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硫酸软骨素酶ABC对严重脊髓损伤(SCI)大鼠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s)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脊髓横断伤模型,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损伤组25只和治疗组25只。治疗组给予硫酸软骨素酶ABC髓鞘浸润治疗。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观察脊髓CSPGs的表达;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及Western-blot方法观察脊髓GFAP的表达。结果 SCI后星形胶质细胞明显活化增殖,CSPGs和GFAP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脊髓CSPGs和GFAP的表达均较损伤组减少,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软骨素酶ABC能够裂解CSPGs,改善SCI区的微环境,改善GFAP蛋白的表达,是修复SCI,促进神经再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联合硫酸软骨素酶ABC(chondro-itinrase ABC,Ch ABC)降解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修复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n=15):假手术组(A组)、Ch ABC降解组(B组)、BMSCs移植组(C组)、Ch ABC联合BMSCs移植组(D组)。4组分别在术后7、14 d观察记录动物情况并处死动物进行标本检测。伤后7、14 d,BBB评分评价大鼠后肢运动感觉功能;伤后7 d 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伤后14 d,HE染色测损伤区总面积;免疫组化法观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神经丝蛋白-200(NF-200)和勿动蛋白A(Nogo-A)的表达。结果伤后7 d各组BB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14 d,4组BBB评分分别为(6.33±1.00)、(7.25±0.96)、(7.33±0.58)、(9.75±0.96)分。D组BBB评分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伤后14 d,HE染色结果显示,4组损伤区均形成空洞,4组空洞相对面积分别为(4.44±0.18)、(3.70±0.21)、(3.23±0.22)、(2.33±0.31)mm2,D组空洞面积显著小于其他3组(P<0.05);伤后14 d GFAP/Nogo-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D组GFAP/Nogo-A表达低于他3组(P<0.05);NF-20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D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伤后7 d TUNEL法检测结果显示D组阳性细胞数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 Ch ABC联合BMSCs移植可以溶解胶质瘢痕,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促进神经纤维再生并越过脊髓损伤区域,对脊髓损伤后有明显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BMSCs联合硫酸软骨素酶ABC(Ch ABC)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研究。方法:选取新生SD大鼠股骨、胫骨骨髓分离培养鉴定出MSCs,对贴壁培养的BMSCs进行神经诱导培养。取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200~260 g,利用大鼠T10脊髓半横断模型进行半横断,脊髓损伤模型制备完成后,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BMSCs组(B组)、硫酸软骨霉素ABC注射组(C组)和硫酸软骨霉素ABC联合BMSCs移植组(D组),每组8只。伤后1~2周采用BBB评分法评价大鼠后肢运动功能,伤后2周取材行HE染色计算损伤区面积,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BMSCs分化为功能性神经细胞的情况。结果:统计分析1~2周后四组大鼠的BBB评分情况,D组大鼠明显高于其余三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B组、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2周后四组大鼠的损伤区面积,D组大鼠损伤区面积明显小于A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荧光染色后对CSPG区域荧光强度的观察,四组大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FAP/GAP方面D组明显大于A、B、C三组,四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BMSCs联合硫酸软骨霉素ABC可促进神经纤维再生,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脊髓半横断模型,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对大鼠后肢功能及受损脊髓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3(NT-3)表达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大鼠双侧股骨和胫骨骨髓细胞,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备用.将10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组(假手术组),8只;B组(PBS对照组),48只;C组(BMMNCs实验组),48只.大鼠术后1d、3d、5d、7d、14d和21d行BBB评分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各组大鼠受损脊髓组织中NT-3的表达.结果:各个时间点BBB评分测试表明A组较B、C组分值高(P<0.05);B组分值较C组低(P<0.05).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显示各个时间点C组大鼠受损脊髓中NT-3的表达量高于B组(P<0.05),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MNCs能够促进损伤脊髓组织中NT-3的表达,可能是其修复损伤脊髓,促进脊髓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minocycline)对大鼠脊髓损伤(SCI)早期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10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组=36只)、损伤组(B组=36只)和损伤后米诺环素治疗组(C组=36只),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致伤B组和C组大鼠T8~T11脊髓,对照组不损伤脊髓.