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37岁的赵先生,本来是一位身体略显肥胖的工程师,也许身材的原因吧,赵先生特别怕过夏天,一到酷夏七、八月就会整箱的往家里搬啤酒,只要赵先生回家,家里的空调就不停机。这天赵先生在家悠闲的喝着冰镇啤酒吹着空调,忽然感觉自已的腰部一阵剧烈地疼痛……  相似文献   

2.
拓海 《自我药疗》2013,(10):20-20
胡丽梅的丈夫程瑞今年在一家外企从事市场营销工作。因为平时应酬比较多,经常需要陪客户吃饭,尤其是喜欢喝冰镇啤酒和麻辣火锅,久而久之,他出现了胃脘冷痛、胀气等不适症状,还非常容易疲劳。  相似文献   

3.
美食立夏     
《医药保健杂志》2012,(5):30-30
公历每年的5月5日~7日是立夏的交节,为二十四节气的第七个节气。立夏代表着夏天的开始,自然万物进入到一个重要的生长期。从立夏的气候变化来看,立夏意味着气温升高,雨季来临,降水的增多,导致空气湿度变大,湿与热合并为“湿热之邪”,最易侵犯脾胃,故立夏节气之饮食摄生,首当重视健运脾胃,以防脾胃因感受“湿热之邪”而生疾患。此外,  相似文献   

4.
正炎热的夏天让人口干舌燥,吃饭也不香了。如果一味用冰镇饮料、啤酒、西瓜等解暑,还会伤胃。在此推荐一款既美味又健康的小茶饮,比白开水和各类冷饮解渴,可避免因口渴多饮而降低食欲。取罗汉果1/4个、山楂15克,将罗汉果稍弄碎,和山楂一起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煮30分钟,去渣留水饮用。  相似文献   

5.
正夏天炎热多雨、气候暑湿,不少人都会出现口渴汗出、头晕耳鸣、神疲乏力、胸闷心悸、小便短赤等情况,这称为伤暑。暑湿很容易入侵脾胃,当暑湿困脾时,人体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特别是进入"阳极之至,阴气始生"的夏至时节,高温高湿气候最易引发脾胃疾  相似文献   

6.
《中国药店》2012,(7):122
探寻调理之法,了解养生之道,欢迎大家来到仲景养生坊。这次的嘉宾是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病科的闫小萍教授,他将为我们在这个湿热的季节里介绍一道有益于风湿病患者化湿散风的药膳——薏仁苓术羊肉煲。【闫小萍】风湿病患者在湿热季节表现出来的症状是关节的沉重、酸痛、肿胀,且伴有全身症状。暑湿较盛,一般会伤及脾胃,胃会胀、堵、满、闷,食欲不太好,有的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炎热的夏季到来,人们容易出现口臭、便秘、头昏沉、目不清等症状。唐山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朱叶珊介绍:这是湿热之邪在作怪。湿热之邪不仅有外热来袭,也有身体内生的湿热。天气炎热和多雨潮湿是外感湿热的主要原因;此外室外温度升高时,人们躲在空调房内,造成毛孔闭塞,汗出不畅,把本来应通过发汗外泄的湿浊留在体内,也是引发湿热病症的一个主要原因;肝炎病毒的侵袭也是外感湿热毒邪的一个常见原因。而内因主要与饮食不  相似文献   

8.
民间有谚语道:“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今年冬令补,明年三伏虎。”由于秋冬季节是紧跟着湿热并重的夏天而来的季节,因此,在此时,夏天对人体的影响还会存留一段时间。表现为: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出现~些“热”未除的症状,如口苦口干、心烦、小便黄赤、大便干燥、舌红、舌苔黄等表现。除此之外,还有“湿”的症状,如脘腹满闷、食欲不佳、口黏、小便不利、大便烂、舌苔厚或腻等表现。  相似文献   

9.
<正> 急性黄疸型肝炎颇似祖同医学“黄疸”病中之“阳黄”;无黄疸型者则属“湿热”“肝胃不和”、“郁症”等病范畴。慢性肝炎除包括上述疾病外,还与“胁痛”、“积聚”、“阴黄”等病有类似之处。本病初期为感受湿热之邪引起,湿热不得发泄,郁结脾胃,致脾胃失调,累及肝胆,使气机阻滞。熏蒸肝胆,郁于血分,浸渍面目,溢于皮肤而发黄疸。湿热除与季节、地区和气候有关外,还与平素饮食不节如饮酒过多,食物不洁,七情所伤如暴怒、  相似文献   

