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留置部位在危重新生儿动脉留置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26例危重新生儿按穿刺部位随机分成3组,分别选择桡动脉、胫后动脉、腋动脉不同部位进行动脉留置。并对3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平均穿刺时间、堵管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动脉置管平均穿刺时间、留置时间,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堵管率,胫后动脉与桡动脉、腋动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新生儿动脉留置方便省时,可及时准确地提供分析及判断病情的信息。胫后动脉平均置管时间最短,留置时间最长。胫后动脉和桡动脉可作为外周动脉穿刺的常规选择,而腋动脉可在紧急情况时选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生儿胫后动脉采血的方法与效果.方法 选择300例需采血的住院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胫后动脉穿刺,对照组采用颞浅动脉穿刺,将2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部位形成淤斑或血肿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2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穿刺部位淤斑或血肿情况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胫后动脉采血与颞浅动脉采血相比较,两者一次穿刺成功率相近,胫后动脉穿刺后不易形成局部淤斑或血肿,不受患儿头部输液影响,也不影响机械通气治疗,是继桡动脉之后又一理想采血部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维持液在机械通气新生儿动脉留置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例重症机械通气新生儿随机分为肝素钠组、生理盐水组,置管部位为桡动脉。对两组不同维持液动脉留置时间、效果、动脉留置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维持液在留置时间及维持效果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比较PT、FIB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素钠组留置前、后比较PT、FIB、INR、TT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新生儿动脉留置维持液采用生理盐水,留置时间长,维持效果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胫后动脉穿刺法在新生儿采血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100例需采血的住院新生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胫后动脉穿刺,对照组采用桡动脉穿刺,将2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部位形成瘀斑或血肿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采用胫后动脉穿刺,一次穿刺成功45例、占90%,局部形成瘀斑2例、占4%;对照组采用桡动脉穿刺,一次穿刺成功46例、占92%,局部形成瘀斑6例和血肿2例、占16%.结论 2种方法动脉采血一次穿刺成功率相近(P〉0.05),但胫后动脉穿刺后不易形成局部瘀斑或血肿(P〈0.05),胫后动脉是继桡动脉之后又一理想采血部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低出生体重儿有创血压监测使用尺动脉置管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将我科125例超低出生体重儿分成4组,A组19例采用尺动脉置管,B组55例采用桡动脉置管,C组35例采用肱动脉置管,D组16例采用胫后动脉置管,比较4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最高,维持时间长,但其并发症高,而尺动脉及肱动脉穿刺成功率及维持时间相当,胫后动脉的置管率及维持时间较短。结论选择尺动脉进行穿刺获得成功,可作为新生儿动脉穿刺失败的补充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动脉置管监测动脉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ABP)在外科重症监护室(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SICU)应用中的效果差异,探讨何种穿刺部位可以提高动脉穿刺成功率,延长留置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SICU 346例患者随机选择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及足背动脉分4组进行动脉穿刺置管,比较4组在不同部位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置管后并发症(穿刺点淤紫血肿、渗血、感染及误穿静脉)的发生率、穿刺疼痛程度及留置时间的差异。结果 4组患者中足背动脉一次性穿刺率最高(91.8%),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最低(1.2%),穿刺疼痛程度最低,留置时间最长。结论 SICU患者病情危重,根据病情需要,留置ABP时间较长,足背动脉可作为首选部位,因其避免了反复穿刺增加的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同时节约和减轻了护士的工作时间和强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不同穿刺部位对留置效果的影响。方法:将90例急诊新生儿随机分为头皮静脉组、四肢静脉组、颈外静脉组各30例,头皮静脉组采用头皮静脉留置针法,四肢静脉组采用四肢静脉留置针法,颈外静脉组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法,比较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颈外静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留置时间长于其他两组(P0.05)、静脉炎及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可提高新生儿一次穿刺成功率,延长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动脉采血部位的选择对穿刺疼痛、成功率、血肿发生率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以便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就诊需要进行采血的63例3岁以下儿童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肱动脉采血、桡动脉采血两组,比较两组患儿血肿发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家属的满意度及疼痛评分。[结果]桡动脉采血组患儿疼痛评分(6.42±2.1)分低于肱动脉采血组(8.27±1.46)分;一次穿刺成功率、家属满意度高于肱动脉采血组;血肿(瘀青)发生率低于肱动脉采血组(P0.05)。[结论]采血部位选择桡动脉能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的疼痛,降低血肿发生率,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寻找穿刺时间短、成功率高、不受休克等循环因素影响的静脉留置方法。方法:将180例危重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颈外静脉、腋静脉、股静脉部位留置,对照组采用四肢或头皮静脉留置,对两组新生儿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成功穿刺平均时间、留置时间、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成功穿刺平均时间、留置时间、并发症等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颈外、腋、股静脉留置穿刺成功率高、时间快,能为危重新生儿赢得抢救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新生儿不同动脉采血部位的对照分析,探索更适合于新生儿的动脉采血部位.