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研究非扩弓前方牵引矫治器联合上颌全牙列(牙合)垫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牙颌结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11例.患者上颌发育不足,下颌前突,前牙反(牙合),磨牙近中咬合,下颌不能后退至前牙对刃.采取前方牵引矫治器联合上颌全牙列(牙合)垫式活动矫治器进行矫治,并对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非扩弓前方牵引治疗可以刺激上颌生长,限制下颌的过度生长,通过下颌平面顺时针旋转改善颜面美观,纠正前牙反(牙合),矫治后SNA、ANB增大,A点前移,SN-MP增加.同时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结论:非扩弓前方牵引矫治器是治疗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治疗替牙期安氏Ⅲ类骨性错验临床使用效果。方法:运用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治疗替牙期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18例,并进行矫治前的头影测量分析。结果:18例以上颌发育不足为特征的Ⅲ类错袷患者经此方法矫治,均获得显著疗效。治疗前后Ptm—A、SNA增加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能刺激上颌发育,有利于骨性Ⅲ类的矫治。  相似文献   

3.
李大建  王娜  龚犁玲 《右江医学》2012,40(6):796-798
目的探讨反复扩缩式快速扩弓矫治联合前方牵引矫治安氏Ⅲ类错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安氏Ⅲ类错患者81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40例,平均年龄为(11.3±1.26)岁,对患者进行反复扩缩式快速扩弓矫治联合前方牵引矫治,并在实验前后分别检测患者的颊侧情况、牙齿排列、覆、覆盖及中线等指标,并采用PAR指数进行加权分析。结果矫治前PAR分值为(23.16±8.66)分,矫治后PAR分值为(1.84±2.44),减少了(21.32±9.18)分,矫治前后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PAR指标颊侧情况、牙齿排列、覆、覆盖及中线等矫治前后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未见有牙无改善或者恶化,改善患者占26.3%,极大改善患者占74.7%。结论反复扩缩式快速扩弓矫治联合前方牵引矫治能够有效治疗安氏Ⅲ类错。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种适合于较大年龄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新型双期矫治方法并评价其对硬组织改变的效果.方法:选取30例10~15岁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将治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给予上颌前方牵引配合快速扩弓进行治疗,约半年之后开始第二阶段多曲方丝弓技术直至咬合关系达理想状态,给予保持.结果:所有患者经两个阶段治疗后,上颌及上切牙前移,下颌向后下旋转,伴下切牙后移,均显著改善了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咬合关系.结论:前方牵引可使骨改建,多曲方丝弓技术可产生牙性代偿及部分牙槽骨改建,将前方牵引与多曲方丝弓技术相结合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疗效好,疗程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种适合于较大年龄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新型双期矫治方法并评价其对硬组织改变的效果。方法:选取30例10-15岁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将治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给予上颌前方牵引配合快速扩弓进行治疗,约半年之后开始第二阶段多曲方丝弓技术直至咬合关系达理想状态,给予保持。结果:所有患者经两个阶段治疗后,上颌及上切牙前移,下颌向后下旋转,伴下切牙后移,均显著改善了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咬合关系。结论:前方牵引可使骨改建,多曲方丝弓技术可产生牙性代偿及部分牙槽骨改建,将前方牵引与多曲方丝弓技术相结合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疗效好,疗程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带环粘结式上颌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对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矫治效果。方法选择22例替牙期骨性反(牙合)患者,用带环粘结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并对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22例患者均解除前牙反(牙合),覆(牙合)覆盖正常,反映上颌骨失状向生长(SNA)和上下颌骨前后向(ANB)的指标明显增加,而反映下颌骨失状向生长(SNB)和下颌骨长度(Go-Gn)的指标则没有明显增长。鼻唇角趋于正常,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结论带环粘结式上颌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上颌骨明显向前发育,下颌骨生长受到抑制,软组织侧貌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前方牵引结合上颌快速扩弓矫治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2例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病例,采用上颌固定方法,选择扩弓器进行上颌快速扩弓,扩弓结束后给予上颌前方牵引.治疗前后,采用X线测量分析患者的头颅侧位片,对比分析治疗前、后软组织和硬组织的变化情况.结果 经过治疗后,全部病例安氏Ⅲ类错(牙合)情况解除,覆盖显示正常,矫治前后的软硬组织指标出现显著性变化,上颌骨呈明显的是矢状向增长.结论 前方牵引结合上颌快速扩弓矫治,可明显改善上颌骨向前生长,促使下颌骨向后、向下旋转,有效缓解骨面畸形状况,明显改善患者面貌.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和快速扩弓矫治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 选取14例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病儿为治疗组,应用前方牵引和快速扩弓矫治法治疗6个月,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选取12例未治疗的骨性错病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儿硬组织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发生显著的硬组织改变,上颌骨向前移位,下颌骨向下、后旋转.下颌平面顺时针旋转,下面高显著增加,覆(牙合)显著减小.结论 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能够对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病儿的牙颌面产生显著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9.
