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深圳市光明新区孕妇梅毒感染状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对所有首次到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采用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进行初筛,阳性血清采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进行确认;再采用单因素Logistic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003年1月至2011年11月,梅毒免费筛查孕妇60 992人,检出梅毒阳性孕妇400人,阳性率0.66%。单因素分析显示,孕妇的户籍、文化程度、性伴文化程度、职业、不良妊娠结局史、泌尿生殖道炎症、近5年性伴数、性伴近5年的性伴数、首诊孕周等,与孕妇梅毒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发现,职业、不良妊娠结局史、近5年性伴数、性伴近5年性伴数和首诊孕周,是孕妇梅毒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深圳市光明新区孕妇人群梅毒感染率处于较高水平,加强性病健康教育、改善就医条件以及关心育龄人群的业余生活等,有助于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丈夫梅毒检测阴性的孕妇梅毒感染的情况,提高对孕前梅毒筛查重要性的认识。方法对在北京佑安医院皮肤感染门诊就诊的、梅毒血清抗体检测为阳性的孕妇,同时应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检测,并对其丈夫进行同期梅毒检测,筛选出夫妻梅毒抗体检测不一致的标本,孕妇梅毒抗体阳性者用蛋白印迹试验(WB)进行确认。结果共有109对夫妻梅毒检测不一致的标本,在孕妇梅毒抗体均为阳性时,其爱人梅毒抗体均为阴性。以RPR滴度分级,RPR滴度〉1:8的62例(56.88%),〈1:8及阴性的47例(43.12%),最终经蛋白印迹试验(WB)确认,109名孕妇梅毒抗体均为阳性。结论当孕妇孕前筛查梅毒时,对孕妇的梅毒血清学初筛,推广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与RPR联合检测,强调孕前梅毒检查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性病门诊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母婴阻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在妊娠不同孕周进行治疗后,其所生新生儿梅毒阻断率的不同。方法 对2001年11月至2005年11月期间,确诊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并通过对妊娠16周前后的孕妇用苄星青霉素治疗,对其新生儿在出生时和出生后3、6、9、12、18个月检测梅毒抗体,观察疗效。结果 16周前、后进行治疗的孕妇所生新生儿阻断率分别为86.1%和76.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妊娠合并梅毒的患者,早期进行青霉素足量治疗可以有效防止胎儿感染梅毒。故妊娠期妇女应该早期常规接受梅毒抗体检测,建议同时检查艾滋病病毒和性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深圳市启动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项目后,先天梅毒的发病情况,为先天梅毒的预防、诊断、治疗及随访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建档的疑似先天梅毒患儿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对孕妇开展血清学筛查及确诊,根据19S-IgM-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19S-IgM-TPPA)确诊先天梅毒,对疑似先天梅毒病例,根据随访结果进一步明确诊断。结果 2004-2009年共检测孕妇67 693例,孕妇梅毒阳性率0.59%;在310例疑似先天梅毒患儿中共确诊79例,发病率从2004年的431例/10万活产儿下降至2009年的127例/10万活产儿。结论 6年间孕妇梅毒的阳性率及先天梅毒的发病率均显著性下降。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妊娠梅毒患者的数量也逐年增长,严重危害孕妇及新生儿的健康。梅毒是一种慢性性传播疾病,是梅毒螺旋体引起,可传染给胎儿,导致死胎、先天性梅毒、早产、私产、流产等,对围生儿造成极大危害。在妊娠期,如果对孕妇不进行治疗,60%以上的孕妇会发生不良的妊娠结果~([1])。因此,对妊娠梅毒患者进行治疗和研究,对于先天性梅毒的防治以及新生胎儿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对143例妊娠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预后进行研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治疗时机与母婴预后间的关系。方法以11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为研究对象,对照组55例均于孕34周前确诊并予以治疗,观察组55例于孕34周后才进行诊治,对比两组母婴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孕妇并发症发生率为10.9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36%;观察组婴儿出生状况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同治疗时机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母婴预后情况有不同影响,尽早诊治可降低母婴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早期诊治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该院2005~2012年收治的30例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梅毒的临床表现以皮疹、黄疸为主。梅毒血清学检查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和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均阳性。选用青霉素静滴2~3周治疗,全部治愈。结论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早期使用青霉素静滴,疗效满意。常规开展孕期梅毒检测,早发现、早治疗,可明显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孕周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HIV母婴阻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01~2014-01就诊HIV感染孕妇,以AZT+3TC+LPV/r方案进行HIV母婴阻断,孕14周组30例,孕28周组30例。检测孕妇治疗前及预产期前一个月的CD4+T淋巴细胞及病毒载量变化,观察婴儿出生情况及是否感染HIV(出生后18月龄进行HIV抗体检测)。结果孕14周组孕妇治疗前及预产期前一个月CD4+T淋巴细胞高于孕28周组,病毒载量低于孕28周组(P0.05)。两组婴儿18月龄时HIV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相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方案对孕14周、孕28周的HIV孕妇进行母婴阻断,婴儿结局相似,但孕14周组应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比孕28周组在抑制病毒复制,减少病毒负荷量,降低病毒传播性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孕周分娩对未行管理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根据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将2017年6月—2018年5月期间在该院产检并分娩的孕妇200例分为两组,观察组100例为血糖未行管理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观察组根据孕周再分为1组(孕周40周)70例、2组(孕周≥40周)30例,对照组100名为正常孕妇。将两组的分娩结局、胎儿结局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的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胎膜早破发生率、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及产后出血率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孕周的增加呈现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胎儿窘迫率、大于胎龄儿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孕周分娩的未行管理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分娩结局存在差异,母婴并发症发生率会随着孕周增加而增加,因此临床应合理控制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血糖水平,选择合适的分娩时机。  相似文献   