方法 选择新生儿科需动脉采血进行血气分析的360例患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桡动脉、股动脉、肱动脉采血,并对其一次穿刺成功率、发生淤血、血肿、误入静脉率及疼痛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桡动脉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优于股动脉组和肱动脉组(均P<0.05),发生淤血、血肿、误入静脉及产痛情况明显低于后2组(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桡动脉是适合于新生儿采血的部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减轻患儿穿刺的痛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脾动脉双栓塞治疗肝癌伴脾功能亢进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方法 对28例肝癌伴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肝动脉化疗栓塞的同时进行部分脾动脉栓塞的治疗。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术后患者白细胞和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2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腹痛;肝功能损害伴腹水3例,胆囊坏死1例。结论掌握肝脾动脉双栓塞患者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严密观察与护理,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或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鲁玲  覃静霞  刘旭  王俊  张晓磷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6):1473-1474
目的探讨经动脉内急诊栓塞治疗妇产科继发性出血的应用与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23例严重妇产科继发性出血患者,选择性插管双侧髂内动脉、子宫动脉进行急诊栓塞治疗,同时对8例恶性肿瘤患者,栓塞前经动脉内进行局部灌注化疗。结果对继发出血的控制情况:术后48h止血22例(96%);1例无效(4%)。22例(96%)患者子宫得以保留,1例(4%)治疗无效患者行子宫切除术。结论经动脉内急诊栓塞治疗严重妇产科继发性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可以保留患者子宫的救治手段,而严格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治疗顺利实施和患者术后康复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急诊颅内-颅外动脉搭桥术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吻合技术是颅内-颅外搭桥手术治疗的主要手段[1],由于该手术所涉及仪器设备复杂,对医生操作技能及手术护理配合要求高,故目前开展仍较少.我院于2010年11月为1例在外院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致颈总动脉损伤患者,急诊施行了颈总动脉-大隐静脉-大脑中动脉的搭桥术,获得成功,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马倩  轧春妹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2):2072-2074
目的评价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带对肝癌介入患者术后股动脉穿刺止血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12月住院肝癌患者共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4例,在介入术后应用YM—GU-1229型动脉压迫止血带进行止血;对照组64例,采用常规手工压迫加沙袋压迫止血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压迫止血时间、肢体制动时间以及局部渗血、血肿形成、皮肤瘀斑、假性动脉瘤形成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采用动脉压迫止血带后,穿刺部位止血时间以及制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局部渗血和血肿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压迫局部皮肤瘀斑情况,观察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带止血整体效果优于常规手工方法,但是会因压迫力量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造成局部皮肤损伤,提示及时松解将会减少局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小儿桡动脉穿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动脉穿刺是一项难度系数较高的操作,采集动脉血标本主要从股动脉、肱动脉、桡动脉、足背动脉穿刺,而以桡动脉穿刺最为方便。为了提高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我们采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局部皮肤30min后再行常规方法穿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非昏迷危重患者桡动脉与足背动脉置管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季建红  李峰  顾朝丽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7):1567-1569
目的比较ICU非昏迷病人足背动脉和桡动脉的置管效果。方法对ICU89例非昏迷病人进行动脉置管。其中,足背动脉穿刺置管51例,桡动脉穿刺置管38例。对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置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置管时间≥3d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足背动脉较桡动脉一次置管成功率高(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低(P〈0.01),留置时间长(P〈0.01),且没有增加并发症(P〉0.05)。结论对于需长时间监测ABP的ICU非昏迷患者可首选足背动脉置管。  相似文献   

17.
沈王燕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3):2184-2184
目的提高新生儿桡动脉穿刺成功率。方法将80例需要采集血气分析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采用大鱼际肌最高点与第一腕横纹垂直处为穿刺点,以15°~30°斜角进针取血法。对照组40例采用桡动脉常规穿刺取血法。结果观察组采血方法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观察组采血方法简便,成功率高,减少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根据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肥胖患者的特点,在围手术期注意加强循环、呼吸系统护理.并在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中注意解决因肥胖引起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患者除1例在术中死亡外,其余均痊愈出院,术后平均住院目为18d。  相似文献   

19.
史晓红 《护士进修杂志》2014,(17):1596-1598
目的:探讨几种新生儿保暖措施对新生儿体温的影响。方法将145例新生儿分为三组,实验组出生断脐后立即行母婴皮肤接触1h,其余两组断脐后一组行暖箱保暖1h,一组行包被保暖1h,对三组新生儿出生时、出生后30 min 、1 h 、2 h体温进行监测和对比。结果三组新生儿出生后30 min 、1 h 、2 h体温数值经 F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母婴皮肤早期接触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新生儿低体温的方法,可以达到和暖箱同样的保暖效果。母婴皮肤接触优于包被保暖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母婴病房中产妇与婴儿的合理卧位.方法 按分娩顺序选择阴道分娩的产妇及新生儿200例.随机分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观察组采用倾斜式卧位,对照组采用平卧位.结果 观察组产妇48 h后恶露明显减少,开奶时间提早,新生儿溢乳和呕吐的发生率明显减少,避免了新生儿生理性体重减轻.结论 母婴病房产妇和新生儿取倾斜式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