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门静脉癌栓肝脏血供变更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门静脉癌栓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肝脏周边区动脉期异常强化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CT和血管造影证实的中晚期肝癌28例,转移癌2例同时并发门静脉癌栓形成的影像学资料.结果30例门静脉癌栓中在主干、左、右支同时存在的有18例,主干癌栓3例,左、右支癌栓9例.门静脉海绵样变26例,CT表现为肝门、肝裂、胆囊窝增粗成团的血管影.在30例中,肝脏周边区动脉期异常强化10例.结论门静脉癌栓后侧枝循环形成海绵样变,仍能维持肝脏的血供,肝脏周边区动脉期异常强化提示肝脏血供变更,门静脉血供减少,动脉血供代偿增加.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栓塞化疗后 ,易引起肝功能衰竭。我们回顾分析了首次超选择性插管栓塞化疗的 32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疗效及肝功能变化。材料与方法患者 32例 ,男 2 9例 ,女 3例 ,年龄 36~ 78岁 ,平均 5 7岁 ,经病理学或血清 +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 ,经DSA血管造影、MRI、CT或B超检查发现门静脉癌栓 :门静脉主干癌栓 9例 ,其中DSA间接门静脉造影发现杯口状阻断 5例 ,但 9例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可见门静脉血流 ;门静脉左支癌栓 14例 ,其中主干癌栓 9例 ,分支癌栓 5例 ,癌栓占门静脉管径百分比为 30…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门静脉癌栓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门静脉癌栓患者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观察门静脉癌栓在CT上的表现,并与常规CT表现进行比较。结果所有21例门静脉显示满意,均显示了癌栓所在部位门脉阻塞征象,13例显示了肝门部侧支血管。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是诊断门静脉癌栓的有效方法,尤其在显示侧支循环方面有很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致肝脏灌注异常CT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致肝脏灌注异常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表现特征,以利于准确判断癌灶的范围肝脏血流动力学异常等。材料与方法:1998年4月至2000年7月因肝细胞癌行肝脏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扫描的连续性病例245例,随机选择其中门静脉左支、右支或/和主干癌栓的病例共36例作为研究组,并随机选择同期无门静脉癌栓的肝细胞癌36例作为对照组。全肝平扫后,分别于开始注射对比剂后20s、60s行全肝螺旋CT双期扫描。观察平扫、动脉期、门脉期非癌变肝组织、癌灶、门静脉的密度变化。结果:门静脉癌栓发生部位:右支16例,左支4例,右支及主干10列,左、右支及主干6例。动脉期扫描非癌变肝组织高灌注15例,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或三角形均匀性高密度区,门脉期扫描该区域密度与其他部位非癌变肝组织密度一致或略低。门脉期扫描发现异常灌注9例,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或三角形低密度区。结论:门静脉癌栓是引发肝实质灌注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乙肝病毒感染所致肝硬化较少引起肝实质局灶性灌注异常。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扫描,有利于发现肝实质灌注异常、准确判断癌灶的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所致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aTPV)侧支循环血管的构成及螺旋CT特征。资料与方法:搜集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肝细胞癌伴门静脉主干癌栓5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理所见有无肝硬化背景分为肝硬化阳性组(n=26)和肝硬化阴性组(n=31);另选择15例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而无肝细胞癌和CaTPV的病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行标准化上腹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观察CaTPV侧支血管的CT表现,对比分析各组螺旋CT对CaTPV侧支血管的显示率。结果:门静脉胆支(胆囊静脉和胆管周围静脉丛)和胃支(胃左、胃右静脉及属支)是CaTPV最常显示的侧支血管。