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文题释义: 慢性难愈性创面:通常把各种内外因作用下创面不能通过正常的创面愈合过程而达到愈合,呈现病理性炎症反应状态,从而导致创面经久难愈的称为慢性难愈性创面。 富血小板血浆:是通过离心自体血而提取出的含有高浓度血小板的血浆,除血小板外,其中含有多种高浓度的生长因子及纤维蛋白。 背景: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对难愈性创面有一定修复效果,可加快软组织愈合速度。而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可以防止血小板的流失,使血小板在局部长时间存活并分泌生长因子,更有利于创面愈合。 目的:观察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对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修复作用,并分析其研究现状。 方法:①收集慢性难愈性创面病例22例,其中糖尿病性溃疡8例,创伤性溃疡3例,创伤后骨不连3例,电烧伤后骨外露2例,放射性溃疡6例,创面行清创手术后用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外用,定期换药并更换富血小板血浆凝胶,观察创面愈合情况;②由第一作者检索万方数据库近10年的有关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相关文献,并分析研究现状。 结果与结论:①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富血小板血浆修复的22例慢性难愈性创面病例,创面完全愈合11例,创面缩小后经皮瓣转移后愈合5例,行游离植皮治疗获得愈合6例,患者均无疾病传播及免疫排斥反应,结果证实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对慢性难愈合伤口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安全有效;②文献检索结果显示,纳入文献32篇,其中2016年到2018年对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在慢性难愈性创面的研究发文量逐年升高,但现有证据尚缺乏说服力,缺乏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如何规范富血小板血浆的制备及使用过程以保证疗效的稳定性还有待进行更多的探索。 ORCID: 0000-0002-2480-5159(李万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式封闭负压疗法在难愈性创面中的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46例难愈性创面患者,针对常规负压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海绵板结、引流不畅等并发情况进行附加冲洗、改变吸引模式等改良化处理。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本组46例患者中,12例经治疗后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经植皮愈合,6例感染控制后因骨或肌腱组织外露采用皮瓣修复,1例老年褥疮患者因原发病导致心肺功能衰竭死亡,其余27例经改良式封闭负压治疗后直接上皮化愈合。结论改良式封闭负压疗法可以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创面外用抗感染药物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在促进创面愈合的同时可以有效地保护创面及周围皮肤组织。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慢性皮肤伤口的愈合,是临床治疗中的难点和基础研究中的热点。传统治疗方法效果并不理想,而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为其治疗提供了新途径。现今已有将壳寡糖作为伤口敷料的研究,并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关于壳寡糖用于糖尿病难愈性创面的研究并不多。本篇综述将概述壳寡糖促进伤口愈合的生物学机制及特点,以及糖尿病皮肤创面的病理学改变,总结壳寡糖在糖尿病皮肤伤口愈合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背景:干细胞能够分泌多种伤口愈合相关因子。 目的:总结并分析干细胞分泌的创面愈合相关因子治疗难愈性创面的可行性,及其可能的调控及修复机制。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Google、Pubmed及万方数据库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chronic wound,refractory wound,cutaneous,wound healing,wound repair,diabetic wound,stem cell-derived conditioned medium,cellular cytokine solution”。中文检索词为“创面修复,创伤修复”。选择论点论据可靠且分析全面的与干细胞分泌的促进伤口愈合因子密切相关的文章,排除内容重复文献,最终纳入34篇文献进行总结综述。 结果与结论:多种干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富含创面愈合相关因子,可作为细胞因子制剂治疗难愈性创面。然而由于干细胞来源不同,体外培养条件不同,其因子分泌状况也有所差异,因此应用何种来源的干细胞分泌因子,如何在体外最大限度地刺激干细胞产生创面愈合相关因子以及其未来在临床应用中的使用时机、频次和剂量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在治疗和护理难愈性创面中的经验.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烧伤科收治的难愈性创面患者58例,采用负压创面治疗技术治疗难愈性创面过程中,积极给予患者心理护理,保证引流通畅,调整适当的负压和定时冲管,加强引流监测,促进创面愈合.结果 本组58例难愈性创面患者经负压创面治疗技术治疗后,57例患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经植皮或皮瓣转移手术,创面均愈合,1例老年褥疮患者因原发病导致心肺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应用负压创面治疗技术的同时给予相应的针对性护理,缩短了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及焦虑状况,达到较好的愈合效果,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背景:研究发现藻酸盐敷料可有效促进创面愈合,但对于烧伤难愈创面的研究尚须进一步开展。目的:观察藻酸盐敷料应用于烧伤患者难愈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换药组和藻酸盐敷料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创面面积及全身状况等因素的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常规换药组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藻酸盐敷料组用藻酸盐敷料覆盖创面。