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吴曼  于建设  秦斐  邢桂英 《中国医药》2008,3(5):278-27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行肺癌手术的有效麻醉方法。方法择期行肺癌手术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32例,随机单盲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16例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组16例,监测2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和心电图变化以及全身麻醉药用量和苏醒延迟发生率。结果单纯全身麻醉组出现明显的心血管反应,尤以插管及拔管前显著高于基础值,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组各时点血压和心率稳定,与单纯全身麻醉组比较心肌缺血有所改善,全身麻醉药用量少,无苏醒延迟发生。结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可减轻应激反应,循环状态稳定,是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行肺癌手术较为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09年2月~2011年8月上腹部手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单纯全身麻醉、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于麻醉前、切皮、手术60min、拔管时分别测皮质醇、肾上腺素、内皮素水平、MAP值及HR值。结果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组患者手术60min及拔管时皮质醇、肾上腺素明显低于全身麻醉组(P<0.05);切皮时、手术60min及拔管时内皮素水平、HR值明显低于全身麻醉组(P<0.05);拔管时MAP值明显低于全身麻醉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可很好地调控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术中应激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对肺癌患者血清IL-4、IFN-γ和IL-18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肺癌患者80例,根据不同的麻醉方法随机分为局部麻醉组和全身麻醉组,每组40例。局部麻醉组行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组行静吸复合全麻,分别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T0)、手术切皮(T1)和手术开始后1 h(T2)的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18(IL-18)的水平。结果局部麻醉组患者在T1和T2时血清中IL-4、IFN-γ和IL-18水平明显高于T0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组患者在T2时血清中IL-4、IFN-γ和IL-18水平与T0时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时,局部麻醉组患者血清中IL-4、IFN-γ和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全身麻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能够明显提高肺癌患者血清中IL-4、IFN-γ和IL-18水平,有利于保护患者的免疫系统,提高肿瘤患者的抗炎能力。  相似文献   

4.
开胸手术时间长,切口长,组织损伤大,须行全身麻醉,麻醉药物的运用及组织创伤对患者循环有较大影响,术后切口疼痛,除增加痛苦外尚对呼吸咳嗽、排瘘有影响,增加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针对该情况,我院从1993年~1996年将40例进行食道癌、肺癌开胸手术患者分为AB两组,观察术中、术后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 手术期间死亡病例有的是病情所致,有的与手术有关,但绝大多数系麻醉失误所致。本文对太原市近些年几家医院发生的12例就其死因及应吸取的教训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共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3~66岁;体重11~80kg;全身麻醉8例,硬膜外、臂丛阻滞麻醉各2例;胆囊手术5例,上肢2例,乳腺、胰腺、胃、会阴部手术各1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到我院进行骨科手术治疗的106例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法平均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前采取全身麻醉,研究组患者在手术前采取硬膜外麻醉,记录手术治疗前后各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并采用简易的精神状态检查量表对病例不同时间节点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两组各临床指标如麻醉时间、出血量、输液量以及低血压等变化情况均没有显著差异;两组患者经临床麻醉12、24h评分明显比麻醉前低(P<0.05);在麻醉后24h,研究组认知功能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骨科手术中采用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均可让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但硬膜外麻醉的影响相对更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7.
我们于2000年6月~12月开展静脉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CIA)180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0例ASAⅠ~Ⅱ级病人(含急症手术66例),男102例,女78例,年龄18~72岁。手术种类包括:胸部手术25例,腹部手术111例,脊柱及四肢手术44例。麻醉方法:全身麻醉64例,硬膜外麻醉89例,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通过动态监测动脉血气、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探讨全身麻醉下宫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并发症风险的防范与安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就诊于我院的美国麻醉学会(ASA)Ⅰ或Ⅱ级全身麻醉下择期行妇产科宫腔镜手术患者30例,年龄25~56岁,体质量54~75kg,手术种类包括子宫黏膜下肌瘤摘除术、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子宫纵隔切开术、宫腔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全身麻醉联合椎管内麻醉对冠心病患者行骨科手术容量负荷及左室功能影响情况.方法 选取骨科2016年12月~2019年12月80例冠心病骨科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手术之前给予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给予全身麻醉联合椎管内麻醉,分析两组患者的情况.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  相似文献   

10.
