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刘媛 《首都医药》2006,13(19):44-44
张海澄,1966年生。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1984年就读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1996年获临床医学博士学位。1990年起一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工作,承担心内科病房与门诊的医疗和管理工作,多次组织及参与危重急症的抢救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右心导管、冠状动脉造影、PTCA、射频消融与心脏起搏器等心血管介入治疗,尤其擅长单、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调试以及射频消融术治疗各种心律失常,独立和指导完成手术2000余例。其间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内心脏电生理及起搏器培训,并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深造。现兼任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华医学会心脏电生理和起搏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专科医师培训中心管理委员会委员等。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首都医学发展基金、211工程、985攻关、十五攻关等数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2.
冷循环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3月~2004年11月,选择126例无法施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中晚期肝癌进入观察。115例首先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1~2周后在超声引导下行射频消融(RFA)治疗,定期检查彩超或CT及AFP,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重复治疗;11例先行RFA治疗,在1~2周后完成TACE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先后完成了TACE和RFA治疗,121例得到随访,失访5例,生存时间4~25个月,平均(8±3.1)个月。无死亡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射频消融(RFCA)是快速心律失常最为安全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现在国内已广泛应用.我院于2003年开展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室上速(SVT)、室早(PVC)、室速(VT)共14例均获成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肝癌患者共72例作为研究对象,接受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 d的ALT和AST变化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予患者肌肉注射哌替啶50 mg,患者取仰卧位,首先使用超声仪对肝部进行扫描,确定穿刺部位、穿刺点数以及癌肿周围血管的分布情况,将穿刺表面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后,予1%的利多卡因5~10 mL做局部浸润麻醉。在超声仪引导下启动射频消融治疗仪,使射频消融仪的探针能够准确刺入癌肿的中心位置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对于直径≤3 cm的病灶进行单点消融,对直径> 3 cm的进行多点消融,使癌肿大部分或全部凝固。术后给予保肝药物。结果治疗后7 d ALT、AST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发热、腹水、腹痛、黄疸、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肝癌的发生与乙肝病毒感染及酗酒等因素有关,我国最常见的致病原因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癌。目前临床上首选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肿瘤,但由于患者病灶所处位置、分布情况以及患者自身状态等客观原因的限制,为手术提供了很大的阻碍。而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的出现和应用,从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些难题,逐渐得到了临床工作者的认可。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疗效较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Carto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50例房颤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Carto系统指导下建造左心房电解剖图,行双侧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环状标测电极验证肺静脉达到电隔离效果。结果 15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其中98例只需完成双侧环肺静脉线性消融,52例需要继续行左房顶部线、二尖瓣峡部线或三尖瓣峡部线的消融。随访3~24个月,10例复发房颤,6例复发房性心动过速,所有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89%。结论 Carto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治疗房颤效果确切,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6.
闻成艳  刘欣  刘丽红  郑义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6):2474-2475
经导管射频消融技术(RFcA)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临床应用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已成为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我院自1999年起,在鞍山地区率先开展该项技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至今共完成248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射频消融与手术治疗小肝癌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小肝癌手术切除治疗与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方法 将60例原发性小肝癌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射频消融治疗;B组采用手术切除.术后均行常规化疗.比较两组术后5年肝癌复发率和生存率.结果 A组患者5年肝癌复发率为13.3%、5年生存率为93.3%;B组患者5年肝癌复发率为16.7%、5年生存率为90.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早期诊断的原发性小肝癌,局部射频消融治疗术与手术切除治疗效果相当;但局部射频消融治疗创伤小,是治疗早期原发性小肝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手术切除与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远期效果差异,为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措施分为手术组和消融组各40例。手术组采用手术切除法治疗,消融组采用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跟踪随访5年,比较2组治疗后1、3、5年内的无瘤生存率及复发率。结果2组治疗后1、3、5年内的无瘤生存率和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消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皮射频消融术与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相近,无明显差异,但经皮消融术创伤小,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可作为原发性肝癌治疗的首先方案。  相似文献   

9.
<正>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技术原理是利用射频能量贯序使肿瘤内部蛋白凝固、变性坏死,最终达到肿瘤细胞灭活的目的。RFA技术于1995年被意大利的Rossi率先应用于临床,在国内、外的临床实践中得到认可,成为当今最新的肝脏肿瘤靶向治疗方法之一。国内外文献报道,RFA治疗小肝癌在肿瘤术后生存率、术后并发症、术后转移灶控制等方面已取得了良好临床效果,可以与外科手术相媲  相似文献   