10.
中医理论认为,乳房为多气多血之所在,乳头属肝,为肝肾二经之冲;乳房属胃,为阳明气血汇集之所,脾胃互为表里,忧思郁怒则肝气郁滞、肝失疏泄、肝脾两伤;乳部经络赖肝之疏泄、阳明之布司。因此乳房疾病除了肝气疏泄,还应考虑脾胃气血所伤。乳腺癌、乳腺增生、病理性溢乳、乳腺炎等乳房疾病的发生是由于肝脾两伤,痰凝气结,都涉及到脾的运化和肾脏的封藏作用,因而治疗上当益气养血、补益脾肾,同时辅以祛邪,常用药物为黄精、党参、黄芪、茯苓、当归、白术等。本文对这些药物的补脾益气养血作用机制改善乳房有关症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酒精性肝病的发生与脾胃运化作用具有密切的关系,患者长期饮酒,酒毒酿生湿热,湿热疫毒侵袭肝脏,伏于血分,致使肝失疏泄调达,而脾失健运,引发气血失调,日久损伤正气,正气不足。刘光伟教授从医多年,在治疗酒精性肝病方面具有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从病因、病机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后,刘光伟教授认为酒精性肝病以脾虚、湿热、毒瘀三者为主要特点。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分为早、中、后三期,以湿邪贯穿疾病全程。治疗上刘光伟教授认为早期应以健脾化湿为原则,中期应以清热凉血活血为原则,后期应以活血化瘀为原则,调理肝脾,促进气血运化,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病毒性肝炎属于中医黄疸、胁痛等病症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有内外两方面:内因多与脾胃虚寒、内伤不足有关;外因多由感受湿热毒邪或饮食不节所致,病因关键是湿。从脏腑来看,不外脾胃肝胆,且往往由脾胃涉及肝胆。湿邪或与热合,蕴结脾胃,重灼肝胆,或湿自寒化而成寒湿,阻遇中焦,肝胆失于疏泄而发。从病理过程来看;初期常以湿热毒邪内蕴,肝脾气机不畅为主。日久①则因肝郁气滞或湿热久蕴而致气滞血瘀,甚则瘀血阻络;②湿热毒邪灼伤肝阴而成肝肾阴虚;③邪毒损伤脾胃而致脾胃虚寒,甚则脾阴虚。现按西医临床类型,辩证施治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治疗应用抗生素后胃肠道反应,常分以下三型进行辨证论治。1 脾胃阳气虚临床以应用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林可霉素等药物为常见,这些药物类似中药清热解毒类药,其性偏阴,久服常损及脾胃阳气,表现为脾胃阳气虚,运化失常,水谷不运,气化不利。临床常见症状为:腹泻水样便,甚则完谷不化,食少纳差,食后脘腹胀满,肢体倦怠,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腻。治以:温阳健脾,利水除湿。方以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党参 20 g、白术 15 g、茯苓20 g、山药20 g、薏苡仁30 g、扁豆15 g、砂仁5 g、陈皮 10 g、桔梗10 g、甘草 6 g。加减:伴腹痛,临床特点为腹中隐痛…  相似文献   

14.
正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人群需要长期用药。有些药物会影响肝肾、脾胃健康,并以肝胆湿热、脾胃湿热的形式出现。因此,建议需要长期服药的人群,出现相应不适症状及时就医,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祛湿。肝湿毒会引发转氨酶升高,因为药物会增加肝脏代谢负担,眼睛干涩模糊、头晕、  相似文献   

15.
窍门评说     
正脾胃弱可以蒸点茯苓饼我长得比较瘦弱,中医医生说是脾胃虚弱。我看到一本书上说脾胃虚弱可以吃茯苓。据说苏轼的弟弟苏辙自幼体弱多病,加之勤奋读书用脑过度,因而病魔缠身久治不愈。直至32岁,他开始服食茯苓,坚持1年,顽疾竟获痊愈,此后服食不断,也得享高寿。所以我想吃茯苓调养身体,但怎样吃比  相似文献   

16.
虎杖为蓼科属多年生草体植物,根、茎、叶全草入药。常在临床中治疗多种疾病。虎杖性味苦寒,入肝、胆、肺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祛痰止咳、活血行瘀等作用。1 利湿退黄,用于治疗黄疸《全匮要略心典》曰“夫黄疸之病,湿热所郁也”。黄疸病以湿热居多,内蕴脾胃.淤滞三焦,营卫不建,升降受限,胆汁外溢而致。主治湿热发黄,均用虎杖配伍茵陈。生大黄、枝子、黄柏等以助其功,导湿热从  相似文献   

17.
夏天到了,湿热是个影响很多人的大问题。湿热、内热等问题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但都给朋友们造成了各种困扰。为此,记者采访了擅长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多系统疑难杂病的贾海忠大夫。  相似文献   

18.
郭素香教授认为湿疹患儿宿有伏风,外感风邪,又兼脾胃积滞,滞而化热,内酿湿邪,内外风邪裹挟湿热蕴结肌肤,发为湿疹。病程迁延,血分耗伤,肌肤失养,渐成血虚风燥。临床辨证分为脾胃积滞证、湿热蕴肤证和血虚风燥证,治疗以和血健脾、祛风止痒为要,随证佐以息风止痒法、健脾导滞法、资脾和血法、运脾安神法、引经法等。方予消风散加减,配伍精确,疗效显著。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9.
正"大便黏马桶,总也冲不净,恐是大肠癌前兆。"对于网上广泛流传的这个说法,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主任王元钊回应称,有点过于危言耸听,大家不必太担心,但大便冲不净确实能反映出一定的健康问题,不宜忽视。中医认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大便不成形就是中医所说的便溏,说明大肠有湿热。除了外界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产生湿热最重要的原因是不良的饮食习惯,例如吃得太饱或过于油腻、嗜酒、饮食不规律等,这些都容易损伤脾胃。脾胃主管食物的消化和体内水液代谢。脾胃受  相似文献   

20.
10余年来,笔者根据临床观察,发现乙肝患者长期应用苦寒清热燥湿解毒药,引起一些病理变化,造成病情加重或迁延不愈者屡见不鲜,今略抒己见,供同道参考。 乙慢肝病机复杂,多以肝脾肾虚损为本,湿热残留不净为标。临床上湿热症状显著者,可短时间应用苦寒药,一般不宜超过一个月,应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过,同时应兼扶正气。对于素体脾肾亏虚者更应慎用。因苦寒药易伤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化气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