门静脉胆支的出现与CaTPV有关,而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无关(CT显示率81%-94%比0);门静脉胃支的CT显示率3组之间无差别(胃左静脉77%-87%,胃右静脉58%-60%)。结论:门静脉胆支和胃支是构成CaTPV侧支循环的最主要的血管;胆支开放仅见于CaTPV,而胃支开放与肝硬化开发门静脉高压以及CaTPV均有关系。二者在CaTPV造成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中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肝癌患者门脉受侵的价值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评价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用于诊断肝癌患者门脉受侵的价值。方法共有77例病人在肝脏手术或门脉造影前接受门脉3DDCEMRA检查。3DDCEMRA用于诊断脉主干,左支和右支是否有肿瘤累及。门脉受累分成包埋,闭塞和癌栓形成三种。以手术或造影为标准,对总共231例门脉主干和分支的3DDCEMRA诊断结果做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肝癌门静脉癌栓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门静脉癌栓多层螺旋CT(MSCT)3D成傈的诊断意义。方法:搜集57例门静脉3D成像资料,包括6例正常,5例肝硬化门脉高压,42例肝癌门静脉癌栓,4例肝门部淋巴结肿大,所有病例来源于肝脏常规双期扫描。对比剂按1.5~2.0ml/kg,注射流率2.5~3.0ml/s,门脉期延迟时间60~70s。对肝癌形成的42例门静脉癌检进行轴位和3D成像观察,并行两组对照。结果:根据癌栓不同部位分为门脉左支(13例)、右支(20例)、主干(9例)3种类型。3D成像与轴位对显示门静脉癌栓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3D对显示主干栓塞形成的侧支循环优于轴位。结论:门静脉癌栓MSCT3D成像可较好地多方位显示癌栓部位及类型,CT3D成像和物位结合可更好地对门静脉癌栓做出判断,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对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门静脉癌栓螺旋CT及CT门静脉造影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门静脉癌栓螺旋CT及其门静脉血管造影(CTP)的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43例门静脉癌栓形成的患者作了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30例进行了多平面重组(MPR)和CTP成像,15例患者治疗的作了CT随访。结果:螺旋CT轴位和MPR图像能清晰显示门静脉癌栓,直接的CT征象为门静脉增粗及充盈缺损23%在动脉期癌栓有不均匀强化;间接征象包括门静脉管壁强化(42%)、侧支循环形成(100%)、门静脉海绵样变(44%)及周围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CTP能直观地评价门静脉的癌栓位置、管径及阻塞程度和侧支循环的情况。CT扫描可很好地显示门静脉癌栓治疗后的变化情况。结论:螺旋CT轴位图像结合MPR和CTP图像,可以便完整的提供门静脉癌栓的全面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imentionaldynamiccontrastenhancedMRA,3DDCEMRA)前瞻性地观测肝内门静脉(简称门脉)和肝静脉的解剖和变异。方法共进行142例门脉和肝静脉3DDCEMRA检查。对肝内门脉和肝静脉的解剖和变异做分型,计算每一型所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并计算右后下肝静脉的显示率。结果142次成像中,8例(5.6%)显示门脉呈三分叉状,7例(4.9%)门脉先分出右后支,然后上行分为左支和右前支,4例(2.8%)门脉右前支源于左支,未发现有门脉左支水平段或右支缺如,余下123例(86.6%)显示正常门脉分支。绝大多数情况下(95.1%)肝中、肝左静脉合并,而三大支肝静脉单独汇入下腔静脉仅占4.9%。右后下肝静脉的显示率为7.7%。结论肝内门脉变异并不少见。肝中和肝左静脉多合并后汇入下腔静脉。部分病人有较为粗大的右后下肝静脉。3DDCEMRA能方便而清楚地显示上述血管的解剖和变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门静脉造影 ( 3DDCE MRP)对门静脉癌栓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2 6例门静脉癌栓患者行 3DDCE MRP检查 ,观察其门静脉癌栓在 3DDCE MRP上的表现 ,并与常规MRI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 2 6例门静脉显示满意。 3DDCE MRP均显示了癌栓所致相应部位门脉阻塞征象 ,2 1例示肝门部侧支血管 ,形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结论 :3DDCE MRP是诊断门静脉癌栓的有效方法 ,尤其在显示由此引起的侧支循环方面有很大优越性。不足在于不能显示癌栓近侧端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