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是一种临床少见的间叶性肿瘤,生物学特性多样,恶性潜能未确定,发生于子宫极为罕见,术前极易漏诊、误诊,临床医生必须给予足够重视。为提高对此病的认识,现对1例子宫PEComa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进一步探讨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以加深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并提高诊治能力。  相似文献   

2.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是一种临床少见的间叶性肿瘤,生物学特性多样,恶性潜能未确定,发生于子宫极为罕见,术前极易漏诊、误诊,临床医生必须给予足够重视。为提高对此病的认识,现对1例子宫PEComa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进一步探讨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以加深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并提高诊治能力。  相似文献   

3.
正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是一种罕见的间叶细胞组织来源的肿瘤,由具有特异性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特征的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组成[1]。相对于其他不同组织器官,女性妇科肿瘤是一种罕见的实体,其表现为不同的症状和不同的预后[2]。子宫是最常涉及的部位之一,其表现类似于子宫的其他肿瘤,术前很难根据患者的症状来诊断和鉴别[3]。从放射学角度看,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是类似微小的、良性的平滑肌损伤,因此根据影像学特征几乎很难鉴别[4]。然而,该肿瘤对人类黑色素瘤抗体-45(HMB-45)及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相对敏感,所以可以通过术前活检和术后的免疫组织学来辅助诊断[5-6]。现将  相似文献   

4.
阔韧带是包覆于子宫的腹膜(或浆膜)向侧方阔延的组织,其间有血管、神经、结缔组织,外侧下方有输尿管。输卵管以其系膜与阔韧带相连。阔韧带粗厚的部位形成了主韧带、卵巢固有韧带和骨盆漏斗韧带。阔韧带内肿瘤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确实发生于阔韧带组织,二是子宫、卵巢和输卵管的肿物伸入阔韧带里,抑或其他邻近器官组织病变侵入阔韧带,形成包块。常见的阔韧带内肿物有:①平滑肌瘤,特别是子  相似文献   

5.
阔韧带肿瘤的手术诊断和病理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阔韧带肿瘤的手术诊断价值和病理类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阔韧带肿瘤术前、手术诊断及病理特点。结果23例阔韧带肿瘤中仅1例术前诊断(4.35%),其中误诊为子宫肌瘤的9例(39.13%),误诊为卵巢肿瘤的13例(56.52%)。22例阔韧带肿瘤均为手术诊断(95.65%)。为阔韧带内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即为阔韧带真性肿瘤的17例(73.91%),为阔韧带囊肿的即非真性肿瘤的6例(26.09%),来源于阔韧带间叶组织的真性肿瘤占大多数,但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恶性肿瘤2例,均为阔韧带肉瘤(8.70%),良性的1例(91.30%),其中发生玻璃样变性或粘液样变性的2例(8.70%),1例为神经鞘瘤。结论 阔韧带肿瘤的诊断主要以手术诊断为主,由于其组织来源不同,肿瘤表现为多样性,其中来源于Woffian氏管的阔韧带肿瘤具有恶性变的倾向,术后应密切随访。手术时应注意肿瘤基底部与输尿管、髂血管以及坐骨神经等的关系,慎勿损伤。  相似文献   

6.
(A型题,答题卡见下页)1 宫颈妊娠药物保守治疗失败的原因与下列哪项因素无关:A 血βHCG浓度  B 孕周C 胎芽大小D 孕妇年龄E 胎心出现2 维持宫颈位置的韧带主要是:A 主韧带  B 子宫骶骨韧带C 主韧带和子宫骶骨韧带D 阔韧带和子宫骶骨韧带  E 以上都不是3 关于转化区中鳞状上皮化生,哪项是正确的:A 鳞状上皮化生开始于分泌细胞B 鳞状上皮化生开始于纤毛细胞C 鳞状上皮化生是从宫颈外口向宫颈阴道部化生D 鳞状上皮化生是从宫颈阴道部向宫颈外口化生E 以上都不是4 在宫颈癌的FIGO分期中,下列哪一项正确?A …  相似文献   

