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6例乳腺疾病患者采用3.0 T磁共振常规扫描、DWI,测量感兴趣区DWI的信号强度和表面扩散系数(ADC)值,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56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共检出122个病灶,其中乳腺癌病灶38个(31.15%),包括浸润性导管癌32个,浸润性小叶癌2个,髓样癌4个;乳腺良性肿瘤病灶84个(68.85%),包括纤维腺瘤55个,乳腺囊性增生病20个,乳管内乳头状瘤2个,乳管内乳头状瘤伴上皮中重度不典型增生3个,纤维脂肪瘤1个,乳腺炎症和出血3个.在ADC图上良性病灶呈相对高信号影;恶性病灶呈相对低信号影,与周围正常腺体组织分界清晰.正常乳腺腺体及良、恶性乳腺病灶在扩散敏感系数(b) =50s/mm2、b=800 s/mm2的信号强度值及ADC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2.34、14.35、198.64,均P< 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正常乳腺腺体组与良性病变组在b=50 s/mm2、b=800 s/mm2的信号强度值及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其他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65、12.65、13.85、24.10、5.65、6.98,均P<0.05).结论 DWI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尤其ADC值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参数.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Luo JD  Liu YY  Zhang XL  Shi LC 《癌症》2007,26(2):168-171
背景与目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是目前惟一能观察活体水分子微观运动的成像方法,能够检测出与组织含水量改变有关的形态学和病理学的早期改变,已广泛应用于脑部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目前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本文目的在于探讨DWI在乳腺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52例经手术病理学检查证实的乳腺疾病患者的DWI资料,包括恶性病灶27个,良性病变36个.DWI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echo planar imaging,EPI)技术.以10例正常乳腺为对照组.测量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比较良恶性病变、正常腺体ADC值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采用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确定ADC值的诊断阈值,并用于诊断.结果:DWI对乳腺病变的显示良好.良性病变平均ADC值为(1.59±0.26)×10-3 mm2/s,95%参考值范围为(1.07~2.11)×10-3 mm2/s;恶性病灶平均ADC值为(0.87±0.23)×10-3 mm2/s,95%参考值范围(0.42~1.32)×10-3 mm2/s;正常腺体ADC值为(1.98±0.31)×10-3mm2/s.95%参考值范围(1.38~2.58)×10-3 mm2/s,三组ADC值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ROC曲线下面积(Az值)为0.96(95%可信区间0.92~1.00),诊断阈值为1.22×10-3 mm2/s.以此值作为良、恶性判断标准,敏感性88.9%,特异性87.9%,准确性85.0%.结论:ADC值有助于乳腺病变的鉴别诊断,DWI在乳腺癌的诊断上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赵丹  罗娅红 《现代肿瘤医学》2021,(11):1962-1966
目的:探讨肿块样病变的X线征象在鉴别早期乳腺癌与良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病理证实的肿块型乳腺病变患者396例,肿块最大径在3 cm以内,其中早期乳腺癌组257例,良性病变组139例。全部病例于穿刺前或手术前行乳腺X线摄影检查。观察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缘、密度、肿块有无钙化、钙化的分布、肿块位置的深度和双侧乳腺腺体类型。结果:两组病例在肿块形态、肿块边缘、肿块密度、肿块伴钙化、钙化类型上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在钙化分布、病灶深度及乳腺分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良性病变组病灶最大径中位数值小于早期乳腺癌组。结论:乳腺X线摄影在早期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上,尤其是对肿块样病变的鉴别诊断上,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钙化性乳腺癌的动态增强MRI表现及其与预后因子的相关性。  方法  术前经乳腺X线检查检出为钙化性乳腺癌108例(111个病灶), 并同时行乳腺MRI检查。分析肿块与非肿块样病变的MRI动态增强表现和扩散加权成像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 并研究MRI表现和ADC值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ER、PR、c-erb-B2、Ki-67、P53表达的相关性。  结果  在111个病灶中, 肿块占66.7%(74/111), 非肿块样病变占33.3%(37/111)。MRI对钙化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为96.4%(107/111)。漏诊4例, 1例为导管原位癌(DCIS), 3例为浸润性导管癌, 病灶最大径均 < 2 cm。肿块比非肿块样病变的ER阳性率高(χ2=4.681, P=0.038)。肿块的形态与大小存在相关性(χ2=7.688, P=0.043), 肿块中最大径≤2 cm约54.9%(28/51)表现为圆形; 肿块中最大径 > 2 cm约47.8%(11/23)表现为不规则形。平均ADC值Ki-67阳性组为(1.046 8±0.2180 5)×10-3 mm2/s, 阴性组为(1.189 6±0.30348)×10-3 mm2/s,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4, P=0.011)。  结论  钙化性乳腺癌的MRI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性表现.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TNBC(19例)及非三阴性乳腺癌(non-TNBC)(63例)两组.