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术中加羊膜移植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机理及疗效.方法为10例、12眼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术中巩膜瓣下植入羊膜,术后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眼内反应及并发症,随访3~5个月.结果术后炎症反应轻,眼压控制良好,术后眼压为14~19mmHg,术后并发症少.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能安全、有效地降低眼压,是治疗开角性青光眼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穿透小梁手术联合羊膜植入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机理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24眼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术中植入羊膜,并对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情况、羊膜植片及手术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 20例、24眼术后眼压均控制在21mmHg以下,视力提高12眼,不变12眼,所有病例均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术后炎症反应轻,并发症少.结论非穿透小梁手术联合羊膜植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青光眼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评价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前节结构的改变。方法 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0例30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前1天和术后1个月行UBM检查,观察眼前节结构的变化,同时监测手术前后的眼压和术后疗效。结果 UBM检查结果显示,术后较术前房角开放程度增加,前房深度及其他参数无改变。 结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以部分改变眼前节形态。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与小梁和睫状肌部位细胞外基质的异常沉积密切相关,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通过 调节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和代谢平衡参与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正常人及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细胞凋亡发生率及与眼压升高的关系.方法采用Apo2.7分子探针,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2例正常人及27例闭角型青光眼小梁细胞凋亡发生率.结果正常人小梁细胞Apo2.7分子检出率为(2.01±0.68)%.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期检出率为(5.25±0.89)%,两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正常人小梁细胞Apo2.7因子检出率与年龄增长无相关性(r=0.29).闲角型青光眼小梁细胞Apo2.7因子检出率与眼压升高呈显著性正相关(r=0.77).结论正常人小梁细胞存在细胞凋亡发生,与年龄增长无相关,闭角型青光眼小梁细胞凋亡明显增加,与眼压升高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将65例、68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5眼行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对照组33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实验组的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过泡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浅前房、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疗效良好,手术并发症少,是理想的抗青光眼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前,隧道式小切口非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小梁切除及后房型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已在临床上普遍应用[1,2].我们用此手术方法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38例、38眼,术后恢复了有用视力,有效降低了眼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999年2月至2001年5月我院为白内障合并青光眼38例、38眼行联合手术,随访4~24个月.男20例、20眼,女18例、18眼,37~71岁,平均61岁.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7例、17眼,白内障继发青光眼15例、15眼,白内障合并开角型青光眼4眼,外伤性白内障青光眼2眼,术前视力为光感至0.3;眼压为28~60mmHg,平均33.18±4.63 mmHg,患者均为一期植入后房型IOL,晶体为Stroze公司产的一体式晶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Schlemm管外壁切除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中晚期开角型青光眼17例、18眼行Schlemm管外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 0.2mg/ml.结果16眼术后眼压控制在1.36~2.51kPa,2眼术后眼压为2.98~3.24kPa,点0.5%噻吗心胺眼水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结论Schlemm管外壁切除加应用丝裂霉素C,可有效地降低眼压,减少抗青光眼药物的应用,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具有良好前景的抗青光眼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青光眼住院患者的疾病分类构成与性别、年龄分布及其变化特点.方法 对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眼科2006年6月至2011年5月青光眼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各占青光眼住院患者总数的39.54%、5.90%、4.97%、 49.59%.四种类型青光眼患者男、女比例分别为1∶1.89、4.70∶1、1.67∶1、2.42∶1.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0岁者占99.48%,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40岁者占40.35%.结论 继发性青光眼是我院青光眼住院患者的主要类型,其次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在青光眼的防治工作中,继发性青光眼的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球结膜筋膜瓣缝合方式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滤泡弥散程度的影响。方法治疗组:女59眼,男41眼,平均57岁。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缓解期58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8眼,原发开角型青光眼34眼。对照组:女58眼,男42眼,平均59岁。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缓解期56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9眼,原发开角型青光眼35眼。采用日产TOPCON裂隙灯观察不同球结膜筋膜瓣缝合方式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时的滤泡弥散程度,探讨缝合方式与滤泡弥散程度的关系。手术方法(术前准备和小梁切除部分省略):做切口时用2%利多卡因紧贴结膜下浸润麻醉,角膜缘上7.5?mm剪开球结膜,向角膜缘方向钝性分离约2?mm,剪开筋膜,勿损伤上直肌鞘膜,缝合时先行将筋膜瓣用8/0可吸收缝线对位连续缝合,后将结膜瓣用8/0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达到筋膜瓣和结膜瓣错层缝合。结果两组术后1~6个月均有良好滤过泡,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18个月、24个月在滤泡弥散程度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随时间延长显著性增大(P<0.05)。结论治疗组(球结膜筋膜瓣错层缝合)能有效防止滤泡的局限,可明显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有利于眼压的远期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EX-PRESS引流器植入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OAG)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 EMbase, CNKI, VIP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全部比较EX-PRESS引流器植入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OAG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限为数据库建库至2016年3月31日。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质量评价后,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共447例,462眼,其中EX-PRESS组234眼,小梁组228眼。