彭怡  刘剑 《重庆医学》2016,(36):5155-5157
目的:观察改良黏结式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矫治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8例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的临床病例,先行快速扩弓治疗后,给予上颌前方牵引治疗。矫治前后均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矫治后SNA增加(2.1±1.3)°,ANB增大(2.8±1.6)°,前牙反?全部解除;UL‐E线增加(1.8±1.0)mm,LL‐E线减小了(-0.7±0.7)mm,患者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结论改良黏结式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可以有效地矫治替牙期骨性Ⅲ类错?,调整上、下颌骨间前后向的位置关系,改善患者软组织侧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和快速扩弓矫治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选取14例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病儿为治疗组,应用前方牵引和快速扩弓矫治法治疗6个月,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选取12例未治疗的骨性错[牙合]病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儿硬组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发生显著的硬组织改变,上颌骨向前移位,下颌骨向下、后旋转。下颌平面顺时针旋转,下面高显著增加,覆显著减小。结论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能够对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病儿的牙颌面产生显著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上颌高位前方牵引联合上腭快速扩弓矫治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高角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高角型骨性Ⅲ类错,且伴有上颌骨深度发育不足,并根据矫治前左手腕X线片及头颅侧位片颈椎发育程度判断,均处于生长发育期的21例患者先行上腭快速扩弓,之后开始前方牵引,牵引力作用于口外平面上方18 mm处,分析矫治前后头颅侧位片的相关指标。结果上颌骨向前生长,并且未发生旋转,上颌牙合平面顺时针旋转,上前牙舌倾伸长。结论口外高位上颌前方牵引力,能有效避免上颌骨逆时针旋转,其作用线接近上颌骨阻抗中心,可用于高角型或伴有前牙开牙合倾向的骨性Ⅲ类患者。  相似文献   

12.
郭德胜 《海南医学》2010,21(9):89-90
目的探讨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矫治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的临床矫治效果。方法选择20例6-13岁替牙期骨性反患者,运用上颌固定快速扩弓器扩弓并配合面具支架进行上颌前方牵引,在患者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矫治前后面部软硬组织的变化。结果20例患者均解除了前牙反情况,覆覆盖正常,患者矫治前后相关软硬组织指标发生明显变化,SNA角、ANB角显著增大,SNB角减小,MP-SN角增大,患者上颌骨矢状向增长显著,下颌骨发生向下向后旋转,侧貌明显改善。结论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替牙期骨性Ⅲ类错能有效促进上颌骨向前生长,并使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从而有效地解除了患者的Ⅲ类骨面畸形,使患者的面貌得到良好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上颌前方牵引和扩弓联合矫治对生长发育中的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的影响。方法 对15例混合牙列期上颌发育不足为主的骨性Ⅲ类错牙A儿童进行快速扩弓和前方牵引治疗,选择与年龄、人数及错(牙合)程度相匹配的未治疗患做对照。应用Paneherz法,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变化。结果 经过治疗实验组无论上颌还是下颌均比对照组有明显的变化。实验组上颌比对照前移1.9mm,覆盖增大3.5I砌,下颌前移减少2.1mm,通过wits值测量,矢状关系上颌增加4.0mm,A点前移。结论快速扩弓和前方牵引有利于混合牙列期Ⅲ类错(牙合)患的骨骼和侧面外形改变。  相似文献   

14.