回顾性分析病变的形态学、MRI血流动力学、表观扩散系数(ADC)值(b=600 s/mm2)及临床病理资料,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NBC与non-TNBC患者在病理类型、腋窝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分级、肿块的形态、边缘、强化方式、ADC值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理类型上,髓样癌、鳞状细胞癌、基底样癌为TNBC特有;TNBC腋窝淋巴结转移率达78.9%(15/19);TNBC更易表现为Ⅲ型时间-信号曲线(TIC)类型(89.4%);TNBC病灶增强后肿块更易表现为分叶状、边缘光滑、环形强化,分别占TNBC组的52.6%、36.8%、42.1%;有更高的ADC值;而在发病年龄、是否绝经、是否有乳腺癌家族史及肿块最大径、病灶的个数、肿块类型及TIC类型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NBC的MRi征象与临床病理特征有利于其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付泽鸿  吴西子  徐红芳  王珺燕 《癌症进展》2018,16(5):597-599,646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乳腺病变(包括乳腺癌54例,乳腺良性病变62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磁共振成像(MRI)常规扫描、增强扫描和DTI检查,比较病变部位与健侧腺体组织的DTI参数,并分析不同DTI参数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乳腺癌组织的平均扩散程度(MD)、各向异性指数(FA)、λ1值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的MD、λ1值均明显低于自身健侧腺体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癌组织的MD、λ1值分别为(1.00±0.30)×10-3、(1.12±0.24)×10-3 mm2/s,均明显低于乳腺良性病变组织的(1.51±0.22)×10-3、(1.80±0.21)×10-3 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D、FA、λ1值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45、0.640、0.988;MD、FA、λ1值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50%和91.20%,45.00%和80.00%,100%和95.80%.结论DT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鉴别有重要的意义,MD、λ1值对乳腺癌诊断敏感度、特异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武春雪  林燕  高培毅 《癌症进展》2012,10(4):409-414,418
目的评价表观扩散系数对乳腺MRI非肿块样强化病灶的诊断价值及其与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联合应用对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 68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病灶,根据其不同强化形态分为肿块型与非肿块型两组。测量病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并记录曲线类型,并于b=800 s/mm2扩散加权图像上测量病灶ADC值。利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同一强化形态组中良恶性病灶ADC值的差异。分别绘制曲线类型及ADC值诊断病灶良恶性的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最佳截断点、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析对不同强化形态的病灶,以ADC值作为曲线类型的辅助诊断指标对诊断效能的影响。结果肿块型组中恶性病灶ADC值(0.85±0.09)×10-3mm2/s明显低于良性病灶(1.68±0.32)×10-3mm2/s(P=0.001),非肿块型组中恶性病灶ADC值(1.02±0.19)×10-3 mm2/s亦明显低于良性病灶(1.43±0.31)×10-3 mm2/s(P=0.015)。同一强化形态组,曲线类型与ADC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5)。对于肿块型组,以ADC值作为曲线类型的辅助诊断指标,诊断效能无显著改变(P=0.549),但可以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准确性达100%);对于非肿块型组,以ADC值作为曲线类型的辅助诊断工具,诊断效能无显著改变(P=0.709),但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至87.5%,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达100%。结论 ADC值对不同强化形态的病灶有辅助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IVIM-DWI)在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SP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7例有明确病理诊断的孤立性肺结节分为良性结节组(n=16)与恶性结节组(n=41),恶性结节分为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组(n=10)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n=28)。对不同组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IVIM-DWI图像进行分析,测量其ADC值、D值、D*值和f值。分析不同组之间各参数的差异性,评估各衍生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ADC、D和f值在良恶性结节间差异有显著性。ADC值和D值在SCLC与NSCLC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ADC、D及f值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2、0.864、0.736,D值显示出最高的诊断效能。SCLC与NSCLC,ADC、D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3、0.814,ADC值有最高的诊断效能。结论:IVIM-DWI可以对SPN良恶性作鉴别诊断,不仅能反映组织的扩散信息,还能反映其灌注信息,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评估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非肿块型强化病变的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有病理结果的非肿块病灶的MRI主要影像特征。结果病理结果19例为恶性,35例为良性。平扫病灶的形态和信号特征不明确。增强扫描:恶性组,病灶分布呈节段性和区域性不均匀强化的占47.3%(9/19);良性组,病灶呈网状或点簇状均匀性强化的占28.6%(10/35)。MRI诊断乳腺非肿块样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0.7%、61.4%。