每两三天换药1次,直到创面愈合。对比观察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及愈合率、局部炎症反应和皮片排斥反应、创面愈合方式,创面愈合后皮肤质量情况。结果与结论:藻酸盐敷料较凡士林油纱可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创面愈合率,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创面愈合后皮肤质量明显提高。与常规换药相比,应用藻酸盐敷料可明显减少难愈性创面愈合时间,可作为难愈性创面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及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修复足部毁损伤难愈性创面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海南省人民医院烧伤与皮肤修复外科收治的足部毁损伤难愈性创面患者18例,其中合并足背肌腱外露12例,跖骨骨外露6例。创面清创后,予医用胶原蛋白海绵覆盖肌腱外露、骨外露创面,并安装VSD装置,待创面覆盖肉芽组织后,再给予自体刃厚皮移植修复创面。记录治疗时间、外露肌腱或骨质坏死率、皮片成活率,术后随访6个月,以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标准评估外观及功能。结果18例患者足部均得以保存,外露的肌腱和骨质均保持活性,皮片成活率85%~95%,平均(90±5)%。残余创面给予间断换药治疗后全部愈合,治疗时长14.0~45.0 d,平均(29.5±15.5)d。出院后6个月复诊以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标准评估足部功能,优3例,良4例,中6例,差5例。结论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及VSD在促进肌腱、骨质外露创面肉芽组织生长的同时可保留外露的肌腱及骨组织活性,联合自体刃厚皮移植,能较好地修复足部毁损伤难愈性创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创膜对兔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制做兔背全层创伤模型,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创面分别外用护创膜及无菌凡士林敷料。伤后3、5、7、10、l4、17、21d观察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和创面愈合率;并分别取创面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评估创面的修复质量,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和创面愈合率及修复质量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护创膜与凡士林纱布相比能加速创面愈合(P<0.O5),护创膜组在皮肤愈合的组织病理等级评分上优于凡士林纱布组(P<0.05)。结论护创膜促进创面愈合并提高愈合的质量,是创面修复的一种较理想的生物敷料。  相似文献   

9.
组织工程全层皮肤修复糖尿病性皮肤溃疡创面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利用组织工程全层皮肤(ActivSkin)修复糖尿病性皮肤溃疡创面的临床应用方法。方法对皮肤溃疡患者采用控制血糖、增如营养、防治感染等措施,ActivSkin直接覆盖于创面,创面分3层包扎,常规换药,分别于术后观察组织工程皮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患者术后病情平稳,可见ActivSkin在创面存活,创面边缘可见白色新生组织形成,随时间延长创面逐渐缩小,平均28d后达到临床愈合。结论利用ActivSkin修复糖尿病性皮肤溃疡创面可促进创面早期修复、缩短病程和降低由此产生的致残率;为ActivSkin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表皮干细胞作为皮肤组织的特异性干细胞,具有强大增殖及多向分化潜能,与创面修复紧密相关。近期研究表明糖尿病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表皮干细胞数量减少、活性降低是导致其创面难愈的重要原因。目的:观察表皮干细胞在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及鉴定SD大鼠表皮干细胞,并以BrdU标记。建立糖尿病SD大鼠创面模型,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表皮干细胞组创面移植羊膜负载BrdU标记的表皮干细胞;羊膜组创面移植羊膜;空白对照组创面未给予干预。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苏木精-伊红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创面愈合组织中BrdU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阳性细胞积分吸光度平均值。结果与结论:表皮干细胞组治疗后7d创面缩小明显,治疗后14d创面基本愈合,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羊膜组、空白对照组(P0.01)。表皮干细胞组创面及新生表皮中可见BrdU阳性细胞,而另两组皮肤创面组织中始终未见BrdU阳性细胞。各组创面组织中可见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表达,但表皮干细胞组的阳性细胞积分吸光度平均值与羊膜组、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果证实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过程中表皮干细胞与创缘表皮移行、创面的上皮化有直接关联,可有效促进其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1.
慢性难愈创面的致病因素多样且病理进程复杂, 愈合时间长且治疗成本高, 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题。创面微环境包括围创口表面的外部微环境和创面与创面下生理结构的内部微环境, 基于慢性难愈创面微环境的临床治疗策略不断创新并取得进展。水凝胶具有高含水量、性能可调节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与细胞外基质相似等优点, 特别是负载药物能力和经过修饰赋予优异的组织黏附、抗菌、抗氧化以及调控炎症因子表达等功能, 实现了创面微环境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多因素的响应和调控, 因此在慢性难愈创面修复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和临床应用前景。主要介绍慢性难愈创面的特点及病因, 并对慢性难愈创面微环境响应型水凝胶的分类及其在难愈创面修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同时探讨了当前水凝胶的不足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2.
