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宝鸡地区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定位诊断的疾病谱及其预防保健措施。方法从医院His系统下载宝鸡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2015年1月至12月小儿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的定位诊断、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 2015年小儿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共8 595例,占全部住院患儿的57.9%(8 595/14 842),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占23.6%(2 029/8 595),下呼吸道感染占76.4%(6 566/8 595)。累及气管支气管的下呼吸道感染占23.1%(1 983/8 595),小儿肺炎4 583例,占53.3%(4 583/8 595)。各年龄组小儿上、下呼吸道感染发病率各有特点,发病高峰年龄组均在3月龄至1岁。其中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诊疗率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3.2倍,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宝鸡地区住院患儿死亡的首位病因,占全部住院患儿死亡的38.7%(12/31),其中因新生儿肺炎和小儿重症肺炎死亡的患儿占全部死亡患儿的32.3%(10/31)。结论宝鸡地区小儿呼吸道感染是小儿住院治疗的首位病因,而且疾病谱复杂多样,发病高峰年龄为3月龄至1岁;下呼吸道感染住院诊疗率远高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仍是宝鸡地区住院患儿死亡的首位病因,认真细心做好各年龄阶段的预防保健、提高诊治水平,对降低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宝鸡市区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细菌病原谱的构成和细菌药敏情况。方法收集2010-08/2011-07宝鸡市三区五大医院儿科住院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6234例的痰细菌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1)6234例送检标本中,1827例份结果阳性,阳性率29.31%。共培养出致病菌1882株23种,检出前5位致病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20.72%)、肺炎克雷伯菌(17.48%)、肺炎链球菌(16.84%)、铜绿假单胞菌(6.59%)、金黄色葡萄球菌(6.32%)。(2)宝鸡市区AL-RI致病菌66.05%是G-菌,其中绝大多数是肠杆菌科细菌占86.56%,且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高居前2位占57.84%;而G+球菌共占29.05%;真菌位居第7位。(3)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棒酸、头孢西丁、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均高度敏感,可作为经验治疗首选的抗菌药物。所有G-杆菌对亚胺培南均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在本地区对头孢他啶高度敏感。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为70.57%,对一至四代头孢菌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均高度敏感。本地区儿童下呼吸道痰葡萄球菌检出者,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对苯唑青霉素耐药率依次为92.69%、82.69%,在本地区链球菌属导致的儿童细菌性ALRI仅占到3.03%,对青霉素类抗生素高度敏感,仍是首选抗生素。(4)作为导致儿童ALRI占主要病原的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情况严重,条件致病菌、机会致病菌感染率有增高趋势。结论宝鸡市区儿童ALRI细菌病原谱复杂,有其明确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特点。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这4类细菌是宝鸡市区0~14岁儿童各年龄组ALRI的常见致病菌;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肠杆菌为主,各年龄组又各有其特点;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也有明显的特点,耐药问题也很严峻。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潍坊地区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中的细菌感染情况。 方法对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儿科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1016例ALRI患儿,于入院当天,待患儿咳嗽后无菌操作吸取鼻咽深部分泌物及痰液,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培养分离菌种,采用VITEK 60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 结果(1)1016例中获得阳性标本516例,阳性率为5078%;培养出细菌559株,革兰阳性(G+)球菌294株(526%),革兰阴性(G-)杆菌265株(474%),其中前8位细菌依次为A组链球菌80株,表皮葡萄球菌77株,肺炎链球菌51株,大肠埃希菌45株,肺炎克雷伯杆菌4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2株,铜绿假单胞菌28株,D组链球菌27株。(2)年龄越小细菌感染率越高,1岁内与1岁后细菌感染率分别为588%(443/753)及277%(73/263),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7531,P<001)。(3)某些细菌在不同的季节、年龄其感染情况有所不同。(4)315例做血培养,获得阳性标本45例,阳性率为143%。 结论潍坊地区小儿ALRI细菌感染率为5078%,A组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肺炎链球菌等8种细菌为该地区小儿ALRI的常见细菌。  相似文献   