结论MRI对乳腺非肿块型强化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合其形态学特征及DWI有助于非肿块样强化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是近年来发展的基于双指数计算模型的功能成像方法,可反映单纯扩散和灌注两种效应。该研究旨在探讨IVIM各参数的可重复性及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与定量动态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比较,并探讨两种成像方法灌注参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发现乳腺占位性病变并获得术后明确病理结果的患者56例,共61个病灶,其中良性病变30个,恶性病变31个。患者术前均行IVIM及DCE-MRI检查。2名放射科医师独立对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IVIM参数(D、D*、f值),DCE-MRI参数(Ktrans、Kep、Ve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检测2名医师IVIM测量值的一致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各参数值的差异;对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其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效能;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IVIM灌注相关参数与DCE-MRI的相关性。结果:2名医师IVIM测量值的组内、组间重复性均较好(ICC≥0.730,P均<0.05)。乳腺恶性病变的D值低于良性病变,而f、Ktrans及Kep值高于良性病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Ve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f、Ktrans、Kep值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ROC下面积分别为0.896、0.677、0.796、0.847。D与Ktrans、Kep的ROC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以1.07×10-3 mm2/s为诊断阈值,D值特异度最高(86.67%),以0.54/min为诊断阈值,Kep值的灵敏度最高(98.36%)。相关分析显示f与Ktrans、Kep值及D*与Ktrans值均呈弱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373、0.360和0.294(P 均<0.05)。结论:IVIM参数在不同医师分析中重复性较好,IVIM与DCE-MRI均有助于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两种成像方法在反映组织灌注情况中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前列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3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异常、直肠指检或超声异常的疑似前列腺癌患者,术前行DWI检查,对比术后病理结果,分析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发现前列腺癌15例,前列腺增生37例,上皮内瘤变1例。在弥散敏感系数(b)...  相似文献   

12.
岳毅明  程果  冯君阳 《癌症进展》2021,19(1):53-55,80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MRI-DWI)诊断良恶性卵巢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确诊为卵巢占位性病变的100例患者的MRI常规扫描参数及DWI图像表现进行分析。比较良恶性病变的病变最大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肿瘤位置、边界、囊实性、囊壁/分隔、T1及T2信号均匀性,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各影响因素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100例卵巢肿瘤患者中,有69例为良性,31例为恶性,其中良性肿瘤病灶85个,恶性肿瘤病灶43个。良性肿瘤病灶与恶性肿瘤病灶的病变最大径、ADC值、囊壁/分隔、囊实性及T2信号均匀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DC值与病变良恶性呈负相关(P﹤0.05),囊壁/分隔、囊实性、T2信号均匀性均是恶性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P﹤0.01)。ADC值、囊壁/分隔、囊实性及T2信号均匀性的ROC曲线的AUC值分别为0.840、0.672、0.560、0.643,ADC值诊断良恶性卵巢肿瘤的临界值为1.65×10-3mm2/s,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01%、85.39%。结论卵巢恶性肿瘤的MRI-DWI图像呈现高信号,ADC值低于卵巢良性肿瘤,DWI在诊断良恶性卵巢肿瘤方面的价值高于MRI常规扫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不同b值肾上腺病变的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表现,比较不同b值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之间的差异,探讨最佳b值的选择并尝试寻找鉴别肾上腺良、恶性病灶的ADC值阈值.方法 对32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单个肾上腺病变患者行MRI检查和DWI扫描,b值分别取0、400、800、1000 s/mm2,观察不同b值下病灶的信号差异,同时分别测量ADC值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b为0 s/mm2时,所有病灶的信号和T2WI信号一致,当b值为400、800和1000 s/mm2时,随着b值升高,良性病变的信号下降程度较恶性病变明显,囊变、坏死区信号减低明显,实性部分信号变化不明显;②3个b值组肾上腺病变的平均ADC值有显著差异(F=23.092,P<0.05),随着b值的增大,平均ADC值逐渐减小;③肾上腺良、恶性病变平均ADC值在b值为400 s/mm2时无统计学意义(t=-1.932,P=0.063),b值为800、1000 s/mm2时有显著差异(t=-2.290,P=0.029;t=-2.257,P=0.031);④对b值取800 s/mm2时得出的ADC值进行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736,诊断阈值为1.52×10-3 mm2/s.结论 肾上腺病变的DWI扫描b值取800为较佳选择,此时良性病变的平均ADC值为(1.56±0.49)×10-3 mm2/s,恶性病变的平均ADC值为(1.25±0.24)×10-3 mm2/s,DWI对肾上腺肿瘤性质的判断有一定补充的作用,在未来的研究中将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4.