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1)有效性:两种手术后6个月和12个月IOPR%分别为[WMD=-7.67, 95%CI(-14.85,-0.50), P=0.04]和[WMD=11.38, 95%CI(1.55,21.22), 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24个月和随访结束时IOP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手术后1年完全成功率[OR=2.29, 95%CI(1.27, 4.13), 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不全成功率[OR=1.59, 95%CI(0.73, 3.44), P=0.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手术在术后随访结束时抗青光眼药物应用数量比较[WMD=-0.10, 95%CI(-0.36,0.17), P=0.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手术后2年视力比较[WMD=-0.12, 95%CI(-0.23,-0.00), 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安全性:两种手术后浅前房、低眼压、包囊型滤泡、伤口漏、脉络膜渗漏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小梁切除术相比,EX-PRESS植入术后前房出血[OR=0.13, 95%CI(0.04, 0.42), P=0.000 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EX-PRESS引流器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在术后6个月不如小梁切除术能更有效地降低眼压,但在术后12个月却比小梁切除术能更好地降低眼压,但长期疗效并没有显著差异,且EX-PRESS引流器植入术手术后前房出血的发生更少,1年完全成功率更高,然而小梁切除术后2年视力恢复更好,而对于术后仍需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的患者,其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的数量并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眼前节分析系统分析青光眼真空小梁成形术治疗前后房角的变化,探讨青光眼真空小梁成形术的降压机制。方法青光眼真空小梁成形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及高眼压症患者30例53眼。术前、术后7 d、术后30 d进行视力、裂隙灯、眼压检查,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房角。结果治疗前房角(28.32±1.31)°,治疗后7 d(30.64±1.43)°,治疗后30 d(32.65±1.58)°。治疗前眼压(22.3±3.8)mmHg,治疗后7 d(19.2±3.1)mmHg,治疗后30 d(19.6±2.7)mmHg。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7 d、30 d房角、眼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真空小梁成形术后房角增宽,牵拉小梁网组织,使小梁网眼增大,可能是青光眼真空小梁成形术的降压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及正常人睫状突相对位置及其与眼部其他生物学参数的相关性,为经巩膜睫状体光凝精细化治疗提供研究资料。 方法 招募30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和10例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人群。将青光眼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组(10例),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组(10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组(10例)。所有受试者行眼科A型超声及UBM检查,测量相关参数,包括房角开放距离(AOD)、小梁虹膜夹角(TIA)、小梁睫状突夹角(TCA)、睫状突高度(CBTmax)、睫状突体表投影位置(a)、前方深度(ACD)、晶体厚度(LT)、眼轴长度(AL)等眼前节生物学参数。 结果 对照组和POAG组在房角开放距离、小梁虹膜夹角及小梁睫状突夹角方面均大于APACG组和CPACG组(P<0.05),而对照组与POAG组之间、APACG组与CPACG组之间在房角开放距离、小梁虹膜夹角及小梁睫状突夹角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睫状突高度大于POAG组、APACG组及CPACG组(P<0.05),但是后三者的睫状突高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PACG组的睫状体相对位置最靠前,CPACG组次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POAG组与对照组在睫状突相对位置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眼轴长度、晶状体相对位置与房角开放距离、小梁虹膜夹角、小梁睫状突夹角以及睫状突体表投影位置之间有高度的相关性(P<0.001)。 结论 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及正常人相比,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睫状突体表投影位置偏前。利用UBM可以对青光眼患者睫状突进行定位,便于精确指导经巩膜睫状突光凝。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回顾1996年8月至1999年8月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168例、202眼的病历.手术成功的指标为眼压大于0.533kPa,低于2.80kPa,比术前眼压下降20%.平均随访20.1±1.8个月.结果:202眼手术成功率为96%,术后早期浅前房,角膜上皮损害及结膜房水渗漏发生率低,术后无1例发生晚期滤过泡渗漏和与滤过泡感染有关的眼内炎.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适用于多种类型的青光眼,合并症少,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 应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复合小梁切除术对41眼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平均眼压13.8 mmHg(9.6 ~17.8 mmHg),术后平均视力好于0.5(0.06~1.0).结论 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较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应用玻璃酸钠的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前葡萄膜炎继发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组共37例(37眼)前葡萄膜炎继发青光眼,经药物治疗眼压仍不能控制而行复合小梁切除术,术中向巩膜瓣下及前房内注入玻璃酸钠0.2mL;以同期行复合小梁切除术的29例(29眼)前葡萄膜炎继发青光眼作为对照,术中于巩膜瓣下及前房内注入0.2mL平衡盐溶液.术后监测并记录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及滤过泡情况,随访9~15个月.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成功率及功能性滤过泡比率较高,滤过瘘口开放较好,术后早期浅前房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视力改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对前葡萄膜炎继发青光眼行复合小梁手术,应用玻璃酸钠能减少滤过道黏连,明显提高手术质量及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原切口下的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采用小梁切除切口对38例、38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三联手术.结果术后视力矫正在0.1~1.0,术后眼压在正常范围;术后4眼发生暂时性角膜水肿,2眼一过性眼压升高等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原切口下的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安全、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18.
改良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后角膜散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及其转归.方法用Topcon-7100型角膜曲率计检测青光眼改良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32眼(A组)及常规小梁切除术35眼(B组)术前及术后7、30、60、90d时的角膜屈光度.结果A、B两组术后7d时均有明显的循规性散光,以后逐渐减小,术后2~3月基本恢复至术前状态.A、B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改良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在术后早期可引起明显的循规性散光,3个月内可恢复至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青少年型青光眼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32例、60眼青少年型青光眼的临床资料.结果青少年型开角型青光眼临床症状不明显,治疗效果不显著,有并发症.结论青少年近视度数加深者或高度近视者应警惕是否伴有青光眼,并应及早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phacoemulsification,phaco)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伴有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伴有晶体混浊的50岁以上连续性患者46例46眼平均分成2组,phaco组行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照组为小梁切除术。比较手术前后眼压和前房深度的变化。结果phaco组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眼压和前房深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眼压分别为(16.65±1.97)、(17.74±2.83)mmHg;前房深度分别为(3.13±0.24)、(2.31±0.31)mm。对照组中有5眼(21.74%)眼压高于21mmHg,与phaco组的眼压升高率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P<0.05)。对照组中有6眼(26.00%)6~15个月后行超声乳化手术。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