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幼年半月板损伤后的愈合能力要优于成年半月板,以往认为是由于幼年半月板血运较成年半月板丰富。目的:通过在体外器官培养模型中观察成年及幼年猪半月板损伤界面愈合的差异,探讨半月板损伤愈合的机制。方法:6月龄成年猪、1月龄幼年猪处死后取双侧膝关节内、外侧半月板,每组32份标本,建立全层纵裂模型。标本行体外器官培养,培养0,2,4,6周后观察纵裂界面愈合情况并半定量评分。结果与结论:成年组培养6周后,2份标本有少量修复组织产生。幼年组培养2周后,3份标本已有少量修复组织产生;4周后所有标本有修复反应,其中3份有桥接;6周后5份标本裂隙消失,其余3份有桥接。培养4,6周后,幼年组组织学半定量得分高于成年组(P<0.05);幼年组除0周与2周以外,其余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体外器官培养模型排除了血运、滑膜、细胞因子等的影响,幼年半月板愈合优于成年半月板是由于其内在愈合能力强于成年半月板。  相似文献   

2.
背景半月板游离缘为无血运区,损伤不易自然愈合,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促进下产生纤维组织愈合.目的采用组织工程软骨与纤维蛋白黏合剂治疗半月板无血运区的损伤,并进行的效果比较.设计随机分组,空白对照实验.单位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动物实验室.对象①选择生后3~5 d青紫兰兔10只用于纤维软骨细胞的提取.②选择健康成年青紫兰兔36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纤维蛋白黏合剂治疗组和组织工程软骨组,每组12只.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3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将10只生后3~5 d幼兔处死后提取纤维软骨细胞进行培养,制成软骨细胞含量约为12×108 L-1的组织工程软骨.将36只成年兔造成半月板(0.7×0 3)cm全层裂伤的无血运区损伤模型.空白对照组裂伤不用任何填塞处理,纤维蛋白黏合剂治疗组用纤维蛋白黏合剂注入裂口,组织工程软骨组用组织工程软骨注入裂口.3组动物分别于术后2,6,12周各处死4只,每次每组取8个半月板,行大体形态观察和组织学检查.主要观察指标兔半月板损伤模型标本大体形态观察和组织学检查.结果36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半月板损伤模型标本大体观察结果空白对照组半月板损伤裂口均未愈合,未见组织填充;纤维蛋白黏合剂组及组织工程软骨组的全部半月板伤口均已被组织填充.②兔半月板损伤模型标本组织学检查结果空白对照组术后2~12周裂口边缘无软骨细胞增殖;纤维蛋白黏合剂组术后12周,缺损边缘有较多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与邻近组织连接较紧密,形成瘢痕组织愈合;组织工程软骨组术后12周,缺损处可见软骨陷窝及软骨囊,软骨细胞成团状.结论组织工程软骨在受体内可成活,可形成纤维软骨样愈合,形成软骨细胞特有的生物学标志,但修复的组织与邻近正常半月板组织及正常软骨的胶原排列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背景:半月板游离缘为无血运区,损伤不易自然愈合,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促进下产生纤维组织愈合。目的:采用组织工程软骨与纤维蛋白黏合剂治疗半月板无血运区的损伤,并进行的效果比较。设计:随机分组,空白对照实验。单位: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动物实验室。对象:①选择生后3~5d青紫兰兔10只用于纤维软骨细胞的提取。②选择健康成年青紫兰兔36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纤维蛋白黏合剂治疗组和组织工程软骨组,每组12只。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3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将10只生后3~5d幼免处死后提取纤维软骨细胞进行培养,制成软骨细胞含量约为12&;#215;10^8L^-1的组织工程软骨。将36只成年兔造成半月板(0.7&;#215;0.3)cm全层裂伤的无血运区损伤模型。空白对照组裂伤不用任何填塞处理,纤维蛋白黏合剂治疗组用纤维蛋白黏合剂注入裂口,组织工程软骨组用组织工程软骨注入裂口。3组动物分别于术后2,6,12周各处死4只,每次每组取8个半月板,行大体形态观察和组织学检查。主要观察指标:兔半月板损伤模型标本大体形态观察和组织学检查。结果:36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半月板损伤模型标本大体观察结果:空白对照组半月板损伤裂口均未愈合,未见组织填充;纤维蛋白黏合剂组及组织工程软骨组的全部半月板伤口均已被组织填充。②兔半月板损伤模型标本组织学检查结果:空白对照组术后2~12周裂口边缘无软骨细胞增殖;纤维蛋白黏合剂组术后12周,缺损边缘有较多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与邻近组织连接较紧密,形成瘢痕组织愈合;组织工程软骨组术后12周,缺损处可见软骨陷窝及软骨囊,软骨细胞成团状。