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透明隔囊肿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良性过程的颅内病变。大多数是在做脑CT或MRI检查时偶然发现,多无症状,不必处理。透明隔囊肿或透明隔腔也称第五脑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透明隔囊肿的临床表现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小儿透明隔囊肿的MRI诊断及临床表现、治疗情况等资料。结果 35例小儿透明隔囊肿主要表现为癫痫、肢体功能障碍、注意力及智力改变、烦躁、多闹、睡眠障碍等,症状与囊肿大小无关,有症状者内科治疗效果欠佳。结论小儿透明隔囊肿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癫痫及其他脑功能障碍,与囊肿大小无关,部分患儿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内科治疗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3.
透明隔囊肿1例治验肖祖英(江西省信丰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信丰341600)关键词透明隔囊肿中医药疗法郭某,男性,61岁,农民。因恶寒发热,头痛呕吐,右下肢无力1天,以“上呼吸道感染”于1995年4月8日入院。入院后经用抗炎、降颅内压治疗1周,发热已退,呕...  相似文献   

4.
笔者受1990年(四川中医)1期郭小玲医师"点刺治疗键鞘囊肿"经验的启发,配合隔姜灸温经散凝治疗位鞘囊肿,可明显降低复发率,兹介绍如下:至一股资料本组11例均为中青年,其中女性多于男性,年龄小者20岁,年龄大者48岁;病程短者1个月,长者6个月;左手背3例,右手背5例,左足背2例,右足背1例。全部病例接受治疗期间均停止其它治疗方法,以观察其临床疗效。2治疗方索取囊肿中心点,消毒后,用消毒后的三棱针从囊肿中心点迅速刺入,刺破肿块后马上用力加以挤压,囊内脏状透明粘液可随之从针孔中溢出,囊肿即见消,为防止复发,局部再加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腱鞘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发生于腕关节背侧肌腱上的腱鞘囊肿患者55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针刺方法,对照组25例采用隔药灸方法.结果:治疗组30例痊愈率93.3%,与隔药灸组进行疗效比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腱鞘囊肿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6.
腱鞘囊肿都发生在关节肌腱处,在腕关节背侧较为多见。囊肿形成较慢,呈圆形或椭圆形,并有轻度酸痛与肌无力。笔者运用齐刺与按压治疗20例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导如下。治法;齐刺法是根据《灵枢·官针七》“齐刺者,直入一,傍直二”,即三针齐下,当中直刺一针,左右各刺一针的方法。左右两针应向囊肿处斜刺。留针10分钟,隔5分钟捻针一次。起针后用拇指或食指用力按压,使囊肿消失或柔软,再用消炎止痛膏外敷。如一次未愈,隔三天如法治疗,一般经1至3次治疗都能使囊肿消失或变小。疗效:本组20例患者(男12人,女8人),经  相似文献   

7.
三棱针点刺放液治疗腱鞘囊肿8例张(江苏省江阴市第二人民医院,214400)腱鞘囊肿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患,主要因腱鞘的粘液变性所致。囊肿多与关节腔或腱鞘相交通,内含胶状透明液,多发于关节腔或腱鞘附近,以腕背为多见。形成缓慢,多无症状,偶有局部酸痛...  相似文献   

8.
火针治疗腱鞘囊肿36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火针治疗腱鞘囊肿36例罗平,魏会东,阮建蓉(山东省桓台县人民医院针灸科,256400)腱鞘囊肿是发生于关节或腱鞘内的囊性肿物,内含有无色透明或微呈白色、淡黄色的浓调粘液。笔者近几年来用火针治疗此病36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36例患者中,...  相似文献   

9.
骶神经根囊肿临床常见.治疗的关键措施是将囊肿与蛛网膜之间的通道封闭.由于囊肿多与蛛网膜下腔相通,并与神经根紧密粘连.囊肿切除术或囊肿部分切除、囊壁紧缩重叠缝合术是常规的治疗方法[1],该方法操作困难、并发症多、容易形成脑脊液瘘或囊肿复发.  相似文献   

10.
肠气囊肿症(pneumatosis cystoides intestinalis, PCI)是指消化道黏膜下、浆膜下多发的充满气体的囊肿,较少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无症状,或伴随非特异性症状如腹胀、腹泻、腹痛、便秘、血便等[1]。PCI 的诊断可根据X 光片、结肠镜、CT 检查,镜下表现主要为肠道黏膜表面多个球形或半球形隆起、表面光滑、周围黏膜正常,透明或半透明,直径为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密集分布,聚集成团,也可散在分布,活检钳触之中央出现凹陷,富有弹性。超声内镜下可见黏膜或浆膜下范围较强的气体声影。内镜表现为类似于多个息肉或黏膜下隆起的集合,但浆膜下的积气可能不易发现,CT 检查有助于部分厚壁气囊肿的诊断[2]。中医虽无“结肠气囊肿”的病名,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中药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现介绍2例用中药治疗的肠气囊肿症患者。  相似文献   