10.
<正>孕妇尽早接受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是预防梅毒母婴传播的重要措施,也是梅毒母婴阻断干预项目取得成效的前提之一~([1-2])。目前,全国各地以县级妇幼保健院为核心开展母婴阻断项目,但在实际工作中出现阳性孕妇发现不及时、受干预人群依从性较差,降低了母婴阻断项目的依从性~([3])。上海市浦东新区2013—2015年妊娠梅毒发病率波动在0.18%~0.24%,孕期梅毒检测率从2013年的95.08%升至  相似文献   

11.
妊高征是孕妇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威胁着妇婴安全,至今仍为孕产妇死亡主要原因,而妊高征合并心力衰竭又是妊高征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院1994年-1996年收治妊高征合并心力衰竭16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 1.1 一般情况:16例孕妇中初产妇11例,经产妇5例,孕周在35-38周9例,38-41周7例。 1.2 临床表现 ①16例病人即往均无心脏病史,发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患者的不同干预治疗时机,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妊娠梅毒孕妇,回顾性分析和比较不同干预治疗时机对妊娠梅毒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率。采用SPSS 11.5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妊娠梅毒孕妇127例,妊娠梅毒均经血清学检查确诊。根据患者孕期实施干预(长效青霉素治疗)时机的不同,分为A组(60例)早期规范干预组(孕20周),B组(41例)中期规范干预组(孕20-28周),C组(26例)未干预/不完整干预组。A+B组为规范干预组。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A组为10.00%,B组为29.27%,C组为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B2=6.174,PB=0.013;χ2C=31.63,PC=0.000)。其中早产/低体重B组为26.83%,C组为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B=4.93,PB=0.026;χ2C=16.86,PC=0.000)。C组的不良妊娠结局高于规范干预的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91,P=0.000);C组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为19.23%,A+B组为0.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0,P=0.001)。快速血浆反应素球状卡片试验(RPR)滴度不同的妊娠梅毒患者,经规范干预后,规范干预组与未干预/不完整干预组的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高=13.01,P高=0.000;χ2低=7.65,P低=0.006),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高=4.94,P高=0.026;P低=0.017)。结论早期规范治疗对改善妊娠梅毒患者的妊娠结局及降低先天梅毒发生率有着重要意义,不论患者RPR滴度高低,妊娠梅毒患者均应早期进行积极的规范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饮食和运动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选取300例孕8~13周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增加饮食和运动干预。结果观察组血糖情况、妊娠结局优于对照组;体重增长程度、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产程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饮食和运动干预有助于控制孕妇体重,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孕周的早发型重度子痫孕妇所娩出的新生儿的临床预后.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52例早发型子痫孕妇按照孕周的不同分成两组,即<34周组(29例)和≥34周组(23例).观察两组孕妇所娩出的新生儿的预后情况,评价其体质量、Apgar评分及新生儿结局或并发症.结果 <34周组共29例,平均孕周(29.6±3.8)周,≥34周组23例,平均孕周(34.6±2.5)周,两组孕妇孕周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周组新生儿体质量明显低于≥34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新生儿结局或并发症的发生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妇的孕周会影响新生儿的临床预后,应在确保孕妇生命安全的情况下采取措施延长孕周.  相似文献   

15.
赵政  陈金仙 《心电学杂志》1990,9(2):133-134
本所于1982年首创胎儿心电图仪并开始进行临床探索,其检测成功率在90.75—99.65%。可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缺氧、窘迫,并可筛选失天性心脏病,降低围产儿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对优生作出贡献。一、检测对象妊娠3周时,已有胎心搏动,但传导系统未发育,因此不呈节奏。孕6周窦房结发育,孕8周房室结发育,孕12周心脏的传导系统已发育完善。故可对孕12周以后的孕妇进行胎儿心电图检测。  相似文献   