刘杰  谭大林  王飞 《癌症进展》2017,15(11):1286-1289,1295
目的 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良恶性腮腺肿瘤鉴别诊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疑似腮腺肿瘤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和DWI资料,比较良恶性腮腺肿瘤影像学表现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分析MRI动态增强扫描中时间-强度曲线(TIC)分型在良恶性腮腺肿瘤中的差异,以病理检查结果 为准,分析常规MRI诊断、DWI诊断和两者联合诊断恶性肿瘤的效果.结果良性肿块边界多清晰,以腺瘤和腺淋巴瘤最常见,T2WI呈等信号或低信号,增强扫描显著强化;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均匀或不规则强化,伴周围结构侵犯和颈部淋巴结肿大.良性腮腺肿瘤中腺淋巴瘤和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的ADC值均较低,其他良性肿瘤的ADC值较高,恶性肿瘤的ADC值多数介于两者之间;良性腮腺肿瘤中多形性腺瘤和其他良性肿瘤及恶性腮腺肿瘤的ADC值分别为(1.185±0.113)×10-3、(1.430±0.524)×10-3、(0.996±0.254)×10-3 mm2/s,均高于良性肿瘤中腺淋巴瘤(0.768±0.133)×10-3 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的TIC曲线分型中缓升型34.29%、平台型25.71%、速升速降型40.00%与恶性肿瘤10.00%、75.00%、15.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联合DWI诊断恶性腮腺肿瘤的灵敏度85.00%和准确度87.27%高于单纯MRI诊断或DWI诊断(P﹤0.05),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应用于鉴别良恶性腮腺肿瘤的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对乳腺含黏液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02月经我院病理证实的乳腺含黏液肿瘤25例共26个病灶的术前MRI图像及临床病理资料,依据病理分为良性组及恶性组,比较良、恶性组的临床及MRI表现差异性。结果:25例患者共26个病灶纳入研究,良性肿瘤10例共10个病灶,恶性肿瘤15例共16个病灶。恶性组发病年龄高于良性组(P<0.01);病变的边缘多不规则,与良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间肿块大小、形态、动态增强曲线类型及ADC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组出现由周围向中央填充式渐进性强化,而良性组未出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组T2WI上的低信号分隔纤细并在增强后图像显示不清(31.25%,5/16),良性组T2WI上的低信号分隔增强后显示清晰(30.00%,3/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含黏液的恶性肿瘤患者发病年龄较良性肿瘤大,边缘多不规则,以不均匀强化为主,出现由周围向中央填充渐进性强化方式,T2WI序列的低信号分隔于增强后显示不清为较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结合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在评价乳腺病变性质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17例乳腺病患者的134处病灶同时行MR扩散加权成像(b值=800s/mm2)和多时相增强MRI扫描.分别总结依据ADC值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统计学意义.统计综合考虑ADC值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 以1.20×10-3 mm2/s作为界值评价乳腺病变的性质,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以Ⅰ型曲线诊断乳腺良性病变,以Ⅱ、Ⅲ型曲线诊断乳腺癌,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如单纯以ADC值≤>1.20×10-3 mm2/s且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上表现为Ⅱ、Ⅲ型曲线来判定乳腺癌,而以ADC值>1.20×10-3 mm2/s且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上表现为Ⅰ型曲线来判定乳腺良性病变,敏感度为82.7%,特异度69.8%,准确度77.6%.结论: 应用DWI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对乳腺病变的良恶性进行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结合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在评价乳腺病变性质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7例乳腺病患者的134处病灶同时行MR扩散加权成像(b值=800s/mm^2)和多时相增强MRI扫描。分别总结依据ADC值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统计学意义。统计综合考虑ADC值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以1.20×10^-3mm^2/s作为界值评价乳腺病变的性质,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以Ⅰ型曲线诊断乳腺良性病变,以Ⅱ、Ⅲ型曲线诊断乳腺癌,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如单纯以ADC值≤〉1.20×10^-3mm^2/s且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上表现为Ⅱ、Ⅲ型曲线来判定乳腺癌,而以ADC值〉1.20×10^-3mm^2/s且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上表现为Ⅰ型曲线来判定乳腺良性病变,敏感度为82.7%,特异度69.8%,准确度77.6%。结论:应用DWI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对乳腺病变的良恶性进行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