结论:组织工程软骨在受体内可成活,可形成纤维软骨样愈合,形成软骨细胞特有的生物学标志,但修复的组织与邻近正常半月板组织及正常软骨的胶原排列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背景:随着组织工程的兴起,半月板无血运区损伤的修复可能性显著地提高,但单一的支架材料均不能符合理想支架的要求,有一定的局限性。目的:观察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半月板无血运区软骨损伤的效果。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定向诱导成纤维软骨细胞,与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复合培养。42只构建半月板无血运区软骨损伤模型成功的大白兔随机抽签法均分为3组,复合材料组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复合物;单纯材料组植入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对照组不行任何干预。结果与结论:复合材料组大体观察损伤被修复组织填充,8~12周效果逐渐改善,与正常半月板组织相似,优于其他两组;组织学检查显示8周时出现软骨囊和排列紊乱的胶原纤维,12周时完全修复了半月板损伤区,表现为纤维软骨样组织愈合;单纯材料组部分修复了半月板损伤区,呈瘢痕愈合,对照组未见软骨修复。MRI检查显示复合材料组修复效果较好;说明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有效地修复半月板无血运区缺损。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材料作为半月板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良好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5.
背景:单独应用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无血运区半月板损伤的愈合无明显影响,考虑主要与其在体内易被吸收和降解等有关。近年来Ⅰ型胶原作为生物性载体的应用逐渐增多。目的:观察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Ⅰ型胶原复合材料修复兔半月板软骨损伤的效果。方法:选用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6只,首先在兔半月板上造成统一的无血运区损伤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和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Ⅰ型胶原组。术后2,6,12周分批处死实验动物,进行大体形态观察和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结论: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对无血运区损伤愈合无明显影响,但对半月板边缘滑膜中成纤维细胞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Ⅰ型胶原组表现为纤维软骨样组织愈合,但其愈合组织与正常半月板组织仍有差异。结果表明应用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Ⅰ型胶原复合型材料治疗半月板无血运区的损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Ⅰ型胶原-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 growth factor,TGF-β1)-纤维蛋白胶复合材料修复兔半月板无血运区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60只,在半月板损伤造模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损伤对照组(A组)、TGF-β1组(B组)、Ⅰ型胶原-纤维蛋白胶组(C组)和Ⅰ型胶原-TGF-β1-纤维蛋白胶组(D组)。A组不做处理,C组与D组于关节腔内分别一次性注入Ⅰ型胶原-生物蛋白胶复合物、Ⅰ型胶原-TGF-β1-纤维蛋白胶复合材料至填充物与半月板表面相平为止;B组于关节腔内连续注射3周TGF-β1。术后2周、4周、12周分批处死动物,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形态学观察发现,损伤后各组新西兰大白兔的半月板组织形态变小,颜色微黄,质地较硬,脆性增加。组织学检查发现,B组对半月板无血运区损伤的愈合无明显影响,仅对半月板边缘滑膜中的成纤维细胞有明显的促进作用;C组半月板伤口较术前小,表面稍凹陷,愈合组织与邻近半月板组织结合紧密;D组半月板表现为纤维软骨样愈合,但愈合部分与正常半月板仍有差异。A组、B组、C组,在4周、12周时与D组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Ⅰ型胶原-TGF-β1-生物蛋白胶复合材料对半月板无血运区损伤治疗是非缝合技术治疗半月板损伤的一种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7.