16.
妊娠妇女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会给孕妇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处理棘手。2007年9月~2009年12月,我们共收治妊娠合并再障患者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年龄23~31岁,孕龄28~41周。行剖宫产5例(其中剖宫产+子宫切除1例,剖宫取胎1例),经阴分娩3例。均经骨髓检查证实为慢性再障。孕前诊断4例,孕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女性孕期短PR间期的发生率、机制及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今科心电信息网络系统工作站对40301例健康体检者(其中女性未孕)及8257例健康孕妇分别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测定孕期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ree three iodine thyroid original ammonia acid,FT3),游离四碘甲腺原氨酸(free iodine thyroid original ammonia acid,FT4),促甲状腺素(thyrotropin,TSH).孕妇按孕周不同分孕早期(12周内)、孕中期(13~28周)和孕晚期(29周后)三组,分别进行PR间期及FT3、FT4、TSH的测定.结果健康体检者发生短PR间期120例(0.3%),其中男41例(0.102%),女79例(0.196%);孕妇短PR间期111例(1.344%),孕妇发生率明显增高,孕早中晚期的发生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T3、FT4随孕周增加而降低,FT4在三组中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SH与孕周呈正相关,孕早中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中期与晚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短PR间期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并与甲状腺激素水平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临床上,研究对不同时期的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采取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后,会有怎样的妊娠结局。方法选取该院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260例,选取时间为2015年7月—2016年8月,按孕周长短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22例(孕周32周),观察组138例(孕周32周),两组孕妇均采用胰岛素治疗,观察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差异以及治疗前后的血糖值变化。结果同样采取胰岛素治疗,观察组孕妇的剖宫产、早产的比例要高于对照组,但是观察组孕妇出现死胎、妊娠高血压和产后出血感染的比例却比对照组低,且两组数据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孕妇不论是在孕周32周以内采取胰岛素治疗还是在32周以上采取治疗,血糖值都较之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孕妇在治疗后的血糖值要低(P0.05)。结论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在孕周不到32周的时候采取胰岛素治疗,不仅对孕妇的血糖值有显著改善,同时孕妇的妊娠结局有明显的好转。  相似文献   

19.
妊娠后感染梅毒或者梅毒患者合并妊娠统称为妊娠梅毒。妊娠梅毒不但危害孕妇健康,还可导致流产、早产、死胎和先天梅毒儿等不良妊娠结局。自20世纪90年代起,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妊娠梅毒及其引发的先天梅毒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1-2]。有报道称中国地区不到1 h就增加1例先天梅毒[3],表明我国的梅毒防控面临相当大的挑战。先天梅毒的传播风险与妊娠梅毒治疗与否、梅毒孕妇治疗时机及分娩时非梅毒螺旋体抗体效价有关[4-5],妊娠梅毒的产前保健、早期采取合理的治疗干预是预防和控制先天梅毒的关键[6-7]。地区水平先天梅毒疾病负担的循证估计可以通过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取得消除梅毒的进展。然而,计算先天梅毒疾病负担需要依赖先天梅毒发生率的精确值,而非单次研究的点估计值。本研究针对国内报道的有关先天梅毒发生率进行 Meta 分析,为妊娠梅毒治疗的临床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我国决策者合理分配资源、制订相应的政策提供循证支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妊娠梅毒患者围产儿结局,探讨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并依此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母婴传播的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宜兴市中医医院妇产科2018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324例妊娠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妊娠梅毒患者围产儿结局。根据是否出现母婴传播将其分为传播组(32例)和未传播组(292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妊娠梅毒母婴传播的因素并绘制列线图模型,列线图的预测效能和区分度分别用ROC曲线和Bootstrap法。结果?324例妊娠梅毒孕妇中,出现先天梅毒患儿32例。足月顺产123例,足月剖宫产180例,早产顺产8例,早产剖宫产8例,死胎2例,死产3例。低出生体质量2例,畸形胎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检孕周、初检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滴度≥1:8、梅毒未治疗、未规范用药、治疗1个疗程均为妊娠梅毒患者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经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列线图预测妊娠梅毒患者母婴传播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53(95%CI:0.810~0.890)、78.12%、86.99%;经Bootstrap法对模型进行验证,一致性指数为0.837,校正曲线和标准曲线拟合度较好。结论?初检孕周、初检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滴度≥1:8、梅毒未治疗、未规范用药、治疗1个疗程均为妊娠梅毒患者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基于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为临床及早筛选高风险的母婴传播的妊娠梅毒患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