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观察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首次因急性STEMI行溶栓治疗的患者92例,根据心肌梗死发病前 48 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A组(47例)和无缺血预适应B组(45例),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肌酶学改变、心功能、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入院时,缺血预适应A组的LVEF、FS均显著高于无缺血预适应B组(P均<0.05);缺血预适应A组的LVEDD、LVESd均显著短于无缺血预适应B组(P均<0.05);溶栓治疗后,缺血预适应A组的cTnI和CK-MB的峰值浓度均显著低于无缺血预适应B组(P均<0.05),缺血预适应A组的cTnI和CK-MB的峰值时间、恢复正常时间均显著短于无缺血预适应B组(P均<0.05);住院后4周内,缺血预适应A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低于无缺血预适应B组(t=4.4256,4.3708,4.7298,5.4136,P均<0.05);但缺血预适应A组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缺血预适应B组(t=4.1903,P<0.05);两组患者再发心梗的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t=0.2279,P>0.05).结论 初次AMI前48 h内心绞痛的发作(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可维护心功能,减轻心肌损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96例患者按梗死前有无心肌缺血心绞痛史分为A、B两组,A组有心肌缺血,心绞痛,B组没有心肌缺血,心绞痛。结果:4例内心肌酶学峰值,心律失常,左心衰竭,休克,死亡率A组均低于B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可提高心肌持续性缺血的耐受力,保护心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和冠脉再通的影响。方法选择1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54例,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50例。均于入院后测定心肌酶谱、择期行冠脉造影,并对比两组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K)、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的峰值,两组冠脉造影血管再通的情况,观察比较两组的并发症。结果缺血预适应组(IP组)的患者的CK,CK—MB峰值浓度显著低于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P〈0.01)。心功能不全、心衰、梗死后心绞痛明显低于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冠脉再通情况明显高于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P〈0.05)。结论缺血预适应可减少其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的程度,促进冠脉的再通。  相似文献   

4.
缺血预适应对体外循环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冷停搏液与缺血预适应(IPC)加冷停搏液联合应用对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先天性心脏病病人20例,随机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C,n=10)和对照组(n=10)。IPC组在阻断升主动脉前实施缺血预适应(即3分钟缺血5分钟再灌注),阻断升主动脉,灌注(4℃)St Thomas‘停搏液,心脏完全停跳后开始心内手术;对照组则不进行缺血预适应方案。两组均于并循前、开放升主动脉心脏复跳后300min、60min时经Swan-Ganz漂浮导管测定各项备流动力学指标,并观察心肌功能恢复情况、动脉血气及电解质变化。结果:CPB后IPC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快(P<0.05),心肌收缩有力,血压维持良好,需辅用多巴胺等强心药维持血压的病例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动脉血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缺血预适应加冷停搏液联合应用能促进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血流动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AMI)前心绞痛持续时间对急性AMI患者临床状况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97例确诊为急性AMI的患者,按死前48h内心绞痛持续时间长短分成三组。Ⅰ组持续时间<15min,Ⅱ组>15min,Ⅲ组48h内无心绞痛发作。通过对三组患者的梗死范围、肌酸激酶(CK)峰值、左室射血分散(LVEF)及各组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衰等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Ⅰ组患者状况及近期预后明显优于其他两组。Ⅰ组与Ⅱ、Ⅲ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梗死前短暂的心绞痛对心肌具有缺血预适应保护作用,但是反复短暂的心肌缺血对心肌具有缺血叠加效应,只有梗死前有短时间(<15min)的缺血刺激对梗死心肌具有缺血预适应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患者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住院的92例糖尿病患者及同期健康老年人32名(C 组),依据心功能情况将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组(A 组)和糖尿病心功能正常组(B 组),检测并比较三组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骨代谢与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 组和 B 组骨钙素(BGP)显著下降,而甲状旁腺激素(PTH)、血磷(P)及脱氧吡啶啉(DPD)含量显著高于 C 组(P <0.05),且 A 组显著高于 B 组(P <0.05);A 组和 B 组股骨颈及腰椎各节段骨密度均显著低于 C 组(P<0.05),且 A 组明显低于 B 组(P <0.05)。应用 Pearson 相关性分析可知,骨密度与 BGP 水平呈正相关(r=0.417,P =0.000),与PTH 及 DPD 呈负相关(r=-0.341、-0.483,P =0.014、0.000)。结论老年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患者易并发骨质疏松及骨密度下降,与骨代谢指标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钙离子变化对心肌缺血预适应内源性保护机制的影响。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五组,缺血对照(IC)组;缺血预适应(IP)组;缺血预适应+维拉帕米(IP+Vera)组;钙通道激动剂(Bay8644)组;L-型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Verapamil)组。实验中观察缺血前及再灌后左心功能,检测乳酸脱氢酶(LDH)、三磷酸腺苷(ATP)等含量并辅以心肌超微结构观测。结果与IC组相比,IP组、Bay8644组各项指标均提示心功能恢复好转(P〈0.05),且IP组与Bay8644组相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IP组中加入维拉帕米后,各项指标均提示心肌损伤明显加重(P〈0.05)。结论(1)心肌缺血预适应可诱导出心肌内源性保护作用。(2)钙通道拮抗剂可通过减少钙离子内流而阻断心肌缺血预适应的心肌保护作用。(3)增加钙离子内流可模拟IP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临床观察心绞痛(AP)对随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影响及其预后.