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凝血试验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卫生部颁布淘汰传统出凝血时间项目后,凝血仪以其检测灵敏、准确、快速已广泛应用术前常规检查,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抗凝治疗的监测。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人体凝血系统与抗凝系统处于动态平衡,当某些因素打破这一平衡,血液将在血管内形成血栓或发生出血现象。凝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理过程,凝血试验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做好实验质量控制,为临床提供准确实验结果至关重要,笔者根据实际工作中几个方面浅谈如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血栓与止血的质量保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以其准确、快速、灵敏的检测已广泛应用于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的试验监测。由于许多凝血因子是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常温下非常容易失活,而凝血、止血又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生理病理过程。影响其实验的因素很多。因此,做好以下环节的全程质量管理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3.
崔建志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3):742-743
随着临床实验室的飞速发展,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以其准确、快速、灵敏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血栓疾病、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及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的试验检测。凝血/止血又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生理病理过程,影响其试验结果的因素很多。因此,做好以下几方面的质量控制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4.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凝血测定被广泛应用于出血性疾病的诊断,血栓性疾病的溶栓治疗,抗凝药物的使用和预后分析提供依据。但是,很多凝血因子都是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因此在标本的采集测定过程中,如何减少各种因素的影响是保证检测质量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用于防治血管内栓塞或血栓形成的疾病,预防中风或其它血栓性疾病.是通过影响凝血过程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凝血过程的药物.正常人由于有完整的血液凝固系统和抗凝及纤溶系统,所以血液在血管内既不凝固也不出血,始终自由流动完成其功能,但当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或抗凝及纤溶减弱时,则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  相似文献   

6.
APTT常用于内源凝血系统的筛检实验,肝素治疗实验室检测和狼疮抗凝物等检测,在实验过程中时常会遇到APTT时间延长等诸多影响因素,常见有:病人心理状态、标本采集、抗凝剂选择、标本运输和处理、试剂选择等因素。  相似文献   

7.
妊娠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在孕期中由于胎儿生长发育的需求以及分娩等原因,引起母亲体内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导致了母亲体内凝血功能的改变,尤其在妊娠的中、晚期,为生理性高凝状态,为产后止血打下基础.当这一系统异常改变时,如某些因素导致的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途径,引起凝血障碍等,可能会引起某些出血及血栓性疾病的发生,严重威胁到孕妇及胎儿的生命安全.对妊娠期妇女进行凝血检测非常重要,本研究就此进行了动态观察,为判断孕妇机体凝血系统生理病理变化提供实验依据,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血凝试验是测定内、外源性凝血系统最常用的,也是临床血栓和止血最重要的筛选试验,对出血性疾病和血栓疾病的临床诊断、疗效观察、指导临床用药及估计预后具有重要价值。我科使用普利生C2000半自动血凝仪5年来体会到血凝操作虽简单,但检测条件比较苛刻,如测定方法、孵育时间、受检者的因素、标本的采集、试剂质量、操作过程中人员水平的不同等,  相似文献   

9.
ACL-200血凝仪检测凝血四项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血栓与止血检测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凝血四项(PT,Fib,APTT,TT) .已成为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常规检验项目,也是内源性,外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或减少的重要的过筛试验。ACL - 2 0 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性能稳定,故障率低,操作简单,效率高,对凝血四项的检测采用比浊离心分析法的原理监测样品凝集前后光散射的变化,其准确性高,重复性好.但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碰到一些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相关因素,现总结如下。1 标本因素1.1 标本的采集 标本采集的不顺利可引起PT和APTT的假性延长.因此采集过程一定要规范,最好使用大号针头和已加有定量…  相似文献   

10.
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测定作为凝血功能异常的筛查试验 ,在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抗凝治疗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用PT和APTT取代传统的出凝血时间BT(Duke法 )和CT进行术前止血功能评估后 ,其应用更加广泛。由于该试验对标本要求特殊 ,采集的正确与否 ,直接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 ,所以探讨实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对我院三年来因标本原因导致实验结果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选自 1998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间我院进行凝血功能检查、术前检查的 6 15 86份标本中  相似文献   

