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研究肉眼拟诊为宫颈糜烂的患者其组织学诊断及人乳头瘤病毒16型(或18型)E6蛋白(HPV16/18E6)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年龄为18~65岁的肉眼观为宫颈糜烂的患者100例,分为宫颈轻度糜烂组(30例)、中度糜烂组(41例)、重度糜烂组(29例),光滑组100例(对照组).分别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作出病理组织学诊断,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测定宫颈组织中HPV16/18 E6表达情况.结果:(1)各组宫颈活检的病理结果分为正常、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CINⅡ、CINⅢ及宫颈癌(Ca).各组间疾病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CINⅡ、CINⅢ及Ca随着疾病严重程度亦呈增加趋势.(2)宫颈光滑组、轻度糜烂组、中度糜烂组及重度糜烂组的HPV16/18 E6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1.0%、26.7%、31.7%及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光滑组与轻度糜烂组及中度糜烂组、轻度糜烂组与中度糜烂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重度糜烂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肉眼拟诊为宫颈糜烂的患者其组织学诊断多样化,糜烂程度越高,发生宫颁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可能性越大,HPV16/18 E6的表达水平亦有随之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四川富顺地区不同程度宫颈病变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富顺地区295例妇女不同程度宫颈病变样本,分为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乳头状瘤及宫颈癌6组,分别进行HP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1)HPV总感染率为58.98%,各组独立性x2及线性趋势x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慢性炎症组为28.10%,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头状瘤组为92.86%,与慢性炎症和CIN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R-HPV感染率为63.73%,独立x2及线性趋势x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宫颈癌组(95.35%)与炎症(35.54%)、CINI(77.27%)及乳头状瘤组(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LR-HPV感染率为21.36%,乳头状瘤组(92.86%)与其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27.91%)与炎症组(1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富顺地区妇女不同程度的宫颈病变与HPV及HR-HPV感染率有关,且有随感染率升高而病变程度加重的趋势。乳头状瘤的高危因素为LR-HPV感染。  相似文献   

3.
胡敏 《安徽医药》2020,24(12):2439-2442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妇女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亚型分布及与宫颈癌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 2016年 1月至 2018年 8月洪湖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 382例宫颈病变病人进行研究,其中宫颈癌病人 95例(宫颈癌组)宫颈癌前病变病人 135例(癌前病变组)宫颈炎病人 152例(宫颈炎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 HPV检测,比较三组病人 HPV阳性,率、高危 HPV亚型分布、感染类型及高危,HPV亚型分布与宫颈癌临床分,型关系。结果宫颈癌组、癌前病变组 HPV阳性检出率(94.74%、72.59%)高于宫颈炎组(23.03%)(P<0.001)宫颈癌组明显高于癌前病变组(P<0.001);宫颈癌组中 HPV16、HPV18、HPV52、HPV59、总 HPV亚型阳性检出率(32.63%、13.6,8%、10.53%、7.37%、80.00%)高于宫颈炎组(6.58%、4.61%、2.63%、0.67%、17.76%)(P<0.001)宫颈癌组总 HPV亚型阳性检出率(80.00%)高于癌前病变组(64.44%)(P<0.001)三组间 HPV16、HPV18、HPV52、 HPV59HPV亚型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癌前病变组HPV阳性病人单一型感染率分、总,高危,别为 94.74%、72.41%,明显高于宫颈炎组(P<0.001);宫颈癌病人 HPV16亚型在鳞癌中阳性检出率最高,不同临床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18亚型在腺癌中阳性检出率最高,不同临床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亚型分布与宫颈癌发生密,切相关,宫颈病变病人以单一亚型感染为主,其中 HPV16、HPV18与宫颈癌临床分型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种类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感染与病变性质的关系。