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产妇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会出现继产后出血,生殖道感染等,严重威胁到产妇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现为了确保产妇产后安全,作者主要分析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措施,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本文探讨了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对策与方法。方法做好心理护理及抗凝、溶栓治疗期间的临床护理。结果经过综合护理和抗凝溶栓治疗,21例患者患肢肿胀基本消退,痊愈出院。结论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护理工作的地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40例发生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产妇,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0例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及护理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治疗10~15 d后给予患者血管造影检查,患者均血管再通出院,给予患者为期半年的随访,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结论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及护理是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下肢静脉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保守治疗期间预防肺栓塞的护理措施。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进行保守治疗的下肢静脉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56例,对所有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探讨下肢静脉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保守治疗期间预防肺栓塞的护理措施。结果发生肺栓塞患者2例(3.57%),未发生患者54例(96.43%)。患者的负性情绪评分(7.51±1.36)分、生活质量评分(16.54±1.52)分、护理依从性(15.41±1.68)分、护理满意度(18.94±1.45)分。结论对下肢静脉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保守治疗期间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效果,对于改善患者预后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产后1~2个月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与产后使用大量止血药物和产后恢复期间活动过少有关,产妇在产褥期常闭门不出甚至卧床不起,活动量减少,血液循环速度减慢,构成了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本文探讨产后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1常规护理(1)密切观察: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颜色的变化,如患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干预措施及护理对策对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 2009年3月~2011年3月对69例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采用基本预防措施、物理预防措施、药物预防措施及相关的护理对策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临床护理观察,与单纯采用基本预防措施组比较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69例患者中10例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率为14.5%,均发生于手术侧肢体,经治疗、护理后,临床症状消失。单纯采用基本预防措施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3.87%,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物理及药物预防措施及相关的护理对策,能有效预防髋部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43例,均给予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干预,对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43例患者治愈36例,好转7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护理满意率为95.3%。结论重型颅脑损伤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主要为静脉内膜受损、血液高凝及血液滞缓等,在发病后应积极展开对症治疗并给予有效护理干预,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降低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30例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抗凝、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等综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分析两组治疗及护理效果,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治疗及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恢复良好,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100例产妇,按照数字随机表分为两组。参考组50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在参考组基础上实施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干预,分析其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参考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4%;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率为92%,参考组满意率为76%;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分娩后,采取积极护理措施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可有效降低发生率,确保产妇健康恢复,临床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介入治疗下肢静脉血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介入溶栓疗法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方法对56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介入溶栓治疗,应用股动脉插管法行灌注治疗,术后配合股动脉穿刺灌注治疗及抗凝等综合治疗。结果56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症状均缓解,术后随访1年,痊愈51例,5例遗留有活动后下肢肿胀。无复发病例。痊愈率91.07%,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疗法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手术室干预性护理防止腹腔镜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本院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15例患者资料,按照护理时不同护理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常规护理,研究组用手术室干预性护理,对比两组下肢临床表现,下肢血流速度与下肢静脉血血栓形成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下肢疼痛、肿胀及浅静脉曲张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下肢血流速度远高于对照组(P<0.05),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4.62%低于对照组24.00%,且血栓直径远小于对照组(P<0.05);另外,研究组护理满意度89.23%高于对照组70.00%(P<0.05)。结论手术室干预性护理防止腹腔镜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显著,且可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原因、治疗要点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患者产后发生DV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发生DVT后早期予以大剂量尿激酶溶栓,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等,效果满意。结论高危妊娠产妇是DVT的高危人群,溶栓抗凝治疗对DVT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科患者术后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挑选我院骨科2015年7月至2017年9月期间接收的100例手术患者,分为研究组与比对组,每组各50例,比对组运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针对下肢静脉血栓原因做对应护理干预,分析不同护理后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与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上,研究组为2%,比对组为14%,两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满意率上,研究组为92%,比对组为76%,两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展开预防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防控问题出现,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于骨折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骨折术后患者,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进行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措施,而对照组患者只进行传统的护理措施,对比其预防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血栓预防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于骨折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有着重要临床意义,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预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改善重度膝关节疾患患者的病情,纠正畸形,恢复功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指下肢筋膜内静脉血栓形成,包括小腿深静脉、腘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髂静脉[2].如诊断治疗护理不及时,可造成肢体残疾,甚至继发致命性肺栓塞(PE),因而TKA后的DVT的预防有重大的意义.目前一般认为术后并发DVT主要是因为血流缓慢,血管内膜损伤,术后高凝状态.有效的针对性预防措施,可以大大降低其发生率.我科对40例行TKA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综合预防措施,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谢建强 《江苏医药》2015,(1):109-110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下肢静脉疾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静脉造影在明确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及相关治疗上的价值已为临床所公认[1-3]。本研究收集我院1990年4月-2008年8月共40例58个肢体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40例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5-64岁,中位年龄48.7岁。患者均行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从发病到施行静脉造影最短时间为6h。18例患者行左下肢静脉造影,3例行右下肢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的护理方法,减少发生率。方法总结106例行脊柱手术后的护理干预,术前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术后密切观察下肢肿胀、腹股沟区疼痛、沿静脉走行压痛及下肢血运情况,并早期指导功能锻炼、饮食护理、药物护理及机械干预,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106例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效预防率达98%。结论针对发生DVT的危险因素,全程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贯穿于手术前后,能够有效地降低脊柱术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髋部骨折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方法选取了从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进入我院接受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析常规治疗措施与预防及护理措施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与治疗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下肢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治疗后;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患者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髋部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后,采取预防及护理措施能够降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用中西医结合方法 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法 应用中药口服及外敷配合西医抗凝、溶栓等方法 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患者症状、体征的变化.结果 本院用中西医结合方法 治疗的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恢复良好,下肢瘀肿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无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能有效地降低血液粘度,促进静脉再通,改善肢体血运,防止血栓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科卧床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方法。方法自2009年3月至2010年11月对108例卧床患者进行观察与治疗护理干预。结果 108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经过治疗与护理7~10d疼痛、肿胀减轻或消退。结论有效的预防与护理措施可以减少骨科卧床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