组织工程活性皮肤用于皮肤慢性溃疡创面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活性皮肤修复皮肤慢性溃疡创面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不同临床单位符合临床试验要求的皮肤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应用组织工程活性皮肤覆盖创面,对照组应用常规凡士林纱布覆盖,所有患者采用常规包扎并固定。临床研究观察时间为6个月,观察指标为治疗期患者的创面变化、创面愈合时间和愈合后的创面愈合质量;同时对全身及重要脏器进行检测。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进行t检验,分析两组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应用组织工程活性皮肤可在创面存活,促进创缘皮肤组织的新生并替代组织工程活性皮肤。与对照组相比应用后创面明显缩小,试验组的平均愈合时间24,37d,明显少于对照组(64.05d),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组织工程活性皮肤修复慢性皮肤溃疡创面可促进创面早期修复、缩短病程并降低由此产生的并发症;为组织工程活性皮肤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手术切除+局部推进皮瓣修复术后难愈性切口的临床效果及病理学分析。 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整形美容外科的42例术后难愈性切口患者,完善术前检查后,择期行手术修复,在难愈性切口外围0.5~1.0 cm处设计切口线,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彻底切除切口与基底病变组织,深至深筋膜或肌膜,应用局部推进皮瓣修复缺损。观察术后皮瓣血运、切口愈合时间与愈合情况。切口与切口外围组织行病理检查,观察组织炎症反应及炎症细胞浸润情况。 结果术后局部皮瓣血运正常,切口未出现红肿、疼痛等感染迹象,所有患者均Ⅰ期愈合,愈合时间为(12.0±3.0) d。病理检查显示难愈性切口中心组织炎症反应重,可见淋巴细胞[(140±21)个/HPF]浸润,切缘组织结构接近正常。术后随访2~6个月,切口无复发。 结论手术彻底切除慢性难愈性切口及外围0.5~1.0 cm处炎症病变组织,应用局部推进皮瓣可Ⅰ期修复创面,术后随访无复发,手术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4.
背景:脂肪来源干细胞在促进创面修复和再生方面潜力巨大,课题组前期已证明直流电场可以促进脂肪来源干细胞的增殖并且不改变其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目的:探究直流电场刺激大鼠脂肪来源干细胞对糖尿病大鼠难愈性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1)获取大鼠脂肪来源干细胞,鉴定后分别给予0,100mV/mm直流电场刺激预处理,频率为1 h/d,连续3 d;(2)构建糖尿病难愈性创面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每组7只,共21只,分别在创面局部多点注射1 mL直流电场刺激和未刺激的脂肪来源干细胞,细胞浓度为1×109 L-1,PBS组给予等量的PBS;(3)造模后3,7,14 d,大体观察创面愈合程度;激光散斑血流对比成像仪记录大鼠创面血流灌注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价创面愈合组织学变化并进行微血管计数;免疫组化观察创面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免疫荧光观察创面组织CD31的表达。结果与结论:(1)与未刺激脂肪来源干细胞组和PBS组相比较,直流电场刺激脂肪来源干细胞组在第14天时创面接近完全愈合,创面愈合速度明显加快(P <0.05);(2)直流电场刺激脂肪来源干细...  相似文献   

15.
背景:创面愈合是外科学研究的热点。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参与调节皮肤创面愈合过程并发挥了重要作用。目的:综述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创面中的表达规律及其在瘢痕愈合和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中国CNKI学术总库(www.cnki.net)、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Springer Link及Pub Med数据库相关文章。以"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瘢痕;创面愈合;再生"为中文检索词;以"CTGF;CCN2;Wound healing;Regeneration"为英文检索词。纳入37篇关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基础研究及其在创面愈合实验中相关研究进行讨论。结果与结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皮肤创面愈合及瘢痕形成过程中呈动态表达。在创伤修复初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短暂上调可促进肉芽组织和新生血管形成等加速创面修复过程;在伤口修复和重塑阶段的持续表达可明显促进过度基质的产生、胶原沉积和瘢痕挛缩,导致病理性瘢痕的发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参与了皮肤创面的愈合过程,其在加速创面愈合和控制瘢痕形成方面可能具有应用前景。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作为转化生长因子β的下游产物,除本身的生物学作用外,其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的促成纤维细胞增殖、促纤维化、诱导黏附及迁移等作用是其影响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个体化序贯性治疗方案治疗多部位难愈性压疮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海南省人民医院烧伤与皮肤修复外科收治的多部位难愈性压疮患者15例。压疮创面共32处,其中骶尾部16处,坐骨结节部5处,髂前上棘4处,股骨大转子部4处,足外踝3处。压疮面积1.0 cm×2.0 cm~12.0 cm×20.0 cm。对每个患者采取个体化、序贯性的治疗方案,包括全身营养支持治疗、手术清创-创面床准备-组织移植修复以及术后悬浮床等治疗,患者出院6~12个月后对患者进行电话及微信随访,每月随访1次,随访3个月。 结果经治疗,本组15例患者全身营养状况均得到改善。32处压疮创面均手术修复,其中Ⅰ期修复11处,VSD治疗后2期修复21处。出院后6~12个月,压疮修复部位均无复发。 结论采用全身支持支持、手术清创-创面床准备-组织移植修复以及术后悬浮床的个体化序贯性治疗方案对多部位难愈性压疮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清创术-负压治疗-组织移植模式治疗复杂难愈性创面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40例复杂难愈性创面,清创后根据交替法分为对照组(20例)与观察组(20例),对照组采取凡士林纱布加生理盐水纱布加干纱布覆盖,观察组采取负压治疗、-19 kPa~-8 kPa。结果通过4~14 d的治疗,在增殖期细胞计数与血管内皮细胞计数方面两组患者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40处创面彻底清除坏死组织,肉芽组生长较快,创面修复效果好。结论清创加负压治疗后,生成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对细胞增殖产生刺激。对于复杂难愈性创面采取清创术-负压治疗-组织移植模式治疗,能明显提高创面愈合率。  相似文献   

18.