方法 :采取DNA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尖锐湿疣38例 ,宫颈上皮内轻度瘤变 (CINⅠ )35例 ,宫颈上皮内中度瘤变 (CINⅡ )27例 ,宫颈上皮内重度瘤变 (CINⅢ )29例 ,宫颈鳞形细胞癌36例和正常生殖道55例。对HPV -DNA进行检测并对HPV感染的主要类型进行分析。结果 :尖锐湿疣中 ,HPV -DNA检出率为94.7 %,HPV6和HPV11占其中的86.1 % ,宫颈癌中HPV -DNA检出率为91.6 % ,HPV16和HPV18为主要类型占81.8 % ;而在CINⅠ -CINⅢ中 ,HPV -DNA检出率分别为80 %、77.8 %、82.8 %。CINI中HPV6、11型占67.8 %。而CINⅡ及CINⅢ中 ,HPV16、18分别占52.4 %及79.2 % ;对照组中HPV隐匿感染率为32.7 %。结论 :低危险型HPV6.11主要引起外生殖器湿疣等良性病变包括CI NI,高危险型HPV如HPV16、18与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中、高度瘤变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E6/E7 m RNA检测对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宫颈病变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65例HR-HPV感染者,其中100例病理结果为正常宫颈/慢性炎症(对照组),8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33例CINⅡ级,28例CINⅢ级,16例宫颈癌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采用支链DNA(b-DNA)技术检测HPV E6/E7 m 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CINⅡ级(81.82%)、CINⅢ级(89.29%)、宫颈癌组(100.00%)的HPV E6/E7 m RNA阳性率高于对照组(20.00%)和CINⅠ级(3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INⅡ级、CINⅢ级、宫颈癌组的HPV E6/E7 m RNA表达量也高于对照组和CINⅠ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和癌组的HPV E6/E7 m RNA阳性率及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非典型鳞状细胞(ASC)和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组(P<0.05)。结论 HPV E6/E7 m RNA的表达可能提示了病毒的活性和病变的进展程度,可能成为筛查出高级别宫颈病变的有效指标,可以作为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对本院妇科门诊筛查出的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Ⅰ-Ⅲ级)患者418例,宫颈原位癌、早期浸润癌及浸润癌患者89例,在术前均采用PCR-HPV荧光定量检测法检测宫颈分泌物HPV6,11,16,18型感染情况。结果 418例宫颈CIN患者检出HPV16,18型感染者139例,占33.3%,检出HPV6,11型感染者11例,占2.63%,而89例宫颈癌患者中检出有HPV16,18型感染者45例,占50.6%,检出HPV6,11型感染者2例,占2.2%。结论 HPV感染与宫颈癌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病毒负荷量与宫颈癌及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系。方法取妇产科门诊及住院患者4 820例,采用HC-Ⅱ方法检测其HPV-DNA含量,阴道镜下定位活检,病理学结果为确诊标准。结果高危型HPV检测阳性1 294例,阳性率25.32%,各种类型的宫颈病变中高危型HPV感染率分别为宫颈鳞癌91.89%,宫颈腺癌67.67%,CINⅢ92.76%,CINⅡ85.30%,CINⅠ56.58%,慢性宫颈炎19.21%。慢性宫颈炎与其他5个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Ⅰ组与CINⅡ组、CINⅢ组、宫颈鳞癌组、宫颈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INⅡ组、CINⅢ组、宫颈鳞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病毒负荷量尤其是持续性高病毒负荷量与宫颈癌的发生及宫颈病变的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型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关系。方法用荧光PCR方法检测54例CIN患者和50例宫颈炎患者宫颈分泌物中的HPV 6/11、16、18型DNA。结果CIN患者组的HPV16、18型DNA阳性率分别为51.8%(28/54)和29.6%(16/54),均高于宫颈炎患者组(P<0.01)。CINⅢ和CINⅡ患者组的HPV16型DNA阳性率分别为72.2%(13/18)和66.7%(12/18),均高于CINI患者组(P<0.01);CINⅢ患者组HPV18型DNA阳性率为61.1%(11/18),高于CINⅡ和CINI患者组(P<0.05,P<0.01)。结论HPV16、18型感染与中、重度CIN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6、11亚型(HPV6/11)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相关性。方法对163例CIN合并HPV感染的病理组织学诊断和原位杂交检测HPV6/11、16/18DNA分型的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在CIN的每个级别中,都有HPV6/11的单一存在,在CINⅢ中HPV6/11、16/18混合感染占75%,而单一的HPV16/18感染只占18.75%。