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目的分析IgA肾病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指标与病理改变的特点,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首次肾活检并明确诊断为原发性IgA肾病的患者共3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111例)及血尿酸正常组(209例),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与病理指标方面的差别,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IgA肾病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320例IgA肾病患者中,合并高尿酸血症者占34.7%。临床指标方面,高尿酸血症组在男性患者比例、收缩压、舒张压、尿酸、血红蛋白、三酰甘油、尿素氮、肌酐、24 h尿蛋白定量上比血尿酸正常组高(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比血尿酸正常组低(P0.05)。病理改变方面,高尿酸血症组在节段性肾小球硬化/黏连比例、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25%比例上大于血尿酸正常组(P0.05);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得出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50%组的比例较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组25%组及介于26%~50%组的比例大(P0.05)。相关因素分析得出,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是IgA肾病伴高尿酸血症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结论 IgA肾病伴高尿酸血症患者在临床指标及病理改变方面均较血尿酸正常患者重,提示高尿酸血症可能与IgA肾病病情进展及预后不良有一定的相关性,综合控制尿酸、血压、血脂等水平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IgA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变化的特点,以期揭示IgA肾病伴有高尿酸血症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2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收治的270例经肾活检确诊的原发性IgA肾病患者,依据血尿酸水平,将270例IgA肾病患者分为高尿酸血症组和尿酸正常组,测定记录所有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收缩期血压、24 h尿蛋白定量、血尿酸、血肌酐、血白蛋白、血脂等临床指标,所有患者均进行肾脏病理检查并行Lee分级,统计分析2组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并对肾功能正常患者(135例)的病理指标进一步行亚组分析。结果IgA肾病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25.19%,高尿酸血症组患者年龄、血白蛋白、血三酰甘油、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尿酸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男性比例、收缩期血压、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水平均高于尿酸正常组(P0.05),高尿酸血症组患者肾脏病理Lee分级严重的比例及发生肾小管间质病变、肾内动脉病变的比例均高于尿酸正常组(P0.05)。正常肾功能患者中,高尿酸血症组出现动脉壁肥厚等肾内动脉病变及肾小管间质慢性病变的比例亦高于尿酸正常组(P0.05)。结论 IgA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与尿酸正常组患者比较,临床表现及肾脏病理损伤多较重,尤其对肾小管间质病变及肾内血管病变影响更明显,临床预后不佳,应予重视并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IgA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分发病率及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将经过肾活检明确诊断的原发性IgA肾病132例患者按着尿酸水平和血肌酐水平进行分组,比较其临床特点及病理特点差异。结果:高尿酸血症在CKD3期及以上的患病率显著高于CKD1期及CKD2期的患病率。高尿酸血症组的患者较尿酸正常组高血压发生率,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胆固醇水平,以及BMI水平显著升高,其Lee氏分级主要表现为Ⅲ级,随着Lee氏分级的加重,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明显增加。高血尿酸组患者肾脏病理球性硬化,肾小管间质积分、血管病变积分,肾小管萎缩均高于非高尿酸组。在CKD3期及以上患者的亚组中,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表现更为严重。结论:IgA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在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患者中间发病率更高,其临床和病理损伤均重于尿酸正常的IgA肾病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IgA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将228例IgA肾病患者分为血尿酸正常组(154例)和高尿酸血症组(74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年龄、血尿酸、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24h尿蛋白定量、总胆固醇(Tc)、血白蛋白(Alb)以及肾脏病理改变的差异。结果与血尿酸正常组相比,高尿酸血症组的尿蛋白明显增多(P〈0.01),eGFR显著降低(P〈0.01),肾小球球性硬化比率显著升高(P〈0.05),肾小球细胞增殖程度和。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显著加重(P〈0.0B),肾内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eGFR与肾小球硬化的比例呈负相关(r=-0.308、P〈0.01)、与肾小球细胞增殖程度呈负相关(r=-0.170,P〈0.01)、与肾小管间质受损的程度呈负相关(r=-0.409,P〈0.01);而血尿酸与肾小球硬化的比例呈正相关(r=0.147,P〈0.05)、与。