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廖岩红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1,20(13):134-134
中医食疗是中医药学领域里的一门新学科,在临床工作中对病人合理的膳食可达到治疗疾病帮助恢复健康的目的。因此病人的饮食指导在我们中医临床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4.
5.
6.
7.
8.
9.
中医食疗是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择食物配伍,因病、因人、因时、因地辨证施食。
糖尿病 禀赋不足即先天禀赋不足是糖尿病发作的重要内在因素,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情志失调即长期过度情志刺激,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饮食失节即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等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 相似文献
10.
11.
消渴与糖尿病的概念亟需澄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当前将消渴病与糖尿病概念混为一谈现象的剖析,指出两者概念上可存在交叉关系,但绝非是等同关系。并由此就“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医科研导向等问题展开讨论,强调从西医的角度研究中医、验证中医固然无可非议,但不应成为当前唯一的固定的研究模式;中医的创新性发展更应实践中以医理论来指导实验研究,来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6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行基础药物治疗,观察组行中医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并检测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脂、肝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76%,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TC、TG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显著,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强化中医辨证施食,探索2型糖尿病(T2DM)慢病管理的新模式。方法:将T2DM患者90例辨证分为阴虚热盛证14例、气阴两虚证45例、阴阳两虚证4例、血瘀气滞证27例,采取健康讲座、糖友会等形式进行交流,在中医辨证施食的基础上予以个性化饮食指导,观察辨证施食管理前后患者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代谢指标与BMI、腰围、臀围变化情况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结果:除阴阳两虚证外,其余三类中医证候积分均较管理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代谢指标及BMI、腰围、臀围较管理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施食的饮食管理可有效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改善糖、脂代谢,控制体质量,缓解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及血瘀气滞证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4.
15.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7,(2)
中医食疗2型糖尿病注重整体观念,药食同源、辨证施膳,运用"四气""五味"、食物归经,在辨证分型理论指导下,辨体质施食,遵循比例科学、食量有度、性味平衡原则,限制总热量,考虑低糖、低脂肪、食物多样化,是集营养与治疗于一体的具有中医特色的传统疗法之一,常用玉竹、南瓜、玉米须、麦冬和山药等。中医食疗与现代医学综合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存在问题:不同地区环境及饮食方式、文化程度、对糖尿病认知程度、家庭经济情况等差异导致坚持治疗依从性参差不齐;医护人员中医基础理论及相关营养专科知识掌握程度均影响中医饮食治疗的效果;基于中医辨证分型指导下的中医食疗研究深度和力度不够,导致中医食疗的证据不够充足,阻碍发展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发展过程,可归属於中医的“眩晕”、“头痛”等范畴。本病严重影响人群健康,随着高血压发病率的增高,脑血管、心脏和肾脏疾病的危险性亦增高。许多高血压危险因素,均与饮食有关。因此,饮食保健,对防治高血压十分重要,中医的食疗与药膳,更显示出其独特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鼻饲营养液多是长期昏迷或咀嚼吞咽困难而不能由口腔进食患者的主要食物。多种原因,很多患者在家卧床调养。由于食物的特定性状,限制了食品的正常选择。基本采用一些牛奶、豆浆、果汁、米粉之类。这些食品的营养成分有限,不能多方面的提供机体所需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高纤维素等。要想使鼻饲患者同常人一样广泛饲用各种食品,只要在营养液制备方法上,进行科学合理的配制加工,就不难做到。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中医辨证施食与忌口进行研究,分析辨证施食与忌口的内涵与特征,论证两者的关系,表明辨证施食是忌口的理论基础,忌口是辨证施食内涵的拓展与应用,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失眠的辨证施治及其遣方用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眠乃临床常见病症 ,不但妨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而且对患者的健康构成一定的威胁 ,近年其发病率更呈上升趋势。笔者在十几年临床实践中 ,运用中医药治疗失眠取得良好的效果 ,有几点体会如下 :1 临证取效 ,重在辨证论治失眠一证 ,总由阳不入阴、阴不敛阳、心神受扰、心神不安所致 ,但究其成因 ,则有脏腑气血、阴阳虚实之异 ,故临证之时 ,不可一味重镇安神、养心安神 ,辨证而施治才是取效的关键。肝胆火盛 症见急躁易怒 ,失眠多梦 ,甚则彻夜不眠 ,常有头晕胀痛 ,目赤痛 ,口干苦 ,大便秘结 ,小便黄 ,舌红苔黄 ,脉弦数。有高血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