背景:单独应用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无血运区半月板损伤的愈合无明显影响,考虑主要与其在体内易被吸收和降解等有关.近年来Ⅰ型胶原作为生物性载体的应用逐渐增多.目的:观察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Ⅰ型胶原复合材料修复兔半月板软骨损伤的效果.方法:选用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6只,首先在兔半月板上造成统一的无血运区损伤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和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Ⅰ型胶原组.术后2,6,12周分批处死实验动物,进行大体形态观察和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结论: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对无血运区损伤愈合无明显影响,但对半月板边缘滑膜中成纤维细胞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Ⅰ型胶原组表现为纤维软骨样组织愈合,但其愈合组织与正常半月板组织仍有差异.结果表明应用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Ⅰ型胶原复合型材料治疗半月板无血运区的损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李陶  王禾  卓豫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5):7980-7981,8019
目的:凋亡可能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所致脊髓神经细胞损害的一种重要病理改变,而bcl-xl基因有抗细胞凋亡的作用,为此观察坐骨神经损伤后不同年龄大鼠脊髓组织中bcl-xl表达变化。方法:幼年、成年、老年Wistar大鼠各144只,各年龄组大鼠分别随机分为对照组(18只)和实验组(126只)。实验组切除2mm右侧坐骨神经,用硅胶管连接近、远侧神经残端,硅胶管内注人生理盐水15μL。实验组和对照组分为术后1,3d,1,2,4,8,12周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m blotting检测脊髓bcl-xl的分布与表达强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百分率。结果:对照组脊髓凋亡细胞成年及老年<3%、幼年>3%,实验组伤侧脊髓老年及幼年组于伤后3d,成年组于伤后1周凋亡细胞百分率升高,幼年及成年组凋亡细胞百分率2周达高峰(P<O.05或O.01),8,12周凋亡细胞百分率逐渐下降,老年凋亡细胞百分率高水平持续至伤后12周。与同龄对照组及未伤侧比较,各年龄对照组损伤后3d,1,2周,伤侧6cz.列表达减弱(P<O.05),伤后4周恢复正常,老年组8周。幼年及成年组8周。12周bcl-xl表达较未伤侧及对照组显著增高(P<O.05或O.01)。各年龄组未伤侧与对照组比较,bcl-xl凋亡细胞百分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O.05)。结论:坐骨神经损伤后早期各年龄组神经元bcl-xl表达减弱,后期可通过促进抗凋亡基因bcl-xl的产生来减少凋亡的发生,其作用在幼年组、成年组较强,老年组较弱。  相似文献   

9.
背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研究集中于对皮肤坏死、肌腱的修复作用,对半月板的影响研究甚少。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能否促进血管向损伤半月板的白区生长及半月板白区愈合。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选择左后肢或右后肢作为实验组,另一条后肢作为对照组,均建立半月板后角损伤模型,实验组关节内注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术后1,3,6,12周切除半月板,制作切片进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术后1周,实验组较对照组血管增生,成纤维细胞丰富,并且有透明软骨细胞出现。术后3周,实验组的软骨层明显较对照组厚。术后12周,实验组软骨层出现成骨基质和成骨细胞。结果提示术后早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促进了血管的发生,从而促进损伤区的修复;但晚期随血管的长入,促进了软骨内化骨,损伤了已修复的软骨层。  相似文献   

10.
背景: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为半月板损伤的修复和再造开辟了新的途径,利用该技术构建有功能的半月板在防治半月板切除后的并发症中有重要意义。目的:综述了组织工程材料在半月板运动损伤修复中的可行性及特点。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0/2010 PubMed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有关天然生物材料、人工合成材料、纳米材料修复半月板损伤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meniscus,sports injuries,repair,tissue engineering,material",中文检索词为"半月板,运动损伤,修复,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结果与结论:由于半月板的血供特点,致使半月板无血运区损伤不具备愈合能力。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为半月板损伤的修复和再造开辟了新途径。目前报道较多的修复半月板支架材料主要有天然生物材料、人工合成材料、纳米材料等。组织工程化半月板的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对支架材料正处于研发实验阶段,还没确定出一种最理想的材料,因此寻求一种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控制的降解率并具有一定力学强度的支架材料仍是半月板组织工程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1.