肾小球细胞增殖程度呈正相关(r=0.193,P〈0.01)、与肾小管间质受损的程度呈正相关(r=0.219,P〈0.01);24h尿蛋白定量与肾小球细胞增殖程度呈正相关(r=0.259,P〈0.01)、与肾小管间质受损的程度呈正相关(r=0.225,P〈0.01)。结论高尿酸血症与IgA肾病患者的临床和病理损害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为患者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年03月~2016年09月期间,调查我院收治的91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根据患者预后分为临床缓解组(62例)、肾功能进展组(29例),肾功能进展定义为e GFR下降30%或发生终末期肾病。比较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检验指标、肾脏活检结果、肾脏病理半定量积分、肾脏活动性与慢性化指标积分、病理分期、肾小管间质损害、FSGS病变情况的统计学差异。结果:肾功能进展组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血三酰甘油、血尿酸等检验指标明显高于临床缓解组(P0.05);两组肾小球硬化比率、肾脏病理半定量积分、肾脏活动性与慢性化指标积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功能进展组各项指标均差于临床缓解组;两组IMN病理分期、肾小管间质损害、FSGS病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功能进展组各项指标均差于临床缓解组;7个因素(年龄、高血压病史、24 h尿蛋白、血肌酐、Katafuchi积分、IMN病理分期、肾小管间质损害)对IMN患者预后影响明显。结论:影响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预后的因素主要包括:IMN病理分期、血肌酐、小管间质损害、24 h尿蛋白、高血压病史、Katafuchi积分、年龄。  相似文献   

6.
192例IgA肾病小管间质损害的临床与病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肾小管间质损害在IgA肾病的临床重要性。方法:分析192例IgA肾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IgA肾病伴有肾小管间质损害占85.4%,其中轻度损害占46.9%,中度损害占20.8%,重度损害占17.7%,无损害占14.6%。临床上血压升高、尿蛋白定量增多及肾功能减退是IgA肾病预后不良的临床因素。肾小球各项病理指标:血管损害、肾小球总体损害、系膜增殖程度及球性硬化的积分随着肾小管间质的损害程度增加,二呈平行关系。结论:肾小管间质损害在IgA肾病病理改变中广泛存在。随着其损害程度的加重,IgA肾病的病情逐渐加重,提示肾小管间质损害是决定IgA肾病预后不良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106例伴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的IgA肾病患者肾活检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了解IgA肾病患者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时的肾脏病理学特征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分析106例伴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的IgA肾病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根据患者血肌酐水平分为3组,分别按Lee分级标准和Hass分型标准将肾脏的病理改变分级,Katafuchi半定量积分法判断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及血管的病变程度.研究血肌酐水平(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和临床其它指标以及肾脏病理各项指标的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影响血肌酐水平的因素.结果106例患者全部为LeeⅣ~Ⅴ级或HassⅣ~Ⅴ型.Scr>266 μmol/L的患者Lee Ⅴ级/Hass Ⅴ型的患者数量明显高于另外两组(P<0.05),肾脏病理总积分和间质积分均与其它两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尿蛋白定量、肾小球全球硬化程度、间质积分均与Scr、Ccr有显著相关性(P<0.05),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与Scr、Ccr均显著相关(P<0.01).肾小管萎缩是预测肾功能的独立因素(P<0.01).结论IgA肾病患者出现肾功能不全时,肾脏病理学主要特征为全球硬化比例高,肾小管间质损害突出.尿蛋白量以及间质病变与肾功能损害程度显著相关,肾小管萎缩程度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伴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的IgA肾病患者,当间质有大量炎细胞浸润时应给予相应治疗,同时要积极控制蛋白尿和高血压,这样可以延缓其进展至尿毒症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伴有高尿酸血症的IgA肾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将经过肾活检明确诊断的原发性IgA肾病110例患者分为2组:尿酸正常组55例,尿酸升高组55例,比较2组临床和病理的差异。结果尿酸升高组与尿酸正常组比较,血尿素氮、血肌酐、24h尿蛋白定量、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肾小球损伤加重,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明显。