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岳阳地区汉族献血员ABO血型基因频率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岳阳地区6342名汉族献血员进行ABO)血型分布和基因频率调查.结果表明岳阳地区献血员的血型分布特点为O>A>B>AB,其基因频率分别为r(O)=0.6099,p(A)=0.2225,q(B)=0.1676,观察值与Hardy-Weinberg平衡的期望值差异不显著;岳阳地区的民族指数为1.2878,与湖南省的遗传距离为8.2×10-,结果符合陈稚勇等有关中华民族ABO血型的南方分布特点,提示岳阳地区可能存在某一时期的民族迁移、融合与同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生物力药理学研究常用流动小室或血管段观察剪应力的生物学效应;法向压力可能参与其中。本文探讨不同剪应力和压力对家兔离体血管内皮细胞环氧化酶-1(COX-1)mRNA和组织纤溶酶源激活物(t-PA)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手术分离实验家兔腹主动脉共15段,应用离体血管灌流装置,建立家兔动脉血管在不同剪应力(1.5-20dyn/cm~2)和平均压力(50 000dyn/cm~2)条件下的加载模型;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测定不同剪应力及压力水平时实验兔动脉血管COX-1mRNA、t-PA mRNA的表达水平及其相互关系。结果:(1)单独观察剪应力效应:剪应力在1.5-20dyn/cm~2范围内,COX-1mRNA和t-PA mRNA相对表达水平随着剪应力增加而升高,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回归方程分别为y=0.0261x+0.0886和y=0.2033x+1.2082。(2)综合观察剪应力和压力的联合效应:剪应力(x)和压力(y)以复杂的非线性方式显著影响COX-1mRNA和t-PA mRNA的表达,可采用二元二次方程进行定量描述,分别为COX-1mRNA=0.3619-0.0389x+8.8645×10~(-7)y+0.0015x~2+1.515×10~(-6)xy-3.1759×10~(-10)y~2(P0.01)和t-PA mRNA=2.9572-0.047x-6.5219×10-5y+0.01x2+2.2973×10~(-6)xy+6.9716×10~(-10)y~2(P0.01)。结论:生物力药理学研究剪应力的生物效应时,压力的影响不可避免,应综合分析剪应力与压力的联合作用,推荐采用二元二次方程进行有效描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巴曲酶(DF-521)对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及其体外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LEDVT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8例.对照组仅给予低分子肝素(4000 U/12 h)和尿激酶(300 000 U/d)治疗,而治疗组给予相同剂量的尿激酶、低分子肝素和DF-521(5 U/2 d),分别于治疗7 d和3个月后评定各组疗效.于治疗前和治疗7 d后取患者外周血,通过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检测外周血中EPC(CD34+VEGFR2+)的比例.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将其诱导培养成内皮祖细胞(EPC).将EPC分为实验组(4组,1×10-2、2×10-2、4×10-2、8×10-2U/ml DF-521)和对照组(培养基).采用MTT比色法、一氧化氮(NO)试剂盒、体外血管形成试剂盒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分析不同浓度DF-521对EPC增殖、NO分泌、血管形成以及向内皮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结果 治疗7 d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7%比66.7%,P>0.05),而3个月后治疗组则优于对照组(94.4%比66.7%,P<0.05).治疗7d后,治疗组患者外周血EPC含量显著高于治疗前(0.64±0.05比0.42±0.02,P<0.05),并且显著高于治疗后对照组的含量(0.64±0.05比0.42±0.03,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0.41±0.03比0.42±0.03,P>0.05).DF-521各实验组EPC吸光度A值、NO浓度、血管管腔样结构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各实验组的吸光度A值和NO浓度随着DF-521浓度的增加而升高(r=0.978、0.981,均P<0.05),4×10-2 U/ml DF-521组血管管腔样结构数量最多.各实验组CD31和vWF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各实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视电镜结果显示,8×10-2 U/mlDF-521组有内皮细胞的特有结构帕怀特小体.结论 DF-521可以改善LEDVT患者的预后,增加患者外周血EPC的数量,在体外环境下改善EPC的活性及功能,并促进EPC向内皮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咪喹莫特(IMQ)对脑胶质细胞瘤U87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 U87细胞分为对照组、1mmol/L IMQ组、5mmol/L IMQ组、1 mmol/L IMQ+STAT3抑制剂(inhibitor)(STAT3-IN)组和5 mmol/L IMQ+STAT3-IN组。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和MTT实验检测各组U87细胞EdU标记的细胞数目或增殖吸光度值;Real-time PCR、ELISA检测各组U87细胞白细胞介素6(IL-6)mRN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及其蛋白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U87细胞STAT3、磷酸化STAT3(p-STAT3)、核因子(NF)-κB、磷酸化NF-κB(p-NF-κB)蛋白表达。 