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证实类固醇对控制扁桃体术后疼痛的作用,该作者详细观察报道82例扁桃体手术患者使用类固醇的结果。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类固醇组40例,其中女18例,男22例,年龄16~34岁,平均22岁。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16~31岁,平均21岁。前驱药、麻醉、手术方法和术后止痛剂使用均按统一标准施行。类固醇组在麻醉期间静注地塞米松4mg。所有病人在麻醉诱导时按6.ling/kg体重肌注吗啡一次。钝性剥离扁桃体,圈套器摘除,丝线结扎止血。术后病人均肌注吗啡10mg,然后根据需要每刎。时给Co-Codamol一次。一般术后第2…  相似文献   

2.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1年1月~2010年6月行扁桃体切除术615例,21例术后并发出血。21例患者中,男15例,女6例,年龄14~56岁,平均30岁。20例患者行双侧扁桃体剥离术,1例局麻下切除一侧扁桃体后并发出血,因患者不配合,且当时我院未开展全麻下扁桃体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80例3~5岁儿童行扁桃体腺样体电灼切除术由于慢性扁桃体炎或腺样体肥大(阻塞性鼾症和/或上呼吸道阻塞),其中41例手术开始前和术中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1mg~16mg/kg),39例注射安慰剂,观察术后经口进食,疼痛,呕吐,体温和全身不适等。地塞米松组有明显少的?..  相似文献   

4.
扁桃体切除术后继发早期术后疼痛仍然是影响迅速恢复的障碍。儿童扁桃体切除术后用布比卡因和安慰剂控制早期疼痛,已做过研究并无明显差异。1989年6月~1990年10月在51例成人中做相似的研究。男,24入,女,27人。随机分成布比卡因组(26人),安慰剂组(25人)。按常规切除扁桃体后,于扁桃体上、下窝注射1.8ml,O5%布比卡因(布比卡因组)或安慰剂(安慰剂组)。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进食量、止痛药用量,经X‘方检验设有显著性(P>O.05),而术后10/J。时,布比卡因组述开口痛者较多。布比卡因用于局部麻醉是安全的,而控制扁桃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低温等离子刀行儿童扁桃体及腺样体切除术后出血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1月~2013年2月188例患儿应用低温等离子刀行扁桃体及腺样体切除术,年龄19个月~12岁,平均(5.3±3.1)岁,其中单纯行扁桃体切除60例,同时行扁桃体及腺样体切除69例,单纯行腺样体切除59例。结果 4例发生术后出血,其中3例为术后7~10 d,1例为术后24 h内,均为扁桃体切除术后出血,无腺样体切除术后出血病例。结论患儿自身因素及术者的操作水平是导致术后出血的重要原因,术前及术后宣教及护理、术中充分止血及较高的手术技巧是减少术后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超声刀在扁桃体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扁桃体切除术后出血率为0.98%~5.50%。部分患者术后止血困难,导致失血过多,甚至危及生命。疼痛影响患者进食、饮水,约2周时间才能完全恢复。因此临床上一直探讨何种术式能更好减少术中、术后出血,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使创面尽早恢复。目前超声刀已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我们自2006年末开始观察超声刀扁桃体切除术对患者术中、术后的影响,并与常规剥离法扁桃体切除术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7.
扁桃体切除术的死亡率很低,美国约1。16000,英国l:10750~27000,丹麦10年内15万例手术无一死亡。死因大多与麻醉意外、出血、误吸有关,曾有报告用垂体激素改善止血的患儿,术后因严重低钠血症死亡例。报道3例患儿(女2,男1,年龄6岁2例,10岁1例)行择期腺样体和/或扁桃体切除术后20小时内静脉输入低张溶液(5%葡萄糖,0.2%氯化钠液),导致肺、脑水肿、低钠血症(us~122mEUL,正常值为135~145inEd/L),血清及尿液渗克分子浓度(osmolarity)降低,出现昏迷、抽搐。2例因抢救不及时,分别死于脑水肿和脑瘤,l例及时给予甘露…  相似文献   