结论伴有尿酸升高的kA肾病患者临床和病理损伤均重于尿酸正常的IgA肾病,临床上应给与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IgA肾病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7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经皮肾穿刺活检确诊为IgA肾病的188例患者,根据血尿酸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血尿酸组与高尿酸血症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尿蛋白定量、肾功能等临床生化指标以及病理指标,并对肾脏病理组织进行牛津病理分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表现、肾脏病理特点,应用多元回归统计学方法分析高尿酸血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其他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本研究中心188例IgA肾病患者中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有42例,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为22.3%;高尿酸血症组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6例;与正常血尿酸组(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85例)相比,高尿酸血症组男性患者明显增多(χ2=25.2,P<0.001)。本组研究IgA肾病患者肾脏组织牛津病理分型以M1E1S0T0多见;与正常血尿酸组比较,高尿酸血症组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56,P=0.025)。肾组织免疫复合物IgA沉积于毛细血管袢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明显升高(χ2=44.69,P<0.001)。IgA肾病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因素为性别、体质量指数、甘油三酯、IgA沉积于毛细血管袢。 结论IgA肾病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为男性、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并可能与IgA在毛细血管区沉积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IgA肾病(IgAN)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临床生化指标及病理特点的变化,进而明确高尿酸血症对IgAN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04月~2018年10月在我院肾内科住院的经肾活检病理检查确诊为原发性IgAN的4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尿酸水平将患者分为高尿酸血症组(280例)与血尿酸正常组(120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尿酸、血肌酐、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血胆固醇、血三酰甘油、血红蛋白、补体C3、炎症因子、颈动脉粥样斑块等指标,所有患者进行肾脏病理检查并行Lee氏分级,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生化指标及病理资料。结果:高尿酸血症组在体重指数、血压、血肌酐、血胆固醇、免疫球蛋白IgA、颈动脉粥样斑块等指标均高于血尿酸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同时高尿酸血症组患者肾脏病理Lee氏分级、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相比血尿酸正常组更显著(P≤0. 05)。结论:IgAN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相比血尿酸正常者,其临床、生化指标和肾脏病理损伤更严重,提示高尿酸血症是IgAN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因素可控,故应早期重视并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11.
不同性别成人IgA肾病患者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不同性别成人原发性IgA肾病(IgAnephropathy,IgAN)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我科1996年3月至2009年11月经肾活检确诊为kAN的成人患者192例,对比分析男性和女性患者各临床表现和病理积分特点。结果成人IgAN患者中,不同性别患者的病程、发病年龄、血胆固醇、清蛋白、血IgA、血C3、尿红细胞计数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男性收缩压、舒张压、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及24h尿蛋白定量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显著。男性高血压、高尿酸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24h尿蛋白定量〉1g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男女患者的肾小球积分、肾小管间质积分、血管积分及慢性病变、活动性病变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肾功能中度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尿酸血症(r=9.146,95.0%CI:2.322-36.026,P〈0.01)、总积分(r=2.772,95.0%CI:1.709~4.496,P〈0.01)、肾小球积分(r=0.522,95.0%CI:0.287-0.952,P〈0.05)。结论成人IgAN患者肾活检时男女患者间的肾功能及。肾脏病理改变并无明显差异,但男性患者相关临床病变重,血压、血肌酐、血尿酸及24h尿蛋白定量高,需积极干预延缓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topathy,IMN)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经肾活检确诊为IMN的患者125例。根据血尿酸水平将125例IMN患者分为血尿酸正常组77例和高尿酸血症组48例,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学特征。结果 125例IMN患者中,高尿酸血症组肌酐、血尿素氮比血尿酸正常组水平高(P0.05);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 FR)比血尿酸正常组水平低(P0.05)。24h尿蛋白定量、总蛋白、白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指标跟血尿酸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肾组织光镜下高尿酸血症组肾小球球性硬化、节段硬化、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比例比正常血尿酸组高(P0.05),2组患者病理改变均以Ⅰ期、Ⅱ期为主,系膜增生均以轻度增生为主,2组小动脉壁增厚、小动脉透明变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尿酸血症组电镜下系膜区致密物沉积比例比正常血尿酸组高(P0.05)。