4.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简称“复感儿”是指小儿平均每年6次以上上呼吸道感染或2次以上下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病和多发病。统计资料表明,呼吸道感染占儿科门诊患儿的80%,其中30%为反复呼吸道感染。0~6岁儿童复感儿发病率为9.0%~13.2%,并且正在不断上升。积极防治本病具有重要意义,并越来越引起医学工作者的重视,无论是祖国医学还是现代医学,都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治疗方法,现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了解肠道病毒(EV)在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ARI)中的流行概况。 方法2003-09—2005-04,于首都儿科研究所就诊的815例ARI患儿,取其鼻咽深部分泌物,用病毒分离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EV ,用病毒分离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等7种呼吸道病毒。取144例患儿双份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EV抗体。 结果病毒总检出率50.9%,RSV阳性率最高(24.9%),其次为EV(16.9%)。EV在不同月份阳性率为0~34.2%,冬季阳性率最低。RT-PCR、双份血抗体 检测和病毒分离3种检测EV方法的阳性率分别为16.2%、7.6%和1.0%。332例急性喘息患儿中,EV阳性率20.8%,仅次于RSV(42.5%);3岁以上喘息 患儿中,EV阳性率最高(33.9%),而3岁以下患儿中,RSV阳性率最高(48.7%)。 结论在住院ARI患儿中,EV是仅次于RSV的常见病原,也是引起小儿急性喘息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EV在年长儿中阳性率相对较高,冬季阳性 率较低。RT-PCR法检测EV,快速、敏感、特异,可用于小儿EV感染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病原体的特点,为临床早期病原学诊断和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5月至2015年7月宜兴市中医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1 214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儿血清中9种常见病原体IgM抗体,并对上述病原谱、病原流行情况等进行资料汇总分析。结果1 214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检出病原体IgM抗体阳性371例,阳性率30.5%,其中肺炎支原体阳性率最高,占总样本的16.8%,其次是乙型流感病毒(5.8%)和副流感病毒(2.7%)。205例患儿肺炎支原体混合其他1种或1种以上感染,占总混合感染的55.2%。肺炎支原体春夏季病毒检出率高于秋冬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3)。乙型流感病毒夏季病毒检出率高于秋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3)。1~3岁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率均高于1岁和3岁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1~3岁患儿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率均高于1岁和3岁患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不同年龄段副流感病毒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院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主要病原体是肺炎支原体、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比较普遍;肺炎支原体和乙型流感病毒以夏季感染为主;1~3岁肺炎支原体感染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引起小儿反复肺炎的原因和诊断分析。方法:回顾分析了2006年2月至2010年12月本院儿科320例反复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320例反复肺炎患儿中110例(34.4%)存在基础疾病,其中呼吸道吸入6例(1.9%),先天性心脏病18例(5.6%),哮喘8例(2.5%),营养不良15例(4.7%),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31例(9.7%),营养性缺铁性贫血32例(10%);210例(65.6%)存在社区获得性感染,其中肺炎支原体感染86例(26.9%),链球菌感染43例(13.4%),变异肺炎链球菌感染36例(11.25%),大肠杆菌感染21例(6.56%),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8例(5.6%),肺炎克雷伯菌感染6例(1.9%)。反复肺炎患儿的原因较多,通过其临床特点、胸部X线及各种病原学检查可确诊。结论:小儿反复肺炎多与基础疾病及社区获得性感染有关,常见的基础疾病是营养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其次是先天性心脏病、呼吸道吸入、哮喘等;社区获得性感染病原体为肺炎支原体,其次为链球菌、变异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史、体格检查和胸部X线可为检查提供线索,特殊检查如胸部CT和支原体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在小儿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湖南省儿童医院儿科收治呼吸道感染患儿116例,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分为细菌组52例和病毒组64例。同期选取健康儿童58例为对照组,对比3组儿童PCT、hs-CRP、WBC水平。结果细菌组患儿PCT、hs-CRP、WBC阳性率均显著高于病毒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者联合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病毒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病毒组患儿PCT、hs-CRP、WBC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细菌组患儿PCT、hs-CRP、WBC水平显著高于病毒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组患儿PCT、hsCRP、WBC水平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hs-CRP、WBC三者联合检测能够显著提高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阳性检出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住院急性呼吸道感染(ARI)患儿病毒病原检测结果,为临床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提供病毒病原学诊断依据。 