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1mmol/L IMQ组和5mmol/L IMQ组U87细胞的EdU标记细胞数目和吸光度值依次降低,并呈现剂量依赖性(P<0.01, n=10),IMQ+STAT3-IN组和5 mmol/L IMQ+STAT3-IN组EdU标记的U87细胞数目、吸光度值均降低。1mmol/L IMQ组和5mmol/L IMQ组U87细胞STAT3、p-STAT3、NF-κB、p-NF-κB或IL-6、TNF-α蛋白均比对照组低表达(P<0.01, n=10),1 mmol/L IMQ+STAT3-IN组和5 mmol/L IMQ+STAT3-IN组上述蛋白持续低表达(P<0.01, n=10)。 结论 咪喹莫特通过下调STAT3/NF-κB通路降低IL-6、TNF-α含量,进而抑制U87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45例献血员和35例非献血健康人血清T_3、T_4、FT_3、FT_4、TSH含量测定,旨在探讨献血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结果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一、对象:献血员45例(男25例,女20例),为省血液中心献血员。非献血员35例(男21例,女14例),为正常健康查体者。献血员与非献血员年龄为18~50岁。临床检查均未见甲状腺及腺垂体疾患。二、方法: (一)采空腹静脉血,立即分离血清,置-20℃保存,两周内测完。两组血清用同一个药盒同批测量。 (二)药盒:1.TSH测量用免疫放射分析法(IRMA),采用COAT-A-COUNT TSH IRMAwith Monoclonal Anti-TSH Antibodies kit测定。2.FT_3、FT_4用固相放射免疫分析法(RIA),采用COAT-A-COUNT FREE T_3 kit和COAT-A-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传统产物增强性反转录酶(PERT)活性检测方法基础上建立检测反转录酶活性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 以噬菌体MS2 RNA为模板,设计、合成引物和探针,并分别以连续10倍倍比稀释的AMV反转录酶(1×10-1~1×10-9 U/μl)标准品催化体外反转录反应合成相应c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底物cDNA模板量,并获得相应的PCR荧光值曲线,分析AMV反转录酶的相对活性.同时应用传统PERT方法对cDNA进行扩增,测定该方法的灵敏度.结果 将AMV反转录酶标准品连续10倍倍比稀释后催化反转录反应,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所得的反转录产物cDNA,结果得到与理论值完全相符合的PCR标准荧光值曲线;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浓度为1×10-2~1×10-8U/μl的AMV反转录酶均可得到相应的荧光值.不同稀释度的AMV反转录酶,经传统PERT方法扩增后,结果显示浓度为1×10-3~1×10-7 U/μl的AMV反转录酶均可见大小为112 bp的阳性条带,检测灵敏度达到1×10-7U/μl.结论 成功建立了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检测反转录酶活性的新方法,实验操作简单,具有高精确性和无污染性,为生物制品外来污染尤其是反转录病毒污染的检测提供了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献血员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AT)及不规则抗体阳性对交叉配血试验的影响。方法对排除受血者原因以外9例交叉配血不合的献血员血标本,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进行DAT和不规则抗体筛选,对DAT及抗体筛选阳性的血标本再采用单特异性抗人球蛋白试剂和谱细胞进行免疫球蛋白分型及不规则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在9例交叉配血不合的献血员血标本中检出DAT阳性4例,其中多特异性抗体和IgG同时阳性3例,多特异性抗体和C3d同时阳性1例;不规则抗体阳性5例,其中抗E抗体3例,抗M抗体2例。结论献血员DAT及不规则抗体阳性可引起交叉配血不合或输血不良反应,对其进行检测既可方便再次输血前交叉配血试验又能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用矩阵电离室对医用直线加速器及放射治疗计划系统进行快速剂量学的检测方法和项目。方法:在矩阵电离室上方放置5cm的固体等效水模,下方放置5cm的反射水模,对标准方野和矩形野测试,测试条件SSD=95cm,SAD=100cm,射野大小分别为2cm、5cm、10cm、15cm、20cm和2cm×10cm、5cm×20cm、20cm×5cm,MU为100cGy;对治疗计划系统的中央挡铅、MLC形成的中央挡铅、不对称射野、MLC末端形状(叶片末端效应)和相对叶片之间的间隙和MLC侧面效应、叶片凹凸槽效应、以及简单模拟调强模型等相关参数进行检测。结果:方野和矩形野的平坦度为100.07%~102.66%,对称性为0.10%~1.49%;光野、射野一致性检测:X方向为-1.5%~0.7%,Y方向为-1.4%~1.0%,平均为-0.47%;对放疗计划系统的检验,主要验证计算值与实际测量值的结果比较,以Gamma值和绝对剂量偏差值(4%)来判断两者的符合性。对于方形野和矩形野Gamma值在92.02%~96.35%,而对于多野光栅的相关检测,在计划系统设置的两个半野(X1=5cm,X2=0cm,Y=10cm和X1=0cm,X2=5cm,Y=10cm)合成实验中,合成区域间隔处有5%的剂量偏差,5个2cm×10cm合成10cm×10cm实验中,在射野连接处误差值最大可达10%;在两个2cm×2cm的方野,间距6cm实验中,第一个射野Gamma值可达96.6%,第二个Gamma值为93.2%。结论:利用矩阵电离室可对医用直线加速器和放疗计划系统实现快速的剂量学检测,对加强两者日常的QA和QC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昆山市献血员弓形虫感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又称弓形体病,是由弓形虫所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性疾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据报道,弓形虫感染在我国亦普遍存在,其传播途径除饮食、水源污染、接触感染禽畜外,亦可通过输血感染。