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电图技术诊断心血管疾病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52例均在自觉症状发作当天和第二天给予常规心电图检查,然后给予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动态心电图组明显优于常规心电图组。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O.01);结论:动态心电图能够对常规心电图难以诊断及发现的血管疾病进行诊断,比常规心电图更有诊断优势。  相似文献   

2.
伊兰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118-119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持续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在AMI的诊断中心电图具有元创、简便、快速、便于动态观察等优点对AMI早期诊断、决定治疗策略至关重要。近年,心电图在AMI的诊断中不断有新的进展,特别是在超急性期或(和)急性期心电图改变,及不典型心电图改变,早期识别高危及猝死人群。关注AMI患者急性期心电图演变,近年来提出以下几种心电图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观察其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接受心电图检查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先对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然后在对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其检查结果。结果:通过常规心电图检查,发现100例患者中有76例患者被确诊为无症状心肌缺血;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100例患者中有88例患者被确诊为无症状心肌缺血,且均集中在6:00、12:00时段发作。结论:对冠心病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相较于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查,更能明确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作时间和发作次数,具有临床诊断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动负荷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分别应用于隐匿性冠心病诊断时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疑似为冠心病的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以冠脉造影诊断为金标准,对入选的96例患者分别进行运动负荷心电图检查和常规心电图检查,对比2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结果冠状造影检出84例心肌缺血,检出率为87.50%;运动负荷心电图诊断出71例为心肌缺血,检出率73.96%;动态心电图检出59例为心肌缺血,检出率为61.46%。运动负荷心电图诊断检出率显著高于动态心电图(P<0.05)。以冠状造影的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单独运动负荷心电图诊断隐匿性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2.14%,特异性为83.33%,阳性预测值高达97.18%;动态心电图的敏感性为66.47%,特异性为75.00%,阳性预测值为94.92%;当两者联合检测时敏感性高达90.48%,特异性为83.33%,阳性预测值97.44%;三种方法之间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动态心电图检查中,SMI发作被检测到的次数为414次,在不同时间的发作频率中,时间段在6:00—12:00(51.93%)及16:00—21:00(29.71%)时发作频率显著增高;在SMI发作时共存在258次(62.32%)显著的心率异常,其中有18次(4.35%)心率减慢,239次(57.73%)心率增快。结论运动负荷心电图应用于隐匿性冠心病的诊断,显著提高了检出率,降低了假阳性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心电图异常的表现及特征。方法:对入院的33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在24h内进行心电图观察,并分析其特点及与脑出血的关系。结果:在24例患者中出现心电图异常变化,其中以ST-T改变最为常见,出血量低组(<20ml)的心电图异常检出率低,而出血量高组(>31ml)的检出率高。结论:脑出血心电图异常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心电图的异常可随脑血管病情的减轻而好转或消失,并对脑血管病情的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心电图是诊断心肌梗死(心梗)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利用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有一定的限制,有些心梗的心电图不典型,而有些正常的心电图或某些疾病表现酷似心梗的心电图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我科在心电图临床带教中的体会,提高心电图的带教质量.方法:在带教中重视心电图与临床的联系,强调心电图的重要性;重视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心电图理论形象化生动化;重视启发式教学及案例讨论教学;重视对带教老师整体素质的培养.结果:提高了学生对心电图的重视,启发了学习心电图的兴趣,掌握了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培养了学生独立动手能力及独立分析基本心电图的能力.结论:不断探索教学方法,一方面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强调带教老师的方法,是做好心电图带教工作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比较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断中的重要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20例,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查;观察组则用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心律失常的检出率。结果: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冠心病患者的心律失常率,对于判断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情况及预防猝死、指导用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别运用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对患者冠心病心律失常进行检测,比较两者的诊断效果,鉴定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8例,心电监测中对照组以常规心电图进行,而观察组以动态心电图进行。最终将两组冠心病心肌缺血检出阳性率及心律失常的情况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诊断阳性率两组差别不显著;而观察组心律失常检测阳性率较对照组高,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检测中,运用动态心电图较使用常规心电图诊断效果好,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汤方辉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9):84-84,108
目的:通过对584例体检的老年人心电图进行分析,探讨老年异常心电图的分布特点及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84例老年人的心电图资料,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异常心电图为315例,所占比例为53.9%,窦性心律失常占总人数的27.2%,其中窦性心动过速和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均为11.8%,ST-T改变在所有的心电异常中的发生率最高为14.6%。年龄越大心电异常现象越明显,各年龄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检查简便,经济且安全,对老年人的心血管筛选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病毒性心肌炎均有心电图的改变[1] ,因而心电图检查目前仍是诊断心肌炎的一种重要手段。自 1998年 1月开始 ,笔者对收治的 5 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心电图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5 0例患儿的诊断均符合 1994年威海会议制订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2 ] 。其中男 2 8例 ,女 2 2例 ;年龄 9个月~ 14岁 ,平均 8岁零 7个月。1 2 方法 :均行心肌炎常规化验检查 ,并于治疗前后及治疗不同时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分析、归类统计。2 结  果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改变 ,其中 1例具有 2种以上心电图改变 ,且在…  相似文献   

