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加强对中药材在流通领域中的监督管理 ,我省对易混淆中药材品种进行了重点监督抽验 ,从监督抽验情况看 ,中药材在部分经营单位和医疗使用单位仍有混用现象 ,其中以桑寄生与槲寄生的混用现象为多。其他如山豆根与北豆根、五加皮与香加皮、金钱草与连钱草、白头翁与委陵菜等混用现象亦发现。现以桑寄生与槲寄生为例 ,谈一下二者的区别和混用的主要原因及几点建议 ,以引起有关方面中药专业人员的重视。1 桑寄生与槲寄生的区别 桑寄生来源于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Taxilluschinensis(DC )Danser的干燥带叶茎枝。别名广寄生等。主产于广东、广西…  相似文献   

2.
广寄生苷之利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寄生系桑寄生属植物,按国产桑寄生因产地不同而有三种,产于珠江流域者称广寄生,产于长江流域者称杜寄生,产于华北及东北者称北寄生。我国自古即以桑寄生供药用,神农本草经将其列入上品,大明本草谓能“助筋骨,益血脉”。近代学者用做强壮剂、消肿……及治高血压,血管硬化性四肢麻木……。关于广寄生之化学研究,最近本文作者之一(曾广方)自广寄生(Loranthus paracticusL. C. Merr.)中分离出两种结晶,其中之一为—黄酮类苷,暂称为广寄生苷,水解所得之  相似文献   

3.
桑寄生为常用中药,广寄生(Taxillus Chinensis(DC.)Danser)为桑寄生主流品种之一,中国药典各版均有收载。据文献报道叶中含广寄生甙(Avicullarin)及檞皮素(Quercetin)。作者从叶中分得二种结晶,理化鉴定及光谱分析证明晶Ⅰ为d-儿茶素(d-Catechin),晶Ⅱ为檞皮甙(Quercitrin),收率分别为0.013%和0.14%。为进一步考察广寄生叶中黄酮成分的组成,取夏季、冬季采收的广寄生及两种市售的寄生茶作叶的总黄丽层折鉴定,用檞皮甙、广寄生甙、d-儿茶素、槲皮素纯品对照,结果均含以上成分,但以檞皮甙为主,广寄生甙含量很低。  相似文献   

4.
曾广方  李世爵 《药学学报》1957,5(3):169-178
中药桑寄生是我国古代常用药品之一,早在2300年前的“神农本草经”已有关于它的记载,当初以寄生在桑树上的作药用,后来发现并不是专寄生在桑树的,而且不容易分别。到了唐朝的“新修本草”(西纪659年)著者苏敬等,干脆说桑寄生并不是专寄生在桑树上而多寄生在槲、欅、柳、水杨、枫等树上,直到现在巳有1500年左右桑寄生的名字已成了历史上的惯用名词并非指桑上寄生,而是寄生在各种可能寄生的树上了。刘慎谔谓中国产的槲寄生科(Loranthaceae)有5属30种,东北产1属1种。在崔友  相似文献   

5.
曾广方  陈仲良 《药学学报》1957,5(4):317-325
国产桑寄生品种甚多,而常作藥用的有北寄生、杜寄生、广寄生三种,前二种系同科同属,后一种是同科异属,作者巳报告了北寄生成分的研究,本报則从后者广寄生分离出有强烈利尿作用的結晶成分,特报告于后.按广寄生产于我国粤桂諸省,本实驗所用材料由本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供給,并紲鑒定其学名为Loranthus paraciticus L(Merr.)是为桑寄生屬Loranthus L.与槲寄生屬Viscum L.不同即与北寄生为同科不同屬的植物,由于作者曾在北寄生的乙醚浸出液中  相似文献   

6.
寄生类药物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作为常用药物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作用。但是寄生按基源分为桑寄生和槲寄生两种不同来源,应分别按处  相似文献   