但国内有关献血员弓形虫感染的报道较少,为了解献血员的感染情况,我们对本市800名献血员作了弓形虫抗原、抗体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1997年5~7月,我们对本市800名(男女)献血员作了弓形虫感染的调查,男性年龄在20~55岁,女性20~50岁之间,均有一次以上的献血史,常规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大部分献血员家中饲养猫、鸡、狗等家禽、家畜。每个献血员均于肘静脉抽血3ml,及时分离血清,冷冻保存备检。弓形虫试剂盒由上海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研究所提供,由专人按说明书操作。 结果 800名献血员检测结果,发现循环抗原阳性3人,IgM及IgA抗体阳性3人,IgG抗体阳性21人,共有27人感染,阳性率为3.4%,其中女性17人,男性10人,全系农民,均有家禽家畜接触史。  相似文献   

10.
粉防己碱(Tet)对MDCK细胞钙激活钾通道(KCa)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MDCK细胞钙激活钾通道(KCa)的鉴定及探讨Tet对该通道的影响.方法内面向外式(inside-out)膜片钳技术.结果 (1)在对称性高钾溶液([K+].[K+]i=140mmolL1/140mmolL-1)中,主要记录到电导为50.475±0.600pS(n=5)的外向通道电流,随电压增加而增加.(2)浴液中钾离子浓度由140mmolL-1改变为45mmolL-1,在0mV记录到内向电流,从+30mv开始记录到记录到外向电流,电导为50.275±0.294pS(n=5).(3)在对称性高钾溶液、膜电位+60mV时.向浴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Ca2+,从10-7molL-1开始,通道活动浓度依赖性增加.(4)对称性高钾溶液、膜电位为+60mV,向浴液中加入Tet,通道活动在1.5×10-5molL-1时最大,在6.0×10-5molL-1时明显受到抑制,几乎为0,洗脱后,部分恢复.结论(1)在MDCK细胞上记录到中电导钙激活钾通道(IKCa),该通道具有电压依赖性和胞内游离Ca2+浓度依赖性,无整流特性.(2)Tet在7.5×10-6molL-1时对MDCK细胞Ka没有显著影响;在1.5×10-5molL-1促进KCa开放,增加钾离子外流;在6.0×10-5molL-1时抑制MDCK细胞Kca开放,减少钾离子外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潍坊地区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患儿的筛查及治疗情况。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9年9月655769例新生儿采足跟血,滴于专用滤纸片上,应用化学荧光法测血斑中的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Phe)浓度,根据血phe浓度确诊PKU。确诊者予低phe饮食,定期查患儿血phe浓度及体格、智力发育水平,评价患儿气质特征的变化。结果确诊PKU患儿73例,2例自动放弃治疗,余患儿经早期治疗后,智力、体格发育均于正常范围,但气质特征有别于正常儿童,难养型气质类型高于正常儿。结论早发现、早治疗对预防PKU智力低下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微量抗原制备抗体及微量简便筛选抗体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微量纯化抗原,再加少许未经纯化的粗制抗原,于免疫小鼠后4~7天即可获得高效价的抗血清,这将对某些研究有实际意义。另外本文以0.5μg纯化抗原,做Dot blot,即可筛选杂交瘤上清。整个方法简便而节约,适于以微量纯化抗原制备抗血清及(或)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对新疆南疆地区146092例新生儿进行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筛查,探讨新疆南疆地区近三年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的发病情况。方法采用化学荧光法检测干滤纸血片中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Phe)浓度。结果新疆南疆地区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的发病率平均约为0.43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结论了解苯丙酮尿症在新疆南疆地区的发病情况;在新疆南疆地区进行新生儿PKU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唐氏综合征筛查和出生缺陷的临床效应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开展孕母孕中期唐氏综合征筛查可减少唐氏综合征儿出生,保证家庭生活质量,减少家庭及社会负担,达到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确保人类健康水平。方法取孕15-23W孕母外周血,以专用检测试剂盒检测其血清中Free-AFP、Free-β-HCG的浓度值,结合孕母的年龄、孕周、体重和孕育生产史情况输入专用分析软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高危人群进一步做胎儿羊水脱落细胞染色体或羊水Free-AFP检测。结论确诊异常儿行妊娠中止术,可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湖北省筛查新生儿高苯丙氨酸血症(HPA)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CH)的工作进展以及两病的发病情况和疾病地理分布情况。方法 CH检测指标为血促甲状腺素(TSH)水平,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或酶免疫荧光分析法(FRIA);HPA检测指标为苯丙氨酸(Phe),均采用荧光法检测。结果汇总2007年-2009年湖北省全省9家筛查中心的上报数据,3年间全省住院分娩活产新生儿1 597 697例,共有753 532例新生儿参加了筛查,筛查率为47.2%。其中检出甲减(CH)患儿503例,发病率1/1498。检出高苯丙氨酸血症38例,发病率1/19830。