方法选择2003年4月至2005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取其鼻咽分泌物做免疫荧光检测筛查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抗原,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流感病毒A及B型、副流感病毒Ⅰ、Ⅱ、Ⅲ型,对检测标本阳性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052份标本中,阳性标本409份,占3888%。其中RSV阳性标本360份,占总阳性标本例数的8802%,副流感病毒Ⅲ37份占905%;RSV发病高峰时期在12月至次年2月和7、8月两个时期;RSV感染多见于3岁以下,发病高峰年龄为2~6个月,男女发病比例为224∶1。 结论2003~2005年重庆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体仍以RSV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方法检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病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呼吸道直接免疫荧光、血清IgM测定及痰培养检测呼吸道常见病原。结果:以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结果为依据,在研究周期内,病毒病原总共46例(28.22%),以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29例(17.79%),两种不同病原检测方法结果差异显著。结论:单用血清IgM阳性诊断呼吸道病毒感染不合适。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患有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不同年龄段的小儿患者的诊断方式和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抽取90例在我院就诊的对呼吸道感染情况进行检测的小儿患者病例,其中0—5岁和6—10的小儿各45例,分别定义为A、B组。对两组患者的血清抗Mp-IgM和咽拭子Mp-DNA-PCR进行检测,对两组患儿检测的阳性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儿的咽拭子Mp-DNA-PCR阳性率明显高于其血清抗Mp-IgM的阳性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B组患儿的血清抗Mp-IgM的阳性率明显高于A组患儿,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对患有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进行诊断的过程中,患儿的血清抗Mp-IgM检测结果的阳性率受患儿年龄的影响比较大,咽拭子Mp-DNA-PCR的检测结果的阳性率基本不会受到患儿年龄的影响,更适合在对该类患者进行确诊的过程中予以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L)的病原学分布特点。方法 选择2 368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进行痰细菌培养、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非典型病原体及病毒抗体。结果 呼吸道病原总阳性病例为695例(29.35%),其中细菌阳性标本为151例(21.73%),非典型病原体阳性标本为193例(27.77%);病毒阳性标本为217例(31.22%),混合感染为134例(19.28%)。细菌阳性前6位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产气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非典型病原体阳性标本中,血清支原体抗体呈阳性者为133例(68.91%),血清衣原体抗体呈阳性者为58例(30.05%),血清支原体、衣原体同时阳性为22例,嗜肺军团杆菌阳性为2例(1.04%)。病毒阳性标本中,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为102例(47.00%),腺病毒阳性为73例(33.64%),柯萨奇病毒阳性为8例(3.69%),混合病毒感染阳性为34例(15.67%)。结论 病毒感染是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病原,其次为非典型病原体,细菌感染最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88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实验室检查特点,观察扶正化痰活血煎剂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88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微量元素、免疫功能、幽门螺旋杆菌系列、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病原学等检测结果;并运用正化痰活血煎剂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88例患儿显效44例,有效23例,无效21例(均不能坚持服药),有效率78%。结论扶正化痰活血煎剂口服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可明显缩短病程,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正>目前在儿科疾病之中,以呼吸道感染占最多,据有关资料统计约占三分之二以上。有许多患儿经年累月反复呼吸道感染,这与气候环境因素、体质因素和治疗因素等有关,但其中以体质为主要因素,即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密切关系。笔者认为小儿的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主要是脾肺气虚,痰饮内伏;而急性发作又多表现热证。由于小儿不会自己表达病痛,往往给辨证带来一定的困难。儿科诊病,以望诊为主,并询问家属有关日常的一些症状表现,分析出患儿的病机特点,有些是凭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收治的下呼吸道感染(痰培养阳性)患儿21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6例。对照组应用抗生素、雾化吸入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喜炎平注射液,疗程7d。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退热时间、咳嗽缓解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住院时间,C反应蛋白、血沉、白细胞计数和肺功能(潮气呼气峰流速)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3%(100/106),显著高于对照组76.4%(81/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d后观察组患儿痰培养阳性率为7.3%(15/106),显著低于对照组28.3%(30/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咳嗽缓解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反应蛋白、血沉、白细胞计数均低于对照组,潮气呼气峰流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1~3个月小婴儿类百日咳综合征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及大环内酯类药物对该类疾病的疗效分析。