治疗组于术后1h腹腔注射米诺环素(90mg/kg),之后每隔12h给药1次,对照组和损伤组在相同时点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生理盐水.B组和C组于术后2h、6h、12h、24h、48h、72h处死大鼠取损伤段脊髓标本,A组在相应时间点取相应节段脊髓标本,切片后行HE染色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NF-α表达.结果:脊髓损伤早期损伤脊髓取材免疫组化镜检后发现A组大鼠脊髓TNF-α呈弱阳性表达;B组和C组伤后2h即有TNF-α表达,12h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B组伤后72h TNF-α表达仍较A组高(P<0.05),而C组在伤后72h即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C组各时间点TNF-α表达均较损伤组低(P<0.05).结论:米诺环素可显著降低脊髓损伤早期组织中TNF-α的表达,为其应用于临床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夏雷  罗卓荆  王哲 《医学争鸣》2009,(18):1693-1696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损伤后弱激光经皮照射对脊髓胶质瘢痕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照射组(n=15),制成脊髓半横断模型,经皮照射相应的损伤脊髓节段.在1,3,7,14d行BBB评分,在3,7,14d行普通HE染色和免疫荧光标记染色观察.结果:照射组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照射组比对照组脊髓空洞范围减小(P〈0.05),并且损伤区周边NF分布较多,GFAP表达较少;照射组损伤区内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s)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用弱激光经皮照射导致损伤区范围胶质瘢痕减少,CSPGs表达下降,从而减轻继发性损伤,有利于神经轴突再生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两种大鼠脊髓半切模型制作方法的各自特点及其应用,为临床脊髓损伤研究提供适宜的动物模型.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脊髓半横切组(A组,n=20)、脊髓楔型块状半切组(B组,n=20)和正常对照组(C组,n=20).术后采用BBB动功能评分、斜板实验、HE染色和MRI检测综合评价两种脊髓半切模型的稳定性.结果 术后A组和B组大鼠伤侧后肢BBB运动功能评分及斜板维持最大角度值显著低于C组(P<0.05),而这些指标在A组和B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术后28dHE和MRI检测示A组和B组间脊髓损伤区组织结构具有显著差异.结论 脊髓半横切与脊髓楔型半切法均可建立稳定、可靠的脊髓半切伤模型,而脊髓楔型半切模型更适于评价移植物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陈德纯  任先军  唐勇  蒋涛 《重庆医学》2007,36(9):843-845
目的探讨硫酸软骨素酶ABC(ChABC)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元修复的影响。方法SD大鼠72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ChABC治疗组,采用Allen法打击大鼠胸10脊髓损伤模型,分别在伤后即刻和随后每天1次连续1周蛛网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和ChABC。在伤后第1天,第1、2、4周应用免疫组化检测各组组织切片中NF200的变化,尼氏染色观测各组脊髓切片中尼氏体和神经元的改变,BBB评分检测损伤的后肢运动恢复情况。结果大鼠脊髓损伤后1d和1周给药组NF200着色面积、Nissl染色阳性细胞和BBB评分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2、4周,治疗组要显著优于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ChABC能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的修复,提高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电控打击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模型大鼠神经行为及脊髓病理变化.方法 采用自行研制的电控大鼠脊髓损伤打击器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观察脊髓损伤后Basso Beattie Bresnahan (BBB)评分、免疫组化及病理变化特点.结果 SCI后3 d BBB评分(1.0±0.7)开始增加,7d时显著明显增加至(4.2±1.3)分,28 d时BBB评分达(7.2±1.3)分.HE染色可观察到SCI后脊髓灰、白质组织结构不完整,大量神经元变性坏死、细胞肿胀、胶质细胞增生.免疫组化显示SCI伤后2h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细胞灰度值、神经丝蛋白-200(NF200)阳性轴突灰度值减少,24 h最低,3d开始恢复,28 d仍未恢复正常(P<0.05);SCI伤后3d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数量增多,14 d达到高峰,28 d有所回落(P<0.05).NSE、NF200、GFAP的变化与BBB评分呈显著相关(r=0.856,0.856,0.795,均P<0.01).结论 电控打击脊髓损伤模型大鼠NSE、NF、GFAP的变化反映了脊髓损伤的病理变化,与脊髓损伤后的神经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电针治疗大鼠脊髓损伤(SCI)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以2月龄Wistar大鼠(96只)为受试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SCI组(B组)、治疗对照组(C组)和电流刺激治疗组(D组),B、C、D组于T9处行脊髓全横断,D组予电针治疗,用Western blot测定各组损伤段脊髓中GFAP不同时相点表达量及其变化,并以苏木精一伊红和免疫组化染色对受损脊髓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SCI后GFAP表达显著增多,于损伤后2周达顶峰;经电针治疗,GFAP袅扶减少。结论:GFAP县SCI后脊髓神终纤维再毕的雷萼阳碍因子。直针治疗对GFAP的嘉扶且右明显的柳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