10.
邓锐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8):2826-2827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危害主要引起心悸不适,降低心排出量,导致血栓形成,增加中风的危险性.长期以来,房颤的药物治疗效果不甚理想,且长期服药还会增加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1997年,法国Jas等率先尝试采用局灶性消融的方法治疗阵发性房颤,从此房颤导管消融治疗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起来.介入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因创伤小、疗效肯定等优势,正逐步确立其在房颤治疗中愈来愈坚实的主导地位.我科自2007年2月~2009年11月为31例心房颤动患者行射频消融(RFCA)术均获成功,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探讨并明确冷循环射频消融技术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从我院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经病理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的结直肠癌并肝转移瘤患者中随机抽取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进行治疗.治疗组:通过冷循环射频消融技术在CT或B超引导定位下行肝转移瘤射频消融治疗1~2次.对照组:通过根据相关肿瘤病理情况行全身姑息性化疗2周期.所有病人在完成上述治疗后作疗效评价,复查腹部B超、CT测量肿瘤大小为评价指标,并在4周后复查进行疗效确认.对比两组病人治疗有效率、疾病控制率,观察毒副反应情况及患者近、远期疗效.结果 40例患者均完成2周期及以上治疗.其中治疗组20例,治疗完成4周后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9例,病情稳定5例,总有效率达55.0%,总的疾病控制率达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0%及55.0%.且不良反应及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对于结、直肠癌并肝转移患者而言,运用冷循环射频消融技术在CT或B超引导定位下行肝转移瘤射频消融治疗方式不仅安全可靠,且具有相当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2013年1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泌尿外科完成了国内首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联合射频消融技术,成功治疗肾脏肿瘤的病例。患者陈先生48岁,近一年来时常感觉腰酸,经体检发现其右侧肾脏中间有一枚直径3cm的肿瘤。陈先生希望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保住患侧肾脏的功能。瑞金医院泌尿外科采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相似文献   

13.
李淑敏  刘中梅 《云南医药》1999,20(4):242-243
本文报告11例预激综合征交心房纤颤(Af)的射频消融治疗结果。11例均无器质性心脏病。经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标测,左侧显性旁道9例,右侧显性旁道1例,右侧隐匿性旁道1例。10例窦律下消融,1例Af时消融,经射频治疗均获成功。术后随访3~14个月,无Af及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支持显性旁道患者心室收缩提前导致心房内压力升高及心房肌电不稳定是预激综合征患者Af发生机理的论点。同时提示Af时射频消融左侧显性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射频治疗的37例肝癌患者的资料,应用四川绵阳立德LDRF-120S多极射频消融仪,最大功率为90W,电极张开成伞形,为旋转式集束多弹头电极,治疗功率及电极张开大小由计算机实时监控,肿瘤消融完全后,阻抗达到最大,功率降低为零,治疗自动停止。对直径超过5cm的肝癌患者首先采用经肝动脉导管栓塞化疗(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对直径小于5cm肝癌,直接应用射频消融治疗,患者皆随访3年,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彩超、增强CT或MRI及AFP随访。结果⑴彩超、增强CT或MRI复查,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3.7%、56.8%和51%。⑵甲胎蛋白(AFP):13例治疗前后均不升高,24例治疗前AFP在(641±61.24μg/L)术后1个月下降(136.41±52.23μg/L),其中16例降至正常范围。⑶并发症:术后3d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37.4-39℃。恶心呕吐1例,腹痛,右肩背痛3例。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是一种疗效可靠、安全性较高的微创治疗技术,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25例心脏瓣膜疾病合并房颤的患者,在进行瓣膜置换术中同期行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术中采用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夹进行房颤消融治疗,术后常规应用胺碘酮维持心律.结果 25例患者中,22例患者术中即转复为窦性心律,术后2周,21例患者为窦性心律.22例患者随访满1年,1个月、3个月时19例为窦性心律,6个月、1年时20例为窦性心律.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同期行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手术治疗和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78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手术组和射频消融组各39例,手术组患者常规进行开腹手术治疗,射频消融组患者使用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进行随访,手术组1、2、3年生存率与射频消融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央型、≤3cm肝癌患者1、2、3年生存率比较:射频消融组明显高于手术组(x2 =4.819、4.815、4.919,均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中央型、≤3 cm肝癌患者的疗效明显,近期疗效优于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陈弹  刘志华 《江苏医药》1994,20(10):545-547
射频消融(RFCA)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13例,其中1例术后1个半月复发,再次消融获成功,其成功率为92.3%。RFCA对5例房室结双径路(DAVNP)折返性心速患者进行房室结改良,成功地阻断了DAVNP的慢径传导,其中1例术后发生间隙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2例快速房颤(Af)及房扑(AF)行快径消融,形成Ⅲ°AVB,术后安装VVI起搏器.可见RFCA有效地根治了室上速的发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比较经皮射频消融、微波消融治疗BCLC-A期肝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4月某院共收治的64例BCLC-A期肝癌患者,以此作为研究基础数据,采用分组研究方式,将参与实验患者分为射频组和微波组各32例,射频组采用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微波组应用微波消融治疗,对比肿瘤消除率以及存活率。结果:射频组、微波组经治疗后复发率均较低,两组进行对比无显著差异,经过治疗之后,射频组首次消融完全率对比微波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BCLC-A期肝癌应用经皮射频消融、微波消融治疗,在肿瘤消除率以及存活率方面对比无显著差异,均保持了较为良好的水平,可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适宜消融方式,对疾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等离子射频消融联合微波理疗与传统方法在治疗早期和中晚期的末端病疗效。方法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对6种末端病256例患者(年龄18~60岁,平均40岁)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分为早期和中晚期,分别应用等离子射频消融联合微波理疗(观察组)与传统方法(对照组)对末端病进行治疗,并对治疗方案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6种末端病早期治疗效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相同P>0.05;中晚期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不同时期的末端病治疗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等离子射频消融联合微波理疗能有效治疗末端病。  相似文献   

20.
射频消融 ( radtofre quency ablatton, RFA)是利用射频经震动电构周围组织产热,使组织凝固坏死的一项技术。1997年Yeung采用该技术治疗40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总有效率达86.4%,国内从2001年起引进,逐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