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郑州市儿童医院小婴儿病区收治住院的类百日咳综合征患儿235例,按不同病原分为3组,即肺炎支原体感染组33例,非肺炎支原体感染组103例,病原学未明组99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测定检测7种常见呼吸道病原抗体检测;采用ELISA检测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中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采用血平板进行痰液细菌培养。肺炎支原体感染组和非肺炎支原体感染组给予头孢菌素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应用,病原学未明组给予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疗程7d。观察发病7d内就诊和7d以上就诊患儿的痉挛性咳嗽消失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类百日咳综合征的病原体多为病毒、各种细菌等,肺炎支原体检出率14.04%(33/235)。发病≤7d就诊患儿痉挛性咳嗽持续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5.79±0.89)d,(10.25±1.66)d,低于发病7d就诊的患儿(10.38±2.00)d,(13.75±1.4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94%(31/33),91.26%(94/103),79.80%(79/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百日咳综合征的病原体多为病毒、各种细菌等;早期就诊、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可缩短痉咳期及平均住院时间;大环内酯类药物用于治疗小婴儿类百日咳综合征有效率高,但应避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滥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大叶性肺炎临床特点、病原学变迁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特点。方法对小儿大叶性肺炎136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等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转归。结果大叶性肺炎以支原体多见,多有高热、咳嗽,早期肺部体征少,易合并胸腔积液。小婴儿以支原体和肺炎克雷白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较常见。结论及时行体液培养及药敏鉴定,可将MP-IgM检测作为儿科上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入院的常规检查,及早行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原,针对性用药,抗生素应足量、足疗程联合应用,中医中药及时跟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病毒病原学情况,及其与年龄、呼吸道疾病的关系。 方法选择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2003年1月~2005年1月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治疗的儿童2073例,取其鼻咽分泌物,采用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7项呼吸道病毒抗原,分析其结果。 结果2073例患儿送检标本,阳性1006份,阳性率485%。阳性标本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798例(793%),副流感病毒Ⅲ型(PIV Ⅲ)106例(105%),腺病毒(ADV)31例(30%),流感病毒A型(IVA)26例(26%),流感病毒B型(IVB)6例(06%),副流感病毒Ⅰ型(PIVⅠ)15例(15%)、RSV和IVA混合感染18例(18%),RSV和PIV Ⅲ混合感染3例(03%),RSV和PIVⅠ混合感染3例(03%),PIV Ⅱ未检测到。 结论温州地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以RSV为主要病原,婴幼儿(尤其<6个月)病毒感染率较高,好发于冬春季节,以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的检出率最高(613%)。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患有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不同年龄段的小儿患者的诊断方式和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抽取90例在我院就诊的对呼吸道感染情况进行检测的小儿患者病例。其中0—5岁和6—10的小儿各45例,分别定义为A、B组。对两组患者的血清抗Mp—Igi和咽拭子Mp—DNA—PCR进行检测,对两组患儿检测的阳性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儿的咽拭子Mp—DNA—PCR阳性率明显高于其血清抗Mp—IgM的阳性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B组患儿的血清抗Mp-1gM的阳性率明显高于A组患儿,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对患有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进行诊断的过程中,患儿的血清抗Mp—IgM检测结果的阳性率受患儿年龄的影响比较大,咽拭子Mp—DNA—PCR的检测结果的阳性率基本不会受到患儿年龄的影响.更适合在对该类患者进行确诊的过程中予以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振动排痰机在小儿肺部作业的应用效果及护理体会。方法:对200例小儿肺炎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振动排痰机进行肺部作业,观察小儿排痰效果及疗程,是否出现肺炎并发症。结果:振动排痰机通过震颤促进呼吸道黏膜黏液和代谢产物液化,使痰液稀薄后排出体外。使用后有效缩短肺炎疗程,减少并发症发生,排痰机在排痰的同时还可以松弛患儿紧张的肌肉,刺激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平滑肌痉挛,使患儿有轻松舒适的感觉。儿科患儿依从性较好,适合儿科肺部作业护理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