2组患者免疫病理都以免疫球蛋白IgG和补体C3的沉积为主,同时伴较多的免疫球蛋白IgM沉积及少量的补体C1q沉积,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N伴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显示其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病变更明显,高尿酸血症可能为IMN患者病情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在IgA肾病(kAN)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时的应用价值。方法23例经肾活检确诊为IgAN的患者行常规^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包括总GFR和分肾GFR),同时行肾活检按Lee氏分级标准将肾脏病理改变分级,Katafuchi积分标准对患者的肾脏病理损害,包括肾小球损害、肾小管间质损害和血管损害进行积分,将积分与上述显像指标(GFR)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随着病理分级增高,GFR趋于降低,各级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相关分析示GFR与肾脏病理总积分、肾小球损害(尤其是节段损害和全球硬化)、小管间质(尤其是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及血管损害呈负相关(P〈0.05或P〈0.01);在临床指标方面,GFR与血清肌酐和尿蛋白定量及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呈负相关(P〈0.05或P〈0.01)。结论通过^99mTc-DTPA肾动态显像获得的GFR与IgA肾病肾脏病理学改变及临床指标关系密切,其在IgA肾病患者病情监测、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血清尿酸对IgA肾病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对IgA肾病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对我院348例经肾穿刺活检确诊为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不同肾小球滤过率(GFR)的高尿酸组患者尿蛋白量(24 h)、BUN及Scr等与非高尿酸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尿酸组患者球性硬化、肾小管间质积分、血管病变积分的病理改变与非高尿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随访结束时,高尿酸组GFR下降和终末期肾衰竭的发生率均高于非高尿酸组,分别为40.82%比15.70%和64.71%比35.00%(P < 0.05)。 结论 不同血清尿酸水平的IgA肾病临床表现相似,但病理存在差异,且影响患者的预后。加强血清尿酸水平随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IgA肾病(IgA nephropathy, IgAN)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相关因素。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脏内科行肾穿刺活检诊断为原发性IgAN的患者。根据血尿酸值将患者分为高尿酸组和正常尿酸组,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病理特征,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与高尿酸血症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64例IgAN患者,其中男77例,女87例;年龄(35.54±12.85)岁;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61.0%(100/164)。与正常血尿酸组比,高血尿酸组的血尿素氮、血肌酐、总胆固醇、24 h尿蛋白定量、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水平高;高血压患者比例高;牛津分型血管内皮细胞增生(E)、肾小管萎缩或肾间质纤维化(T)病理损伤更重;Lee氏分级Ⅲ级及以上、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3期及以上和尿隐血除(+++)外构成比均高,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ion of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水平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结果显示,BMI是IgAN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1,95%CI 1.033~1.261,P=0.009),且在肾小管萎缩或肾间质纤维化中,以T0为参照,T1、T2均是IgAN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T1:OR=2.823,95%CI 1.119~7.121,P=0.028;T2:OR=6.134,95%CI 1.111~33.864,P=0.037)。结论 IgAN患者常伴高尿酸血症,血肌酐升高及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更明显,肾脏病理慢性变化更重;且肾小管萎缩或肾间质纤维化及BMI是IgAN患者并高血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尿酸血症可能在IgAN疾病临床及病理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控制血尿酸水平,可能进一步改善IgAN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IgA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儿的临床及病理变化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经肾活检确诊的67例IgA肾病患儿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组(n=17)和正常尿酸组(n=50),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高尿酸组血肌酐及三酰甘油高于正常尿酸组(P〈0.05)。