7.
淋巴管肌瘤病(LAM)是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家族的一种间叶源性肿瘤, 常发生于肺部, 肺外LAM罕见。腹膜后LAM的发病率低, 术前缺乏特异性表现, 误诊率高。本文报道1例2022年7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以腹膜后包块为主要症状的LAM患者, 从术前检查、术中情况、病理诊断及术后治疗等方面阐述病史, 并对腹膜后LAM的诊治进行讨论。LAM术前应重视典型的临床病史及影像学评估, 组织学病理是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关键, 多学科协作诊治模式可有效提高该疾病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报告2例子宫性索样肿瘤(USCT),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与生物学行为。方法 观察2例USCT的临床表现、发生部位、光镜形态与免疫表型。结果 2例肿瘤分别发生于宫体与宫颈。肿瘤上皮样细胞呈巢状、索状、梁状等性索状排列,部分细胞胞质泡沫状。免疫组化2例均表达CK(广谱)、CD99、SMA、Vimentin、CD10,1例表达CD117。结论 USCT可发生于宫体与宫颈,光镜与免疫表型兼具上皮、性索、平滑肌与子宫内膜间质的部分特征,生物学行为有待更多病例的积累。  相似文献   

9.
虽然阔韧带内囊肿常见,但阔韧带内肿瘤则罕见。作者报导一例至今未报道过的子宫阔韧带内的交界性肿瘤。病人为52岁妇女,因发现左髂窝部肿瘤而入院,入院前8个月因绝经期症状接受非特异性激素治疗。腹腔镜检查发现肿瘤位于左阔韧带内,行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巨检发现左阔韧带内有一12×11×8 cm大小与卵巢分离的完整的薄壁单房囊肿,囊肿内有澄清的淡黄色液体,输卵管变长附在囊肿表面上,囊肿外面光滑,内面有多数乳头状  相似文献   

10.
<正>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epithelioid trophoblastic tumor,ETT)是一种罕见且独特的滋养细胞疾病,组织学上兼有滋养细胞肿瘤和癌的特征,多数病例更具有癌的特征(上皮样特征)。WHO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2003)将其作为妊娠滋养细胞疾病(ges-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非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AEM)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肿瘤性病变的关系.方法 对2004年1月-2006年12月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病理科的163例AEM标本进行临床与病理资料的回顾性分析,观察其腺上皮、间质与背景组织的病理学改变,以及伴发的肿瘤性病变.结果 163例AEM占同期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4.38%(163/3724).172例次AEM中,168例次发生于卵巢,4例次发生于输卵管、宫颈及子宫浆膜.卵巢AEM的发生率为6.81%(161/2363),共26例(15.95%)、27例次AEM伴发同侧卵巢肿瘤,15例次(56%)为恶性,9例次(33%)为交界性,3例次(11%)为良性.AEM的上皮细胞主要以表面上皮细胞形式排列,镜下表现为中、重度细胞异型,上皮细胞拥挤,形成簇状与芽状突起.AEM病灶的囊壁由上皮、子宫内膜样问质与纤维胶原3层组成,子宫内膜样间质通常较薄,纤维胶原则较厚,伴瘢痕化背景.15例AEM伴发的恶性肿瘤中,14例(93%)可见AEM与肿瘤组织的移行.结论 AEM兼具EM与肿瘤组织的部分特征,有更大的肿瘤倾向与恶变潜能,EM病灶经历的长期损伤与修复可能参与EM向AEM发展并衍化为肿瘤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介绍子宫内膜间质肿瘤WHO(2003)新分类,包括子宫内膜间质结节(ESN)、低恶度子宫内膜间质肿瘤(LGESS)、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UES)、混合性子宫内膜间质平滑肌肿瘤.强调瘤细胞类似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围绕螺旋小动脉为特征,皆能向平滑肌、性索样、腺性、纤维黏液样、纤维样及上皮样分化.瘤细胞可分别表达中性内肽酶,雌孕激素受体,平滑肌动蛋白,抑制素,CD99及Vim.细胞遗传学证实,该瘤第7号染色体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呈JAZFI/JJAEI融合基因.阐明上述4型肿瘤与高度富于细胞平滑肌瘤的鉴别.LGESS复发及转移分别约为45%及33%.治疗方案首选手术根治,术后辅孕激素治疗.ESN属瘤样病变,局部切除即获痊愈.LGESS 5年存活率约为85%,UES恶性度极高,2年内死亡率约33%.  相似文献   

13.
对大多数妇科肿瘤,目前的治疗手段仍以手术为主。而次广泛与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则主要用于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如子宫颈癌、宫体癌和滋养细胞恶性肿瘤等。某些妇科良性肿瘤,如子宫下段或宫颈的巨大肌瘤、阔韧带肿瘤等,有时也需行次广泛子宫切除  相似文献   

