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并分析超声内镜辅助下行黏膜下肿瘤内镜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某院2017年12月~2019年4月收治的110例疑似胃粘膜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病情采取合适的内镜微创治疗方式,手术结束后为患者进行病理切片以及免疫组化的检查。结果:根据对患者进行的内镜检查结果,高频电刀治疗20例,黏膜剥离术10例,黏膜切除术20例,套扎治疗60例;术后通过超声内镜诊断,并与术后病理性质进行比较,其符合率为94.7%,来源层次符合率为95.8%。结论:根据结果显示,超声内镜辅助下行黏膜下肿瘤内镜微创治疗具有很高的临床效果,其安全性也具有极大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自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符合内镜治疗适应证的62例早期消化道肿瘤性病变患者,根据治疗适应证,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进行病灶切除治疗,观察患者的病症恢复情况。结果经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治疗,本组62例早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的病灶均完全成功切除,成功率100%。其中5例术中创面少量出血,给予血凝酶或钛夹止血。无术后穿孔、局限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可以有效的切除病灶,是一种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应用于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48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内镜诊断出平滑肌瘤29例,间质瘤5例,异位胰腺4例,脂肪瘤4例,囊肿2例,诊断符合率为91.67%(44/48)。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病变一次性切除44例,占91.67%,术后仅出现轻微胸骨后疼痛4例,体温升高2例,经对症处理后很快好转。结论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符合率高,并有助于明确其大小、所处位置、层次和浸润情况,为治疗该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经内镜确诊42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行内镜下黏膜下肿瘤切除术,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黏膜下肿瘤完全切除,2例病变底部有少量残留。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损伤小、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肿瘤的效果、并发症及护理要点。方法:符合大肠侧向发育肿瘤35例,为35处病灶,行内镜黏膜切除术,较大病灶分期进行,间隔期2月,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护理方法。结果:35例术中、术后均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35例完全切除率为100%。结论: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肿瘤安全,彻底。术中、术后护理配合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切除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内镜超声检查(EUS)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内镜检查过程中发现的SMT,作EUS检查确认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的病灶,以高频电切除治疗。结果包括食管肿瘤21例,胃窦肿瘤8例,胃角肿瘤1例,胃体肿瘤3例,胃底肿瘤3例,十二指肠球部肿瘤2例在内,共有38例SMT均在内镜下完全切除,过程顺利,无一例并发症出现。结论内镜下切除SM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不仅能治疗,而且还可获得组织学诊断。内镜超声检查对于SMT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黏膜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0 年2月至2011年2月进行EMR与ESD治疗的50例上消化道SMTs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治疗效果。结果 50 例上消化道SMTs中,位于食管10例,胃40例。术前内镜下超声小探头诊断间质瘤15例、异位胰腺17例、脂肪瘤18例。其中30 例行EMR,20例行ESD。病灶均完整切除,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组织学均符合超声内镜检查结果。患者术后均随访两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经内镜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内镜超声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胃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患者共78例行ESD治疗。内镜下明确病变边界,采用氩离子凝固术(APC)或针刀在病变周围电凝标记,行黏膜下注射,使病变完全抬起,用钩刀环形切开黏膜至黏膜下层,IT刀逐层分离,直至最终剥离病变组织。结果消化道黏膜下的良性肿瘤有8例,术后随机回访随访3~23个月,并无1例患者复发。宽蒂息肉的患者有7例,术后随进回访4~37个月,在原发部位上并未发现复发的迹象。手术治疗中并发出血2例、术后伴有出血1例,均在内科保守治疗或内镜治疗下成功止血。结论超声内镜检查能准确清楚地显示出消化道管壁的5层结构,指导临床医师对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及诊断,但对与黏膜下肿瘤的良恶性的鉴别诊断目前仍存在有一定的难度。在色素内镜、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的指导下,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部分癌前病变、消化道早期癌及无蒂、亚蒂巨大息肉,是一项有效并且安全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诊断大肠类癌的临床价值,以及内镜微创治疗早期大肠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经普通结肠镜检查发现黏膜下肿瘤,然后经内镜超声检查确诊类癌,对起源于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类癌患者29例行内镜微创治疗,直径≤1.0 cm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直径>1.0 cm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标本行病理检查。结果 29例均完全切除,病变直径0.6~1.8 cm,19例行EMR术治疗,10例行ESD术治疗。2例ESD术中创面出血,经热活检钳电凝止血成功,无穿孔。术后病理检查均显示为类癌。术后3个月结肠镜复查随访,所有患者创面形成瘢痕,无残留和复发。结论超声内镜辅助下,内镜下EMR和ESD治疗起源于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的早期大肠类癌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是泛指一类来自黏膜层以下(非黏膜组织)的消化道病变,包括平滑肌瘤、脂肪瘤、类癌、早癌等.目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SMT的方法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我科为25例SMT患者实施了ESD治疗黏膜切除术不能一次性切除的SMT,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超声内镜诊断的SMT患者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20~68岁.其中,食管6例,胃17例,乙状结肠2例;超声内镜提示18例病变位于黏膜肌层,6例位于黏膜下层,1例位于固有肌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痛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无蒂息肉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进行探讨。