12.
张端娥  周娟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8):112-113
我们医院收治各种传染病,以肝病病人最多,其次为流行性肾综合出血热。近几年传染病有抬头趋势并有新的传染病出现。现就以上病种病人心电图检查情况分析如下。1资料及方法以下病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人。采用日本9130-P全导心电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退休职工心电图异常情况以便临床工作者针对各种情况予以及时治疗及干预措施,提高退休职工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方法:分析3462例退休职工心电图体检结果,对异常的予以分类比较统计.结果:退休职工心电图异常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男女不同年龄段的异常率均有统计学差异,60~69年龄段异常率男女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男性异常率多于女性,其余年龄段男女发异常率无明显差异.心电图异常改变以ST-T改变及各种心律失常传导阻滞为多见,结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硬化心脏起搏及传导系统纤维化脂肪变性等,心血管系统病变体现在体表心电图的一些改变可以较为方便及时的发现,为临床及时提供准确资料.  相似文献   

14.
<正>为了进一步了解老年人心电图特点及加强对其变化规律认识,笔者对450例60岁以上(含60岁)老年人的心电图检查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11年1—4月来我院行心电图检查的老年人450例,男246例,女204例;年龄60~87岁,平均69岁。1.2检测方法患者取平卧位,使用北京福田FX-4010型心电图机,安静状态下常规描记12导联心电图,必要时加做附  相似文献   

15.
动态心电图在小儿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动态心电图在临床上广为应用,与静息心电图相比,其在心律失常的诊断上有明显的优势。笔者通过对2003年以来本院收治的30例心律失常患儿动态心电图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小儿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健康体检人群心电图异常分布情况,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2400例体检者按性别,年龄分组,并对出现异常的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中老年组的异常心电图总检出率男.女性均明显高于青年组(P〈0.01)但各组内男女的心电图检出率差异性不明显(P〉0.05)。结论:心电图的异常改变与年龄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定期复查心电图可以尽早的发现心电图异常,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典型性冠心病心电图诊断结果与价值.方法:对收治的临床诊断明确、诉诸非典型心前区疼痛胸痛经造影等检查资料完整的56例非典型性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其常规心电图(ECG)和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测结果.结果:非典型性冠心病患者中女性发病率较高,多集中在56~65岁,Holter诊断非典型性冠心病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18.2%、38.2%;Holter诊断非典型性冠心病阳性检出率为58.9%,明显大于ECG.结论:常规心电图检查非典型性冠心病误诊及漏诊率较高,可辅助动态心电图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心肌康方案在改善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患者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方面的疗效.方法:将在河南省中医院、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就诊的161例符合纳入标准,且不符合排除标准的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基础治疗措施上使用心肌康方案,对照组在基础治疗措施上使用西药常规治疗.疗程30 d.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指标,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心肌康方案对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的疗效.结果:两组心电图S-T段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第30天动态心电图正常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治疗第30天早搏次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与第30天早搏次数的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与第30天早搏次数组内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可有效改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电图S-T段变化,且优于西医常规治疗.在减少早搏次数方面,两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未能减少早搏次数,这可能与样本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测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120例无胸闷胸痛患者行常规心电图(EcG)、运动平板试验、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采用美国产12导联DMI动态心电分析仪,对每例受试者进行24h连续心电记录,并通过电子计算机专用程序分析处理。结果动态心电图提高了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尤其是提高了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结论动态心电图是临床上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临床评估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009年8月-2011年8月来我院住院的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用普通心电图作为对照.用非冠心病者53例作为对照,确定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的诊断中相对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在特异度方面动态心电图和普通心电图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在灵敏度方面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正确率为90.80%,显著高于普通心电图的50.57%.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测冠心病安全、经济、无创且敏感性、特异性都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