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CT表现及发病机理的探讨(附1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后缘软骨结节(LPMN)的发病机理及CT对LPMN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LPMN的CT表现、好发部位及其原因。讨论了LPMN的发病机理。结果:典型改变为:(1)椎体后缘类圆形骨质缺损,边缘致密硬化。(2)缺损后方的骨壁呈拱形突入椎管。(3)硬膜囊及神经根可受压,可伴有椎间盘突出。结论:CT能清楚显示LPMN的改变及其对硬膜囊和神经根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诊断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34例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结果与手术组织病理结果进行对照,CT诊断椎体后缘软骨结节32例,诊断准确率为94.12%(32/34),1例误诊为突出椎间盘髓核钙化,1例误诊为后纵韧带骨化;椎体后缘软骨结节CT表现为椎体后缘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骨质缺损区,骨质缺损区后壁见弧形或弓形条块状骨块。结论 CT有助于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及常见椎体后缘骨化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CT表现。方法:收集57例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临床和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即椎体后缘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骨质缺损,边缘多有不规则骨质硬化缘,骨质缺损后见条形或弧形骨块并突入椎管。结论:CT扫描对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应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增强对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LPMN)的认识以避免漏误诊.方法 总结85例LPMN的特征性CT表现并分析漏误诊原因.结果 特征性CT表现为椎体后缘伴有硬化环的骨质缺损区,缺损区后方有骨块突入椎管导致椎管狭窄.扫描技术运用不当、对本病认识不足等原因可导致漏误诊.结论 提高对LPMN的认识,避免漏误诊,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腰椎后缘软骨结节(LPMN),其特征性CT表现是椎体后缘局部骨质缺损。其后有一骨块突入椎管。为加深认识,结合本院经手术治疗证实的13例典型病例。分析其CT表现,并讨论其发病机理、临床表现、CT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CT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75例(82个)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CT表现。结果:椎体后缘离断症好发于L1~S1,以L5发生率最高(51.2%),其次为S1(32.9%),离断骨块多数呈条片状、弧线状,少数呈三角形。97.3%合并椎体后缘软骨结节,41.4%致椎管或侧隐窝狭窄,70.7%合并椎间盘突出,30.7%合并椎体内单发或多发的许莫氏结节。结论:椎体后缘离断症具有显著的CT特征,在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基础上脊柱伸屈反复牵拉的应力作用。是其主要形成机理。本症是引起腰腿痛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CT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75例(82个)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CT表现.结果椎体后缘离断症好发于L4~S1,以L5发生率最高(51.2%),其次为S1(32.9%),离断骨块多数呈条片状、弧线状,少数呈三角形.97.3%合并椎体后缘软骨结节,41.4%致椎管或侧隐窝狭窄,70.7%合并椎间盘突出,30.7%合并椎体内单发或多发的许莫氏结节.结论椎体后缘离断症具有显著的CT特征,在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基础上脊柱伸屈反复牵拉的应力作用,是其主要形成机理.本症是引起腰腿痛不客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腰椎后缘软骨结节是发生在腰椎体后缘的软骨结节,可引起硬膜及神经根压迫症状,具有特征性X线及CT表现,以往由于诊断技术及临床表现多有椎间盘突出的典型征象,常漏诊漏治,随着CT及磁共振显像(MRI)等检查手段的普遍应用,腰椎后缘软骨结节渐引起重视。我院1992~1997年间共收注15例,手术治疗14例,疗效满意。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5例,男9例,女6例(1例拒绝手术),年龄19~35岁,平均28.6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19年,平均病程2年2个月,突然发病8例,均有明确外伤史,多为弯腰搬抬重物所致,余7例隐匿起病,反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后缘许莫结节型腰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及与临床手术病理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5例椎后缘许莫结节型腰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结果:35例椎后缘许莫结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在椎后下缘25例,椎后上缘10例;中央型9例,旁侧型26例。CT表现:椎体后缘骨质呈类圆形或多囊状骨质缺损,周边硬化,后壁呈弧形突向椎管,有断裂、游离。结论:CT可反映椎后缘许莫结节型的病理变化,并可初步判断纤维环完整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腰椎滑脱的CT征象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腰椎滑脱的CT表现。结果:CT扫描显示以下特征:(1)关节突间部的骨性缺员;(2)椎管前后径延长:(3)椎体后缘呈双边征;(4)于相邻椎体层面,椎间盘呈相反方向突出椎体边缘;(5)侧隐窝狭窄。结论:腰椎滑脱具有特征性CT征象,CT扫描不仅能明确诊断,而且可以显示许多细节。  相似文献   

