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与阿卡波糖对初发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及胃肠道相关激素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5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8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29例,A组患者给予西格列汀治疗,B组患者给予阿卡波糖治疗,对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及胃肠道相关激素(胃饥饿素及胃泌素)变化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间血糖、血脂及体重质量指数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后空腹、餐后2 h胃饥饿素及胃泌素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上述指标则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列汀与阿卡波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疗效均良好,但西格列汀可显著降低患者空腹及餐后胃饥饿素,更安全。  相似文献   

2.
靳淇  陈海燕  孔俭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7):4105-4106
目的 探讨服用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对糖尿病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的影响及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60例随机分为西格列汀组与阿卡波糖组,治疗观察时间12w.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西格列汀治疗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期间未出现低血糖及其他临床不良反应.结论 西格列汀对于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及餐后血糖效果良好,对于HbA1c的达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2型糖尿病应用西格列汀与阿卡波糖治疗对临床效果与肠道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该院诊治94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阿卡波糖,研究组予以西格列汀与阿卡波糖联合方案,分析两组临床疗效、肠道激素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82.98%比研究组97.87%低(P0.05);两组胃泌素(56.95±6.52)pg/mL、胃饥饿素(568.46±65.52)pg/mL等肠道激素水平均降低,研究组比对照组更低(P0.05);研究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应用西格列汀与阿卡波糖治疗均具疗效,其中西格列汀与阿卡波糖联合方案效果更为显著,能降低肠道激素水平,具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单用二甲双胍治疗1周,血糖仍不达标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观察组给予二甲双胍联合西格列汀降糖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lc)的变化。结果经过12周的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体质量指数、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初发2型糖尿病的血糖具有显著地治疗效果,能有效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113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划分A组(n=56,阿卡波糖)和B组(n=57,甘精胰岛素+阿卡波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糖指标。结果B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经治疗,B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明显低于A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甘精胰岛素+阿卡波糖,临床疗效显著,使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得到了明显改善,安全性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服二甲双胍(metformin)治疗未达标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T2DM)加用西格列汀(sitagliptin)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15年5月至2016年9月中关村医院内分泌科单服二甲双胍控制不佳的老年T2DM患者52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龄65~78(68.0±8.0)岁。随机分成西格列汀组和阿卡波糖(acarbose)组,每组26例(男性15例,女性11例)。西格列汀组患者口服西格列汀100 mg/次,1次/d,阿卡波糖组患者口服阿卡波糖50 mg/次,3次/d,两组患者同时口服二甲双胍500 mg/次,3次/d,连续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服药12周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变化,并记录低血糖、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PG、2hPG和HbA1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FPG、2hPG和HbA1c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并且西格列汀组较阿卡波糖组2hPG和HbA1c下降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无低血糖发生,阿卡波糖组4例发生腹胀,排气增加,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用治疗T2DM患者疗效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伏格列波糖对2型糖尿病的降糖作用。方法选取86例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来该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单双号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43例。给予甲组患者伏格列波糖治疗,给予乙组患者阿卡波糖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总体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肠鸣、腹胀、排气增多发生率明显低于乙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餐后2h血糖水平均有所改善,但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伏格列波糖与阿卡波糖片均能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提高治疗效果,但与阿卡波糖片相比,伏格列波糖不良反应较小。  相似文献   

8.
阿卡波糖和格列吡嗪联合治疗Ⅱ型老年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阿卡波糖和格列吡嗪联合治疗Ⅱ型老年糖尿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90例Ⅱ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阿卡波糖组和格列吡嗪组。联合组服用阿卡波糖和格列吡嗪,阿卡波糖组服用阿卡波糖,格列吡嗪组服用格列吡嗪,三组均连续治疗16周。结果联合组空腹血糖和餐后二小时血糖分别低于阿卡波糖组和格列吡嗪组,空腹及餐后二小时胰岛素低于格列吡嗪组,阿卡波糖组治疗前后胰岛素变化无显著性差异。联合组和阿卡波糖组  相似文献   

9.
