中,专科护理质量管理的效果理想,满足患儿的需求,并细化流程,注重细节处理,提高了科室的护理质量与患儿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科护理的管理经验,并分析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将310例儿科住院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50例采取常规的护理,观察组16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细节管理,最后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及病人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评价及病人满意度都比对照组高(P〈0.051)。结论: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细节管理有利于提升护理的质量及病人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在开展儿科护理工作时,应用风险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儿科住院患儿300例,按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150例与观察组1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采用风险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儿护理过程中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工作开展时,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加用风险管理,对减少儿科护理风险事件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减少儿科护理纠纷,提高儿科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浙江省绍兴第二医院儿科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15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风险防范式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质量、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家长对患儿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及家长对患儿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险防范式护理可以有效降低患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家长对患儿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儿科门诊雾化治疗患儿的护理效果。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5年10月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门诊进行雾化治疗的178例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90)和对照组(n=88),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评价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和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性92.22%高于对照组的79.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满意度的评价得分(2.77±0.18)分,高于对照组(2.04±0.5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护理干预可为儿科门诊雾化治疗患儿提供良好的保障,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并探讨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儿科收治的20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患儿均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儿应用肢体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及患儿家长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及其家长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应用肢体语言沟通对儿科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有助于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其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对提高儿科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将160例儿科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而观察组则进行PDCA循环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儿家属对护士整体素质的满意度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家属对健康教育、护理操作、护理沟通、护患关系、人文关怀等护士素质满意度评分,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儿科患儿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明显改善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2月期间诊治的400例儿科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护理方式将其分为细节管理组(200例)与常规管理组(200例),常规管理组患儿即按照传统常规管理模式开展护理,细节管理组患儿则在护理过程中实施细节管理,观察患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护理差错率及患儿家长满意率。结果:细节管理组患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及护理差错率明显低于常规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家长满意率明显高于常规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节管理用于儿科护理可降低医院感染和护理差错发生风险,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有助于建立和谐护患关系,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家庭用药管理干预方法使用于儿科门诊患儿用药过程中的管理作用。方法:将2018年1~11月医院诊治的34例儿科门诊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用药管理,将2019年1~11月医院诊治的34例儿科门诊患儿作为观察组,采用传统常规用药管理+家庭用药管理,比较两组患儿在家庭中用药依从、儿科门诊患儿及其家长在家庭中自主医疗行为、儿科门诊患儿家长对管理服务满意。结果:观察组儿科门诊患儿在家庭中用药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儿科门诊患儿及其家长在家庭中用药自主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管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儿科门诊患儿用药过程中选用家庭用药管理干预方法显示较好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医院儿科收治的10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3例患儿。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接受风险防范式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家属对住院期间的护理满意度和焦虑状况评分。结果: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家属(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家属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患儿家属(P0.05)。结论:将风险防范式护理运用于儿科护理管理中,可有效预防儿科护理风险,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科设置安全管理护士在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护理质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儿科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13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75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安全管理,观察组则通过设置安全管理护士,针对患儿住院期间潜在的安全问题和常见的导致护患纠纷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强化护理安全管理。观察统计两组患儿的护理纠纷发生率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患纠纷的发生率为6.67%,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4.6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安全管理护士的设置可显著提升儿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效果,及时发现并处置患儿住院期间存在的安全隐患,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析儿科病房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管理模式对患者家属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浙江省宁波市第四医院296例儿科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进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分别对两组患儿的各项护理指标进行评分,并统计分析两组患儿家属和责任医生对护理整体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病室环境护理评分与对照组患儿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儿护理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工作态度、主动服务、技术操作、专业知识、健康教育、生活护理和出院指导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为97.97%,高于对照组患儿家属的86.49%(P0.05)。观察组患儿责任医生对护理满意度为96.62%,高于对照组患儿责任医生满意度的83.78%(P0.05)。结论:儿科病房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管理模式可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改善护理满意度,有利于临床管理和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安全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240例儿科患儿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儿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儿将安全管理纳入到护理管理工作之中。结果:对照组的120例患儿护理满意度为88.4%,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为96.9%。对照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出现医疗纠纷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将安全管理应用到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能够及时发现护理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整改,降低了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个性化健康教育在儿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体会。方法:将375例儿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88例)和对照组(18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宣教,观察组则给予个性化健康教育(患儿健康教育、家长健康教育、回访时健康教育),观察两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健康教育有效率及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能促进患儿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认可,提高患儿及家长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提高优质护理服务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