7.
槲寄生来源于桑寄生科植物倾寄生Viscumcoloratum(Komar)Nabal的干燥带叶茎枝,收载于《中国药典》1995年版中。近期,发现某些医疗单位以扁枝树寄生混于树寄生中或直接充槲寄生药用。经鉴定该品来源于同科植物扁枝槲寄生ViscumatticulatumBurrm.f.[1]的干燥带叶茎枝,商品亦称枫香寄生、蟹爪寄生,在四川、广东某些地区作倾寄生药用。其性状、显微特征均与槲寄生有一定差别,且所含成份不尽相同。现将鉴定结果报道如下。1性状槲寄生呈圆柱形。2~5叉状分枝;表面黄绿色。金黄色或黄棕色,有纵皱纹;节膨大,有分枝或枝痕;断面皮部黄色…  相似文献   

8.
目前,由于桑寄生(Taxillus)的稀缺,槲寄生(Viscum)成了市场上主流药用品种,为了更好的了解槲寄生的来源和应用,笔者依据有关文献,从植物形态及药理作用方面对槲寄生作一综述,以供医药工作者临床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指引下,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教导,1972年初上海淮海药厂、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上海瑞金医院等应用槲寄生冲剂(桑寄生冲剂)对54例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槲寄生为桑寄生科(Lorantheceae)植物,也名寄生子、北寄生,学名viscum coloratum  相似文献   

10.
中药官桂的名称值得提出来与同道们商榷。中药官桂(《广西中药材标准》1990年版)与肉桂(《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不是同一物。但由于历代本草及部分教材刊载的官桂与肉桂为同一物之原因,致使现在临床上在使用这两种药材时,常常混淆不清,官桂当肉桂用,肉桂当官桂用。  相似文献   