赵弋于 《内科》2012,7(4):350-353
目的观察阿卡波糖联合地特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按数字分配法将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A组(40例)采用阿卡波糖联合地特胰岛素治疗,B组(40例)采用阿卡波糖联合中性鱼精蛋白人胰岛素(NPN)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12周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hA1C)、空腹C肽、餐后2hC肽(2hC肽)、体重指数(BMI)、血糖达标时间和低血糖发生率。结果两组相比,A组餐后血糖达标更快,低血糖发生率更低,体重无明显增加(P〉0.05)。结论阿卡波糖联合地特胰岛素使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快速达标,该治疗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初发2型糖尿病应用二甲双弧联合磷酸西格列汀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用该院于收治的52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26例观察组和26例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二甲双弧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采用二甲双弧联合磷酸西格列汀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体质量指数、餐后2 h内血糖含量、糖化血红蛋白以及空腹血糖含量变化情况,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经治疗后发现,两组患者的糖化糖蛋白、体质量指数、餐后2 h内血糖含量以及空腹血糖含量都显著降低,治疗后与治疗前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空腹胰岛素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同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数据可知,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弧联合磷酸西格列汀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药效持久,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变化,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卡波糖联合优泌乐25R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阿卡波糖联合优泌乐25R)40例,对照组(阿卡波糖联合磺脲类降糖药)40例,疗程12周,分别检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C肽、餐后2 h C肽,观察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较低(P0.05),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下降(P0.01),胰岛β细胞功能明显提高(P0.05)。结论阿卡波糖联合优泌乐25R是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糖化血红蛋白(HbAlc)在8%~10%的初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在饮食、运动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甘精胰岛素加阿卡波糖”或“格列齐特缓释片加阿卡波糖”进行短期强化治疗,比较两种方案的疗效。方法将60例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甘精胰岛素组采用甘精胰岛素联用阿卡波糖治疗,格列齐特组采用格列齐特缓释片联用阿卡波糖治疗,共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胰岛素(2h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的变化。结果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显著降低血糖及HbAlc(P〈0.01),Fins升高(P〈0.05),HOMA—IR下降(P〈0.05),HOMA-β升高(P〈0.01),低血糖发生率低。甘精胰岛素组降低血糖的效果优于格列齐特组(P〈0.05)。结论两种强化方案对HbAlc在8%~10%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且甘精胰岛素组降糖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后血清ghrelin与PG、Ins水平的关系。方法同步测定34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DM0)、治疗达标后2周(DM1)及6个月(DM2)静脉糖耐量试验(IVGTT)时血清ghrelin、Ins、PG水平。结果(1)DM1、DM2比DM0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均明显增加(P〈0.05);(2)DM0多点血清ghrelin及ghrelin曲线下面积明显低于DM2(P〈0.05);(3)DM2空腹血清ghrelin水平与HOMA-β(r=0.446,P〈0.05)呈正相关;与FPG(r=-0.274,P〈0.05)、FIns(r=-0.35,P〈0.05)、BMI(r=-0.276,P〈0.05)呈负相关。结论Ghrelin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糖调节受损患者动脉硬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DM)前期及早期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及踝臂指数(ABI)与动脉硬化发展的关系。方法纳入新诊断的31例2型DM患者(DM组),286例糖调节受损者(IGR组),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IFG)36例和餐后血糖受损(I-IGT)108例,IFG+IGT 142例。自健康体检人群选择年龄、性别与DM组匹配的10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CON组)。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血压、体质量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ISI)。测量IMT、cfPWV及ABI。比较各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5组对象的年龄、性别、吸烟史、收缩压、舒张压、TC、TG、HDL-C、LDL-C、脂蛋白A(Apo A)、脂蛋白B(Apo B)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CON组相比,后4组BMI、腰臀比(W/R)、ISI均明显升高(均为P<0.05),但后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CON组相比,IMT在IFG+IGT、I-IGT和DM组逐渐增厚,cfPWV逐渐增快,ABI明显下降(均为P<0.05),在I-IFG则无此表现(均为P>0.05)。其中I-IGT和DM组较IFG+IGT组IMT增厚更明显(P<0.05),DM组较I-IGT组增厚明显,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cfPWV在IFG+IGT、I-IGT和DM组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BI在IFG+IGT、I-IGT和DM组逐渐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M组较I-IGT组下降明显,但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在I-IGT组IMT、cfPWV与ISI呈负相关,与BMI、腰臀比呈正相关,而ABI与ISI呈正相关,与BMI、腰臀比呈负相关。