结论HPV6/11导致CIN的风险不容忽视,与HPV16/18同时存在时,致癌风险较单一HPV16/18感染增加3~4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利普刀(LEEP)对中重度宫颈糜烂患者宫颈微循环及人乳头瘤病毒(HPV)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中重度宫颈糜烂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54)和治疗组(n=54),对照组采用微波治疗仪治疗,治疗组采用LEEP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宫颈局部微循环、HPV的表达进行观察比较。结果经过21 d的治疗,治疗组微血管管径、毛细血管管径、局部血流灌注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HPV-DNA18、HPV-DNA16表达相比,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中重度宫颈糜烂患者采用LEEP刀治疗,有利于降低人乳头瘤病毒复制,控制疾病持续恶化,促进宫颈局部微循环得到良好改善,值得临床选择和使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对宫颈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4例女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2例,LEEP术中宫颈切除深度为15~20 mm;对照组102例,LEEP术中宫颈切除深度为21~25 mm。比较两组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级别变化、治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时,观察组宫颈修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宫颈狭窄情况明显轻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观察组宫颈裂伤、宫颈功能不全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EEP术中宫颈切除深度对女性术后宫颈修复、宫颈狭窄的发病率、宫颈裂伤及宫颈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小针刀与颈椎持续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小针刀及颈椎持续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观察其治疗效果,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根据临床检查或X片、CT、MRI结果进行定位,行小针刀松解术,术后作颈椎持续牵引。结果:57例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X线检查结果都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该方法可使病变组织得到减张,有利于局部循环的重新建立。调整恢复失衡的颈椎解剖结构,从而减轻或消除对颈神经根的压迫、刺激、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该方法作用显著,疗效迅速,在临床上推广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3.
颈丛阻滞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项前路手术的麻醉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5年颈椎前路手术麻醉60例,麻醉选用右侧颈深丛阻滞加左侧颈浅丛阻滞,麻药用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加1∶20万肾上腺素混合液,右侧12mL、左侧8mL,总麻药剂量20mL。结果57例阻滞效果满意,有3例阻滞不全,加用少量局麻药,无局麻毒性反应及全脊麻发生。结论右侧颈深丛阻滞加左侧颈浅丛阻滞是颈椎前路手术安全、可靠、良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2种固定方式对短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19年1月于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一科因脊髓型颈椎病和(或)神经根型颈椎病行短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59例患者资料,其中男31例,女28例,年龄23~71岁,平均(47.17±11.95)岁,随访时间6~25个月,平均12(7,15)个月。根据不同内固定方式将患者分为钛板+Cage组(钛板组)39例和前路颈椎桥形锁定融合器(ROI-C)组(ROI-C组)20例。术前常规行颈椎正侧位X线摄影、颈椎CT和颈椎MRI检查,术后3、6、12及24个月时在门诊进行随访,随访时常规行颈椎正侧位X线摄影,必要时完善颈椎CT和颈椎MRI检查,并通过X线片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即C2~C7 Cobb角(Cobb角)、C2~C7矢状位轴向距离(C2~C7 SVA)、手术节段Cobb角(SCobb角)。计算末次随访与术前测量相应参数的差值,即ΔCobb角、ΔC2~C7 SVA和ΔSCobb角。比较2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2组年龄、性别、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手术节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发现,钛板组末次随访的Cobb角和SCobb角较术前均有明显增加,C2~C7 SVA较术前减小;ROI-C组中末次随访的SCobb角较术前有明显增加。组间比较发现,2组术前和末次随访中的Cobb角、C2~C7 SVA、S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ΔCobb角和ΔC2~C7 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钛板组ΔSCobb角较ROI-C组更大。结论 2种内固定方式的短节段ACDF术均能有效地矫正颈椎曲度,钛板+Cage的固定融合方式在恢复手术节段颈椎曲度上较优,但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还应将手术并发症等纳入以利于综合考量。  相似文献   

15.