11.
山茱萸作为临床常用中药,具有补益肝肾,收涩固脱之效。鉴于历代医药学家对山茱萸药用部位颇有争议,笔者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学典籍,结合现代相关文献、标准等资料,对山茱萸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及品质、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性味功效、用法用量等内容进行本草学考证,为确保含有山茱萸的经典名方能够精准用药以及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经考证可知,山茱萸从古至今来源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cc.,最早产于山东、陕西一带,后延伸至河南、浙江等地大量栽培,现商品多以浙江所产品质为佳。山茱萸最初应是以全果实入药,但由于“核能滑精”说的影响致使山萸肉(去核之果肉)成了历代主流品规,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2种规格均存在,应根据患者类型辨证使用。山茱萸在历代本草、医学典籍中记载的炮制方法也较多,但主流品种为山茱萸生品和酒萸肉。此外,山茱萸性味也从最初“味酸,平、微温无毒”演变为“味酸、涩,性微温”,历代用药剂量更是与药典规定的剂量范围出入较大,建议临床医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根据患者及病证类型,选择合适的经方剂量,以最大限度保证山茱萸应有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据载[中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注释选编]:“细辛的药用部位,历代本草均记载为根,东北地区于伪满时期改用带根全草。”细辛,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名医别录》记载:“细辛生华阴山谷,二月、八月采根阴干。”《吴普本草》记载:“细辛、如葵叶,赤色,一根一叶相连,三月、八月采根。”当今所用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华细辛三种,药用为带根全草。《中国药典》(95版一部)规定细辛“含挥发油不少于2.0%(ml/g)”,作者通过实验说明细辛根、叶中挥发油含量相差悬殊。全草入药的细辛在加工成饮片时,应注意根、叶的比例,以确保临床疗效。 1 实验材料 汉城细辛(嘉兴市医药站);北细辛(湖州市医药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目的:通过对麦冬的名称、基原、产地等进行本草考证,明确麦冬入药的历史沿革,澄清麦冬入药品种,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 考证历代本草著作,结合资源调查及现代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从历代本草记述来看,麦门冬的别名虽多, 但并未流传成常用名。药材名只有“麦门冬”和“麦冬”。根据本草记载的麦门冬主要产地、原植物的形态特征和药用情况,可以初步推断历代本草记载的麦冬主要产于我国浙江建德,四川绵阳,湖北襄阳及周边地区。麦冬与山麦冬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基本类似。在中医临床上倾向于等同入药。结论:鉴于古今麦冬药用习惯、现代化学与药理研究基础和中医临床实际,麦冬和山麦冬能否参照寥科植物掌叶大黄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 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 或药用大黄 Rheum officinale Baill.;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 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 或云连 Coptisteeta Wall.等常用中药,作为中药多来源品种对待可进一步磋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中国药房》2019,(4):513-517
目的:探讨中药十八反、十九畏的历史沿革与临床应用情况,为充实中药合理应用内容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文献挖掘的方法,以"十八反""十九畏""反药""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等为关键词,组合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18年8月)和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摘录和梳理中药十八反、十九畏的相关文献,就其历史沿革与临床应用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与结论:十八反是中药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该词首载于《蜀本草》一书,是中药"七情"中"相反"的具体体现,且历代本草医籍中记载的十八反中药数量有所不同。十九畏是中药配伍的禁忌之一,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历代均存在"相恶""相反""相畏"混用的情况,且医家对十九畏的"七情"归属尚存有争议。无论古代本草医籍、现代医案医话、历版《中国药典》还是临床应用相关文献中,均存在十八反、十九畏药对的配伍应用。其中,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含十八反药对的成方制剂共8个品种,以川乌/草乌-白及/白蔹居多;收载含十九畏药对的成方制剂共9个品种,以丁香-郁金、肉桂-赤石脂居多。虽有医案或文献指出其可用以治疗危重病证和疑难杂病,且亦有研究初步证实了个别反药/畏药配伍的合理性,但相关研究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且研究证据强度不高、研究证据不充分,故仍有待加强基础研究并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予以证实,以保证中药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使君子既能杀虫,又益脾胃,是治疗小儿诸病要药。本文通过查阅经典本草典籍、历版《中国药典》、地方炮制规范及相关文献,梳理使君子的炮制历史沿革,对使君子的古代入药部位、炮制方法进行比较,并汇总国家和地方标准中使君子的收录情况。以期为不同使君子饮片在临床合理用药和标准提升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医药科学》2016,(17):49-52
本研究近期对当归、人参、西洋参及三七进行了研究,发现古代本草及国家、省级或其他地区中药标准对于当归的功效与药用部位对应性上存在较大差异,对于人参等药材不同部位的使用情况在历版药典或者古代本草及其他地区标准的记载存在较大的不同。历代对于当归的记载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不同:一是对当归药用部位划分上有所不同;二是对相同部位当归的功效记载也不同;三是有的本草或中药标准未分部位记载当归功效;历代本草对人参、西洋参及三七的加工也存在较大的不同。本研究揭示了当归分部位使用历来就存在争议,还需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对人参、西洋参及三七应该更加合理的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7.
查阅、考证历代本草医方典籍中脆蛇的相关记载信息,追溯其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临床运用等历史沿革,总结近现代脆蛇医药学专著、科研报道,分析其现代研究进展,为合理应用、规范炮制及现代科学研究提供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安宫牛黄丸中郁金的品种选择.方法:对郁金的基原、产地、药用部位、功效等方面进行本草考证及分析.结果:本草典籍中郁金的基原可能为姜科姜黄属姜黄Curcuma longa L.,主产于四川;最初使用根茎,清代转变为使用块根;202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入药品种中的姜黄Curcuma longa L.(习称"黄丝郁...  相似文献   

19.
槲寄生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槲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学名:Viscumcoloratum(Komar)Nak.。经临床使用,对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的疗效。除了已报道的对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冠脉循环和对心肌局部缺血引起的心律失常均有防治作用外,又发现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  相似文献   

20.
枫香槲寄生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进一步研究枫香槲寄生的化学成分,寻找抗心血管病的活性成分。方法应用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得到5个化合物:反式桂皮酸(trans-cinnamic acid)(I),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II),白杨素(chrysin)(III),圣草酚(eriodictyol)(IV),枫香槲寄生苷(V) 。结论V为新化合物,I-IV均为首次从枫香槲寄生中分离得到,其中I,III,IV为首次从桑寄生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