8.
扁桃体摘除术600例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科近10余年来资料齐全的扁桃体摘除术600例进行总结,报告如下:600例中男293例,女307例,年龄3一69岁,慢性扁桃体炎563例,扁桃体角化症周例,鼾症15例,扁桃体息肉、囊肿、结核及扁桃体乳突状瘤各2例,其中24例曾患扁桃体周围炎或脓肿;并发风湿病3O例,肾炎6例。其中行扁桃体挤切术83例,行扁桃体剥离术517例。术中出血1~300ml,其中1~29Inl占86.7%,除术中出血外,术中其余并发症有:虚脱104例、呼吸心跳骤停2例、窒息及哮喘发作各1例。术后扁桃体窝伪膜形成时间1~3天,其中1天内形成占94.5%。术后并发症中,出血30m…  相似文献   

9.
扁桃体周围炎的罕见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扁桃体周围央常见,常伴严重并发症,近年来住院患者有逐渐增多趋势,而漫性扁桃体炎住院行却呈下降趋势。1985~1996年12年间共经治扁周炎1718例,男占54.1/,女43.9、,其小76.5%、在15~40岁间,40岁以上少见,届炎性浸润则行313例,扁同脓肿1405例,占81.8/,402例有反复扁周脓肿文,820例每年发咽峡炎1~3次,353例无咽峡炎史。浸润或者均用药物治疗;扁周脓肿患者入院时均行切开引流,32例为双侧脓肿。284例(20.2%)在局麻下行脓肿期扁桃体切除术,平均住院日:术前1.5天,术后6.6天,术后恢复较择期手术快,操作更方便,…  相似文献   

10.
我科扁桃体切除术后出血率为8.7%(229/2632).为寻找简易有效的止血方法,于1993年3月至1995年3月用ZT粘涂胶处理扁桃体切除术后出血178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一、方法取净扁桃体南内凝血块,查明出血部位,先用干棉球压迫啻时止皿;后用干燥的小吸管吸ZT胶直接滴在创面上,这用明胶海绵涂薄,5~7秒钟即形成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聚合体与组织粘合。用量为Icm21滴(约0.0259)。二、临床观察随机分下列3组,观察48小时中再出血例数.1.第一组为扁桃体切除术126例,其中63例创面涂ZT胶,无一例出血(0/63,0%);另63例接传统法局…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儿童扁桃体切除出院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419例行扁桃体切除术当日出院后l~5天内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收到答卷294份,有291份适合进行分析。291例中男158(54.3%),平均年龄6.8岁(3~14岁)。行单纯扁桃体切除术34例(11.7%),同时行增殖体切除术246例(...  相似文献   