两组间尿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脂蛋白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尿酸组肾脏病理改变以Ⅲ级为主,而正常尿酸组以Ⅱ级为主,高尿酸组Ⅳ级、Ⅴ级病变较正常尿酸组多见,正常尿酸组Ⅰ级病变较高尿酸组多见,两组间肾损害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尿酸组和正常尿酸组肾内动脉病变表现为小动脉管壁增厚,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gA肾病患儿高尿酸血症与高三酰甘油和肾功能降低密切关联。合并高尿酸血症的IgA肾病患儿,其病理损伤程度较血尿酸正常的IgA肾病患儿严重,高尿酸血症亦为影响小儿IgA肾病进展及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儿童IgA肾病中肾小管间质损害与其他临床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01月~2017年09月在我院肾活检确诊的119例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资料,对比不同程度及类型的肾小管间质损害与其他临床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肾间质损害总体程度与年龄、性别、体块指数、肉眼血尿发生率、内皮细胞增生程度、肾小球硬化分值、纤维型新月体的发生没有关系。随着肾间质损害的加重,肾小球系膜细胞及基质增殖程度、细胞型及混合型新月体的发生率、尿蛋白的排出量逐渐增高同时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间质炎性细胞浸润与内皮细胞增生及细胞型新月体的发生关系密切,而存在肾小管萎缩和肾间质纤维化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肾小球硬化。结论:IgA肾病患儿的肾小管间质损害与肾小球病变程度相平行,其与肾小球系膜细胞及基质增生程度、新月体形成、与蛋白尿及肾小球滤过率的改变密切相关。不同的小管间质病理类型与其他病理指标的关系各有区别但与各项临床指标的关系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传统观点认为动脉硬化与高血压有关。然而,部分IgA肾病患者,尽管血压正常,但仍有动脉硬化的改变。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比较血压正常、伴有和不伴有动脉病变的IgA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正常血压IgA肾病患者肾内动脉病变的影响因素及意义。方法:所有患者均经肾活检诊断为原发性IgA肾病,无高血压病史,肾活检前血压<140/90mmHg。动脉病变的定义为活检肾组织光镜下见动脉壁增厚和(或)动脉玻璃样变。符合标准的105例患者,根据动脉病变的有无分为两组,有动脉病变组52例、无动脉病变组53例,分别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点。肾脏动脉病变的半定量分级标准:0:无损害;1:<25%;2:≥25%,<50%;3:≥50%。统计学方法:分别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点,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指标作为多因素分析的入选指标,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动脉病变的影响因素,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无动脉病变组比较,动脉病变组肾活检时的年龄、血肌酐、血尿酸、尿蛋白定量、尿NAG酶、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以及肾间质纤维化的程度显著增高,尿渗透压显著下降。多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肾活检时的血肌酐、尿渗透压、肾小管萎缩及肾间质纤维化是正常血压IgA肾病动脉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动脉病变的程度与血肌酐、肾小管萎缩及肾间质纤维化呈正相关;与尿渗透压呈负相关。结论:血压正常IgA肾病患者的肾内动脉病变,主要与年龄、血肌酐、血尿酸增高等因素有关,常伴有肾小管间质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伴有高血压的IgA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经肾脏活体组织检查诊断为IgA肾病82例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病理资料。根据病程中血压状况分为高血压组(A组)33例;非高血压组(B组)49例。比较2组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A组伴有高血压的IgA肾病患者,占同期IgA肾病的40.24%。A组贫血、高尿酸血症、肾功能不全发生率高于B组(P〈0.05),24h尿蛋白定量大于B组(P〈0.05),而水肿、血尿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A组IgA肾病病理损害重度者的比例高于B组,病理类型以MsPGN为主,占60.61%。肾小球硬化和血管病变发生率较高、肾间质病变程度较重(P〈0.05),新月体形成率较低(P〈0.05)。结论伴有高血压的IgA肾病患者高尿酸血症、肾功能不全发生率高,24h尿蛋白量大,病理损害较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对2008年01月~2019年06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肾病科就诊并经肾活检确诊为IMN的112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CKD1期患者相比,CKD2期及CKD3~5期患者在年龄、高血压及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血尿酸水平、肾小球球性硬化、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和小动脉管壁增厚等临床病理表现上更为严重;Logistic二元逐步回归提示年龄、高血压及高尿酸血症发病率、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和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是eGFR <90 ml/min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血尿酸对女性患者肾功能的预测优于男性。结论:年龄、高血压、高尿酸血症、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是影响伴肾病综合征IMN患者肾功能的重要因素,血尿酸水平对不同性别患者肾功能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