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2):4303-4305
探索早期与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效果差异。在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中随机选出11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采取的治疗时间分成观察组(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对照组(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两组的治疗效果展开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关节屈伸活动度、掌倾角、尺偏角上差异不明显(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骨折复位优良率为87.93%,对照组为85.0%(P0.05)。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中采用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也能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早期手术或是延期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的基础上给予自拟汤剂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6例,随机分为单纯手术组和联合组,每组38例,单纯手术组患者给予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联合组在单纯手术组的基础上运用自拟骨愈康复灵汤,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单纯手术组患者优19例(50.00%),良11例(28.95%),优良率为78.95%,联合组中优27例(71.05%),良9例(23.68%),优良率为94.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旋前、旋后、桡偏、尺偏、背伸、掌屈等关节功能恢复评分均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的基础上给予自拟骨愈康复灵汤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提高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高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应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96例高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及桡骨远端复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半年桡骨远端尺偏角、桡骨远端掌倾角、尺桡骨高度差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相比,掌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高龄桡骨远端骨折在改善患肢尺偏角、尺桡骨高度差方面更突出,且骨折愈合、康复更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和普通T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将86例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2组患者分别采用普通T型钢板和锁定钢板进行内固定治疗,对2组患者的疗效、骨折复位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3.0%,对照组优良率为67.4%,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掌倾角、尺偏角均明显大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可有效地维持骨折复位,获得满意的腕关节功能,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对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及腕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50例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观察组采用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Cooney腕关节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0%(22/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0%(1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ooney腕关节评分均较术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0%(3/25),低于对照组的40.00%(1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可以促进患者腕关节功能的恢复,不良反应较少,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观察组(45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疼痛缓解、手肿胀消除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各项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显著,可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弹性髓内钉、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两种内固定术在股骨干骨折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股骨干骨折患儿病历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观察组给予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比较两组术中相关指标、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关节功能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骨性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骨折愈合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髋关节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对照组术后出现骨不连3例、过度生长2例、成角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00%(6/5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小儿股骨干骨折给予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效果显著,术中创伤相对较小,术后骨折愈合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9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98例患者依据手术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腕关节功能。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尺偏角、掌倾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12个月时,观察组尺偏角、掌倾角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腕关节功能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术治疗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效果更为显著,有利于腕关节尺偏角、掌倾角的调节,改善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基于腕关节功能、肘关节功能和影像学参数探讨不同术式治疗创伤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22年1月我科收治的80例创伤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因间接暴力受伤,为单侧闭合性骨折,根据骨折分型和程度,按不同术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组38例采用背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B组42例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评分、肘关节功能评分,采用我院医学影像信息处理系统测量并记录两组术后骨折端复位情况相关的影像学参数(桡骨远端高度、掌倾角、尺偏角),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创伤性桡骨远端骨折固定术后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两组术后疼痛、功能、活动度评分均高于术前(P < 0.05),且B组术后上述腕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A组(P < 0.05);两组术后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稳定性、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P < 0.05),且B组术后上述肘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术后桡骨远端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均高于术前(P < 0.05),且研究组术后掌倾角高于对照组(P < 0.05);本研究共80例患者,根据术后腕关节功能评分和肘关节功能评分结合影像学复查,术后恢复良好58例,恢复不良22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末次复查掌倾角、手术方式与创伤性桡骨远端骨折固定术后关节功能恢复不良有关(P < 0.05),性别、骨折分型与创伤性桡骨远端骨折固定术后关节功能恢复不良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末次复查掌倾角、手术方式均是创伤性桡骨远端骨折固定术后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  结论  通过掌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更佳,促进腕关节功能和肘关节功能恢复,改善与术后骨折端复位情况有关的影像学参数,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制定骨折速愈汤联合手法复位及小夹板固定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选取桡骨远端骨折患者8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及小夹板固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骨折速愈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骨折角度(尺偏角、掌倾角)、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观察组尺偏角大于对照组,掌倾角小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95%(6/43)与对照组的11.63%(5/4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速愈汤联合手法复位及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可改善关节活动度,缓解临床症状,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创Liss钢板经皮微创内固定技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四肢骨折患者围术期指标以及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12月接受治疗的98例四肢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创Liss钢板经皮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后不同时段关节活动度、肢体运动功能及各关节功能情况,并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用时、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用时、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第3、6、9周的关节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出院前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各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相比,微创Liss钢板经皮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四肢骨折,可明显改善患者围术期各指标,促进其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应用于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收治的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3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观察组行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术,对照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治疗后腕关节评分优良率、骨密度、桡骨相对高度、骨折愈合时间、手背肿胀消退时间以及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腕关节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骨密度和桡骨相对高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治疗后观察组的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间桡骨相对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手背肿胀消退时间和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对于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固定治疗,能够更好的改善腕关节功能,提升骨密度,缩短患者恢复时间,且更能缓解患者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桡骨骨折患者选用手法复位或切开复位治疗的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70例桡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观察组采用切开复位。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掌倾角、尺偏角、腕关节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观察组前臂旋前、旋后角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愈合后6个月,两组前臂旋前、旋后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在桡骨骨折治疗中的效果确切,但手法复位愈合时间较短,临床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111例老年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6例)。对照组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组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3、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腕关节功能、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长度。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优良率(87.50%)高于对照组(70.91%);术后6个月,观察组优良率(98.21%)高于对照组(94.5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虽然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程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手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应用于老年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均能够促进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外固定支架手术时间短,切开内固定手术时间较长,但早期腕功能恢复较佳。临床应严格把握适应证,依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与内固定治疗小儿尺桡骨双骨折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5月收治的尺桡骨双骨折患儿76例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和对照组36例(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腕关节影像学参数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疗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桡骨相对高度大于对照组,尺偏角、掌倾角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与内固定治疗小儿尺桡骨双骨折均具有一定疗效,但前者疗效更佳,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2):4129-4130
目的探究切开复位内固定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当前的骨科治疗工作提供借鉴。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的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则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掌倾角7.31±0.22°、尺偏角27.52±1.23°均优于对照组的6.92±0.25°、25.14±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达到完全骨性愈合时间81.35±9.56d比对照组的96.83±9.45d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愈后不良率8.9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36%,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能够提高患者的恢复效果,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消肿止痛膏外敷对缓解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患肢肿胀、疼痛的效果。方法将70例桡骨远端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骨折术后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骨折术后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消肿止痛膏中药外敷,观察患者术后患肢的肿胀消退程度、疼痛情况,观察患者住院天数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肿胀消退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低于对照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肿止痛膏外敷可有效缓解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患者患肢的肿胀、疼痛程度,有助于提高治疗疗效,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上肢骨折实施微创下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上肢骨折3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创下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骨折愈合时间、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用时、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上肢骨折患者开展微创下内固定术治疗,可促进骨折早期愈合,同时预防及控制术后并发症发生,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内固定方式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效果.方法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收集50例,根据其不同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其中25例施予经掌侧入路斜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25例施予经掌侧入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和分析两组各项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手术指标、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对照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不及观察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掌侧入路斜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效果显著,且能够改善其腕关节功能,值得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医手法复位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复位质量与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评价其疗效。方法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85例,其中40例行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观察组),45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对照组);分析两组肿胀消除时间、疼痛缓解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复位治疗6个月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腕关节活动度、腕关节功能Mayo评分优良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肿胀消除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 05)。治疗后观察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均小于对照组(P0. 05)。结论中医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在骨折复位效果上虽不如切开复位内固定,但能够缩短肿胀消除及骨折愈合时间,且在腕关节功能恢复方面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