12.
扁桃体电切术的术后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对比扁桃体电切术与钩性剥离结扎术之间手术并发症的差别,入选病人为104例单纯行扁桃体切除术的连续病例,年龄7~50岁,在全麻下随机选择l侧做电切术,即用逐热法行扁桃体切除及止血,另一侧用钝性剥离结扎止血法切除,手术由同一医生完成,病人不知其手术方法、术后住院观察24小时,扑热息痛止痛,手术前后不用抗生素,术后第一天询问哪一侧更痛,疼痛程度分为O~10级。出院后嘱病人或家属填写一张包括咽部不适程度、耳痛、止痛剂应用及术后出血等内容的问题卡。2周后返回。统计结果显示,术后第一天,电切术侧的平均疼痛程度为4.4…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电凝法扁桃体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 对180例接受电凝法扁桃体切除术(A法)、35例接受低温等离子射频扁桃体切除术(B法)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中出血量实施A法组约5~50mL,平均10mL; B法组约5~200mL,平均为50mL。1例B法组的患者出现术后扁桃体窝出血,两组均没有出现术后扁桃体窝感染或咽旁间隙感染患者。结论 电凝法扁桃体切除术术中出血较少,可使手术更易完成。术后出血机会减少,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手术结束前升高血压检查扁桃体术腔与常规检查扁桃体术腔两种方法对扁桃体切除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2008年1月~2016年1月行全麻下低温 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的患者1069例,采用回顾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为手术结束前升高血压检查扁桃体术腔组546例(治疗组)与常规检查扁桃体术腔组523例(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术后出血发生率、术后出血量等。结果 治疗组原发性出血6例,发生率1.10%,继发性出血9例,发生率1.65%。对照组原发性出血17例,发生率3.25%,继发性出血5例,发生率0.96%。扁桃体切除后手术结束前升高血压检查扁桃体术腔,可减低术后原发性出血概率,而与术后继发性出血无明显相关。结论 手术结束前升高血压检查扁桃体术腔能有效减少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后原发性出血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手术结束前应用70°鼻内镜检查扁桃体术腔与常规检查扁桃体术腔两种方法对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 我院2008年1月~2018年1月行全麻下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的患者1249例,采用回顾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为手术结束前应用70°鼻内镜检查扁桃体术腔组635例(治疗组)与常规检查扁桃体术腔组614例(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术后出血发生率和术后出血量等。结果 手术结束前应用70°鼻内镜检查扁桃体术腔,可减少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后原发性出血概率,而与术后继发性出血无明显相关。结论 手术结束前应用70°鼻内镜检查扁桃体术腔能有效减少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后原发性出血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后出血的相关风险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479例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患者术后出血(出血组),441例无出血(非出血组)。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季节、病种、术后发热情况、术前中性粒细胞数量、术前APTT情况、术前血小板数量以及出血侧别和出血侧扁桃体的肿大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扁桃体术后出血可能的风险因素。结果 38例患者发生术后继发性出血,术后出血率为7.93%,卡方检验及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均提示年龄、术后发热与术后出血显著相关(P 均<0.05)。结论 扁桃体切除术后出血是一常见并发症,年龄及术后发热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临床资料本组44例,男25例,女19例;年龄8~13岁;体重22.5~36.8kg;手术均未气管内插管。麻醉方法术前半小时常规肌肉注射阿托品0.015mg/kg、苯巴比妥钠0.069~0.1g或安定5mm。入手术室,先行头皮针静脉穿刺并妥加固定(以保持术中静脉输药、输液)。然后肌肉注射氯胺酮2.4mg~4mg/kg。待患儿入睡并准备完毕后,再静脉注射羟丁酸钠80mg~100mg/kg,同时面罩给氧,常规用1%的卡因行口腔、上腭、舌体及咽喉部喷雾,使其产生较完善的表麻作用。麻醉完善后,即可放置开口器开始手术,如术中麻醉减浅时,经静脉追加氯胺酮1mg~2mg/kg…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扁桃体切除术后出血的发生因素及其预防和治疗。方法对本科2005-2012年间扁桃体切除术后并发出血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13例中,出血26例,出血率2.56%。成人组出血率高于儿童组,其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P〈O.01)。原发性出血22例,继发性出血4例;男17例(17/607),女9例(9/406);局麻剥离法2l例(21/470),局麻挤切法5例(5/543);小量出血17例,中量出血6例,大量出血3例。出血患者均治愈。结论扁桃体术后出血与患者自身因素、技术操作因素及术后护理等因素有关,强调在于预防。一旦发生,宜视出血的部位、范围、性质及出血量的大小和局部有无感染等因素而采取不同的止血方法,在止血的同时,需注意纠正水和电解质平衡及止血、抗炎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患者术后出血临床特征,探讨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耳鼻咽喉科诊治的574例行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患者术后出血临床特点及可能危险因素,探讨不同出血部位与出血程度的关系,分析不同年龄组术后出血特征区别。结果术后总出血率为5.40%(31/574),以继发性出血为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4岁组和≤14岁组患者术后出血率分别为8.30%(22/265)和2.91%(9/309),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扁桃体切除术+UPPP患者术后出血率为10.77%(7/65),比单纯扁桃体切除术患者(6.45%,16/248)及扁桃体切除术+腺样体切除术患者(3.07%,8/261)明显增高,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术后出血呈显著相关(r=1.522,P<0.01);7例扁桃体下极出血中严重出血4例,明显高于扁桃体中段出血(0例)和扁桃体上极出血(1例),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组在出血类型、出血程度及出血部位方面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年龄是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扁桃体下极出血与术后严重出血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同期行鼻腔手术对扁桃体切除和腭咽成形术后出血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2005年5月~2010年10月间,本院所有行扁桃体切除术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并联合行鼻腔手术的患者的出血率。分析同期行鼻腔手术是否改变了扁桃体切除术和腭咽成型术患者术后的岀血率。结果 本组病例共1012例,其中204例同期行鼻腔手术。扁桃体切除术后出血共56例,发生率为5.5%。单纯行扁桃体切除术或行扁桃体切除术的悬雍垂腭咽成型术与同期行鼻腔手术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0%和3.9%;P=0.30)。结论 扁桃体切除术和悬雍垂腭咽成型术同期行鼻腔手术没有增加术后出血比率,可不必分期手术,患者仅需一次麻醉和一次术后恢复过程,而无增加术后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