背景:近年来大量的实验及临床观察均证实神经因素对骨折愈合有调节和支配作用。Ⅰ型胶原是促成骨细胞分化和增强成骨细胞黏附能力主要因素,是组成骨构架的基质蛋白;而Ⅱ型胶原由软骨细胞产生。目的:观察失神经状态下骨折愈合过程中Ⅰ、Ⅱ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5/1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动物实验室及细胞生物教研究室完成。材料:选用3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单纯胫骨骨折组与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各20只。方法:单纯胫骨骨折组大鼠于从左胫骨平台前缘插入1根中Φ8min克氏针,制成胫骨骨折模型。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在植备上述模型的基础上,横断切除T30段脊髓约0.3cm,制成T10脊髓完全性损伤大鼠胫骨骨折模型。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伤后1,2,4,5周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大鼠骨折断端骨痂中Ⅰ、Ⅱ型胶原的蛋白表达。结果:伤后第1周两组大鼠骨折断端骨痂中Ⅰ、Ⅱ型胶原均有表达,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两种胶原的表达程度均高于单纯胫骨骨折组(P〈0.05):伤后第2周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Ⅱ型胶原的表达量达到峰值,高于单纯胫骨骨折组(P〈0.05);伤后第4周单纯胫骨骨折组Ⅰ型胶原表达量达峰值,高于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P〈0.05),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Ⅱ型胶原仍有高表达:伤后第5周两组Ⅰ、Ⅱ型胶原表达量均下降。结论:失神经状态下骨折愈合过程中Ⅰ、Ⅱ胶原的分泌规律与正常骨折愈合一致,区别在于各时间点尤其是在峰值点上表达量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背景:磷酸钙人工骨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实验中均有成骨诱导作用,有修复腱骨界面损伤的可能。目的:评估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Ⅱ(含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修复兔肩袖腱-骨界面损伤后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取27只成年健康家兔,其中3只直接取双侧肩关节腱-骨界面标本作为正常组,余下的24只家兔双侧肩关节接受兔肩袖急性断裂腱-骨止点重建手术,术中实验组12只填塞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Ⅱ,对照组12只不填塞任何药物。分别于术后2,4,8周采集标本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各时间点肩袖腱-骨界面最大抗拉强度均高于对照组(P 〈0.001),但低于正常组(P 〈0.001);实验组术后8周肩袖腱-骨界面刚度高于对照组(P 〈0.001),但低于正常组(P 〈0.001)。表明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Ⅱ可以在术后早期提高兔腱-骨界面的最大抗拉强度和刚度,增强腱-骨界面结合力,促进腱骨界面愈合。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对胫骨平台骨折的基础研究多集中在生物力学方面,对于其愈合过程中骨密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很少。目的:观察胫骨平台骨折愈合过程中的骨密度变化情况。方法:选择18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胫骨平台骨折动物模型,骨折复位后用螺钉加压固定,分别于术后1,2,3,4,6,8周取胫骨标本。另取3只正常兔的胫骨标本作为对照。结果与结论: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量显示,术后1周骨密度值较对照组略有降低,2周时骨密度值明显增大且差异显著(P〈0.05)。3周时骨密度值陡然降低,3,4,6周时测得的骨密度值总体差异不大,4周时略为增高,8周时骨密度值又略微降低,3,4,6,8周数据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在良好的复位固定条件下,术后2周时骨折区域的骨密度值最高、成骨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4.