刘霞  高晓平 《安徽医药》2015,(7):1302-1305
目的:研究颈椎—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对颈椎间盘突出所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作用及效果。方法将符合标准的52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予以非手术脊柱减压治疗,对照组予以传统牵引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 VAS 评分、20分法量化评分及椎间盘突出的横截面积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 VAS 评分、20分法量化评分及椎间盘突出的横截面积均较治疗前有改善,而治疗组的改善较为显著,且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颈椎间盘所致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非手术脊柱减压能够较大程度地使突出的椎间盘还纳,从根本上缓解对神经根的压迫,疗效显著,优于传统牵引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李勇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3):33-35
目的探讨前路与后路手术入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患者200例,分为两组,各100例。前路组采用前路手术,后路组采用后路手术,比较两组的发生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总住院时间。结果前路组发生脑脊液漏、喉返神经损伤的比率显著高于后路组(P〈0.05),发生颈项部轴性疼痛、第5颈椎神经根麻痹的比率显著低于后路者(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总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与后路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各有不同,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宫颈高位环扎术与宫颈低位环扎术治疗孕中期宫颈机能不全的妊娠结局。方法:从2017年1月~2018年12月两年间某院收治的102例宫颈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并进行对比。结果:高位宫颈环扎的孕期延长更好,胎儿成活率更高。结论:高位宫颈环扎比低位宫颈环扎的临床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粤西地区妇女生殖道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 的感染状况,研究高危型HPV 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宫颈癌的关系.方法:应用PCR-反向点杂交法对湛江市妇幼保健院医生在妇科门诊及住院病人中采集的296例20~55岁已婚妇女或未婚有性生活妇女的宫颈分泌物,检测15种HPV基因型,其中13种高危型HPV(16型、18型、31型、33型、35型、39型、45型、51型、52型、56型、58型、59型、68型)及2种低危型(6型、11型).结果:296例妇女宫颈分泌物共检出阳性114例,总阳性率为38.5%.正常组、CIN组及宫颈癌组HPV感染率分别为16.4% 、63.4%和84.2%.高危型HPV感染率显著性高于低危型(P<0.01),感染高峰为25~45岁年龄组,总体人群中HPV-16的感染率最高.结论:女性生殖道高危型HPV感染是粤西地区宫颈癌及CIN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提示宫颈癌的防治重点应放在防止HPV 感染、对HPV 感染的筛查和密切监测已感染高危型HPV 的对象.HPV 检测是一种较实用的宫颈癌初筛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现代细胞学技术研究本地区妇女宫颈病变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液基细胞学(LCT)技术和国际通用的TBS分类标准,筛查2 005例妇女的宫颈情况.对宫颈上皮的ASCUS者定期随访复查,对LSIL、HSIL、AGUS者进行宫颈多点活检,依据病理学结果进行临床处理.结果:宫颈病变检出率48.28%(968/2 005),感染性病变检出率45.44%(911/2 005).上皮内病变检出率2.84%(57/2 005),经宫颈活检病理学诊断宫颈癌14例,检出率0.69%,包括宫颈腺癌2例、鳞癌12例,其中35岁以下3例.结论:感染是本地区妇女宫颈病变的主要原因;本地区宫颈癌的发生已出现年轻化趋势,应用LCT技术及TBS分类结合宫颈活检,在宫颈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郭卫春  黄文俊  汪光晔 《安徽医药》2015,19(9):1686-1690
目的探讨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ACDF)治疗单节段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脊髓或神经根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0月至2012年年8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颈椎病病例,随机进行分组,其中实验组:24例行ProDisc-C 置换术,对照组:22例行ACDF。评价指标主要如下: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两组术前、术后3、12月VAS评分,JOA评分,手术邻近节段活动度,颈椎活动度( ROM)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46例患者全部获得平均12个月(8~18个月)随访。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 P <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试验组整个下颈椎的活动度及邻近节段活动度各个随访时段与术前相比无变化(P>0.05);对照组在术后3个月整个下颈椎活动度较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时逐渐恢复正常,术后12个月邻近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对照组术后出现3例吞咽困难。结论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ACDF)治疗单节段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脊髓或神经根颈椎病在中短期随访中临床效果满意,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能有效保留颈椎活动度,减少临近节段的退变,并且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