背景:白细胞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异体异种皮肤移植局部免疫与排斥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组织工程人工皮肤移植过程中局部皮肤组织内白细胞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情况目前尚不清楚。目的:采用表皮干细胞联合脱细胞真皮构建人工皮肤并移植修复兔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观察创面修复效果和局部皮肤组织白介素10与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变化。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表皮干细胞或角质细胞接种到脱细胞真皮支架中,构建组织工程人工皮肤;取新西兰白兔常规制作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随机分为4组,表皮干细胞组、角质细胞组用含表皮干细胞或角质细胞的组织工程皮肤移植于皮肤缺损创面;脱细胞真皮组移植单纯脱细胞真皮;对照组创面空置。观察创面修复情况,局部炎症反应,创面愈合时间。各组分别于术后7d在部分创面取材观察组织形态和白细胞介素10与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结果与结论:含表皮干细胞的人工皮肤移植后创面愈合良好,局部炎症反应轻微,无出血、积脓、坏死,创面愈合时间较角质细胞组明显缩短。白细胞介素10在各组均有表达,其中表皮干细胞组表达最强,角质细胞组次之,脱细胞真皮组和对照组最弱。肿瘤坏死因子α在各组也均有表达,其中角质细胞组表达最强,表皮干细胞组次之,脱细胞真皮组和对照组较弱。说明以表皮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联合脱细胞真皮构建人工皮肤可用有效促进皮肤缺损创面的修复治疗,创面修复过程中局部皮肤组织内白细胞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变化可能是其取得较好效果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背景:在临床工作中,西医对于感染性皮肤难愈合创口的治疗手段较少,中医药对皮肤创面的治疗则越来越受到关注。目的:探讨石香膏促进大鼠感染难愈性皮肤创面模型愈合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15只雄性SD大鼠,其中12只大鼠采取创面接种细菌法建立感染难愈合皮肤创面模型,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模型组(不进行治疗)、贝复剂(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成长因子)组及石香膏低剂量、高剂量组,每48 h给药一次,每组3只;剩余3只大鼠仅做创面处理,不接种细菌,作为空白对照组。用药14 d后,观察创面愈合情况,镜下观察创面组织病理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创面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因子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创面组织Nrf2、血红素氧合酶1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1)用药第14天时,各组创面均呈现愈合状态;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创面面积稍小,但仍能看见红肿;与模型组比较,贝复剂组、石香膏高剂量组创面面积均减小,创面红肿程度减轻,石香膏低剂量组创面面积变化不大,但创面红肿程度减轻;与贝复剂组比较,石香膏高剂量组创面面积明显减小,创面基本愈合;(2)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与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比较,贝复剂组及...  相似文献   

20.
背景: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具有创伤修复作用,对其研究大部分集中于骨组织的修复,在皮肤创伤愈合中的修复作用研究较少。 目的: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在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创面迁移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方法: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CD34、CD44。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各组大鼠尾静脉注射PKH26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1周后,于大鼠背部正中线划长为3 cm的切口,制备皮肤创伤模型。造模后即刻于皮肤创伤处多点注射不同质量浓度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干预药物,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注射14 d后留取皮肤创面组织进行相关指标检测。 结果与结论: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能够剂量依赖性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皮肤创伤组织处迁移和聚集,进而促进皮肤创伤修复。Masson染色结果显示,随着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干预质量浓度的增加,创面炎性细胞浸润减轻、胶原纤维数量不断增多。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能够抑制皮肤创伤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表达,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的表达,抑制胶原降解,发挥间接促愈合作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