结论①湖北省CH发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HPA发病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②2007年-2009年间湖北省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有效的降低了该省残疾儿的数量,提高了该省人口健康素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新疆南疆地区154548例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CH)筛查情况,了解新疆南疆地区近五年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发病情况。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干滤纸血片中促甲状腺素(TSH)浓度。结果新疆南疆地区近五年内,经新生儿筛查确诊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28例,检出率为0.181‰。结论掌握了新疆南疆地区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筛查工作情况及检出率;随着筛查人数逐年增加,对于患儿早期诊治,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遗传代谢病在新生儿早期症状大多无特异性,由于累及的部位和病情轻重差异大所以极易造成误诊.孕妇在产前应对胎儿进行遗传代谢疾病的筛查诊断,降低新生儿遗传性代谢病出生缺陷率.新生儿科医生应综合评价筛查结果及时准确地做出临床诊断,以便 对遗传代谢疾病危象期患儿采取补救措施,使他们得到进一步评估及特殊治疗.该文就新生儿遗传代谢病主要的筛查诊断及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金华地区孕中期孕妇的血清标志物中位数倍数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本地区正常与缺陷儿孕妇的血清标志物中位数倍数,以防缺陷儿的出生。方法利用美国Perkin Elmer公司Auto DELFIA全自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对20232例孕中期单胎孕妇血清(孕周在15~20^+6w)各标志物浓度进行检测分析,用Lifecycle3.2软件计算唐氏综合征风险,拟合出的符合本地中位数方程计算唐氏综合征风险。结果显示随孕周增加,血清AFP和u E3值有明显增加趋势,分析呈正相关(P〈0.01);而freeβ-h CG值水平明显降低,呈负相关(P〈0.01),孕妇体重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增加,各血清标志物与体重呈负相关(P〈0.01);在确诊的唐氏综合征、开放性神经管畸形、18-三体综合征的病例中相关孕妇血清指标Mo M值表现为异常。结论当有血清标志物Mo M值明显大于或小于正常时应召回孕妇做进一步的产前咨询与诊断,以防缺陷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20.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FH) is a dominantly inherited disorder present from birth that markedly elevates plasma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nd causes prematu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re are at least 20 million people with FH worldwide, but the majority remains undetected, and current treatment is often suboptimal. To address this major gap in coronary prevention we present, from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consensus-based guidance on the care of FH. The guidance was generated from seminars and workshops held at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The recommendations focus on the detection, diagnosis,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FH in adults and children and set guidelines for clinical purposes. They also refer to best practice for cascade screening and risk notifying and testing families for FH, including use of genetic testing. Guidance on treatment is based on risk stratification, management of noncholesterol risk factors, and the safe and effective use of low-density lipoprotein–lowering therapies. Recommendations are given on lipoprotein apheresis. The use of emerging therapies for FH is also foreshadowed. This international guidance acknowledges evidence gaps but aims to make the best use of contemporary practice and technology to achieve the best outcomes for the care of FH. It should accordingly be used to inform clinical judgment and be adjusted for country-specific and local healthcare needs and resou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