高林兵 《淮海医药》2006,24(5):364-366
目的 评价小剂量氯胺酮-咪唑安定在内窥镜手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择期行鼻窦内窥镜手术患者102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A组)和小剂量氯胺酮-咪唑安定组(B组),观察麻醉前、手术开始15 min、30 min、60 min、手术结束时的SBP、DBP、HR、SpO2,手术全程中警觉/镇静评分,顺行性遗忘程度、镇静效果及手术麻醉满意度.结果 2组各时点SBP、DBP、HR、SpO2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2组OAA/S、顺行性遗忘程度相比差异有显著性;镇痛效果、手术麻醉满意度佳.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咪唑安定用于鼻窦内窥镜手术,镇痛效果及手术麻醉满意度好,且比全身麻醉安全、经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硬脊膜外阻滞麻醉在乳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30例乳腺癌手术患者采取硬脊膜外阻滞麻醉。结果麻醉效果优26例,良4例,无麻醉效果差者。手术时间120~230min,术中无局麻醉毒性反应发生。结论硬脊膜外阻滞麻醉适用于手术范围较大、全身情况较好或不适宜施行全身麻醉的乳腺癌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咽喉部手术全身麻醉的理想药物配伍。方法小儿咽喉部手术全身麻醉100例。ASAⅠ—Ⅱ级,年龄4~7岁。采用丙泊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芬太尼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结果诱导迅速,术中平衡,苏醒期无燥动及精神症状出现。结论丙泊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芬太尼用于小儿咽喉部手术全身麻醉,效果理想,药物之间优势互补,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比较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单纯全身麻醉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心肌损伤的具体情况。方法 :选择从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某院进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8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对两组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这次实验得出观察组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单纯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麻醉清醒时间,清醒后的躁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不仅能降低患者的疼痛度,且用药安全性更高,病患无任何不良反应且病情得到较好的控制,更有助于患者的手术顺利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肺癌患者术后应激因子肾上腺皮质免疫水平的影响。方法:对某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60例肺癌预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展开对照研究,将其分为对照组(单纯行全身麻醉)和研究组(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各30例,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患者术后血清丙二醛(MDA)、总皮质醇(GC)、醛固酮(ALDO)水平、肾上腺素、血皮质醇值、T细胞亚群中CD4~+、CD8~+、CD4~+/CD8~+水平的影响。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应激因子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MDA、GC、ALDO水平均低于术前,其中研究组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前肾上腺素、血皮质醇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不同麻醉方式后,研究组肾上腺素、血皮质醇水平的降低/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各免疫功能指标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CD4~+、CD8~+以及CD4~+/CD8~+水平稍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对肺癌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可有效降低术后应激反应,同时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尽可能降低手术造成的创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给予依托咪酯+丙泊酚麻醉后对其血流动力学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02例全身麻醉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抽签法分组;确定麻醉诱导方案期间,对照组(51例):选择依托咪酯药物进行临床麻醉诱导;观察组(51例):选择依托咪酯+丙泊酚进行临床麻醉诱导;最终就两组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展开对比。结果同对照组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改善(P<0.05)。结论临床对全身麻醉手术患者选择依托咪酯+丙泊酚药物完成诱导操作,不会对其血流动力学产生严重影响,并且表现出的应用安全性显著,从而提高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吴曦 《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52-153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影响。方法 98例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按数字抽取分为硬膜外组与全身麻醉组,各49例。硬膜外组应用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组应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分析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前、气腹20 min、放气后20 min时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和血氧饱和度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后,硬膜外组患者中1例发生恶心、呕吐症状,1例出现躁动症;全身麻醉组2例发生恶心、呕吐症状,1例存在呼吸抑制现象,均予以对症治疗后症状即缓解消除。气腹后20 min时两组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与麻醉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组舒张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和血氧饱和度与硬膜外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时应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在一定程度上血氧饱和度、血压等相比较硬膜外麻醉更具有优势,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医药科学》2019,(19):158-160
目的分析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对高龄患者腹部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实施腹部手术的5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分为Ⅰ组与Ⅱ组,Ⅰ组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Ⅱ组患者采取全身麻醉,对其麻醉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1)麻醉前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中各项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麻醉后PETCO_2、MAP、RR指标变化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麻醉后MAP、HR、RR、SPO_2指标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Ⅱ组患者谵妄发生率24.00%明显高于Ⅰ组患者谵妄发生率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Ⅰ组患者拔管时间、手术时间与苏醒时间均低于Ⅱ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单纯全身麻醉相比,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有效的降低高龄患者腹部术后谵妄的发生率,保证高龄患者的手术质量,缩短拔管时间、手术时间与苏醒时间,更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全身麻醉后苏醒延迟的发生率、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 000例在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无神经系统疾病、昏迷及精神障碍等,男女各半,年龄29~85(55.6±4.2)岁,ASA I~Ⅲ级。1 000例患者中发生苏醒延迟的有12例(1.2%),其中,肝癌手术患者5例、肺癌手术患者4例、肾脏肿瘤手术患者2例、妇科肿瘤患者1例,主要原因有药物相对过量、ASA等级、术中合并肝肾肺功能障碍、内环境紊乱、代谢失调、低体温、高龄等。结论全麻苏醒延迟与手术部位、患者情况、ASA分级水平、麻醉药物相对过量等有关,其原因复杂。麻醉科医生应加强术前检查和术中的监护,对全麻术后苏醒延迟的肿瘤患者要积极查找原因、针对治疗,在安全麻醉的前提下降低苏醒延迟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全身麻醉是各类手术前的一项必须操作项目。麻醉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关系到患者手术的成败;而且成功的麻醉可以将患者的痛苦减到最低。现将临床工作20余年所积累的全身麻醉术后护理的一些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腰硬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用于老年患者髋关节部位手术的影响。方法选择髋关节部位手术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成腰硬联合麻醉组和全身麻醉组各20例,观察麻醉前后、手术开始前后、手术中、手术后的血压(收缩压)、动脉血氧分压和心率的变化,以及手术后的患者转归。结果两组均能完成手术,全身麻醉组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血氧变化大于腰硬联合麻醉组,手术中腰硬联合麻醉组变化大于全身麻醉组,全身麻醉组手术后并发症多于腰硬联合麻醉组。结论全身麻醉有利于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管理,腰硬联合麻醉有利于手术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