14.
子宫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子宫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的临床特征和病理特点。方法对1998年2月~2005年4月经病理诊断为子宫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的患者55例(研究组)及随机抽取普通平滑肌瘤120例(对照组),就其症状、体征、手术所见、大体标本及预后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子宫富于细胞平滑肌瘤的发病年龄、肿瘤的增长速度、大小、质地与普通平滑肌瘤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子宫富于细胞平滑肌瘤发病年龄相对较轻,增长速度较快,较易向阔韧带内生长,质地偏软。随访有3例复发,5例妊娠或生育。结论子宫富于细胞平滑肌瘤发病年龄相对较轻,增长速度较快,瘤体较大,向阔韧带内生长,术中易出血,术后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15.
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是一种临床罕见的间叶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尚不确定,恶性者比较罕见。此类疾病发病率低,病因不明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不典型,以中老年女性多见,常因体检发现腹部包块而就诊,通常免疫表型可出现特征性双重表达:同时表达黑色素特异性抗体45(HMB45)和肌源性标志物平滑肌肌动蛋白(SMA)。新近研究发现转录因子E3(translocation facor E3,TFE3)与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Folpe按危险程度将其分为良性、恶性潜能未定型及恶性。该病术前诊断困难,容易与子宫上皮样平滑肌瘤、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恶性黑色素瘤及透明细胞肉瘤相混淆,目前国内外尚无规范化诊治方案,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手术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手段,肿瘤完整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放化疗效果不确切,术后应坚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6.
伴有子宫内膜异常的盆腔子宫内膜样癌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伴有子宫内膜异常的盆腔子宫内膜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9 例子宫内膜样癌(包括8 例卵巢与1 例阔韧带子宫内膜样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40% 的盆腔子宫内膜样癌伴有子宫内膜异常,其中半数内膜病变为癌。子宫内膜与卵巢同时合并癌者在子宫内膜癌中占6.1% 。双癌病人平均年龄较单癌年轻,且更常见异常阴道出血。多数盆腔子宫内膜样癌为部分实性或以实性为主。肿瘤中的纤维性间质显著。结论 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常伴子宫内膜异常,其中半数为同时或单独发生的卵巢与子宫内膜双原发癌。双原发癌组的临床表现与单癌组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异位症超声断层诊断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为育龄妇女多发疾病,其中包括原因不明的不孕患者,近几年发病率明显增加,子宫内膜异位发生在子宫肌壁内为子宫腺肌病,又名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盆腔内为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超声波检查的适应证,为子宫腺肌病及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局部形成大囊肿即巧克力囊肿。播种在盆腔内腹膜面和子宫韧带小的蓝色浆果样斑点超声诊断困难。一、子宫腺肌病:比巧克力囊肿发病率高,单纯型子宫腺肌病超声诊断确诊率为86.2%。 (一)超声被扫描特点:(1)肿瘤在宫体。(2)子宫表面光滑。(3)超声回音在子宫前壁边界清晰,而后壁边界不清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完成子宫附件的各种手术,减少或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必须熟悉子宫附件的局部解剖。一、附件的三条韧带及二个系膜每侧附件有三条韧带,即子宫卵巢韧带,卵巢悬韧带(骨盆漏斗韧带),子宫阔韧带(上缘包绕输卵管,后叶构成卵巢系膜)。这三条韧带中局解比较复杂的是卵巢悬韧带,此韧带较长、较粗,内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VEGF、P53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旨在了解卵巢上皮性肿瘤血管生成活性及其调节机制,为卵巢癌的治疗提出新的思路.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分析74例卵巢上皮性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P53蛋白的表达状况及三者间的关系.结果MVD在腺瘤、交界瘤、卵巢癌中的数值依次升高,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P<0.05);MVD在卵巢癌中粘液性明显高于浆液性和子宫内膜样(P<0.05,P<0.05);VEGF在卵巢癌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腺瘤及交界瘤(P<0.05).P53蛋白仅出现于卵巢癌组织,表达率50%,卵巢癌P53蛋白阳性组MVD高于P53阴性组(P<0.05);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卵巢上皮性肿瘤VEGF的表达强度与MVD呈正相关(r=0.762,P<0.001);P53、VEGF间也存在正相关关系(ra=0.762,P<0.01).结论血管生成活性的不同,有助于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VEGF是卵巢上皮性肿瘤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且可能与卵巢癌腹水形成有关;P53突变可促进卵巢上皮性癌的血管生成,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上调VEGF表达.  相似文献   

20.
VEGF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30例绝经后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和30例绝经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组织化学分别从细胞蛋白水平和分子基因水平检测VEGF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的表达。结果:VEGF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00);VEGF与组织学分级相关:其表达按高、中、低分化顺序升高(P=0.007,P=0.001);但与病理分期无关(P=0.160)。结论:VEGF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样腺癌高表达,参与绝经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肿瘤血管形成,可能在该疾病的早期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