姜丽梅 《中外医疗》2010,29(34):80-80
目的探讨前方牵引对于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的应用及远期疗效。方法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合患者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范围5~10岁,平均年龄8.1岁,患者前牙反合,上颌相对于下颌后缩,近中磨牙关系,下颌不能退至对刃,应用前方牵引结合快速扩弓矫治前牙骨性反合,进行正畸前后头影测量分析。结果对于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的前方牵引治疗能够促进上颌骨生长,下颌骨轻度向下向后旋转,面形改善,SNA显著增大,平均增大2.1°,ANB角增大3.0°,治疗后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结论初步结果表明前方牵引结合快速扩弓治疗替牙期骨性Ⅲ类错十分有效,有利于Ⅲ类骨骼畸形的调整,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乳牙期利用固定扩弓矫治器前牵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例研究对象,采用固定扩弓矫治器进行前牵引治疗,扩弓加力直至上后牙的舌尖接近下后牙的的颊尖为止.上颌扩弓的同时进行前牵引,每侧施力约0.025~0.03 N,施力方向与牙合平面成10°,两侧施力方向要平行,要求患者每天坚持戴10~12h.摄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定位片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用带有扩弓的固定装置进行前方牵引治疗乳牙期骨Ⅲ类错(牙合),能促进上颌骨的生长,SNA角明显增大,平均增大2.4°,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并向后退缩,上下切牙舌倾.[结论]利用带有扩弓的固定矫治装置进行前牵引治疗乳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是确实可行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乳牙期利用固定扩弓矫治器前牵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例研究对象,采用固定扩弓矫治器进行前牵引治疗,扩弓加力直至上后牙的舌尖接近下后牙的的颊尖为止。上颌扩弓的同时进行前牵引,每侧施力约0.025~0.03N,施力方向与牙合平面成10°,两侧施力方向要平行,要求患者每天坚持戴10~12h。摄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定位片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用带有扩弓的固定装置进行前方牵引治疗乳牙期骨Ⅲ类错(牙合),能促进上颌骨的生长,SNA角明显增大,平均增大2.4°,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并向后退缩,上下切牙舌倾。【结论】利用带有扩弓的固定矫治装置进行前牵引治疗乳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是确实可行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上颌前方牵引和扩弓联合矫治对生长发育中的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的影响.方法对15例混合牙列期上颌发育不足为主的骨性Ⅲ类错(牙合)儿童进行快速扩弓和前方牵引治疗,选择与年龄、人数及错(牙合)程度相匹配的未治疗患者做对照.应用Paneherz法,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变化.结果经过治疗实验组无论上颌还是下颌均比对照组有明显的变化.实验组上颌比对照前移1.9 mm,覆盖增大3.5mm,下颌前移减少2.1 mm,通过wits值测量,矢状关系上颌增加4.0 mm,A点前移.结论快速扩弓和前方牵引有利于混合牙列期Ⅲ类错(牙合)患者的骨骼和侧面外形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上颌前方牵引和扩弓联合矫治对生长发育中的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的影响。方法 对1 5例混合牙列期上颌发育不足为主的骨性Ⅲ类错牙合儿童进行快速扩弓和前方牵引治疗 ,选择与年龄、人数及错牙合程度相匹配的未治疗患者做对照。应用Paneherz法 ,比较 2组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变化。结果 经过治疗实验组无论上颌还是下颌均比对照组有明显的变化。实验组上颌比对照前移 1 9mm ,覆盖增大 3 5mm ,下颌前移减少 2 1mm ,通过wits值测量 ,矢状关系上颌增加 4 0mm ,A点前移。结论 快速扩弓和前方牵引有利于混合牙列期Ⅲ类错牙合患者的骨骼和侧面外形改变  相似文献   

19.
骨性Ⅲ类错(牙合)是一种严重的颅面错(牙合)畸形,随生长发育逐渐加重,我国恒牙初期的发病率为14.98%[1].就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矫治时机,国内一般提倡尽早开始,最早开始于乳牙期.对于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通常采用联合前方牵引与上腭快速扩弓.大部分患者可得到很好的治疗;避免了手术.我们联合前方牵引与上腭快速扩弓对临床22例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进行治疗,取得很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上颌后牙牙合垫联合前方牵引治疗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高角病例的效果及矫治机理。【方法】对 9例患者采用上颌后牙 牙合 垫式矫治器联合前方牵引进行治疗 ,并作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上颌骨及上前牙前移 ,前牙覆盖增加 4 18mm(P <0 0 0 1) ;前面高、前下面高及后面高增加 ,上下颌骨无明显旋转 ,面部软组织侧貌有一定改善。【结论】上颌后牙牙合 垫联合前方牵引能有效矫正替牙期骨性Ⅲ类错 牙合 高角病例的矢状关系 ,对垂直向无明显不利影响 ,但不能改变患者的垂直骨面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