方法 根据临床117例AMI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将AMI前有无AP分为A组和B组两组,并将两者的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A组(有心绞痛组)大面积心梗,CPK、CPK-MB峰值,KillipⅡ级以上心衰,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住院期间病死率均明显低于B组(无心绞痛组),P<0.05.但两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MI前有心绞痛对AMI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体现了心肌缺血预适应(IPC),具体表现在限制心梗面积的扩大,降低AMI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AMI患者90例,按密封信封法将纳入病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单纯给予行PCI治疗,观察组给予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比较2组PCI前后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率、出血并发症、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病死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观察组术前、术后TIMI 3级血流、TIMI 3级开通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及脑卒中发生,少量出血事件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ACE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LVED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可使AMI患者更早获得TIMI3级血流,改善左心室功能,减少心脏不良事件发生,使患者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对经缺血再灌注(MI/R)处理后的高脂血症小鼠外周血氧化相关物质浓度及其心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性成熟 ICR 小鼠60只,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只):A 组(假手术组)、B 组(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组)、C 组(瑞舒伐他汀组,造模前连续给予瑞舒伐他汀3 d),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实验小鼠模型,阻断左冠脉前降支(ADC)血流30 min 后恢复血供。阻断1 h 后测定外周血清中 GSH-PX、SOD、ROS、MDA 浓度的变化及其前降支供血区心肌组织 Bax 与 Bcl-2基因 mRNA 水平的表达。结果 C 组小鼠外周血清 GSH-PX、SOD 活性值低于 A 组,高于 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C 组小鼠外周血清 ROS、MDA 高于 A 组,低于 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C 组小鼠心肌组织中 Bax 基因 mRNA 水平明显高于A 组,低于 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C 组小鼠心肌组织中 Bcl-2基因 mRNA 水平明显低于 A 组,高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改善经缺血再灌注后高脂血症小鼠心肌组织的氧化与抗氧化平衡失调并抑制心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入住我科CCU病房发病12h内符合溶栓治疗条件的STEMI患者分为瑞替普酶(rPA)组40例和尿激酶(UK)组40例,分别应用瑞替普酶(rPA)和尿激酶(UK)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溶栓治疗后60min、120min的冠脉再通率,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复合终点事件即住院2周内死亡率及30d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再梗的发生率。结果溶栓后60min、120min rPA组临床判断再通率均明显高于UK组(P<0.05);住院2周内死亡率及30d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再梗的发生率rPA组明显低于UK组( P<0.05);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05)。结论 rPA 静脉溶栓治疗STEMI临床再通率高,副作用小,值得无PCI条件的基层医院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症胰腺炎(ANP)的治疗方法。方法:将89例重症胰腺炎病人分成两组,保守组(A)42例,手术组(B)47例;A组又分A1组(用生大黄组)15例与A2组(未用生大黄组)27例。分别对各组的住院时间、病死率以及并发症中的ARDS、肾衰、休克、胰性脑病发生情况作分析。对各组的一些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恢复时间进行统计。结果:A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多于B组,分别为29.7(天)、53.1(天),P<0.05,病死率(7%)也明显小于B组(25.5%),P<0.05;A组的ARDS、休克发生率明显少于B组P<0.05;肾衰、胰性脑病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A1组治愈率、ARDS、休克、胰性脑病发生率与A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在血WBC、血、尿淀粉酶方面明显低于B组(P<0.05),而A1、A2比较P>0.05。结论:ANP治疗中保守治疗值得重视,对于生大黄灌胃/灌肠是否优于未灌胃/灌肠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门冬氨酸钾镁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在AMI静脉溶栓加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70例)给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对照组(66例)不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观察其对溶栓治疗中AMI病死率和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门冬氨酸钾镁在AMI早期应用可明显改善预后,门冬氨酸钾镁可作为AMI的常规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雷米普利对糖尿病大鼠心脏的药理性预适应作用。材料和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链脲菌素(45mg/kg)制备糖尿病模型。随机分为4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预适应(IP)组,雷米普利(RAM)药理性预适应组,雷米普利+缺血预适应(RAM+IP)组。RAM组及RAM+IP组每天用雷米普利(1mg/kg)灌胃,共4周。4周后全部大鼠行心肌30min缺血继之2h再灌注,IP组及RAM+IP组于30min缺血前行心肌缺血预适应。连续监测ST-段变化以及缺血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TTC染色测定心肌梗死范围,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测定Bcl-2与Bax的表达,光、电镜下观察心肌形态学改变。结果:与I/R组比较,IP及RAM组均见缺血心脏ST-段抬高幅度显著降低(P〈0.05),室早出现时间推迟(P〈0.05),持续时间缩短(P〈0.05),室速、室颤发生率降低(P〈0.05),心肌梗死范围缩小(P〈0.01),心肌细胞凋亡减轻(P〈0.001),Bcl-2/Bax比值升高(P〈0.05),形态学观察见心肌损伤减轻;RAM+IP组可见室早持续时间缩短(P〈0.05),室速、室颤发生率降低(P〈0.05),心肌梗死范围缩小(P〈0.01),心肌细胞凋亡减轻(P〈0.001),Bcl-2/Bax比值升高(P〈0.05)。