方法对52例结肠无蒂息肉在芬太尼、丙泊酚静脉麻醉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切除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术后定期内镜随访一年,以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术后发生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 52例患者81颗息肉均一次性切除成功率100%,1年后复查2例复发。总有效率为96.15%,复发率为3.85%,出血1例给予氩气凝固术(APC)治疗及药物喷洒治疗成功止血,未发现穿孔及其他并发症。结论无痛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治疗手段,具有成功率高,操作简单、安全、无痛苦,损伤小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内镜切除术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本院内镜中心行上消化道SMT内镜切除术的49例患者,比较术前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影像、切除方式、治疗效果、术后病理等。结果超声内镜示SMT起源于黏膜肌层34例、黏膜下层9例、固有肌层6例。采用黏膜切除术39例,尼龙绳套扎5例,APC烧灼5例。病理示间质瘤26例,平滑肌瘤4例,囊肿3例,炎性息肉5例,异位胰腺1例。尼龙绳套扎和APC治疗病例无法送病理检查。其中出血2例,未见穿孔。结论内镜下切除SM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并可获得组织学诊断;EUS在术前诊断SMT有一定参考价值,并可预测内镜切除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何炳才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421-42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部分切除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患者65例全部进行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部分切除术治疗,术后观察其鼻中隔畸形矫正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65例患者鼻中隔偏曲都一次性成功矫正,除切口黏膜外,无其他黏膜破裂。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部分切除术具有切除范围小,对正常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胃肠道息肉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收集胃肠道息肉患者共118例作为实验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59例及观察组59例。对照组患者实施高频电刀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记录。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61%显著高于对照组84.7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胃肠道息肉患者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因此该种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内镜下黏膜套扎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ith ligation,EMRL)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的价值。方法对内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SMT进行超声内镜检查,确定病灶的位置、大小、浸润深度,对来源于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及部分来源于固有肌层浅层且直径在5mm-15mm的SMT行EMRL治疗,切除标本送病理组织学检查,术后内镜及超声随访。结果所有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创面愈合良好,未见残留及复发。结论在超声内镜的指导下,采用EMRL治疗消化道SMT是一种简单、有效、方便、快速、经济、安全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内镜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道黏膜下肿物(submucosal tumor,SMTs)的诊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1]。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泛指黏膜层以下组织的一类肿瘤,包括起源于黏膜下层及固有肌层的肿瘤,病理类型以平滑肌瘤和间质瘤为主。固有肌层肿瘤位置较深,常在内镜治疗时出现穿孔等并发症,通常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一种新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技术-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相似文献   

17.
<正>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是指来自上消化道壁非上皮性间叶组织的一类肿瘤,以食管和胃多见[1]。普通胃镜仅能发现管腔隆起型病变,不能明确其所达管壁层次及性质[2]。而超声内镜能准确地显示病变在消化道壁的层次或与消化道壁的关系,目前已成为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主要检查手段,尤其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为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3]。因此,该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进行超声内镜诊断及手术病理检查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鉴别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以提升消化道早癌患者生存质量。方法选择医院2010年2月-2013年4月疑似消化道早癌患者263例为研究对象,内镜黏膜切除、剥离或外科手术切除标本病理确诊为消化道早癌60例,其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患者35例(A组)、外科剖腹手术25例(B组),确诊为消化道早癌患者均接受常规内窥镜、超声内镜、NBI内镜,根据内镜影像评分对诊断进行评价;比较2组不同手术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等。结果内镜窄带成像(NBI)内镜在形态、胃小凹分型、毛细血管形态3方面均优于常规内窥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经济花费3方面均较B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组外科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I对消化道早癌诊断准确性要优于常规内窥镜和超声内镜,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内镜黏膜下切除术对治疗消化道早癌具有良好临床效果,创口小、安全、有效,在大力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是累及黏膜下层的消化道病变,随着胃镜检查的广泛应用和色素、超声内镜技术的发展,消化道STM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近年来国内外逐渐开展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层及黏膜肌层肿瘤病变。  相似文献   

20.
直肠类癌15例内镜下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直肠类癌的内镜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肠镜下发现直肠黏膜下肿物行内镜超声检查和病理活组织检查,有内镜切除指征的直肠类癌行内镜下黏膜切除(EMR),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直肠类癌15例均成功行EMR,未出现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病理证实基底及切缘无残留,随访病例无复发。结论肠镜结合内镜超声可以明确直肠类癌的大小、有无肌层和周围血管浸润、内部回声性质,判断有无内镜下切除指征,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直肠类癌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