11.
因为抗凝系统的相关蛋白质的功能是抗凝血作用,一旦其含量减少或活性减低,都会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或血栓性疾病.而如果其活性增强又会导致出血性疾病.目的 讨论抗凝系统实验室检查在血栓相关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为医生诊断提供依据.结论 AT-Ⅲ减低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AT-Ⅲ缺乏症.由于AT-Ⅲ主要功能是抗凝,所以A T-Ⅲ减低主要表现为血栓前状态(易栓症)或血栓性疾病(多为静脉血栓形成).P C减低为蛋白C缺乏症,患者有血栓形成增加的倾向.血浆P S减低为蛋白s缺乏症.是由于先天性(基因缺陷)和获得性(凝血障碍)原因所引起的血栓病.其临床特点是有或无血栓形成史,有者以静脉血栓为多见.  相似文献   

12.
静脉采血对凝血四项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合称凝血四项,其作为凝血功能异常的筛查试验,在出血性疾病诊断、抗凝治疗监测、术前检查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该实验对标本要求特殊,采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所以探讨静脉采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对临床工作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ACL200血凝分析仪是一台为临床提供凝血和纤溶试验分析的全自动、高效率的分析仪。临床上可用于术前凝血功能检查,抗凝疗法、溶栓疗法的实验室监测,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血友病检查及替代治疗的监测。该仪器具有操作简便、快捷,结果较为稳定、准确的特点。现就该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常见的一些故障及解决办法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4.
血凝试验准确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临床医学中,无论是出血性疾病或血栓性疾病以及各种原发或继发性纤溶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观察,都离不开实验室有关凝血、抗凝血及纤溶的检测。目前临床内外各科广泛应用的抗凝疗法和溶栓疗法,以及心血管手术等,更离不开可靠的实验室监控。如何为临床提供一个完整、准确的血凝试验结果,是每一位临床检验工作者关注的问题。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血凝试验准确性进行探讨。1 关于样本采集与储存 临床样本的正确采集、储存是获得准确结果的第一保证。经典的凝血表达为一简单的瀑布学说,据此我们可知血凝反应与一般的生化反应不同,它是各种凝血因子…  相似文献   

15.
血栓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几乎涉及临床各科,尤其是心脑血管血栓形成在我国人口病死原因中占首位。因此对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防治一直是广大医学工作者关注的课题。近几年来随着对血栓止血领域中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与抗凝及纤溶系统的深入研究,许多新的分子标记物已应用于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 1 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是一多功能细胞,生理状态下的血管内皮细胞可释放前列环素(PGI2),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合成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  相似文献   

16.
临床血栓与止血检验分析的质量保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血凝分析仪进行凝血4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测定(TT),纤维蛋白原(FIB)]试验已广泛应用于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抗凝药剂量监测及预后分析,准确的检测结果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将实际工作中有关血栓与止血检测中全程质量控制方面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凝血机制涉及临床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并与临床治疗和预后有着密切联系。临床实验室对于凝血机制方面的检测广泛应用于出血、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的诊断疗效观察,抗凝药剂量监测及预后分析。为此,我们收集了778份健康体检者的血浆标本,在本实验室常规条件下,利用法国STA 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四项指标进行测定,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抗凝血因子蛋白C系统的生理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机体内,抗凝系统和凝血系统处于动态平衡,当凝血系统被激活占优势时,则出现血栓性疾病。目前,血栓性疾病是致死率最高的常见病,因此对抗凝功能的研究引起了医者的广泛的关注。在抗凝生理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血液中的抗凝因子,主要有3个体系:抗凝血酶、蛋白C系统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蛋白C系统是体内重要的抗凝系统,由蛋白C(protein C,PC)、蛋白S(protein S,PS)、活化蛋白C抑制物(activated protein Cinhibitor)和凝血酶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组成,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过程起着重要调节作用。由于PC系统的病理变化与许多血栓性疾病和高凝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对PC系统和蛇毒激活PC的研究受到了人们广泛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血栓与止血实验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的必要手段 ,标本的采集、抗凝剂的选择、测定条件和试剂的标准化等都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有较大影响。根据卫生部 2 0 0 0年 4 12号文件 ,即《出血时间、凝血时间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的通知》 ,必须标准化血栓与止血实验 ,以减少误差 ,提高精密度、准确度和可靠性。1 标本的采集采血前患者应处于平静和空腹状态 ,情绪激动、剧烈运动会引起血小板数增加、血小板活化、凝血和纤溶性的增强。脂血和溶血也会影响实验结果。理想的采血和盛血容器是塑料注射器和硅化的玻璃试管 ,以减少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  相似文献   

20.
凝血功能实验结果影响因素和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凝血功能检测在临床上常用于患者手术前准备、抗凝剂用量的观察、出血性疾病或血栓性疾病的初步诊断和疗效评估。但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较多,因此,实验的标准化是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