与IP组比较,RAM+IP组上述各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IP对患糖尿病4周的大鼠具有心脏保护效应,长期服用RAM对糖尿病心肌具有药物预适应作用,均可增强糖尿病大鼠心脏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但二者联用无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与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AMI患者174例,分为溶栓组68例和PCI组106例,对比两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血管(IRA)再通率、病死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结果PCI组IRA再通率明显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病死率明显低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直接PCI治疗优于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后血浆BNF,探讨其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60例患者分A组(未溶栓,18例),B组(溶栓未通,11例)和C组(溶栓冉通,31例),测定人院即刻,发病24小时和5天血浆BNP,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三组发病24小时和5天BNP均高于入院即刻(P〈0.05),A及B组发病24小时和5天BN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发病5天BNP低于发病24小时(P〈0.05),三组入院即刻BN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和B组之间发病24小时以及5天的BN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两组均相应高于C组(P〈0.05)。结论动态检测STEMI患者溶栓前后血浆BNP,有利于观察溶柃疗效、从而为病情评估、进一步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张会军  郭宏  王安杏  贾军正 《河北医药》2016,(19):2927-2929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行冠状动脉介入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术后Kllip分级、心脏功能及MACE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行冠状动脉介入AMI患者共110例,依据PCI术前随机静脉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2组,其中A组(76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值<8%,而B组患者(34例)糖化血红蛋白值≥8%;比较2组患者术后Killip分级、NYHA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指标、MACE发生率及死亡率等。结果 A组患者术后Killip分级水平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A组患者术后NYHA分级水平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B组患者LVDd和LA水平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B组患者LVEF水平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B组患者MACE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行冠状动脉介入AMI患者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严重影响术后心脏功能改善,增加MACE发生及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为主化疗方案辅以中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收治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患者共150例,以随机区组法分为A、B、C组,每组50例,分别给予VAD方案、VAD方案+硼替佐米及VAD方案+硼替佐米+祛瘀散结汤治疗,比较3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改善率、治疗前后疼痛数字评分(NRS评分)、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率等。结果 C组患者临床疗效均显著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C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率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C组患者治疗后NRS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B组及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C组患者治疗后IL-6和CRP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B组及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同时C组患者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祛瘀散结汤辅助硼替佐米为主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减轻疼痛程度和炎性反应水平,且有助于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肾穿刺碎石术与经尿道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单侧输尿管上段结石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单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共110例,以随机抽签法分为A组(55例)和B组(55例),分别采用经皮肾穿刺碎石术与经尿道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结石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总治疗费用等。结果 B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长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总治疗费用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两种微创碎石术式治疗单侧输尿管上段结石临床疗效确切;经尿道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式可有效减轻手术创伤程度,加快术后康复进程,并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而经皮肾穿刺碎石术式则能够有效缩短手术用时,减少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米力农、左西孟旦及乌拉地尔三种药物治疗急性心力衰竭(AHF)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AHF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40例,其中A组使用米力农治疗,B组使用左西孟旦治疗,C组使用乌拉地尔治疗。比较3组的用药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B、C两组用药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A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组(P<0.05);B、C两组用药总有效率及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西孟旦和乌拉地尔对AHF的疗效均优于米力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