11.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表现。方法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男性40例、女性28例,年龄25 ̄50岁。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 (1)髓核游离征:即髓核游离入椎管内;(2)重度突出症:一缘超过椎管前后径的1/2,不整齐,与硬膜囊分界不清;(3)后缘锐角下:即突出后缘超过这前后经的1/2,边缘清能分辩硬膜囊,但突出后缘成锐角;(4)后缘上、下有动征:即非椎间盘平面显示突出椎间盘影。结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16排CT的运用效果进行探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期间所接纳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7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CT检查结果、X线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诊断结果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结果:CT检查诊断正确率显著高于X线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T检查方式可更为详细观察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状况。(1)脊柱明显改变,主要突出表现为生理屈度变直、侧弯、侧凸;(2)椎体可见明显改变,或是可见椎体后缘骨质唇样增生、相邻椎体有弧形压迹;(3)可见以椎间隙等宽且轻度狭窄、椎间隙前窄后宽等为主要状况的椎间隙改变现象。结论:16排CT对于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可发挥较佳的运用效果,扫描速度快且准确率高,值得临床进行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3.
TherearemanykindsoftherapiestoLumbardiscprotrusion(LDP),inwhichtractionisonekindofeffectivenon-operativemethod;CTiseffectiveandpreferredexaminationmethodtodiag-noseLDP.WeanalyzedclinicalmanifestationsandCTimagesof58lumbardiscprotrusioncasesthatwerediagnosedbyCTandtreatedwithtractiontherapybeforeandaftertreatmentandassessedfunctionoftractiontherapytoLDP.1Subjectandmethod1.1SubjectWecollected58LDPcasesthattreatedwithtractiontherapyfromOctober1997toJune2001,inclu…  相似文献   

14.
腰椎退变性滴脱症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腰椎退变性滑脱症的CT诊断依据和CT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腰椎退变性滑脱症(前滑脱35例,后滑脱6例)的CT表现。结果 椎间盘相对性相反方向膨出相邻椎体边缘,椎间小关节半脱位及下位椎体上缘层面椎管矢状径的改变具有CT表现的特征性,是CT诊断腰椎退变性滑脱症的主要依据。结论 CT不仅能诊断腰椎退变性滑脱症,而且能与腰椎椎弓崩裂并滑脱相鉴别,从面能显示硬膜囊和神经根受压迫的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后路脊柱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前后路脊柱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变31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17例,腰椎失稳、椎管狭窄14例,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29例腰痛消失,下肢麻木、疼痛逐渐好转,腰部稳定有力;2例患者术后患肢麻木感仍存在,残留有疼痛,影响行走功能。疗效评价优74.2%,良22.6%,差3.2%。术后随访腰椎间盘CT平扫,见椎体间相对运动消失,椎间隙较术前增高,椎间融合器与上下椎体融合,滑脱的椎体较术前复位明显,无移位并发症。结论前后路脊柱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变符合脊柱的生理负重,创伤小,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附5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表现,评价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及限度。材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证实的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56例,对它们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诊断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符合率为85.7%;CT分型:中心后型,后外侧型,椎间孔内或外型;主要CT表现有:(1)腰椎间盘后缘局限性后突软组织密度块影,边缘光滑,硬膜囊受压、变形;(2)游离碎块形成;(3)神经根受压、水肿或湮没;(4)突出髓核部分钙化或骨化;此外,CT还能清楚显示椎管及侧隐窝狭窄、黄韧带肥厚、小关节病变以及椎间盘真空征等合并征象。结论:CT是诊断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检查方法,大部分病例经CT检查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和MRI在布氏杆菌脊柱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布氏杆菌脊柱炎患者64排128层螺旋CT及MRI图像。结果 MR显示2个椎体受累者29例,3个椎体受累者5例,4个椎体受累者2例;腰1椎体受累3例,腰2椎体受累6例,腰3椎体受累15例,腰4椎体受累24例,腰5椎体受累18例,骶1椎体受累3例;30例椎间盘有不同程度累及,21例有椎间隙变窄,15例椎间隙未见明显变窄;27例有不同程度椎旁软组织肿胀。CT显示2个椎体受累27例,3个椎体受累4例,有骨质破坏椎体63个,有6例椎体骨质破坏不明显,9例椎体软组织肿胀不明显。MRI较CT更能清晰显示椎体骨髓水肿及椎旁软组织情况,但对细微骨质破坏不如CT。结论 MRI和MSCT相结合,能提高布氏杆菌脊柱炎侵犯程度和累及范围。   相似文献   

18.
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X线平片与CT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探讨平片诊断腰椎问盘退行性病变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09例腰椎正侧位片及CT扫描图像,总结椎问盘退行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结果:腰椎顺列特征性改变,椎间隙变窄、前窄后宽和前后等宽,椎体上下缘骨质增生硬化,椎体后下角增生后翘,双凹征或单凹征等是椎问盘退行性病变的重要表现。结论:综合分析临床病止特点,好发年龄、部位以及平片特征,能够提高X线平片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发病机理和CT表现,提高对本症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对16例患者进行轴位及部分冠、矢状位重建的CT扫描。结果:本组病例离断骨片均来自椎体后上缘,以S1居多,后移骨片前方骨质缺损区为间盘组织充填,周边硬化。结论:椎体后缘骨片离断的主要发病机理是椎间盘突出的推压,为继发改变,认同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命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