11.
围刺结合隔蒜灸治疗面部痤疮24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痤疮是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好发于颜面、胸部和肩背部,临床表现以炎性丘疹、黑头粉刺、继发脓疮、结节、囊肿为特点,多见于青少年,又因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严重者遗留斑痕,影响美观而令患者烦恼不堪.中医称其为"粉刺"或"肺风粉刺".近2年来,笔者采用围刺加隔蒜灸的方法治疗面部痤疮,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腱鞘囊肿是发生于关节或腱鞘内的囊性肿物,内含有无色透明或微呈浅黄的浓稠黏液,局部呈圆球状,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软,有波动感,无明显症状或自觉有轻微酸痛,属中医学的“筋结”、“筋瘤”范畴。西医学认为本病多与关节或腱鞘部的慢性劳损、机械性刺激外侵有关。  相似文献   

13.
腱鞘囊肿是发生于关节部腱鞘内的囊性肿物,是一种关节囊周围结缔组织退变所致的病症。内含无色透明或橙色、淡黄色的浓稠粘液,多发于腕背和足背部。患者多为青壮年,女性多见。随着生活节律的加快,本病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而本病的治疗,除手术外,目前并没有十分理想的方法。近三年来,笔者运用自拟消囊散外敷治疗腱鞘囊肿30例,获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枕大池蛛网膜囊肿(intracranialarachnoidcyst,IAC)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囊壁切除加蛛网膜下腔顺向交通术治疗枕大池蛛网膜囊肿18例,并进行分析.结果:15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消失或缓解,术后3~12月复查CT或MRI,囊肿消失或明显缩小;3例枕大池蛛网膜囊肿,术后1.5年囊肿未见缩小,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改行囊肿一腹腔分流术,2例治愈.1例术后出血,分流管堵塞,取出分流管,患者失防.结论:囊壁切除加蛛网膜下腔顺向交通术是目前治疗IAC的有效方法,手术应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  相似文献   

15.
空蝶鞍综合征又称鞍隔缺损、鞍内蛛网膜囊肿,该病常见症状为头痛、视力减退和视野缺损,故与眼科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病在眼科临床上尚不多见,现将我院治疗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腱鞘囊肿是发于关节和腱鞘附近的囊性肿物,囊内充满无色透明的胶状粘液。囊肿多发于腕关节及足背,与外伤、机械刺激和慢性劳损有关。我科使用DRz一I型电热针机治疗本病例43例,疗  相似文献   

17.
张宏  李国康 《中医研究》2005,18(1):38-39
乳房囊肿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因内分泌紊乱而致乳腺导管上皮增生、管内细胞增多,导管扩张引起囊肿;也可因乳腺小叶或导管上皮脱落细胞阻塞导管,乳液排出不畅而淤滞在导管内,致使导管扩张形成囊肿.西医治疗乳房囊肿以抽取积液或手术治疗为主,但多发或反复复发的病人较难接受此法.我们临床中运用经验方乳核消结汤加减,并配合乳腺中药离子导入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楼丽华老师是浙江省名中医,多年来一直从事乳腺病专科临床工作,治疗乳房囊肿有丰富经验.现将其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乳房囊肿是一个充满液体的囊状物,分积乳囊肿和单纯囊肿两类.积乳囊肿是指乳汁在乳管内积聚而形成的囊肿,多见于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乳汁分泌而乳腺导管不通畅是积乳囊肿的病因.乳房单纯囊肿是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一个类型,其形成是由于病变部位的乳腺导管上皮细胞有明显的顶浆分泌,使导管呈囊性扩张形成囊肿,囊肿壁内衬一层扁平上皮而无明显增生表现.好发于30~50岁妇女,特别是即将停经的妇女.囊肿多为多发性,手术难以逐个切除,且易反复发作.由于囊肿是一种良性的乳房疾病,楼老师一般不主张手术治疗,而采用局部穿刺抽液配合内服中药治疗,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笔者自85年以来,用隔姜灸的方法在同事中先后治疗了5例腱鞘囊肿,至今无一例复发。具体做法如下:患者将手背朝上平放,切生姜一片,厚0.3CM,置腕背囊肿(多为1×3CM大小)表面,在姜片上面点燃一花生米大艾球,以灼热感能耐受为限,如烧灼难忍时可稍稍移动姜片。灸后常留有一焦黄红斑,一次隔姜灸  相似文献   

20.
张颖 《中医研究》2014,(7):57-58
目的:观察针灸围刺联合按摩治疗手部腱鞘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例手背部及腕部腱鞘囊肿患者采用针灸围刺联合按摩治疗,每次留针30 min,隔10 min行针1次,出针时摇大针孔,不按压针眼,使囊腔内容物流出;若排出不净,以消毒干棉球敷盖囊肿,将腕背伸或掌屈(肿物在背侧者掌屈,反之背屈),使囊肿较为固定和突出后,再用手指由轻而重按揉、挤压囊肿部,使之完全消失;手法结束后可加压包扎,嘱患者注意休息。1 d 1次,连续治疗5 d。结果:痊愈11例,好转1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2.31%。结论:针灸围刺联合按摩治疗手部腱鞘囊肿疗效肯定,见效快,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