结论IMT、cfPWV和ABI能较好地反映糖尿病临床前期动脉硬化,ISI、BMI、W/R为新诊断DM患者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cfPWV较IMT、ABI更敏感,I-IFG可能并非早期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初次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早餐升糖指数(GI)值与血糖的关系。方法选取初次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58例,以问卷调查形式搜集早餐情况,计算早餐的综合GI值,GI≤55为低GI组,GI>55为中高GI组,比较两组的早餐配比、BMI、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前餐后血糖落差及拜唐苹使用情况。结果低GI组患者混合饮食的比例较高,而中高GI组患者中纯碳水化合物早餐的比例较高。低GI组与中高GI组患者的BMI、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较为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GI组患者的餐前餐后血糖落差明显低于中高GI组[(8.09±3.21)mmol/L对(9.83±3.23)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拜唐苹的应用率远低于高GI组(53.33%对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加早餐蛋白质或纤维素比例等,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早餐GI值,减少餐前餐后血糖落差,使血糖控制更平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新诊断2型糖尿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氨基末端激酶(JNK)(Thr^183/Tyr^185)活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招募正常糖耐量健康志愿者60名(NGT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60例(NT2DM组)。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JNK(Thr^183/Tyr^185)磷酸化水平。结果NT2DM组JNK(Thr^183/Tyr^185)磷酸化水平显著高于N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JNK(Thr^183/Tyr^185)磷酸化水平与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呈正相关(P〈0.05),在剔除年龄、性别等相关影响因素之后,空腹血糖仍与JNK(Thr^183/Tyr^185)磷酸化水平独立相关。结论JNK通路过度激活可能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评价人胰高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与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分别联合二甲双胍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63例初诊T2D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组(利拉鲁肽组,31例)和NPH联合二甲双胍组(NPH组,32例),治疗12周.研究对象在接受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CGMS),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糖波动情况、血脂及体质指数(BMI)等的变化.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12周治疗后,两组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血糖(MBG)均较基线明显下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拉鲁肽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波动最大幅度(L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平均餐后血糖漂移幅度(MPPGE)、夜间(20:00至次日6:00)血糖≤3.0 mmol/L时间百分比(TPG≤3.0 mmol/L)、BMI、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低于NPH组(t=2.773、3.250、2.870、2.721、4.955、2.686、2.152、2.310、2.342、2.048,P均<0.05),利拉鲁肽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NPH组(x2=4.14,P<0.05).研究表明利拉鲁肽与NPH联合二甲双胍均能有效控制初诊T2DM患者血糖,而利拉鲁肽能够明显减少血糖波动,低血糖发生率更低,同时降低体重、收缩压、血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初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对胰高血糖素及早相胰岛素分泌的影响。方法以新发T2DM患者(T2DM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馒头餐试验,观察空腹、进餐后30 min、120 min静脉血浆GLP-1动态变化及对血浆葡萄糖、胰高血糖素、胰岛素分泌的影响。结果初发T2DM组患者馒头餐各时点GLP-1水平均分别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馒头餐后30 min、120 min胰岛素水平显著降低(P〈0.05),但空腹胰岛素无明显差异(P〉0.05);而胰高血糖素则较对照组各时点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发T2DM组早相胰岛素分泌指数(ΔFINS30/ΔG30)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发T2DM患者存在GLP-1分泌减少,GLP-1缺乏可能是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分泌缺乏及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胰岛素(Ins)与口服降糖药(OHA)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64例新诊断T2DM患者随机分为Ins组和OHA治疗组。定期检测PG、Ins、C-P水平及其他相关指标,用HOMA-β、HOMA-IR及△I30/△G30来评价胰岛功能变化。结果(1)随访至6个月时,两组上述指标均元统计学差异(P均〉0.05)。(2)随访至12个月时,与OHA组比,Ins组HOMA-β及△I30/△G30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两组HOMA-IR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0HA相比,早期Ins治疗能更好地保护B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甘精胰岛素(来得时)和双相门冬胰岛素(诺和锐30)皮下注射应用于初诊T2DM短期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治疗后的疗效。方法60例初诊T2DM患者应用CSII治疗后,随机分为以诺和锐30治疗的BIAsp30组和以来得时治疗的Lantus组。比较两组7个时点血糖、HbA1c、低血糖事件及其他不良事件的差异。结果与BIAsp30组相比,Lantus组20周后三餐后血糖水平明显降低,低血糖事件发生次数低(P均〈0.05);两组FPG、HbA1c及不良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初诊T2DM患者CSII治疗所用Ins剂量相同且血糖达标后,采用来得时睡前1次注射,比早、晚餐前诺和锐30皮下注射治疗者全天血糖控制满意,且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