背景:肝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是威胁患者和移植物长期存活的主要原因。诱导受者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是解决排斥反应的理想措施。目的:探讨RNAi RelB树突状细胞预输注诱导大鼠肝移植特异性免疫耐受的可能性。方法:将近交系雄性清洁级DA(RT1a)大鼠和近交系雄性SPF级Lewis(RT11)大鼠分别作为供、受体,行原位肝移植手术。术前随机配对分为4组:①对照组,受体鼠移植前不做预输注。②治疗组:受体鼠移植前7d静脉输注供体大鼠RNAi RelB树突状细胞(5×106)。③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受体鼠移植前7d静脉输注供体大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5×106)。④成熟树突状细胞组:受体鼠移植前7d静脉输注供体大鼠成熟树突状细胞(5×106)。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以及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相比,治疗组移植肝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延长。移植后第7天,治疗组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成熟树突状细胞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P<0.01),移植后第14天治疗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均有轻微下降,两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意义(P<0.01)。移植后第7天,与治疗组比较,对照组、成熟树突状细胞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水平升高(P<0.01),而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下降(P<0.01);移植后第14天治疗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水平均有下降,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水平均有升高,两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成熟树突状细胞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移植后第7天排斥活动指数为8.0-9.0。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第14天肝细胞、内皮细胞坏死及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进一步增多。治疗组移植后第7天排斥活动指数为6.0-8.0,第14天时排斥活动指数为4.0-5.0。结果提示RNAi RelB树突状细胞预输注可以减轻移植肝排斥程度,延长移植肝生存时间,这是通过间接途径实现的,其机制可能与T细胞的调节和无能有关。  相似文献   

15.
背景:13射线皮肤损伤创面难愈,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13射线皮肤损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①选用SD雌性大鼠3只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细胞生长至第5代,DAPI标记细胞,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②选3月龄清洁级SD雌性大鼠47只,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应用直线加速器产生的β射线(45Gy)单次照射大鼠臀部皮肤40rnm×30mm,建立急性深Ⅱ度β射线皮肤损伤动物模型,创面出现后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注入大鼠创面皮下及真皮层;对照组13射线照射同治疗组,创面出现后注射安慰剂,用法同治疗组。正常组为正常大鼠。光镜下观察治疗后1,2,3,4周各组大鼠创面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31、CK4、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与结论: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加快(P〈0.05)。治疗组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悬液后1-4周CD31、CK4、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阳性细胞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促进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的愈合,缩短创面愈合的时间。  相似文献   

16.
王林 《中国临床康复》2011,(33):6168-6172
背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由成骨细胞合成,并对成骨细胞具有促进增殖和分化作用。目的:观察中枢神经损伤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在血清、局部骨痂的表达及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取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脑损伤-骨折组、脊髓损伤-骨折组、单纯骨折组。于术后第1,2,3周测量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水平;术后第2,3周行X射线摄片评估骨痂愈合情况,术后1,2,3,4周取股骨制作标本,测量骨痂体积,术后3d,1,2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骨痂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结果与结论:正常对照组、单纯骨折组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血清质量浓度无明显变化,脑损伤-骨折组和脊髓损伤-骨折组骨痂体积、X射线评分高于单纯骨折组(P〈0.05);伤后3d,1,2周时,脑损伤-骨折组和脊髓损伤-骨折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血清质量浓度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加(P〈0.01);伤后1周,脑损伤-骨折组和脊髓损伤-骨折组骨折端平均阳性细胞数高于单纯骨折组(P〈0.01)。提示中枢神经损伤可以影响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质量浓度和骨痂局部的表达,从而能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7.
背景:雷洛昔芬虽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但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尚未见报道。目的:观察雷洛昔芬对兔下颌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取新西兰大耳白兔24只,制备双侧下颌角1.5mm×10.0mm骨缺损模型,随机抽签法分为2组,实验组于造模后第2天开始给予7.5mg/(kgd)雷洛昔芬至30d,对照组不作处理。结果与结论:X射线观察造模后1周两组骨缺损区骨痂形成不明显。3周实验组缺损区模糊,对照组缺损区仍可见;4周实验组骨痂多,髓腔再通;对照组骨痂较多,髓腔未通。造模后1,3,4周实验组骨密度和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均于第4周时达到高峰;造模后3,4周实验组骨痂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雷洛昔芬能够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加速骨矿物沉积,同时诱导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从而加速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